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社会责任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12-25 17:25:17

对社会责任的理解

对社会责任的理解篇1

【关键词】 北京市;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 制度设计

一、构建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的原则和分类

(一)企业社会责任定义

企业社会责任可以有两类定义,一是广义社会责任,例如美国佐治亚大学教授archie b. carroll(1979,1991)提出,完整的企业社会责任乃公司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之和。另一种是狭义社会责任,1948年,惠普公司创始人之一的戴维·普卡德提出“企业不仅要赢利,还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也就是说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是赢利之外的社会责任,是企业在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公益的义务。

本制度设计采用广义的企业社会责任概念,认为本制度涉及的企业社会责任包括企业经济责任、人力资源责任、环境责任、社区责任、安全责任和创新责任。

(二)社会责任会计

社会责任会计(social responsibility accounting)术语是美国戴利教授在1972年的学位论文中首创的,他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社会责任会计理论。一般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从社会角度,利用会计核算形式衡量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中有关社会性质的经济活动,从而揭示和测定这些活动对社会的影响,在于指导经济资源的最佳分配,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以提高社会的总体资产。

根据社会责任划分为广义和狭义,可以将社会责任会计也划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社会责任会计是以企业完成其所承担的经济责任、人力资源责任、环境责任、社区责任、安全责任和创新责任的成本和效益为对象所进行的会计处理。狭义的社会责任会计是以企业所承担的、除经济责任(赢利责任)之外的人力资源责任、环境责任、社区责任、安全责任和创新责任的成本和效益为对象所进行的会计处理。本制度设计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是广义的社会责任会计,是从社会的角度衡量企业经营活动的成果,其对象是企业,属于微观会计。

(三)构建企业社会责任会计评价指标的原则

1.构建

二、各类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的定义、报告目的及指标分解

(一)企业经济责任的定义、报告目的及指标分解

1.企业经济责任定义

企业经济责任最早仅仅被界定为股东利益的最大化,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逐渐变化,企业经济责任的内容也在不断扩展,将企业经济责任定位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构成部分是近年来在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上的一种新观念。本报告采用国际经济伦理学会主席、美国圣母大学多萨商学院国际商务伦理学教授乔治·恩德勒的观点,他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中的经济责任主要包括:(1)赢利或利润的最大化:短期的和长期的;(2)生产率的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生产过程的质量、产品和服务质量;(3)所有者与投资人的财富的保值和增值;(4)尊重供应商;(5)公平对待竞争者;(6)保护雇员利益,包括保留和增加工作岗位、公平支付工资和社会福利、对雇员进行再教育并向雇员授权;(7)服务消费者。

企业的经济责任是以使投资者满意并维持企业运行的价格,按社会需求高效率地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

2.经济责任会计报告目的

企业经济责任会计报告的目的是向社会披露企业在履行经济责任的过程中经济、法律、道德伦理方面义务的成本和效益。经济责任报告与传统的财务报告在内容方面有着重叠之处,但在原有通过披露企业财务数据来反映经营绩效的基础上,经济责任报告还应侧重于企业可持续经营能力、公司治理、资源配置、产业优化、管控能力、风险防范、客户服务、核心竞争力等信息的披露,从而达到全面、系统、及时反映、评价和预测企业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合理决策的目的。

3.经济责任的指标分解

根据上述分析,本报告将经济责任分为以下6类:经营理念类指标、经营目标类指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类指标、强化经营管理类指标、完善客户服务类指标和经营绩效指标。

(二)企业人力资源责任的定义、报告目的及指标分解

1.人力资源责任定义

社会责任会计中人力资源的责任是企业对其人力资源所负担的经济、法律、道德伦理等方面的责任。人力资源是企业一项不可或缺的发展资源,员工是企业的核心,是企业发展的引擎,是企业培养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具体说,人力资源责任包括:维护劳资雇佣关系,保护员工身心健康,提高员工素质进行培训,人才的晋升,关爱弱势员工和家庭。企业有责任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发挥员工在企业中的利益攸关者地位,维护好劳资、雇佣关系;企业有责任维护员工的身心健康,落实员工的保险保障权益,给员工提供归属感;充分发展员工的潜力,提供再培训再晋升通道;企业有责任关爱贫困员工及其家庭。

2.人力资源责任会计报告目的

社会责任会计中报告企业对人力资源责任的目的是向社会披露企业对其人力资源所负担的经济、法律、道德伦理方面义务的成本和效益。其中通过支付员工工资、激励机制等完成其承担的依法支付现金或股权等的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通过员工培训、按时足额为员工缴纳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五险一金”等,完成企业对员工的道德伦理责任。

3.人力资源责任的指标分解

社会责任会计中人力资源责任的指标可以划分为:工会与业主的劳资关系、个人与企业的雇佣关系、职工保障、工伤率、职工素质、培训、人才晋升通道、贫困救助等8项。

(三)企业社区责任的定义、报告目的及指标分解

1.社区责任定义

社区责任指企业在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和企业自身盈利目的的过程中,对其所在社区应尽的义务,或企业对所在社区整体繁荣发展的责任。具体表现在企业带动所在地区的发展,为所在地区政府贡献财税收入,为当地居民谋福祉,促进当地经济整体均衡良性发展等。

2.社区责任会计报告目的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社区责任的目的是向社会披露对所在社区所负担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伦理责任的成本和效益情况。企业发展源于社会,回报社会是企业应尽的责任。企业应该把促进社会创造繁荣作为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承诺,以自身发展影响和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把对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和地区,作为企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上承担的一种责任,对公益事业进行捐赠,以期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3.社区责任的指标分解

考核企业社区责任完成情况的指标包括:贡献地方发展和公益事业捐款两个方面。

(四)企业环境责任的定义、报告目的及指标分解

1.环境责任定义

企业的环境责任是指在追求股东最大利益和谋求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兼顾环境保护的社会需要,使公司的行为最大可能地符合环境道德和法律的要求,并自觉致力于环境保护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公司的环境保护责任是公司的一种社会责任,其产生于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性、企业目的实现的客观性、公司权利的社会性及股东利益的相对性。

2.环境责任会计报告目的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环境责任的目的是向社会披露企业对社会环境所负担的经济、法律、道德伦理方面义务的成本和效益。通过建立环境保护理念和目标,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企业;通过环境保护设备、环境保护技术、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企业三废的治理等,努力减少对企业周边生态环境、百姓生活造成的不利影响,履行企业的环境责任,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大环保投资力度,完善环保管理及监督制度,加强环保设施的运行维护管理,使环保设施与主机同步高效运行。同时,积极探索企业与周边环境友好发展、和谐共赢的有效途径,力争实现和谐共赢、共享共生的发展模式。

