探究式有效历史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

时间:2022-08-15 10:15:49

探究式有效历史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建设以学生为主体的民主、和谐、有效的课堂成为教学的追求。所谓有效性就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采用各种有效方法和手段,用最少时间使学生掌握最多的历史知识和方法。要提高课堂效益,就应当彻底改变“课上教师机械讲解,课下学生模仿做题”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从课前、课堂到课后都必须具有主动性,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导学者、助学者和促学者。探究式教学正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理想模式。

一、探究式教学的内涵

所谓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地说就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释疑解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的一般过程是:教师提出问题(或任务)、学生自制方案、分组实践、收集证据、汇报交流。学生探究遵循的规律是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从学会知识到会学知识和会用知识,再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二、实施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的特点一般体现为:主动质疑并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既是探究教学的主要特色,又是探究教学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指学生应该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该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去,充当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教师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引导学生亲自去经历课前、课中、课后这一完整的学习过程,而不是背诵或直接照搬书本上现成的结论。

1.布置预习,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课前,以小组为单位,布置预习任务。依据所学内容,将全班的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主要完成一个子目的预习,要求做到:既要整理出本子目的知识结构,还要根据预习内容设计问题。提出问题时引导学生遵循以下原则:(1)把你读懂的地方变成问题。(2)把你不懂的地方提出来。(3)把与前面所学知识相关的内容变成问题。(4)结合知识,联系现实,提出问题。其中每个学习小组再以四人为一小组,要求一个四人小组要设计一到两个有思维性的问题,并且在课堂学习中像老师一样提问其他同学。这样学生觉得自己可以在课堂中当一回“老师”,让身边的同学做自己的“学生”,所以准备起来很积极,也会精心设计问题。通过这样的要求和训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预习习惯,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合作能力。

2.课堂教学,组织学生交流质疑

探究教学的优点之一就是它能够发展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创新的能力。为了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营造氛围。心理学实验证明,在宽松自由的时空内,一个人的思维最活跃,人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也体现得更为突出。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创造一个民主、融洽的课堂氛围。

(2)学生交流。要求学生根据课前预习设问提问其他同学,并对同学的回答进行点评。这样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有了与老师换位体验的感受,让学生真正觉得这就是自己的课堂。

(3)教师点评。在学生之间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的设问及回答进一步进行点评。点评要以鼓励为主,无论是对学习小组所设计的问题还是对学生的回答以及学生对学生的点评。特别对于学生们在课前预设的问题,如有学生提出质疑,要引导学生进行辩论或讨论。这是课堂教学的高潮。辩论和讨论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活跃思维,深化认识,发展独创性和批判性思维,也有利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边交流,互相启发,探讨规律,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4)深化拓展。在课前预习、课堂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抓住学生学习的热情,以课堂知识之间的新旧联系作为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运用新旧知识间可以联系与区别的材料或各种生活材料创设各种问题情境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适当指导学生进一步质疑问难,独立解决问题或合作解决问题。这样使学生始终在动手与动脑的实践探索中,掌握方法,养成思考习惯,让学生学得的知识与思维方式在各种情境中得以不断延伸和扩展,学习的主动性成为习惯,并内化为自己的潜在素质与技能,从而提高学习的有效度。

如在选修一《戊戌》一课教学中,在分析失败时,教师引入2007年宁夏文综第42题,引导学生把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充分利用历史材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解答试题。如解答第(1)问: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并指导学生结合材料中西方以及日本变革而强大的事实以及甲午战争给中国造成的影响来分析背景。解答第(2)问: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并指导学生认真分析材料,从材料中得出结论:材料一中三年对于三十年和三百年而言,太快;材料二中变法内容过于繁杂,很难一下实现;维新派内部意见不一致;材料三体现的是变法触动了许多既得利益者,这些都是变法失误的地方。通过这道题,不仅让学生对失败原因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让学生在思想情感上有了新的体验:的失败不仅有外在的因素,还有自身的缺陷。同时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逐渐学会解读史料,掌握解答材料解析题的方法。

3.课后延伸,促进课堂教学深化

作业是检测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巩固知识的一种手段,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延伸。提高作业的有效性,也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必要环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能把教材的主要内容,即重点、难点和关键之处讲解清楚,并辅以适当的课堂练习,因而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内容,只能是初步理解,其深度和广度都受到限制。通过课外作业,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内容可以加深理解以至融会贯通,并在运用知识和复习知识的过程中,使知识在头脑中留下较深的印象。通过这样的课后练习,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综上所述,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法的变革,发展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一个新的教学环境,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上一篇:农村高中体育实施学分制教学的实践研究 下一篇:浅谈体育教学中讲解与示范的合理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