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研究综述

时间:2022-08-19 08:44:04

网络语言研究综述

摘要:自网络语言诞生开始,专家学者对这一新的语言形式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本文对十五年来网络语言的研究作了分析和总结,对研究的主要内容、阶段研究成果、研究现状等作了说明,以期推动网络语言的研究。

关键词:网络语言 分布 主题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计算机和网络得到了全面普及,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元素。网民在网络这一虚拟的空间里,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被称之为网络语言。研究者也逐渐关注到了这一语言变体,对它的研究探讨也随之展开。自1994年中国正式加入互联网国际大家庭、网络语言出现开始,十五年间学界对网络语言的研究日趋升温。笔者力图对这十五年中前人的研究作一些总结和评价,发现其成就和不足,以推动对网络语言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一、文献成果的数量和分布

笔者在CNKI网站进行了查询,在题目项中查询了“网络语言”这一关键词,在搜索结果中经过筛选,共获得与网络语言相关的研究文献681篇,这些文献的分布年限如表1所示:

通过表1,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对网络语言的研究论文自2000年后,每年都在快速递增。图1是网络语言研究文献的走势图,可以看到递增的趋势非常明显,特别是2006年至今,关于网络语言的研究文献都高达100篇以上。

对网络语言的搜集、整理也是研究工作的重要方面,这方面的成绩近年来成果颇丰。研究结果被相继出版成书,如于根元的《网络语言概说》和《中国网络语言辞典》,刘海燕的《网络语言》,周宛润的《网络时代的48个关键词》,易文安的《网络时尚词典》和《实用网络用语》,成蕾的《网络流行语》,吕明臣等的《网络语言研究》,刘能镛等的《网络语言与语文教育》等。作品数量虽多,但内容大多停留在对网络语言比较全面的整理归类和比较简单的定性研究的层面上。此外,还有网友编辑的网络通用词典《金山鸟语通》,也可算作此类研究的典型代表作品。在网络空间上,网友根据每年的时事热点搜集、整理的最新网络词语集更是随处可见,从中也可以看到网民对于网络语言的热衷和关注程度。

二、网络语言研究的主题

从网络在中国出现起,对网络语言的研究便由点到面地逐步展开了。研究者从网络语言的性质、特征等人手,继而扩展到网络语言背后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因素,从单纯的语言研究扩展到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等多学科交融的研究,形成了广泛而较为全面的网络语言研究领域。现将对网络语言的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如下。

l.网络语言的含义。

网络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语言指基于网络技术而产生的,在网络上使用的所有的语言符号,包括为了陈述互联网这一新事物出现的一系列现象而制造的新词和网民在网络空间所使用的语言符号等,如“主页、下载、服务器、浏览器、客户端、版主”等。在CNKI网站的搜索中,可以清楚地看到,2000年之前所发表的有关网络语言的文章,主要指的就是广义的含义。

狭义的网络语言指网民们在互联网上常用的网上聊天语言和在BBS信息的语言,范围局限在网民在网络空间所使用的变异的现代汉语,如“白骨精、蛋白质、恐龙、青蛙、童鞋、偶像、天才”等,这也是目前网络语言关注的主要研究方向。

2.网络语言的性质。

在关于网络语言的性质方面,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把网络语言看作是一种社会方言。如张薇、王红旗等学者认为网络语言不仅具有独特的使用者和交际场合,而且具有独特的表达功能,是一种社会方言。社会方言作为语言的一种社会变体,是语言的一种自然形态,既不可能,又不需要规范。这种观点是主流的认识,多数人赞同。也有人认为网络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如郑远汉在《关于“网络语言”》一文中初步表达了这种认识。

3.网络语言的特征和原因。

学者们分别论述了网络语言的特点,认为网络语言具有简约性、创新性、形象性、诙谐性、不规范性等特点。对于为何会形成这些特点,他们从网络语言的语境、使用者、社会心理等不同角度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4.网络语言的类型。

在关于网络语言的研究中,其构造类型是一个重要内容,学者的分类呈现出日益细化的特点。如邹敏(2001)将网络新词语分为旧词新义类、创新类、缩略语类和符号词语4类;盂伟(2002)则将网络传播中的语言符号运用归纳为7种,即谐音、拼音及拼音的简写、使用数字、图形、同音异义字、象声词表示感情和特有的借称;柳丽慧(2006)更将网络语言的造字、造词和表达方式分为11类。可以说,对网络语言类型的探讨是开放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不同的分类,这些都有助于网络语言研究的深化。

上述关于网络语言主题的4个方面的研究不是分开进行的,而是结合在一起进行的,可以说是网络语言研究的基础理论问题。在681篇关于网络语言的研究论文中,有261篇是综述网络语言的性质、特征、类型、流行原因等方面,占到研究文献总数的38.3%。

5.对网络语言的态度。

对网络语言规范的态度是网络语言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所调查的论文中,43篇论文是有关网络语言的规范的,占论文总数的6.3%。研究者对网络语言规范的态度各不相同,归纳起来,主要有这样几种不同的态度。