报告公司环境责任的情况是为了更好地反映企业在环境责任方面所做的成绩以及不足之处,有利于各方监督企业的环境责任实施现状,通过报告能更好地实现自我监督,有利于达到企业环境责任目标,实现环境、社会和企业三者的共同可持续发展。

3.环境责任的指标分解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的环境责任指标可以分解为:环境保护理念、环境治理目标、环保设备投入、环保技术投入、“三废”治理情况、厂区环保投入等。企业可以根据特殊情况设定特殊指标。

(五)企业安全责任的定义、报告目的及指标分解

1.安全责任定义

安全责任是企业对其安全生产所负担的经济、法律、道德伦理等方面的责任,包括应做好分内之事的安全义务和职责,以及未做好分内之事应受到的惩罚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某个岗位上开展安全生产活动时,根据个人社会角色的不同而承担相应的安全义务和职责,不同岗位的人员履行相应的安全生产义务,即职责;另一方面是对未能按照安全规范作出相应行为的安全主体给予相应的批评、惩罚。安全职责包括:(1)安全职位和安全职责,即一定岗位上的人员承担相应的安全责任义务;(2)职业道德定位,即安全生产责任的存在可以避免利用职务之便的徇私行为;(3)规范安全生产行为。

2.安全责任会计报告目的

安全责任会计报告的目的是向社会披露企业在经济、法律、道德伦理等方面的安全责任的成本和效益。通过落实安全责任的理念,制定安全生产总目标,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和制度,通过对职工的安全生产培训,通过安全监查体系,安全奖惩体系,应急救援体系等落实责任,检查安全责任履行情况,从而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

3.安全责任的指标分解

安全责任会计报告的指标可以分解为:安全理念、年度安全生产总目标、安全管理体系、安全制度、安全投入、安全培训、.安全监察体系、安全奖惩体系、应急救援体系、安全监控体系、安全文化、安全绩效等。

(六)企业创新责任的定义、报告目的及指标分解

1.创新责任定义

企业的创新责任是承担的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生产创新、经营创新、管理创新等责任。企业的生产创新可以通过进行研究开发投入,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机制,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加技术创新储备,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等实现;企业的经营创新可以通过采用新的运营模式,实现产业升级,取得结构优化等;企业的管理创新可以通过建立新的管理理念、创造新的管理流程、管理系统、管理方法等实现。

企业的创新责任,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产品技术上和应用技术上的创新,例如产品的设计、在组合功能方面的创新等;另一面创新就是企业的经营体制、管理体制、业务流程的创新,这个创新也是集中在如何提高效率、提高速度、提高竞争力方面。

2.创新责任会计报告目的

创新责任会计报告的目的是向社会公布企业在创新方面的成本和效益。

3.创新责任的指标分解

创新责任会计报告的指标可以分解为:技术创新、设备创新、项目创新、财务创新、管理创新等。

三、北京市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财务会计报告设想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要求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至少应包括:企业对投资者、债权人的责任,对职工的责任,对政府的责任,对客户的责任,对周围社会的责任,对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企业应履行的社会责任,也就是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应披露的主要内容。

(一)北京市企业社会责任财务会计报告格式设想

本制度将社会责任会计报表分为六类,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经济责任。具体应当披露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目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情况以及企业的经营管理、经营绩效等。这是传统财务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基本内容,经济责任是一种基础责任,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既是企业追求的首要经济目标,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目标。

2.人力资源责任。披露人力资源的开发与使用情况的信息,如劳资关系、企业职工结构、技术培训、劳动小时、薪酬水平、福利待遇、人才晋升通道等。

3.社区责任。披露企业对地方发展的贡献、对公益事业投入以及企业的公益捐赠等。

4.环境责任。主要披露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造成的环境影响,如空气污染、饮用水污染、沙漠化等,以及企业为优化环境所采取的措施,包括控制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减少稀有资源的耗用等活动。

5.安全责任,主要披露企业的安全管理体系、安全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安全培训体系、安全监察体系、安全奖惩体系、安全监控体系和安全绩效。

6.创新责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推动企业自身发展和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根本出路,也是改善我国贸易条件,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措施。

(二)北京市企业社会责任财务会计报告的披露

1.以财务数据为基础,多渠道采集数据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通常表现为实际付出代价,可以采用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进行核算和管理,社会责任相关指标的投入金额、成本费用以及实际收益可以从企业财务部门所掌握的财务数据中进行分离整理,因此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的数据来源主要是财务数据;而对于一些难以用货币计量的指标数据,也可以采用实物量或者相对数指标进行披露;同时,财务部也不是社会责任会计的唯一信息来源,一些财务部门难以掌握的指标数据,可以从企业的其他相关部门获得。例如,人力资源责任方面的数据可以由企业人事部门提供,创新责任方面的数据可以由企业技术部门提供等等。

2.兼用数据分析、文字说明等方法进行信息披露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主要由数据指标构成,但对于无法用数据计量的信息,可以采用文字说明的方式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定性说明。例如,环保责任指标中,某企业“环保先行,绿色生产”的环保理念,以及多年来将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共完成绿化面积87.33公顷,水土流失防治效果良好,达到了水土保持方案确定的目标值,并获得了“水土保持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等,需要在社会责任报告中以文字的方式进行说明。

3.特殊指标的计算公式说明

本文所提出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中,除了要求企业披露各项指标的上年数据和本年数据外,还单独设立了“贡献率”这个报表项目,用来考察企业社会责任各项指标的投入产出关系,其计算公式为:

此外,由于企业组织形式和所处行业等方面的差异,还会在社会责任报告中增加专业性较强的指标,对于这些指标的计算公式与数据来源,应在报告中予以独立说明。

(1)履行经济责任的指标

1)营业收入、利润总额、上缴利税等经济责任指标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2)资产总额、净资产及总资产报酬率经济责任指标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3)主要产品产量、生产动力、工作效率、计划完成度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4)产品销量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5)企业履行经济责任的成本对企业效益的影响。

(2)履行人力资源责任的指标

1)技术人员比例对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总资产报酬率的影响。

2)人均培训对利润总额的影响。

3)累计培训人数与违章作业的次数的影响。

4)高级工的人数对环保技术投入和废气废水减排的影响。

5)企业履行人力资源责任的成本对企业效益的影响。

(3)履行环境责任的指标

1)企业履行环境责任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2)资源节约对企业生产能力、产品产量、销量的影响。

3)环保技术投入和废水废气的减排对主营业务收入的影响。

4)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成本对企业效益的影响。

(4)履行社区责任的指标

1)企业履行社区责任指标对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2)企业修建城乡公路对当地区的社会贡献。

