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走在城市经营的路上

时间:2022-07-31 01:28:54

中国:走在城市经营的路上

城市本身是国有资产。是值钱的,而且可以通过经营城市这份国有资产来挣钱。城市不仅值钱,还可以增值,而且这个过程并不是遥遥无期的事情。

――

2009年7月30日。广州市市委书记朱小丹在广州市委九届七次全会表示,目前,深圳、苏州、天津等城市一直在追赶广州。尤其是天津,2009年上半年生产总值增长16.2%,是广州的两倍;固定资产投入已超60%,而广州不到19%。如果按目前天津的发展速度,再过一两年,广州就会被天津赶上。

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广州,虽为省级市,却是全国人民心目中名副其实的“第三城”,朱小丹一席语重心长的鞭策之语,在媒体间引起一场“第三城”的城市排名序列之争,关于城市经营的话题再一次响彻神州。

中国城市经营的三种思潮

在大连经营城市的成功,无疑给中国许多城市上了生动的一课,让许多城市首脑在自以为是却又落后的城市管理体制藩篱中幡然醒悟。由大连开端,中国的城市经营在许多城市开花结果:从杭州与成都、海口、长沙的“休闲娱乐之都”之争,到成都的抢占“第四城”的新闻策划;从众多城市在中央电视台的城市形象宣传推广到现在广州与天津的“第三城”论战,城市的科学发展已经成为城市首脑们津津乐道的施政话题。

然而,纵观中国城市经营的发展轨迹,许多城市的所谓城市经营只停留在务虚的层次上,对城市经营的科学实践依然不得其法。

目前,大多数城市的所谓“经营城市”只是停留在土地运营的层面,通过卖地、拆迁、改造等多种土地运营形式,进行城市一级房地产市场开发,从而获得城市起步的“第一桶金”。靠土地运营支持城市发展的经营策略,在城市发展的初级阶段无可厚非。但这种长期依赖运营土地实现经营城市的结果,往往会造成房价飞涨、土地枯竭、配套不全、生态破坏等后遗症。但是,在现实中,这种城市经营思路比比皆是,且愈演愈烈。

另一种城市经营思潮是将城市经营视为城市营销运动。通过对城市优势资源、文化内涵的提炼,制定城市发展战略定位、形象定位、宣传口号、VI视觉识别系统等,通过媒体宣传与广告推广以及新闻事件策划。塑造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名片,改善投资环境,为招商引资服务,从而达到“深藏乡野无人问,一夜扬名天下知”的效果。大家耳熟能详或记忆犹新的案例,比如:牛群到安徽蒙城当县长的“点子策划”;成都抢位“第四城”的新闻策划;以及在中央电视台的各种城市的宣传推广等。实际上,这种经营只是城市经营的一部分,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城市经营范畴。

还有一种城市经营思潮就是把城市经营当做企业经营。长期计划经济下的城市管理,在市场经济冲击下,使政府执政者的经营理念有些矫枉过正,许多市长上任伊始就把工作重点放在搞活企业上,向中央要政策,向上级要救济,向市场要投资,向企业要效益……市长一头扎进企业里。这种搞好企业就是搞好城市产业经济的思想,导致市长避重就轻,忽视了城市经营的本质,一叶障目,阻碍了城市的发展。

中国城市经营的四大误区

城市经营(City management)的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首先由英、法国家的城市管理者提出,主要是运用经济学的原理,解决城市土地利用、交通运输、城市环境、城市规划、基础建设、城市能源、公共财政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市场化运作,对城市的资源与资产价值进行充分的整合与盘活,实现城市价值最大化增值。

在中国,城市作为最大的国有资产,在改革开发前、乃至改革开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由于许多城市管理者缺乏城市经营意识,简单粗放的管治曾经长期潜伏于整个政府施政体系之中,导致城市产业经济、公共服务、基础建设、文明程度、市容环境等,距离现代化都市文明越来越远。

近几年,笔者到过许多城市,看到许多城市表现出的城市规划与国际接轨,其实就是由西洋克隆的“暴发户”式的拙劣手法。而如此作为,最终使得国内城市“千城一面”,不中不洋,不今不古。一座城市一旦失去了独有特色,就缺乏灵魂与持久生命力。许多城市其实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步入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重管理不重经营。这种倾向在改革开发之前表现的最为严重。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形成的衙门作风使城市一直在高压的管理之下运行,城市成为政府行使权力与体现权威的“健身馆”。城市管理的本质是引导服务而不是高压管制。随着城市科学发展与文明进步,这种低级的城市管理模式必将出局。

第二,重市长不重市场。许多地方政府的城市发展战略制定、产业优化、城市规划、基础建设等往往遵从行政长官的意志,而不是依据市场经济的规律。导致城市运行出现“一届班子一个口号、一届政府一个目标、一届首脑一项政策、一届市长一篇纲要”的情况。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造成政府运行效率低下,拆了建,建了拆,重复建设现象丛生。

