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变异研究

时间:2022-08-14 02:27:50

网络语言变异研究

【摘 要】随着计算机与网络的普及,互联网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在这个过程中,网络世界中也出现很多语言现象,网络语言以及相应的网络文化诞生。作为被广泛运用到网络交流中的一门语言,网络语言备受关注。实际上网络语言是在网络这一特殊语言环境中出现的语言变异形式,不仅具有日常使用语言以及书面语言的特点外,还具有独特的电子媒体特征。一般来说,所谓的网络语言变异主要是语言、词汇以及句法的变异。本文主要在分析网络语言发生变异的原因基础上详细探讨网络语言变异的具体形式。

【关键词】网络语言;变异;研究

在互联网不断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工作过程的同时,依赖于互联网的人际交流也越来越普遍,网络语言就是在网络交流中产生的。作为一种与常规语言不一样的语言变异形式,网络语言已经脱离了普通的语言常规,在语言的语言、词汇以及语法等不同层面都发生了变异。作为主要应用于网络交流的特殊语言工具,网络语言极具有个性,不仅使用更加简单,还生动有趣,极富有人情味。之所以在网络世界中日常语言会发生变异,这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网络交流与日常生活交流并不一样,具有其特殊性,并且在网络交流中涉及到的具体话题、参与交流的主体等都不一样,因此网络语言与日常语言并不相同,产生变异也是必然的,在某种程度山上,网络语言的变异不仅能够直接体现人的思维习惯,还能直观的体现人的认知心理特点。

一、网络语言产生的现实原因

网络语言的产生与不断发展是经过各N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总结前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网络语境的要求

网络的出现使得在网络空间中进行交流的双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摆脱时空的限制,分布在不同地区的人也能够利用网络的匿名性进行交流,正是由于网络交流的匿名性以及去中心化,网络交流处于一种相对平等的状态,交谈双方的言论与责任出现分离,甚至能够一个人扮演各种角色。这些网络特点为网络语言的诞生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语境环境。

(二)工具条件的可能性与制约

网络语言是依赖与网络空间而存在的,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是网络语言产生与不断发展的前提。在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网络语言才具有不仅信息海量,还能以不同的形式进行语言输入的特点。输入工具与软件的不断研发使得网络语言的输入速度越来越快,加上网络传播对速度的追求,网络语言更趋于简单化,为了能够更快速简洁的完成交流,在网络语言中衍生出很多网络表情与具有特殊含义的符号。

(三)社会文化心理的要求

青少年学生群体是当前我国网络使用群体的主力军,而学生群体普遍性具有一定的叛逆心理,以自我为中心,喜欢更具有个性化的东西,加上追逐潮流与从众心理的影响,在这些社会心理的影响与推动下,网络语言也不断发生着变异。

(四)对象条件的要求

网络使用者鱼龙混杂,各种各样的人士都有,有学生,有上班族,有精英知识分子,也有草根网民,网民在不断地网络交流中发生思想的碰撞,各种新颖的网络词汇不断被创造出来,并应用到交流中去。

总的来说,网络语言的变化基本上是围绕语言的谐音以及简化开展的,这不仅是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更是网络交流追求速度需求的最终结果。

二、网络语言变异方式

(一)网络语言语音变异分析

语言变异是利用发音来造词,主要是在发音相近的基础上用更为简单的方式来进行语音取代,从而产生网络语言变异。常见的语音变异主要有谐音、和音、拟声词等类型。

1、网络语言中的谐音现象

谐音是网络语言中出现语音变异最为常见的形式,利用发音的近似获得更为特别有效的表达效果,事实上可以看做是一种语言的修辞方式,目前网络世界中主要出现的谐音现象可以划分为硬汉谐音、数字谐音、拼音谐音、字母谐音等等。

2、网络语言中的合音现象分析

和音是网络语言语音变异中重要的形式之一,主要是借助单音节来表示多音节词语。比如“表酱紫”就是由“不要这样子”通过合音衍生出来的,和音并没有改变原词汇的含义,只是用一种新的形式进行了替代表达。

3、网络语言中的拟声现象分析

网络语言的拟声变异主要是用汉语中的汉字或者拼音来呈现,比如“嘻嘻”表示笑声,“呼呼”意味着睡觉等等。

(二)网络语言的词汇变异分析

一般来说,词汇变异汉语网络语言词汇的语义变异主要通过旧词赋新义的手段得以实现,形式的变异则是通过缩略、析字和叠用等形式来实现的。

1、旧词赋新义形成的语义变异

网络语言变异中的还有一种常见的形式就是旧词赋新意,主要是在保持原有的汉语词汇从发音到形状都不发生变化,但是词义却出现改变。这种情况一般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在新事物出现后,旧词在使用过程中被赋予了与新事物的特点相适应的含义,比如“灌水”、“楼主”等网络语言就是在论坛、贴吧出现后被引用来对人们的行为进行指代的旧词,却拥有了全新的意义;二是已有的事物在重新命名中出现旧词新意现象。比如“丑男”一直以来都被用来形容不好看的男生,但是在网络世界中,却开始用“恐龙”来表达,在这个重新命名的过程中,恐龙也被赋予了性的含义。