3)为当地建设消防站、防疫站、希望小学等公益事业投入对地区的贡献。

4)企业履行社区责任的成本对企业效益的影响。

(5)履行安全责任的指标

1)企业安全检查机制和安全事故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2)安检次数对企业的年生产能力的影响。

3)违章作业的次数对企业收益的影响。

4)专职安全管理队的规模对企业收益的影响。

5)工伤率对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影响。

6)企业履行安全责任的成本对企业效益的影响。

(6)履行创新责任的指标

1)创新责任指标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2)创新项目开发成本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3)创新项目开发收益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4)企业履行安全责任的成本对企业效益的影响。

(三)北京市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核算制度设计

1.健全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核算制度

为了报告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企业必须建立社会责任会计核算制度,建立必要的科目收集汇总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会计数据。这些账户可以在企业财务会计账外单独设账户进行会计信息的归集。

根据以上企业社会责任财务会计报表的结构,分别设计:

(1)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成本总账账户。例如:企业履行经济责任成本、企业履行人力资源责任成本、企业履行社区责任成本、企业履行环境责任成本、企业履行安全责任成本、企业履行创新责任成本。

(2)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贡献总账账户。例如:企业履行经济责任贡献、企业履行人力资源责任贡献、企业履行社区责任贡献、企业履行环境责任贡献、企业履行安全责任贡献、企业履行创新责任贡献。

账户格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成本和贡献账户可以采用棋盘式格式。在账簿中,根据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项目的详略情况分类设置栏目,根据企业经营范围和管理的特点设置项目,分别累计企业的各种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会计信息。

计量基础: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成本账户的数据可以采用历史成本进行会计计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贡献账户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或贴现值进行会计计量。

企业定期随财务报告对外公布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及时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同时,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财务部门应随时更新和完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的具体指标项目,使报告可以同企业实际发展情况保持同步。

2.非财务类指标数据与本企业其他部门数据的披露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指标数据不仅来源于财务部门,与企业其他各职能部门的生产经营和产出成果也息息相关。因此,财务部门在进行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编制时,应注意各种非财务数据的日常积累,并且与其他数据来源部门保持密切的联系和合作,做到数据共享,从而保证所披露的数据可以准确、全面、系统地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会计的各方面情况。

【参考文献】

[1] archie b. carroll,a three-dimensional conceptual model of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4 (1979): 497-505,1997.

[2] archie b. carroll,the pyramid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oward the moral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al stakeholders, business horizons, july-august,1991.

对社会责任的理解篇2

【关键词】公司社会责任 《公司法》第5条

公司的社会责任理论从产生之初就一直饱受争议,从公司社会责任论存在的合理性,到公司社会责任的内涵、性质、实现途径等等都在经济学界、管理学界和法学界存在着广泛的讨论,至今,这些讨论仍然没有停止。1924年,英国学者奥利弗·谢尔顿在其《经营者的社会责任》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公司社会责任的概念,第一次倡导公司“面向公共服务”。

一、公司社会责任的概念

笔者认为对公司社会责任的研究应该从其概念开始,学界对公司社会责任性质的分歧的根源在于对公司社会责任的概念的理解的不同。笔者希望从公司社会责任的主体、对象和内容等方面来认识公司社会责任的概念。

(一)公司社会责任的主体

对于公司社会责任的主体,存在着以下几种学说:第一种学说认为公司社会责任的主体顾名思义就是公司,公司这一经济组织是公司社会责任的承担者。这一学说很容易理解。第二种学说认为公司的董事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也应成为公司社会责任的承担者。第三种学说从企业破产后不利后果的实际承担者角度提出“公司债权人是公司社会责任最终的实际承担者”的观点。

笔者认为,公司就是公司社会责任的主体,只是因为公司是一个法人,只能靠董事、高级管理人员、股东等对其经营做出决策。但公司和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是完全独立的两个主体,不能因为有关公司社会责任的决策是由公司董事或高级管理人员决定做出的,就认为公司社会责任的承担者是或包括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同样的道理,债权人也不是公司社会责任的主体。公司社会责任的承担确实会影响公司债权人的利益,但是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这不能作为认定债权人是公司社会责任主体的依据。

(二)公司社会责任的对象

对于公司社会责任的对象,争议的焦点主要是股东是否应该成为公司社会责任的对象。笔者认为,股东绝不应该是公司社会责任的对象。公司社会责任理论的产生就是因为公司过于追求经济利益,大企业在为股东和社会创造巨额财富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肆意践踏消费者的利益、排挤中小竞争者等等。因此,公司社会责任产生之初就是为了反对公司单纯为股东的经济利益着想,自然不能将股东作为公司社会责任的对象。除了股东之外,公司的劳动者、债权人、消费者、公司所在的社区以及社会大众等“其他利益相关者”都是公司社会责任的对象。

(三)公司社会责任的内容

公司社会责任的内容非常广泛,只要是有关公司的劳动者、债权人、消费者和社会大众利益的事项都可能成为公司社会责任的内容,并且,公司社会责任的内容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比较常见的公司社会责任包括:保证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劳动者的各项权利、防止经营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发展慈善事业等等。

综上所述,公司社会责任是公司在为股东追求最大利润的同时,为职工、消费者、债权人、社会公众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所承担的责任。

二、公司社会责任的理论基础

从公司社会责任被提出以来,其存在的合理性就有极大的争议。最著名的争论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学者多德和伯利之间。多德教授强调公司对雇员、消费者和社会公众负有责任;伯利教授反驳说,商业公司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公司若要承担社会责任,那么各种利益群落都会对公司提出财产要求,私有财产社会的根基就会被动摇,就会导致一场经济内战。但是,两位学者经过数十年的争论,各自走向了原有观点的反面。公司社会责任理论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和讨论后,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已经被大部分学者所承认。其理论基础可以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和法学等多个学科角度得到论证。笔者在此仅从法学角度来论证。

(一)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

从法理学的角度分析,社会中的人,无论是自然人还是法人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一定的义务。公司是社会中的一员,其从社会中获取资源、劳动力、财富,享受合法经营和创造财富的权利,合法的私有财产受到保护的权利,理应承担一定的社会义务。况且,法律通常是在公司自身的经营行为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损害之后才要求公司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也许有人会说公司向国家纳税就已经履行了它的义务。但是,现实的情况证明,光靠纳税并不能让公司很好地履行自身的义务,三鹿奶粉对无数婴儿造成的伤害、吉林石化公司爆炸对松花江造成的污染、房地产公司让建筑工人在高温下工作等等,都是纳税所无法解决的,都是公司过于追求经济利益、社会责任意识不强的结果。

