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视民生新闻误区

时间:2022-10-20 06:56:19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误区

摘要:电视民生新闻比起时政新闻、社会新闻,在关注民众上更进一步,在和谐社会进程中起到很大的作用。成为群众喜爱、电视策划人得意、电视台经济和社会效益颇丰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分析了民生新闻的种种误区,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和设想。

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误区;多样化

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2-0085-02

近年来,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因其收视率、社会影响力和经济效益均呈上升趋势,全国各地电视台纷纷开办专栏,有的电视台甚至开办多档新闻民生类栏目。

电视民生新闻比起时政新闻、社会新闻,在关注民众上更进一步,在和谐社会进程中,起到很大的作用。成为群众喜爱,电视策划人得意,电视台经济和社会效益颇丰的有效途径之一。电视民生新闻栏目之所以创造了高收视率的神话,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民生新闻的误区

一是关注民生,贴近百姓生活。电视民生新闻将民生现象置于媒体的聚焦之下,记录百姓的生活、生存、生计等内容;关注百姓的衣、食、住、行等切身问题,将老百姓作为新闻主角,讲述自己的故事。二是服务群众,平民化色彩浓。以服务化的理念,关注民众生活。电视记者深入底层,第一现场采访报道来自百姓生活的新闻素材,让观众倍感亲近和信赖,被称之为“老百姓自己的新闻”。三是报道及时,内容包罗万象。报道快捷,涉及到方方面面,或扶助弱势群体,曝光阴暗角落,不文明举止;或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为百姓提供各类实用性的资讯,百姓爱看。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民生新闻存在停留于琐碎和表面的状况,出现了一些误区,暴露出一些问题,带给观众的新鲜感慢慢消失之后会产生“审美”疲劳和厌倦,收视率会大大降低,必须引起广大电视新闻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不断加以改进和创新。当前,电视民生新闻的主要误区表现如下:

第一,栏目设置,涉民不涉政。电视民生新闻大都选取普通百姓身边的小事,不涉及时事政治,尤其是事关国家大政方针的惠民政策的信息很少在民生新闻中播出,弱化了舆论导向作用。

第二,宣传内容,报忧不报喜。为了有意迎合观众的喜好,宣传内容有些极端,大量弱势人群的无助机遇,交通事故、房产纠纷、家庭矛盾等事件充斥电视银屏,或以庸俗、夸张、暴力取悦观众,全然不顾社会发展等重大问题,这些报忧不报喜,停留于“鸡毛蒜皮”和表层的内容,其新闻价值不大,违背新闻特征。

第三,报道对象,平民成市民。报道对象虽然以平民百姓为主体,但镜头几乎只对准城市和城市里的市民。而对广大地域的农民兄弟,则鲜有“惠顾”。很少播出来自农村、农民生活中的信息,很少关注他们的生活、生存和生计,即使有也多是发生在农村的杀人命案、盗抢犯罪之类的所谓吸引眼球的恶性案件,或是城市农民工讨要工钱,子女上学,求医难等负面报道。[1]

第四,表现形式单一。民生新闻大都以人们喜闻乐见的说故事形式报道发生在百姓身边的大小事情,为百姓排忧解难。但因其门槛低,市场容量有限,缺乏个性和特色,风格雷同,跟风与克隆现象比较严重,丧失了原有的地域和文化特色。仅江苏南京,晚上同一时段播出的民生新闻节目就有《1860新闻眼》、《服务到家》、《南京零距离》、《绝对现场》、《直播南京》、《标点》等6档。

第五,定位不准,错位又越位。民生新闻中,负面报道和舆论监督的比重较大。定位模糊,认识不清,无形中错位了自己的社会角色,要么充当司法部门进行媒体审判;要么充当政府部门,以舆论监督代替行政执法,或对新闻进行情绪化的报道,表现出明显的倾向性,片面“为民代言”的报道立场,乐于倾听群众心声而不善于倾听解决问题的困难和想法,使得民生新闻主客体之间缺少建设性。给民众很大的误导,认为找政府不如找媒体,不利于社会矛盾的解决。

此外,民生新闻在风格方面存在低级庸俗化的倾向;还有的民生新闻强行闯入私人空间,报道个人家庭琐事、夫妻吵架、婚外恋等个人隐私,暴露出人本思想的缺失。[2]媒体角色错位异化,侵犯了民众的权益,容易激化社会矛盾。

目前,民生新闻出现的种种误区和问题,使得民生新闻似乎成了“市侩新闻”,媒体的权威和公信力受到一定影响。

新闻传播的主要目的是快捷而真实地传递信息,其本质是当好喉舌,维护政党、社会团体利益。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它对受众的尊重和满足不能是一味地迎合受众的口味,而应该更多考虑怎样满足受众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求。电视民生新闻不能错位越位,使自己成为解决矛盾纠纷的场所,既要为民服务,更要有政治意识。只有树立威信,客观真实的新闻,让民生新闻具有更高的公信力,才是发展的可持续之路。

二、做好民生新闻的几点建议

第一,定位要准确。信息流通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以民众同政府的沟通交流、以社会认同、以对人的终极关注和关怀、以社会各阶层各得其所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电视民生新闻必须强化政治意识、大局观念、道德立场和社会责任。在照顾受众接受能力的前提下,强化媒体的主导意识,积极引导社会大众的思想,倡导一种健康和谐的社会理念、社会道德和社会风尚。

第二,内容要广泛。电视民生新闻不应满足于平面化快餐式的报道,要注重体现新闻的意义和深层次的价值,引导观众形成主流共识。围绕和谐社会的要求,不仅要关注大众,关注社会,还要引导和提升观众的欣赏水平,引导大众文化方向,协调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报道内容和题材必须更加广泛,以正面报道为主,积极展示社会美好光明的一面,传承真正的平民文化精神,真正关心百姓疾苦,大力弘扬人文情怀,帮助受众树立对社会和未来的坚定信念。

第三,对象普及化。电视作为大众传媒,要培育民众的参与意识,使之成为协调解决民生问题的主体。要引导包括广大农村群众在内的所有民众关心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提高民众的政治、民主的参与意识,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和谐相处的人际环境。电视民生新闻栏目要充分发动群众提供新闻线索,鼓励民众积极参与新闻报道,听取受众对社会事件的意见,用受众的视角讲述发生在身边的故事。使民生新闻更真实生动,体现新闻贴近群众的原则。

第四,形式多样化。电视民生新闻要找准市场、因地制宜,走异质化竞争道路。尤其是同一城市多个相同栏目争夺同一资源,内耗式的无序竞争只会让各自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小。要不断扩大报道范围和深度,追求表现形式的多样化,避免形式和内容的单一、雷同,在“以质取胜”的同时,突出个性和创新性,博采众长、广泛汲取时政新闻、社会新闻等诸多新闻的精华,多多报道事关国家大政方针、政府举措,与民众生活、工作相关的时政信息,多在深度上下功夫。[3]

同时,电视民生新闻还要坚决抵制商品化、娱乐化和低俗化,反对唯收视率至上论。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倾听民意,架起与平民良性沟通的桥梁,更好地为平民百姓提供有效信息。

参考文献:

[1] 曹华.浅谈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误区[J].新闻爱好者,2008(16).

[2] 陈广宁.电视民生新闻的误区[J]. 新闻爱好者,2009(4)

[3] 甘甘露.对电视民生新闻的理性思考[J].新闻窗,2010(2).

上一篇:数字时代背景下云南广播业的发展 下一篇:关于选秀电视节目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