第三,重资源不重生态保护。目前,由于年代已久的老城设计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发展需要,老城中心普遍存在人口拥挤,交通堵塞等弊病。于是,中国许多城市实施新旧分治的策略,也就是“复兴老城、再造新城”,但是一哄而起的旧城改造与新造城运动,造成了对老城古老文明的历史生态、以及新区原始生态的严重破坏。

第四,重经济不重文化内涵。以经济为核心的城市经营理念,使许多城市疏于对城市文化的再造与提质。GDP年年飞升,而城市精神及文化内涵却渐行渐远,市民文明程度、素质等与城市经济发展严重不合拍。

中国城市经营的六大创新引擎

笔者认为,城市经营虽然牵扯面极其广泛,但破解核心问题与经营核心思路应放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经营特色。许多城市之所以缺乏核心竞争优势,根本原因在于城市特色的缺失。以广州为例,多少年来广州一直被公认为是一个“说不清的城市”。广州在近年失去了政策倾斜的先天优势,城市发展开始出现迟缓迹象。这个位于中国南方的千年商都,必须通过主导产业的升级、优化与转型,结合自身条件,建立独有的特色,才能不被虎视眈眈的天津等城市所超越。

城市的独有特色是一座城市的长久发展之魂,是城市经营由低级通往高级的必由之路。山东威海提出“蓝天、碧海、粉墙、红瓦”的城市经营思路,就充分体现了这个海滨城市的唯一性特色。但城市创建不仅体现在建筑上,其必须通过对城市产业、文化、资源、性质等独特优势的梳理,通过形式差异化特色定位,建立唯一性的城市特色符号。

二是经营环境。过度工业化的经济建设使城市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城市环境可以使城市具有无限增值的能量。在中国,许多中小城市本来天生丽质,原始生态的环境特色是造物主赐予该城市的宝贵财富。在大连执政

期间,对城市环境的经营与改造至今还令人津津乐道。当初大连人民戏称其是“不务正业,只会种草”的“薄熙草”,而他坚持对城市环境的治理最终得到回报,优美的城市环境让大连走上城市经营的良性循环之路。

三是经营文化。一座城市真正的发展离不开文化,城市精神与文化的塑造是一座城市走向文明的基因,优秀的文化底蕴是城市经济腾飞的基石。中国江浙以及山东一带的城市经济增速,著名大型企业频出。除了地缘优势之外,也与优良的齐鲁文化与吴越文化的历史熏陶不无关系。

城市经营必须包括对城市精神产品的塑造,对城市文化历史的推演,对城市品牌的营销。一个城市没有文化魅力,这个城市就会缺乏归属感与诱惑力。东莞就是很好的反面例子,外企、民工来这里的唯一目的是挖掘金钱,金融危机让这个“东莞停产,世界震动”的城市,阶段性出现“人财两空”的后果。不要说东莞,就连“十三朝古都、中国第三大文化城市”的西安,也是到2003年才开始真正经营城市的文化资产。

四是经营市场。城市经营就是一个市场化过程,也就是把城市资本与资源通过市场化手段逐步推向市场,转化为生产力。城市经营的市场化经营包含很广,对于产业经济设计而言,从市场出发的产业设计必须与区域产业经济互动与互补,保持小齿轮与大齿轮和谐同步。产业经济之下的企业、产品与品牌,是又一个可以善加利用的优势资源。改革开放后,青岛将企业与产品名牌发展定为青岛城市发展战略。如今青岛的企业品牌在全国有名,而这座海滨城市也因诞生出众多名牌企业而闻名遐迩。此外,经营市场还包括对城市经济的调节与调控。

五是经营土地。政府最大的资本是土地,土地运营是许多地方城市发展起步阶段的依靠。目前,由于许多城市过分依赖在土地拍卖中获取城市运行资本的渠道,导致城市土地放量很大。地价越拍越高,在经营土地中形成的腐败问题也积重难返,影响很坏。

政府片面提倡经营土地会形成一系列社会问题。所以,如何科学的安排土地出让体量,如何科学设计物业开发形式的比例,是政府运营土地进行城市运营的一道难题,破题点其实并不难,只要政府克服“吃祖宗饭,造子孙孽”的心魔,一切就会迎刃而解。

六是盘活资产。盘活城市资产是城市经营的基础,如支柱产业、国有企业、土地和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医疗保障、轨道交通、文化资源等,对不同类型的城市资源采取拍卖、参股、股权转让、租赁、抵押、授权经营等方式灵活经营,以盘活城市存量资产,也可通过融资、发行企业债券和BOT等多种方式盘活。

城市经营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城市治理、调整、整合、提升、运营、盘活的过程。笔者在此抛砖引玉,也希望能为城市经营者们提供些许启示。

上一篇:中国农民养老:从土地保障到社会保障 下一篇:揭秘房价越打越涨之怪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