(二)实用主义法学理论

实用主义法学以美国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础,是社会学法学的美国派别。实用主义法学代表庞德提出,应研究法律与其他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注重法律的社会目的、实际运行和效果。他认为,好的法律就是能够充分为社会服务的法律,法律的实际运行比抽象的内容更重要。法律必须适应社会需要,法律的目的是促进和保障社会利益,是维持人们之间一个理想的关系。庞德对法律所保护的利益分为个别利益、公众利益和社会利益。法学家应该做的,就是在可能的范围内保护一切社会利益,维护一种与保卫一切社会利益不相矛盾的一切社会利益间的平衡或和谐。[ 郑祝君:《公司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美国公司制度的理念变迁》,载《法商研究》,2004年第4期。]这种强调社会利益保护、强调各种利益平衡协调的观点,无疑为公司社会责任理论提供了思想基础。

三、公司社会责任的性质

公司社会责任的性质是学界争议的另一个焦点。道德责任说、法律责任说、法律责任与道德责任综合说的主张者各抒己见。北京工商大学吕来明教授等认为从公司社会责任的内容和实现途径上看,它本质上是一种道德责任。山东大学李秀芬教授认为,道义责任不是公司的社会责任,如捐助。所有增加公司成本、限制公司行为的法律制度,都是法律要求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对公司的道德责任,法学者虽然可以探讨其激励措施,如公司捐赠的税收优惠,但这些措施本身并不属于公司社会责任理论或制度,而是属于税收制度的范畴。

笔者认为,公司社会责任性质分歧的根源在于对公司社会责任内涵的理解不同。如上文所述,一切对公司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着想而承担的责任都是公司社会责任。公司社会责任最早产生于一种道德责任。而且,公司社会责任运动之所以兴起,也是源于非政府组织、消费者群体、环境保护等民间组织对企业不道德行为的谴责和企业对自己行为负责的呼吁。但是,由于社会实践的需要,许多公司社会责任已经纳入法律的规制,比如环境保护责任的各项具体排放指标、对职工健康权和休息权的保护、强制性的食品健康安全标准等等。这部分公司社会责任已经转化为了法律责任。而那些不能或还未列入法律调整的公司社会责任就是道德责任性质,由公司章程、行业规范或国际组织指定的各项规则、标准等来体现和约束。公司社会责任的道德责任包括捐赠、支持科学研究、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等等。法律责任说和道德责任说其实是公司社会责任是否应该由法律来规制的争论。

四、对《公司法》第5条的评价

我国《公司法》在2005年修订时,加入了第5条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在我国,该条文第一次明确在法律中规定了公司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在国际范围内,我国也是第一个通过法律条文明确规定公司必须承担社会责任的国家。对此立法,许多学者认为这是我国公司法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立法者对世界公司法的一大贡献。该条款体现了立法者重视公司社会责任的基本理念,而且对于统率公司法分则规定、指导法官和律师解释公司法、指导股东和其他公司法律关系当事人开展投资和决策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公司法》注重实现公共利益和社会和谐发展的理念毫无疑问是值得赞扬的,其对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倡导也是正确的。但是,立法者在《公司法》的第5条位置规定公司的社会责任,并且在立法的语言上似乎有些不妥。下面,笔者将给出几点浅显的论述。

(一)公司社会责任不适宜规定在《公司法》总则中

从法律的性质上来说,《公司法》属于一部组织法,其功能就是维系公司组织有序、有效的运作。公司法的内容边界取决于公司法基本任务的要求。公司法的基本任务就是调整公司股东与管理者及其他相关主体的利益。在《公司法》的第5条规定公司必须承担社会责任,似乎有将公司承担社会责任作为公司法基本原则之嫌。但是,公司作为经营性主体,其存在的最主要目的就是获取经济利益。《公司法》作为商法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基本原则自然是保护公司的生产经营及合法权益,促进公司生产交易迅捷、安全。公司社会责任本质上应该由公法来调整,并且在我国的税法、环境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中已经规定了公司应当如何具体的承担社会责任。公司法第5条的规定反而混淆了公司法与经济法的性质和分工。公司的社会责任保护的是社会公众的利益,也就是公共利益,应该由经济法来调整。因此,公司法总则不宜规定公司的社会责任。但是,可以在公司法的分则中涉及公司社会责任,以约束公司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切实的履行社会责任。

(二)公司社会责任条款的性质难以确定

公司法第5条的性质不明确,是基本原则条款、具体规定还是宣示性条款?最高院没有在司法解释中作出说明。从其所在的位置来看,似乎有作为基本原则的用意。但反对这一解释的学者很多,理由主要是觉得公司社会责任不应作为公司法的基本原则。主张具体规定的学者认为,条文既然使用了“必须”一词,那么,公司如果没有承担某一社会责任,法院有理由将这一条款作为处理案件的法律依据。反对者提出公司社会责任中的法律责任部分本身就是公司应该遵守的,加以社会责任之名,不过是“新瓶装旧酒”。公司社会责任的提出,就是针对公司行为带来的污染环境、不正当竞争、欺诈消费者、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等公司丑闻而提出的,但解决这些问题已有食品安全法等法律进行规制。适用公司法第5条容易改变公司的本质或存在的目标。又有学者认为,第5条只是一种倡导性条款,不具有可诉性,对于公司没有任何约束力,其只是国家对经济主体价值取向的一种引导和呼吁。

该条的性质存在如此多的争议,说明立法者在立法时并没有考虑妥当,没能合理地对该条款作出安排,导致条文性质这样的基本问题的不清晰。

(三)司法实用性不强

从新公司法实施以来,只有在2010年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电信服务合同纠纷案的判决中,法官直接依据公司法第5条“公司社会责任”条款作为裁判依据。在2007年华东政法大学的几位老师和国外的访问学者与上海市的几位法官的交流中了解到,由于公司社会责任这一概念本来就不确定,法官判断公司的某一项决策或行为是否违反了公司社会责任条款存在难度,也就会尽量避免运用这一条款断案。另外,法官自身习惯于依据实体法律规范审查法律事实,判处案件,在公司侵权案件中,就事论事,缺乏以社会责任法理提升分析案情的理性思路和理论储备,审判意识保守、谨慎,特别是法官对第5条没有形成适当理解的情况下更是不敢、不愿触及。这些原因结合在一起,导致该条的司法适用性不强。

五、结论

对社会责任的理解篇3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超越了纯粹的经济和法律责任以外企业主动承担的责任。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还要关注、回应利益相关方的合理期望和要求,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造成的经济、社会、环境影响采取负责任的行动,并将这些行动融入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以达到企业与利益相关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和谐发展。

