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语言的使用误区

时间:2022-08-13 12:41:27

新闻语言的使用误区

【摘 要】通过新闻媒体,向受众传播(报道)最新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用的语言,叫新闻语言,具有客观、确切、简练、朴实、通俗等特点。当前在新闻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些误区。新闻语言是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人们对于新闻语言必然会有更高的要求和更多的期待。

【关键词】新闻语言 简练 朴实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表达符号。语言是个相对宏观的概念,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特点。文化背景和情境的不同,使交流方式存在差异,这些差异是形成语言特点的基础。新闻语言是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人们对于新闻语言必然会有更高的要求和更多的期待。

一、新闻语言是新闻的载体

“通过新闻媒体,向受众传播(报道)最新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用的语言,叫新闻语言。它具有客观、确切、简练、朴实、通俗等特点。”①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闻传播覆盖面越来越广,新闻报道在给广大受众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在传递着新闻语言。新闻所传播的信息内容固然重要,但它的载体即新闻语言的影响力也不容忽视。

新闻语言携带着语言和社会文化的双重身份。一方面,它是在用语言传达信息,而另一方面,它在某种程度上又无形中在受众面前扮演着“语言导师”的角色,它用它的影响力在传达着特定的社会文化。新闻语言是新闻报道的物质外壳,是新闻的载体。正是因为它承载着重要的新闻形式、内容、信息以及文化,所以它更应当注重它所带来的效果、影响和社会责任。新闻语言在塑造一种信息传达方式,也在塑造一个新闻世界。当前在新闻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些误区,这些误区对于新闻语言塑造的这个新闻世界有一定负面影响。作为新闻载体的新闻语言应当有一定的规范和标准,要符合社会期望,其使用不能随心所欲。

二、新闻语言的使用误区

1、把刻板当客观

新闻报道讲究客观性,新闻语言的使用自然也要客观。新闻传播者在从事新闻报道时,要尊重事实,要如实地反映事实的本来面目。这样不仅要求内容客观而且形式也要客观。而作为新闻载体的新闻语言保持语言上的客观,从某种程度来说,就做到了形式和内容的客观。

新闻语言要达到向受众传达客观世界的最终目的。所以在语言上要求对客观事件有一个详尽全面的叙述。但有些报道为了达到这种目的,在使用语言上就一味追求大和全。在描述新闻场景时,重要的不重要的因素都逐个提及,使用的语言也是平淡无奇,结构单一,这样的新闻语言确实交待了很多要素,但在传达信息的效果上显得无味呆板。

为了做到客观,新闻工作者常常必须保持一种中立的超然态度,尽量做到不偏不倚,保持平衡和公正,这样有些新闻报道就热衷于用一些惯例的形式化语言表达中立态度。不管是怎样的报道题材,怎样的新闻事件,怎样的观点态度,都一味地不支持不反对。他们通常使用“一方面、另一方面”,“虽然,但是”,“甲方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乙方的说法也没有错”等语言来做到所谓的理性和中立。有些新闻报道者总是用“一是、二是、三是”、“第一、第二”等来罗列事实,完全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模板式的语言,看似在追求客观,但也忽略了一个重点,即我们尊重客观,不仅是为了认识世界更是为了改造世界。如果所有的报道都用同样态度、同样模式、同样语言去表达,那新闻也就变成了一个个刻板无趣的复制品。

2、确切和模糊不是“非此即彼”

新闻语言的确切性,是建立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之上。通常,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都是易得或可查的讯息,新闻语言在传达这些要素时要做到准确无误。对于某一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来说,如果这个事件具有延续性,可以精确到具体年代或时间段,而有些事件例如某个会议的召开,可以精确到某一天,某个事故的发生可以精确到某小时,像地震等灾害的发生时间,可以精确到某分甚至某一秒。这些具体时间的数据,是完全可以做到确切无误的,在报道时使用的语言自然不能含糊,地点、人物同样如此。此外,也有些报道涉及到对当事人隐私保护的考量,会使用人物的化名,这些可以视具体情况进行变通。

当然,有些报道尤其是对于预测性新闻来说,不可能做到所有报道要素都确切,如若确切了反而失真。这时候,新闻报道中会出现“也许、可能、大概、预计、约、左右、上下”等不确切或者说是模糊的语言,这样的模糊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也是尊重客观事实的表现。

但并不是说使用确切还是模糊的语言可以视写作者的心情而定,何时使用准确的语言何时使用模糊语言并非随心所欲,在通过验证或者实际调查可以得出确切信息的时候,写作者应当尽量使用确切的新闻语言,而不能为了写作方便不加实践就一概使用模糊语言。总之,一切语言的使用,都应以准确传达信息为目的,而写作者更应本着认真负责的心态使用新闻语言。

3、朴实也能寓于简练之中

新闻语言随着时代的发展有相应的变化,有些人会对于新闻语言的朴实产生质疑。新闻语言生动活泼一点不是更能吸引读者吗?新闻语言在适当的时候是应该追求生动有趣,但这里的朴实是相对于浮华而言,与语言的生动并不冲突。不可否认的是,写作者应该怀着朴实的初衷去真诚写作,而不是通过夸张虚华的辞藻去吸引眼球。