2、新奇理解形成的语义变异

新奇理解下的语义变异指的是用全新的逻辑思维去解读旧词,赋予旧词全新的含义。在语义变异中常见的形式就是感彩的变异,在全新的解读下,旧词所阐述的感彩发生变异。一般来说,新奇理解下的语义变异是网民在全新解读旧词后引起词汇的感情或者词义的变化,获得更具有创新性的表达效果,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1)转移语义

网络语言是在网络语境中使用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词语在这种语境下使用会出现语义的转移,可能出现对立面的转移,可能从抽想象具体转移,在具体的使用时可能出现贬低也可能变成送样。比如在传统意义上多用作贬义的“骚”,在网络语境中却成为形容人性感的优雅的褒义词;“腐败”多是指官场的堕落行为,在网络与一种却成为日常聚会活动的新表达,贬义词变成一个中性词。

(2)借形生义

借形生义情况下出现的网络词语变异,基本上新生的词义与原词的含义毫无联系,甚至风牛马不相及,在网民的有意识的曲解下,用一种全新的逻辑思维来解读词语,赋予原词性的含义,比如“蛋白质”在日常语言中是一种物质,在网络语言中却成为“笨蛋、、神经质”的代名词,“天才”不再是赞美,反而成了“天生的蠢材”,这实际上都是网民特意用字面意义来进行词汇解读的结果。

(3)借音生义

借音生义一般是建立在谐音的另类解读基础上的,比如“贤惠”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含义,因为“贤”发音与“闲”一样,“惠”与“会”发音相同,因此被解读为“闲着,什么都不会”,“偶像”的“偶”与“呕吐”的“呕”发音相同,因此也催生出“呕吐的对象”这一新含义。

(4)联想生义

联想生义更多是建立在公众对跟多电视、文学作品中经典的形象深入人心的基础上,比如我们说“唐僧”就知道是指一个人嗦,这种联想是因为周星驰导演的《大话西游》中的唐僧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唐僧从此由一个专业的人物名词在网络世界中衍生出“嗦”这一含义。

(三)网络语言词汇的形式变异分析

所谓词汇形式变异指的是在形式上发生变化后的词汇意思不变,由于网络交流更注重的是交流的速度,因此在具体的交流过程中网民并不会将更多地精力放在语言规范中,因此常常出现很多不合常理的语法搭配,加上网民追求个性、逐新求异的心理,还会出现一些经过特意扭曲语法规则的语法变异情况。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句法变异多用于某些特定的群体与语法环境中,脱离特定的环境可能会出现交流障碍。一般来说常见的词汇形式变异有词类变异、副词变异、叠词等类型。

1、词类的变异使用

汉语具有模糊性,在汉语言中之所以正是由于这一特性而常常借助词类活用赋予词汇新的含义,在网络语言的变异中也借助汉语的模糊性赋予了词类更多的意义,虽然有些词类的变异使用已经在日常汉语中出现过,但是更多网络语言中的词类活用只适用于网络中某些特殊的语言环境。常见的词类变异主要有形容词动态化、名词动态化。

2、新奇副词的使用

很多在日常汉语言中是形容词的语素在网络语言中都被赋予更多的意义,被当做副词来使用,诸如“暴”、“狂”等都是网络语言中新出现的副词,这些副词在网络世界得到广泛的使用,从语义到功能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更多的用来做程度副词。

3、词语的叠用

虽然在汉语言中也存在很多叠词,但是网络语言的叠词并不是单字重叠,而是具有很强的随意性,不管是副词还是形容词又或者拟声词,都能够叠起来使用,多用来进行强调。

4、特殊结构的使用

从句式来看,网络语言也和我们平常使用的语言存在区别,特殊结构的使用就是其中一个。特殊结构一般是借鉴地方方言或者从外语中引入进来的,我们常说的“好饿的说”、“你给我把本子拿来先”等,还有很多英语与中文混在一起产生的特殊结构,比如“吃放ing”。

网络语言是一种极富有生命力的新型语言方式,是现代汉语在网络空间中不断进行创新后产生的语言变体,在一定程度上会对现代汉语产生冲击,已经有人将这种冲击形容为“第三次语言革命”。但是作为存在时间并不长的语言新形式,网络语言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以及不规范的地方,这限制了网络语言更大范围的进行普及的可能性,同时在网络空间中利用网络语言进行交流时产生的一些不文明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网络语言的健康发展。和任何语言一样,网络语言也会经历产生、发展然后走向消亡的自然演化过程,只有公众的自发选择才能够真正决定网络语言将会朝什么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根元,《中国网络语言词典》,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6月版

[2]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课题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上),商务印书馆,2005

[3]曹起,网络流行语的语音变异类型分析,《辽宁工学院学报》,2006(3)

[4]林纲,网络语言变异现象及动因,《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4)

[5]王钢华,汉英在网络上的变异及其原因,《清华大学教育研究》增刊,2002(1)

[6]云辉;网络语言的词汇语法特征,《中国语文》,2007(6)

[7]祝耸立,高翔,解读网络语言,《温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8)

[8]郑远汉,关于“网络语言”,《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3)

上一篇:解析“滚”“叠”二字 下一篇:问题――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