彼德德鲁克(1974)认为企业对社会的责任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二是社会本身所具有的问题。里基格里芬(1989)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在提高本身利润的同时,对保护和增加整个社会福利方面所承担的责任。斯蒂芬罗宾斯(1991)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超过法律和经济要求的、企业为谋求对社会有利的长远目标所承担的责任。哈罗德孔茨(1993)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认真地考虑公司的一举一动对社会的影响。

我国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主要是90年代以后开始的。林坤宏(2004)认为现今企业经营所面临的挑战,不仅来自于竞争对手,也来自社会道德舆论的压力。高巍(1994)认为企业在追逐利润,谋求自我生存与发展的同时,还要维护社会和公众利益,承担社会发展的责任,如缴纳税金的责任、保护环境的责任和保护消费者的权益等。李鸿贵(1995)认为企业在组织生产过程中应以积极负责的态度,尽量地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标准,并积极参与社会问题的解决。陈炳富、周祖城(2000)认为广义的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应承担的,以利益相关者为对象,包含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在内的一种综合责任。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基础

从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中可以看到两个问题:企业到底有没有社会责任?企业应不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如果企业应该承担社会责任,社会责任的内涵和外延如何界定?对此西方经济学家一般持三种观点:

1.弗里德曼(1970)的狭隘企业社会责任观所持的论调是企业在法律规定的范畴内追求利润最大化,为股东利益服务,除此以外没有其它社会责任。从这个角度讲,企业是一个超道德(amoral)的实体,它只管盈利,提高企业所有者的利益。社会责任则通过法律法规来实施,而这主要是政府的责任,而非企业。

2.更宽泛的社会经济观(西蒙,1972)则认为企业不对社会造成危害(道德的底线是采取积极措施预防造成伤害),制止伤害,做公平合理的事,而不是驱利而为。

3.最博大的社会责任观认为企业应帮助解决社会问题。企业应合理合法地追求经济效益,同时应该对利益相关者承担社会与道德的责任。弗里曼(1984)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管理者不应该只对股东权益负责,还要考虑满足其它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这里的利益相关者是与股东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三、国内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现状评价

陈旭东、余逊达(2009)对我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意识进行了现状分析和评价,他们通过对浙江民营企业的调研发现,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并不逊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但企业对法律责任的认同要高于对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的认同。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并不出于单纯的利他动机,而是具有一定的战略意识。贾生华、郑海东提出应该从政府、社会和企业三方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协同研究,即把企业社会责任问题视为全局性的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企业问题,通过三方的互动与合作,实现共赢与和谐。鞠芳辉等学者从消费者角度出发的研究也指出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多种原因,并强调了在企业社会责任实现的过程中信息公开和政府的重要作用。

四、宁波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意识调查

2009年,笔者以宁波的民营企业为研究对象,实施了“2009年宁波民营企业社会责任调查”。

1.问卷设计

(1)企业社会责任意识调查内容的设定。问卷从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了解程度、对企业社会责任内容的认同程度以及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战略与治理特征等三个方面设计问题,考察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

(2)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选择。我们选择了企业社会责任讨论中涉及最多的两个基本理论概念---企业社会责任和利益相关者,在问卷说明部分界定了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测量受访者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了解程度。

(3)企业社会责任维度设计。分别从社会整体的视角来定义企业的责任,具体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公益责任,以及从利益相关者角度(所有者、客户、员工、消费者、供应商、环境、社区、政府和竞争者等类别组成)来了解企业对利益相关者所承担除经济、法律之外的社会责任。

(4)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战略特征设计。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的动机,有出于自觉选择,也有出于行业要求。我们采用选择题和开放式问题的形式,设计对应的测试语句,请受访者对本企业实施这些项目的战略特征做出评价。

2.数据收集

调查队随机抽取了宁波100家民营企业作为样本单位,发放调查问卷,要求被调查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填写。问卷回收100份,回收率100%。100家宁波企业的样本中,其中制造性企业占97%,服务性企业仅有3家,具体涉及到服装、纺织、电子、机械、塑料、文具、零售等不同行业,企业主要分布于宁波市辖六区(海曙、江东、江北、鄞州、镇海、北仑)及县级市(慈溪、余姚、象山、宁海、奉化),其中慈溪占30%;鄞州区占24%;宁波海曙、江东、江北占21%;余姚、奉化和象山各6家;宁海为7家。从样本的基本情况来看,所选择的企业在行业、规模、区域上都具有较广泛的覆盖,比较能够反映现实状况。

3.调查结果分析

(1)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总体分析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了解程度。企业经营者对经济责任认同度最高,其他依次为法律责任、公益责任、伦理责任。在利益相关者方面,企业对股东、员工等内部利益相关方的责任意识高于对客户、环境、社区等外部利益相关方的责任意识。完全没有国际业务的企业对社会责任概念的了解程度是最低的,而国际业务比重达50%以上的企业对社会责任概念的了解程度是最高的。没有通过ISO9000认证的企业和没有通过ISO14000认证的企业,对社会责任概念的了解程度和对企业社会责任内容的认同度都很低。

(2)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误区

部分企业经营者对社会责任的认识仍然十分片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认识误区:

创造就业、按章纳税就是履行社会责任;

慈善捐款就是履行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是政府或者行政部门的责任,和自己企业无关;

社会责任是大企业或国有企业的事,我们企业还没有实力;

执行社会责任会增加企业负担和成本,与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无关;

调查同时表明,大多数企业经营者比较关注履行社会责任的成本;还有部分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能顾及的事。

(3)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动因

民营企业具有很强的市场导向,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民营企业作为跨国公司全球供应链的一个环节,应采购商的要求,在产品安全、劳工权利、安全与健康、工作场所、环境保护等方面投入较多的投资,履行社会责任基本能力得到了较大的增强。

五、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表现

1.企业产品安全问题

在经济利益驱使下,一些企业为降低成本而偷工减料、粗制滥造,使用不合格原材料加工生产,致使有毒有害物质超标和设计存在缺陷的产品流入市场。

2.交易诚信问题

商业欺诈和商业贿赂是企业在市场交易中诚信缺失的两种主要表现,主要涉及产品质量和广告宣传两个方面。

3.劳资关系问题

(1)生产安全、职业健康问题。据调查,我市因接触粉尘、毒物和噪声等而存在职业危害的职工在上万人以上,其中大部分是民营企业。一些民营企业忽视生产安全、职业健康等方面的管理,出现问题时推卸、逃避责任。