新闻语言能做到客观与确切本身就是一种朴实,因为这样的语言尊重事实。而从形式上来说,新闻语言能做到简练,也是朴实的表现。有些新闻报道为了配合版面编排或者由于硬性的字数限制,会删除或添加稿件字数,刻意删除字数后的新闻难免会在逻辑上不够连贯,语言上衔接生硬。而更普遍的情况则是拼凑字数。为了多些字数,不断地增加一些不必要的关联词或是感叹词,更有甚者就是玩扩展句子的游戏。如“虽然,但是”,就扩展成“虽然这样,但是那么”,把简单的“某年某月某日”扩展成“今天,是某年某月某日,这是一个值得如何如何的日子”,类似这样的扩展形成的新闻语言,让人觉得长篇大论背后是一颗浮躁的心。

当然,还有些新闻语言的使用不是刻意的增加字数,而是为了追求与众不同,大量使用形容词,排比句等,一些必要的修饰无可厚非,但新闻语言毕竟不是文学语言,过多的夸大夸张会使得报道失真,这样的新闻语言容易令读者觉得啰嗦甚至反感,同时也很容易造成虚浮的风格,给人不可信的感觉。尽量简练地使用新闻语言,这样不仅通畅明晰,还能让人感受到写作者朴实的传达信息的心意。

4、通俗是为了更贴近受众

新闻语言的使用自然要考虑到新闻报道的阅读者,能够让广大受众普遍接受的新闻语言才能顺利完成传达信息的任务。新闻语言要做到通俗,就要防止陌生化。“新闻在语言方面追求的是反陌生处理:新闻要面向年龄、层次、文化水平各异的广大受众,在语言上要兼顾大众的总体水平,不能追求用词的华丽与新奇,更不能有意地追求陌生化,而是要尽量选择受众容易理解的普通词汇、常用词汇。同时记者还要善于把一些可能会让受众产生困惑的专业术语转化为受众易懂的词加以解释、力求通俗化。”②如果新闻语言过多使用华丽辞藻,会让读者产生文学欣赏的错觉,而不是通过阅读获取必要的新闻信息。有些报道中涉及到一些专业术语,对于非专业的读者来说就很难读懂。这样一来,所谓的“专业追求”就会造成新闻语言的陌生,而这样的陌生会将读者拒之门外,也使新闻报道与受众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远。

新闻语言要做到通俗,还要追求易读性。新闻报道想要传递信息,就希望尽可能地接触最大数量的受众,与此同时,它就必须尽可能地采用人们容易理解的书写形式和表达方式。新闻语言做到易读首先是要有生活化的语言。受众平常都是在用生活化的语言沟通交流,新闻语言用生活化的语言不仅能确保和受众全面正常交流,还能拉近与受众的距离,有亲切感。少用生僻字,不用浮华的修饰,尽量用短句等都能做到语言的生活化。此外新闻语言也可以适当地在生活化平实的基础上追求美感,比如在语言节奏上可以多下功夫。但是生活化不代表庸俗或是低俗。有些生活中常见的不文明语言应当在使用中避免,这里还想特别提一下网络语言,很多报道为了紧跟时代步伐会使用流行网络用语,类似“给力”的词汇可以增添新闻语言的时代感,但有些网络流行的粗暴不雅言语若是使用在新闻语言中必然会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在新闻语言通俗化的道路上要懂得取舍。

三、新闻语言要规范也要变化

新闻报道在传播信息的同时,通过所选择的语言叙述来再现事实的某个环节。从受众角度来看,他们不是通过亲临现场了解事实,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新闻报道的叙述选择,而叙述选择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所使用的新闻语言。新闻语言是传递信息的载体,更要对受众负责。所以我们对新闻语言有着客观、确切、朴实、通俗等要求,对于新闻写作者来说,心中也应该有个衡量的标准,写作语言有一个规范,才不至于使新闻语言的使用混乱无序甚至随心所欲。有了规范才能使新闻语言更好地发挥信息载体的作用。

规范是为了保证新闻语言有序健康发展,并不是为了形成不必要的束缚或是追求一成不变。今天大众传媒走向市场,直面受众选择,新闻语言也会随着时代更新变化,对新闻真实客观的尊重自然不能变,但在使用新闻语言的过程中慢慢去尊重受众选择也是一个趋势。多了解受众需要什么样的新闻语言,受众乐于接受什么样的新闻语言,受众期待什么样的新闻语言,拥有这样的心态,新闻语言才会有更大的发展和改善空间,不一定要做到绝对完美,但新闻语言应当紧跟时代步伐,紧随受众期待。

参考文献

①程曼丽、乔云霞:《新闻传播学辞典》[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12

②雍启昌,《关于新闻语言的个性特征》[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7(4)

(作者: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系2011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上一篇:浅议执行通知书的弊端 下一篇:发展支付结算业务推动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