(1)完全肯定。

钱乃荣先生认为“网络语言代表21世纪语言发展方向”,“网络语言体现了新的时代精神,体现了新世纪的最先锋的生活和语育活力”,“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的语言现象已经来到了我们面前,它是当代面向世界的汉语语言文字迅速发展的推动力”。“网络语言的使用和流行加上改革开放后语言环境的巨大变化,外来词的大量引进,使当代汉语面临着自以来最大最深刻的一次变革,我们应该积极欢呼迎接它的到来”。申小龙先生也持相同的看法,他在接受《E时代周报》采访时表示:“网络语言的出现是一种进步,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发展趋势,是汉语有生命力的表现。”目前,学术界对网络语言持完全肯定的比较少,以上两位是代表。

(2)完全否定。

多数学者对网络语言持完全否定的态度,认为网络语言污染了汉语,破坏了汉语的纯洁性和规范性。朱竞在其主编的《汉语的危机》一书中指出,网络语言的失控等已经对汉语的纯洁性造成了严峻的挑战,许多学者都对网络语言的影响持否定的意见。

鉴于网络语言的负面影响,《上海市实施办法》自2006年3月1日起生效,《办法》规定:国家机关公文、教科书和新闻报道中将不得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语言。

(3)部分学者认为对网络语言应该承认其合理性,提倡包容对待。

网络语言的幽默诙谐,在虚拟的空间中可以尽情宣泄自己的压力和情感,很快成为许多网民的“新宠”。并迅速传播流行起来。所以,网络语言也有其合理的一面。对 待网络语言,我们的态度应该是宽容、理解,没有必要把它们当作洪水猛兽,当作污染汉语的害群之马。网络语言对传统语言的冲击力是巨大的,这会使许多熟谙传统语言的语言权威感到不安。可是,语言本来就是不断变化的,汉语也是如此。容许这种变化,是对语言发展规律的尊重。

(4)承认其合理性,不强调规范,相信网络语言自身的调解。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社会中诞生并发展,时间和社会是检验语言的唯一标准。所以,顺其自然,让网络语言在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中自我调整,这是可行的。对网络语言不需要施加任何手段干预,网络语言可以像生物界的“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法则发展一样,随着整个语言系统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其精华可以被人们接受,乃至继续发展传承,自身不规范的地方也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被使用者逐渐淘汰,退出语言系统。

6.网络语言和修辞。

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为了营造对话氛围或者在对话时为了表达诙谐幽默、轻松自由的气氛,网络语言需要运用多种修辞格式,其中比喻、借代、飞白、双关、仿词等是最常见的修辞格。众多的研究集中在举例说明网络语言中使用的修辞格,在所调查的文献中,有39篇论文是有关网络语言的修辞现象的,占到研究论文总数的5.7%。

三、研究中折射出的问题

从文献的分布和类型来看,网络语言的研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重复研究多,创新少。

在众多研究中,重复性的研究较多,创新性不足。在261篇论述网络语言的特点、性质、构成类型等方面的论文中,观点多是大同小异。有些论文属于漫谈的性质,其中多是综合论述网络语言的性质、特征、规范等各方面特点。另外,早期的网络语言研究,主要是从整体上对网络语言的性质、特征、产生原因等进行研究,缺乏对网络语言中具体问题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化,研究者的视野也逐渐扩展到细微的层面上。如《网络语言“X+的说”句法现象探究》、《网络语言中“客”系列词汇的分析研究》等。

2.研究视野局限于语言本体

早期对网络语言的研究的学者,主要是从事的语言研究,他们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网络语言的特点、性质等。随着研究的深化和扩展,研究视野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众多学者从新闻传播、文化学、心理学等不同角度,对网络语言进行研究,使之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虽然从语言本体的角度研究网络语言仍然占多数,但是从其他学科的角度研究网络语言的比例在快速上升,这也显示出网络语言对于不同学科的影响。

3.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较少。

目前关于网络语言的研究,主要以定性研究为主,以例证来分析,缺乏科学的调查和定量的统计。学者也逐渐认识到了这一点,不少学者开始定量和定性相结合来分析网络语言。特别是相当多的论文是以实际的调查为基础的,其中有12篇是具体的调查统计。

语言学者关注语言生活,及时发现和介绍新的语言现象,为语言使用者提供积极有效的服务。这是一种积极的、发展的、建设的规范观,一种与时俱进的语言观。当前关于网络语言的研究应该抓住机遇,在科学的语言观的指导下进行,实现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这些研究的不足也正为网络语言的更深入研究提供了发展方向,对这种独特的语言形式,我们还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热情,对它的发展演变和社会影响作出更加具体、更加细致的研究,以更好地为大众的语言应用服务。

注释:

①/viewthread.php?tid=107783.

②钱乃荣主编.中国语言文学导论:437-.438.

③/viewthread.php?tid=107783.

参考文献:

[1]张薇,王红旗.网络语言是一种社会方言[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2]金志茹.中国网络语言研究现状分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9,(3).

[3]孙宏吉,路金辉.中国大陆网络语言研究述评[J].青年记者,2008,(33).

[4]邓文彬.网络语言的定位与规范问题[J].2009,(1).

[5]季安锋.网络语言与社会文化心理[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6]孙果哲.网络语言对中学语文教学影响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7]黎昌友.网络语言的消极影响及其规范[J].广西社会科学,2009,(4).

[8]钱乃荣主编.中国语言文学导论[M].2001年9月第一版.

上一篇:声乐教学中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 下一篇:“善良人”的魔鬼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