(2)劳动合同问题。部分民营企业没有与员工签订劳动用工合同,员工在遇到如职业病、欠薪、辞退等问题需要投诉时,找不到任何凭据。

(3)工时和加班问题。违法超时加班是民营企业最普遍的问题,也是最难以解决的问题。一些民营企业一味地压低劳动力价格,延长劳动时间,降低劳动力成本。

4.环境破坏问题

个别企业以节约成本为由,较少考虑环境保护。有的企业还靠污染环境致富,将利润建立在污染环境的基础之上。城郊和乡村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危害当地居民健康、制约当地经济健康平稳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六、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原因

对社会责任认识不够、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理论和方法缺乏了解、企业经营困难、企业经营者素质不高、缺乏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以及社会相关部门责任履行不到位,被企业经营者认为是导致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够好的主要原因。

“企业经营困难”是导致企业缺乏社会责任的主要原因,近七成的被调查企业家认为社会责任增加了企业发展的成本。

七、建立中国特色的企业社会责任的对策和建议

1.进一步树立和提升社会责任意识

形成企业社会责任价值观要从两方面做起。一方面,努力提高企业家素质,推出类似浙江省政府开展的“民营企业家培训课程”,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法律和政策教育、加强企业伦理教育。另一方面,抓企业骨干培训。要对管理层精英、员工进行科学发展观的培训,在企业内部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把企业社会责任观念向全体员工进行宣传、灌输和贯彻。企业全体成员都提高了社会责任意识,企业社会责任的自律精神就得到进一步强化。

2.建立企业社会责任内部管理体系,把责任要求融入企业运营的全过程

企业应该对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社会责任管理,认真检查产品的研发、采购、生产、销售、使用和回收全过程,将社会责任与生产运营严密的整合在一起,将社会责任真正落到每一环节、每一岗位。

3.完善社会责任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政府监管

政府的监管是形成企业社会责任约束机制的关键和保证。政府应以社会公众利益代表和社会公共管理者的身份,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进行监督管理,通过奖惩机制使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上产生正确的成本和收益预期。

4.加强社会的监督力度

加强社会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监督, 最重要的是通过社会监督机制,使这一评估结果产生广泛的社会效应,从而形成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良好社会氛围, 引导企业朝着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温素彬 张建红 方靖怡:《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模式的比较研究》[J].管理学报2009年第2期

[2] 陈旭东,余逊达: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现状与评价[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3] 段志军:《浅议企业是否应该承担社会责任》[J].商业经济 2009年第1期

[4] 李海英,翟延芝:《企业社会责任的国际借鉴》[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6年第7期

[5] 彭泗清 等: 《企业家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与评价》[J].管理世界, 2007年第6期

[6] 韵江, 高良谋:《公司治理、组织能力和社会责任》[J].中国工业经济, 2005 年第11期

[7] 赵曙明:《企业社会责任的要素、模式与战略最新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9年 01期

[8] 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M].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对社会责任的理解篇4

(一)自我责任。自我责任是对自己负责的一种表现,不仅是对自己的学业上、事业上、更重要的对自己身体上的负责。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一度迷茫,虚度光阴,好像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周围的一切都无所谓,一人只身大学四年屡屡无为,学业无成,事业遥望,是一种对自己的极其不负责,心理与身体上的落差,使得自己无法承担任何责任,对什么都选择逃避,没有目标,没有方向。

(二)他人责任。在大学中的学生还没体会在社会中应对他人负责的意识,越来越多的他人责任意识是在大学期间的恋爱时期。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交流才得以能在社会中生存,在校园中也是一样,越来越多的两个人走在一起,这样就会让人有了对他人负责的意识,自由的恋爱无非是没有父母的参与,两个人自由的结合,然而恋爱期间不仅是两个人之间的责任,也是对两个家庭、对社会的一种责任,恋爱双方要对家庭和社会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现在大学生的恋爱观与责任发生了质地变化,恋爱的放纵性、游戏性,双方彼此不负责任,这样得大学生严重缺乏责任教育,忽视自我责任、他人责任、家庭责任与社会责任的存在。

(三)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是大学生对社会负责的一种文明体现,是受过高等教育之后的一种自我意识、志向和文化水平的综合表现,是为社会做贡献的原发动力。大学生村官是一个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表现实例。在这个人人都喊着苦累的时期,大学生选择下乡为国家的农村发展出一份力,用自己学来的知识去报效祖国,不怕苦难与艰险,是大学生拥有强烈责任感的一种表现,然而这一计划的实施并没有很好地得到学生的积极反应,很多学生怕受不了农村的穷苦,怕不能胜任一个村庄的法发展,不敢去报名参加,不去尝试挑战,缺乏社会责任。

二、大学生的心理教育

(一)大学中心理教育存在的问题。(1)心理教育体制的缺陷。大学中的教育体制仅仅在书本上的教育,没有更好的让学生意识到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心理教育是一个现在社会新起的一门教育课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然而这种心理疾病并不是一目了然的,需要进行心理治疗,由于学校的体制不够完善,导致大学生不能及早发现及时治疗,促成如今很多大学生因不能承受来自他人、家庭、社会等方面产生的心理疾病而选择自杀的念头。(2)心理教育实施不重视。现代的发展越来越快,心理教育也成了快餐模式,老师在在一节两个半小时的课堂上快速讲解了心理教育的课程,学生在课下从未再去观看与分析,这样的教育实施,根本不能解决任何学生的心理问题,这样一来,学生心理有什么问题自己不知道,也不去询问老师,只会让情况更加恶劣化。而且有很多从事教育的心理的老师也是不够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时会误把学生的品德问题当做心理问题来处理,很大的误导了学生的心理教育,是忽视了心理教育的重要性与独特性。(3)心理教育主体模糊。大部分的大学生心理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通过调查显示的结果往往不够清晰,而且结果只是一部分人的心理常见问题并不能准确的帮助他们解决,询问一个人的心理情况时,由于他对心理概念认识的不够,也说不清楚自己的心理问题,而学校的心理教育体制的不够完善导致无法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剖析,进而心理教育主体的模糊,至使无法准确的进行心理教育。

(二)心理教育问题的对策。(1)心理教育体制不够完善。大学应建立完善的心理教育网站,依靠学校组织能力,发挥教育职能,共同完成心理教育的理念,虽然目前我国缺乏从事心理教育的人员,但可以组织更多有关心理教育的社会人员一起加入到学校的心理教育网站,形成一个全面式教育体系,由学校心理教育老师的带动下,成立健康积极小组,定期观看有关心理教育的讲座,让健康心理深入影响每一位大学生,从而让大学生认识到对自己的责任。(2)心理教育积极重视。学校对进行心理教育的从事人员定期进行培训,加强心理教育的重视,针对每个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解决。心理教育正确的全面面向大学生,针对部分学生进行教育实施,在完善的体制教育下,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做到让学生可以自我调整心理,更全面发展与完善对自我的认识,对社会的责任与义务。(3)加强心理教育主体认识。大学教育中从事心理教育的有关人员很大一部分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心理的认识,由于他们所受的心理教育不同,心理教育理解也不清晰,不仅影响到他们自己的正常心理解决,很多时候也会因为他们错误的心理认识,让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难以解决,学校首先要加强心理教育工作者对心理的认识,更加准确的确定心理教育的主体,从而让学生学到有效解决心理问题的方式方法。

