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人才培育探索

时间:2022-08-13 05:22:56

教育技术人才培育探索

一、背景

红河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的应用型人才;适应学校教育信息化、网站设计、广播电视、数字媒体、广告传媒等行业的人才需求。应用型人才的本质特征是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从2004年起在总结专科办学经验基础上对本科实践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创建实践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实验课程体系、教学评价等;以学习共同体理论为指导,构建实践共同体,创建实习场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的场所,提高本科生实践能力,服务地方教育信息化。

二、指导思想

学院坚持“培养专业基础理论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的理念,以“学习共同体”理论为指导,不断改善实验教学设备与环境条件的同时,对实践课程体系进行完善,包括实验课程设置、实验类型、实验教学评价等;严格按照教育部本科水平评估要求,开展验证(基础)型、综合型、设计型实验教学,完善实验教学内容。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创建实习场,使学生与校内外教师结成实践共同体,实行长、短期实习实践教学,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供支持。实现学校教学与实践基地教学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导向作用相结合,注重知识传授,强调实践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促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三、培养措施

(一)改革实践课程体系

实践课程体系主要指本专业实验课程教学,我们重点对实验课程设置、实验类型、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课程设置也随着毕业生就业的变化,紧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做了改进,增加部分方向的课程及其实验学分。增加的课程包括《教育技术项目实践》《三维动画设计》《影视》《非线性编辑》《电视专题片创作》等。在2007年以后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按照教育技术学专业指导委员2006-2010指导性专业规范关键思路增加实践课程《教育技术项目实践》(Ⅰ-Ⅲ)共4学分,在3个学期开设;2008和2009年版人才培养方案中《教育技术项目实践》课程学分变为6学分,在4个学期开设。实验学分的所占比重逐年增加,2004至2006年3版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专业课学分47,实践学分12,占专业学分的25.53%;2007年版专业课学分43,实践学分22,占专业学分的51.16%;2008至2009年两个版本中的专业课学分43,实践学分24,占专业学分的55.81%。

实验类型设计方面,我们依据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方案(试行)要求,把以往的实验划分成验证(基础)型、综合型、设计型三类。基础型实验学生可在教师指导下或独立地按照实验项目既定的方法、步骤和实验设备,完成实验全部过程,通常是实验、训练,获得一定的设备操作技能。综合型实验需要学生综合学过的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抑或是多学科的内容,在基础型实验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拟订实验方案,实验、观察、分析、判断实验结果,写出实验报告。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实验动手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类实验通常在一门课程的几个实验项目之后,安排一次小型综合实验,或在学完几门课程之后,安排一次时间较长的大型综合实验。

设计型实验,学生可以自由选题也可由教师拟订题目,根据所学内容,确定实验方案,查阅相关资料,拟定或选择实验方法和步骤,选用仪器设备,独立操作完成实验,并进行综合分析,写出实验报告。这类实验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组织能力和技术能力,为以后从事实际工作打基础。

实践课程的评价方式在原有的期中、期末考试、平时成绩(含实验成绩)三部分以外,增加了课程设计、期末成果展示这两种表现性评价,课程设计是设计型实验的重要表现形式。从成绩比重上看,实践性考核占期末成绩的50%以上,部分课程达到70%,重点考查学生实践能力的变化。通常教师会在课程开始之初或是期中考查阶段给出一个相对宏观的课程设计范围和要求,学生在给定的范围内按照要求完成选题、规划、设计等工作。整个设计过程中他们需要把本门课程甚至是其他课程的知识融会贯通地应用到该课程设计中;并定期向教师汇报课程设计的阶段性成果、疑难、困惑等,接受教师非持续性的指导;完善课程设计,最终提高自身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成果展示环节展示的是学生在综合型、设计型实验的学习结果,要求他们对某一门课程的学习成果进行整理、归纳并汇报交流。成果展示前要求教师要了解哪些预期目标得到实现,学生生成了哪些问题,结果怎样,学生准备以怎样的形式汇报成果,并提出合理化建议,把握成果展示的方向。展示过程中师生要总结交流,提升问题解决的深度和广度。其目的是为了交流他们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在交流中激发兴趣,进行思维碰撞,点燃创新火花,取长补短,共同学习,激励探索,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二)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构建实践共同体,创建实习场

2007年开始我们就与当地蒙自县多法勒中心学校、文澜中心学校、第四小学、蒙自县三中、红河电视台、蒙自广播电视局、红河州网络中心以及多家传媒、信息技术公司等单位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长、短期实习、实践场所和机会;同时在校内成立了“学生数字传媒中心”,为学生创建了信息技术、数码摄影、摄像、非线性编辑等实习场。学生在一至二年级主要学习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基本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可以根据自身能力、兴趣爱好在校内实习场进行实践活动,培养专业技能。从三年级开始根据个人的专业能力到实践基地开展各项实践学习活动。在学校实践的同学主要为实习学校的教师提供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制作多媒体课件,维护学校校园网,无校园网的学校则进行校园网的规划、设计、系统集成、实施并设计出相应的规划方案,共同完成任务。在电视台、传媒公司实践的同学在导师指导下参与完成栏目策划、摄像、编辑等工作。在网络中心、信息技术公司实践的同学参与网络维护、项目编程等。学生与指导教师之间结成了基于网络资源的实践共同体、以专家指导为主的实践共同体、基于项目合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基于校本研修的实践共同体,整个实践过程把课堂内的实验扩展到课外的校内外基地进行实训、实习,合理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完善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增加学生实践活动,为学生搭建进一步施展才能的扩展平台。

上一篇:职校服装教学系统革新 下一篇:中国法学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