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关理论问题的思考

时间:2022-07-26 10:04:10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关理论问题的思考

[摘要]目前所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与以前提法有明显区别,其鲜明特点是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下推进新农村建设;现阶段的新农村建设已不仅仅局限于农村村容村貌的改善或单纯农村经济发展,而是以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培育农村生态文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是一致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构成要素可分为环境要素、基础要素和效果因素三大类;环境要素的改善依赖于政府,基础要素的改善主要是农村自身建设,效果因素的改善依赖于环境因素和基础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城乡统筹;新型农民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07)02―0033―0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正是基于对这一国情的认识,十六届五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既需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也需要在理论上进行系统研究。笔者认为,为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明确目前提出的“新农村”与以前提法的区别,深谙其内涵,明确建设内容和主要任务,搞清楚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

一、目前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与以前提法的区别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曾多次出现在党的文件中。20世纪50年代中期,党中央就提出过“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概念,其当时主要是具有政治和经济的含义,即通过,实现“耕者有其田”,且建设内容主要是农村经济的范畴,并通过农村经济发展为工业化做出贡献;在其后至20世纪80年代初“新农村”成为一种社会理想,“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似乎成为农民心目中“新农村”的重要标志;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而目前党中央所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立足于“我国目前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最艰巨的任务是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的基本判断所做出的重大决策,其鲜明特点是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即“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前提下推进新农村建设。

目前所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正式提出的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统筹城乡发展的指导思想以及随后连续重申的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的说法以一贯之,是遏制城乡差距拉大趋势、扩大农村市场需求、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所以目前所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内容、任务比以前提法更加全面,是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自身活力,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为目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内容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有更全面的目标。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现代社会的发展已赋予农村更为宽泛的内涵,体现出以农业、农村、村落、环境为基础构架且不断延伸与发展的各种社会关系与空间环境的综合,既包括生产与生活方式,也包括制度与意识形态,还凝聚着空间结构的典型形态,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这些领域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某一特定时期的综合反映。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新”字,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它是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新目标,是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它体现的是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新决策和新举措,凸显的是全面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条件和新机遇;它还是农村振兴历史进程的新起点,是“三农”事业发展的新希望。因此,现阶段的新农村建设已不仅仅局限于农村村容村貌的改善或单纯的农村经济的发展,而是以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培育农村生态文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社会主义”,一个是“新”。从“社会主义”这个关键词而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逐步缩小农村内部的贫富差距,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建设共同富裕的新农村;从“新”这个关键词而言,其内涵非常丰富,如新的理念、新的设施、新的环境、新的房舍、新的公共服务、新的社会保障系统、新的社会风貌等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包括“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素质、塑造农村新风尚、建设和谐农村”,涉及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经济上,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为支撑,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农业科技水平、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显著提高;农村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基本实现工业化;农村人口的比重大幅度降低;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就业比较充分;农户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农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第二,在政治上,在党的领导下,农村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明显进步,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和健全,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利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村民自治更加完善,形成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干群关系密切,社会秩序良好,农民安居乐业。第三,在文化上,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明显加强,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农村教育事业有较大的发展,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教育体系,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农村卫生、文化等设施比较完备,农民享有较好的卫生保健和较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第四,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方面,表现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人与自然更加和谐、更加相容。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内容和主要任务

根据党中央对新农村建设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进行论证,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五大目标,即:农村生产力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继续推进。具体来说就是: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繁荣;着力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保障农民民利;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养造就新型农民;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

力。所以新农村建设是全面、系统、完整的,不能片面地理解为是单纯的新村庄建设。

为实现上述目标,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内容和主要任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二是要重点落实基础设施的投入与公共事业的发展和完善,以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三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四是继续深化农村改革,重点是相关社会制度的配套与健全;五是要通过经济支持与政府干预,继续保持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同时要规范农村消费市场,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六是要将农村人文、社会、民主政治以及自然环境的建设同步推进,物质文明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齐发展,着力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改善村容村貌,而且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不仅重视在经济上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而且重视在政治上尊重农民的民利,强调继续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不仅强调立足于促进农业和农村自身的改革与发展,而且重视工业支持农民、城市带动农村;不仅强调政府的支持和引导,而且注重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提倡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不仅立足于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而且谋划长远,建立保障新农村建设持续进行的政策框架。

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构成要素和系统结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从系统论的角度而言,系统是有明确边界的。要研究其主要影响因素和系统结构,首先需要从系统外也即系统环境的角度研究影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因素;其次是从系统内也即系统内部构成的角度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构成要素;三是从系统外和系统内综合集成的角度研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构成要素及其系统结构。

从系统环境的宏观角度而言,笔者认为,能否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建立城乡统筹发展的长效机制以及加快形成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市场机制、加快形成有利于促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机制是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境因素,这依赖于贯彻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对农村“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这其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突出公共事业的健全与发展以及进一步完善农村政策是关键。

从系统内部而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构成要素也即党中央提出的二十字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具体化。具体来说,“生产发展”要求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并以此推动农民收入的不断增长;“生活宽裕”要求不断改善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使农民过上衣食无忧、居住舒适、用品齐全、医疗有条件、教育有能力、生活有档次的宽裕生活;“乡风文明”要求大力发展和繁荣农村先进文化,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向上的生活观,表现为农民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科学知识、文化修养、行为操守与时俱进并蔚然成风,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培育造就新型农民;“村容整洁”要求为农民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表现为农村总体布局、功能分区和基础设施合理,生态条件、自然环境、卫生状况良好,绿化、美化、生态化;“管理民主”要求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建立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的民主机制,加强民主制度建设,充分保障农民权益,真正实现村民当家作主。

从系统内和系统外综合集成的角度而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的是使农村产业大为发展、农村面貌大为改观、农民生活大为改善,使农民的素质提高、生活幸福。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构成要素可分为三大类:一是环境要素,之下细分为财政支农力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用事业发展、农村救助和社会保障、城乡融合与协调发展(如城乡经济融合度、人口融合度、社会融合度、生活融合度、生态环境融合度)等;二是基础要素,要充分体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之下细分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或称农村生产力水平)、农村社会发展水平、农村民主制度建设水平、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等;三是效果因素,之下细分为农民素质水平、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农民幸福程度等。环境要素的改善依赖于政府,取决于“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和对农村“多予、少取、放活”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基础要素的改善主要是农村自身建设的问题;效果因素的改善依赖于环境因素和基础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环境要素的考核主要是检验各级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支持情况;对基础要素的考核主要是检验农村自身建设情况;对效果要素的考核主要是检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质量水平和效果。

从上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构成要素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不是单纯农村的事情、农民的事情,而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需要全社会齐抓共管。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扩大农民消费的重要举措:培育农民消费新热点 下一篇:我国金融创新的制度环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