三、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对策

(一)进行道德实践。社会实践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校可以组织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通过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认识社会的关系中的道德准线,辨别是非对错,形成道德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学校还可以组织集体活动,分成小组形式一起完成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可以学到团队的精神、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对他人负责,从而培养了对他人的责任意识。

(二)建立责任培养环境。学校可以通过班级辩论赛的形式进行提高学生对责任的认识。对责任意识比较强的学生进行奖励制度,促进学生学习认识责任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学校的有效界面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如班级小板报、宣传栏、学校网站等,通过这些趋势提高学校的责任教育风气,影响学生的责任意识。学校还可以用“文明校园 责任在大家”这样的一个宣传主题,约束大学生让自己认识到学校风采是你我的责任,大家的责任,养成自我监督、自我约束的良好习惯,提高文明意识和责任感的意识。

(三)开展责任意识教育课。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思维比较跳跃,自我约束能力也较差,喜欢无拘无束,意气用事,通常自己在某一方面已经触动了法律责任也不清楚。所以,学校应是当为每一个专业的大学生开展法律责任教育课程,从而普及法律基础知识,让大学生认识到法律不可触碰,对自身行为有一定的约束性,避免因盲目无知导致的严重后果。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加强对法律认识,从而产生主动性和自觉性。

对社会责任的理解篇5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超越了纯粹的经济和法律责任以外企业主动承担的责任。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还要关注、回应利益相关方的合理期望和要求,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造成的经济、社会、环境影响采取负责任的行动,并将这些行动融入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以达到企业与利益相关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和谐发展。

彼德•德鲁克(1974)认为企业对社会的责任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二是社会本身所具有的问题。里基•格里芬(1989)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在提高本身利润的同时,对保护和增加整个社会福利方面所承担的责任。斯蒂芬•罗宾斯(1991)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超过法律和经济要求的、企业为谋求对社会有利的长远目标所承担的责任。哈罗德•孔茨(1993)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认真地考虑公司的一举一动对社会的影响。

我国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主要是90年代以后开始的。林坤宏(2004)认为现今企业经营所面临的挑战,不仅来自于竞争对手,也来自社会道德舆论的压力。高巍(1994)认为企业在追逐利润,谋求自我生存与发展的同时,还要维护社会和公众利益,承担社会发展的责任,如缴纳税金的责任、保护环境的责任和保护消费者的权益等。李鸿贵(1995)认为企业在组织生产过程中应以积极负责的态度,尽量地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标准,并积极参与社会问题的解决。陈炳富、周祖城(2000)认为广义的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应承担的,以利益相关者为对象,包含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在内的一种综合责任。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基础

从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中可以看到两个问题:企业到底有没有社会责任?企业应不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如果企业应该承担社会责任,社会责任的内涵和外延如何界定?对此西方经济学家一般持三种观点:

1.弗里德曼(1970)的狭隘企业社会责任观所持的论调是企业在法律规定的范畴内追求利润最大化,为股东利益服务,除此以外没有其它社会责任。从这个角度讲,企业是一个超道德(amoral)的实体,它只管盈利,提高企业所有者的利益。社会责任则通过法律法规来实施,而这主要是政府的责任,而非企业。

2.更宽泛的社会经济观(西蒙,1972)则认为企业不对社会造成危害(道德的底线是采取积极措施预防造成伤害),制止伤害,做公平合理的事,而不是驱利而为。

3.最博大的社会责任观认为企业应帮助解决社会问题。企业应合理合法地追求经济效益,同时应该对利益相关者承担社会与道德的责任。弗里曼(1984)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管理者不应该只对股东权益负责,还要考虑满足其它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这里的利益相关者是与股东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三、国内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现状评价

陈旭东、余逊达(2009)对我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意识进行了现状分析和评价,他们通过对浙江民营企业的调研发现,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并不逊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但企业对法律责任的认同要高于对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的认同。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并不出于单纯的利他动机,而是具有一定的战略意识。贾生华、郑海东提出应该从政府、社会和企业三方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协同研究,即把企业社会责任问题视为全局性的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企业问题,通过三方的互动与合作,实现共赢与和谐。鞠芳辉等学者从消费者角度出发的研究也指出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多种原因,并强调了在企业社会责任实现的过程中信息公开和政府的重要作用。

四、宁波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意识调查

2009年,笔者以宁波的民营企业为研究对象,实施了“2009年宁波民营企业社会责任调查”。

1.问卷设计

(1)企业社会责任意识调查内容的设定。问卷从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了解程度、对企业社会责任内容的认同程度以及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战略与治理特征等三个方面设计问题,考察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

(2)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选择。我们选择了企业社会责任讨论中涉及最多的两个基本理论概念---企业社会责任和利益相关者,在问卷说明部分界定了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测量受访者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了解程度。

(3)企业社会责任维度设计。分别从社会整体的视角来定义企业的责任,具体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公益责任,以及从利益相关者角度(所有者、客户、员工、消费者、供应商、环境、社区、政府和竞争者等类别组成)来了解企业对利益相关者所承担除经济、法律之外的社会责任。

(4)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战略特征设计。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的动机,有出于自觉选择,也有出于行业要求。我们采用选择题和开放式问题的形式,设计对应的测试语句,请受访者对本企业实施这些项目的战略特征做出评价。

2.数据收集

调查队随机抽取了宁波100家民营企业作为样本单位,发放调查问卷,要求被调查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填写。问卷回收100份,回收率100%。100家宁波企业的样本中,其中制造性企业占97%,服务性企业仅有3家,具体涉及到服装、纺织、电子、机械、塑料、文具、零售等不同行业,企业主要分布于宁波市辖六区(海曙、江东、江北、鄞州、镇海、北仑)及县级市(慈溪、余姚、象山、宁海、奉化),其中慈溪占30%;鄞州区占24%;宁波海曙、江东、江北占21%;余姚、奉化和象山各6家;宁海为7家。从样本的基本情况来看,所选择的企业在行业、规模、区域上都具有较广泛的覆盖,比较能够反映现实状况。

3.调查结果分析

(1)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总体分析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了解程度。企业经营者对经济责任认同度最高,其他依次为法律责任、公益责任、伦理责任。在利益相关者方面,企业对股东、员工等内部利益相关方的责任意识高于对客户、环境、社区等外部利益相关方的责任意识。完全没有国际业务的企业对社会责任概念的了解程度是最低的,而国际业务比重达50%以上的企业对社会责任概念的了解程度是最高的。没有通过ISO9000认证的企业和没有通过ISO14000认证的企业,对社会责任概念的了解程度和对企业社会责任内容的认同度都很低。

(2)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误区

部分企业经营者对社会责任的认识仍然十分片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认识误区:

• 创造就业、按章纳税就是履行社会责任;

• 慈善捐款就是履行社会责任;

• 社会责任是政府或者行政部门的责任,和自己企业无关;

• 社会责任是大企业或国有企业的事,我们企业还没有实力;

• 执行社会责任会增加企业负担和成本,与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无关;

调查同时表明,大多数企业经营者比较关注履行社会责任的成本;还有部分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能顾及的事。

(3)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动因

民营企业具有很强的市场导向,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民营企业作为跨国公司全球供应链的一个环节,应采购商的要求,在产品安全、劳工权利、安全与健康、工作场所、环境保护等方面投入较多的投资,履行社会责任基本能力得到了较大的增强。

五、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表现

1.企业产品安全问题

在经济利益驱使下,一些企业为降低成本而偷工减料、粗制滥造,使用不合格原材料加工生产,致使有毒有害物质超标和设计存在缺陷的产品流入市场。

2.交易诚信问题

商业欺诈和商业贿赂是企业在市场交易中诚信缺失的两种主要表现,主要涉及产品质量和广告宣传两个方面。

3.劳资关系问题

(1)生产安全、职业健康问题。据调查,我市因接触粉尘、毒物和噪声等而存在职业危害的职工在上万人以上,其中大部分是民营企业。一些民营企业忽视生产安全、职业健康等方面的管理,出现问题时推卸、逃避责任。

(2)劳动合同问题。部分民营企业没有与员工签订劳动用工合同,员工在遇到如职业病、欠薪、辞退等问题需要投诉时,找不到任何凭据。

(3)工时和加班问题。违法超时加班是民营企业最普遍的问题,也是最难以解决的问题。一些民营企业一味地压低劳动力价格,延长劳动时间,降低劳动力成本。

4.环境破坏问题

个别企业以节约成本为由,较少考虑环境保护。有的企业还靠污染环境致富,将利润建立在污染环境的基础之上。城郊和乡村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危害当地居民健康、制约当地经济健康平稳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六、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原因

对社会责任认识不够、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理论和方法缺乏了解、企业经营困难、企业经营者素质不高、缺乏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以及社会相关部门责任履行不到位,被企业经营者认为是导致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够好的主要原因。

“企业经营困难”是导致企业缺乏社会责任的主要原因,近七成的被调查企业家认为社会责任增加了企业发展的成本。

七、建立中国特色的企业社会责任的对策和建议

1.进一步树立和提升社会责任意识

形成企业社会责任价值观要从两方面做起。一方面,努力提高企业家素质,推出类似浙江省政府开展的“民营企业家培训课程”,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法律和政策教育、加强企业伦理教育。另一方面,抓企业骨干培训。要对管理层精英、员工进行科学发展观的培训,在企业内部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把企业社会责任观念向全体员工进行宣传、灌输和贯彻。企业全体成员都提高了社会责任意识,企业社会责任的自律精神就得到进一步强化。

2.建立企业社会责任内部管理体系,把责任要求融入企业运营的全过程

企业应该对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社会责任管理,认真检查产品的研发、采购、生产、销售、使用和回收全过程,将社会责任与生产运营严密的整合在一起,将社会责任真正落到每一环节、每一岗位。

3.完善社会责任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政府监管

政府的监管是形成企业社会责任约束机制的关键和保证。政府应以社会公众利益代表和社会公共管理者的身份,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进行监督管理,通过奖惩机制使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上产生正确的成本和收益预期。

4.加强社会的监督力度

加强社会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监督, 最重要的是通过社会监督机制,使这一评估结果产生广泛的社会效应,从而形成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良好社会氛围, 引导企业朝着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温素彬 张建红 方靖怡:《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模式的比较研究》[J].管理学报2009年第2期

[2] 陈旭东,余逊达: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现状与评价[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3] 段志军:《浅议企业是否应该承担社会责任》[J].商业经济 2009年第1期

[4] 李海英,翟延芝:《企业社会责任的国际借鉴》[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6年第7期

[5] 彭泗清 等: 《企业家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与评价》[J].管理世界, 2007年第6期

[6] 韵江, 高良谋:《公司治理、组织能力和社会责任》[J].中国工业经济, 2005 年第11期

[7] 赵曙明:《企业社会责任的要素、模式与战略最新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9年 01期

[8] 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M].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对社会责任的理解篇6

关键词:企业理论;经济力理论;社会力理论;企业社会责任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8-0033-02

出于企业或公司如何获得达到利益最大化核心能力的论说,可以将整个企业发展理论中支持企业发展的能力大致分为两种:经济力和社会力。即使用纯经济因素解释企业发展模型的理论可以归于经济力理论范畴,而使用除经济因素之外的社会因素对企业发展模型作出分析的理论可以归入社会力理论范畴。经济力理论向社会力理论的转向现实的是企业发展策略的根本转变。

一、企业理论中经济力理论及其局限

(一)经济力理论

所谓经济力理论,它主要研究企业或公司如何提高自身的赢利能力,诸如利用规模经济降低成本、垄断优势对外投资、通过对外投资获取高额利润和竞争地位等等。该理论的前提是把企业定位为“经济公民”的身份,这是一切经济力理论研究的大背景。这个理论的另一个暗含条件是企业是以追求经济利润为根本目标的,企业的责任在于实现股东的利益最大化,企业发展的动力是经济要素的投入,绩效来源于经济资源产出的效率。这一点在传统跨国公司理论研究中体现得很有代表性。传统跨国公司理论无论是“主流学派”还是“非主流学派”、无论是人们所总结的“个论”还是“通论”,对其行为的解释从没走出过企业“经济利益”的地域,始终在为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原因、动机、目的寻找经济利益的源泉,始终围绕“培育、利用优势,尤其是垄断优势,获取高额利润”这一教条来探索跨国公司垄断优势来源以及如何利用,进而解释跨国公司行为,所以传统的跨国公司理论本质上属于经济力理论。

(二)经济力理论的局限

企业是社会的经济细胞,不但是经济利益的折射,同时也是社会各种利益的交集。特别是跨国公司这样的庞然大物对此体会应该更加深刻。难道跨国公司存在的价值就是创造经济利益?难道“企业的职责就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回答这个问题似乎超出了经济学的范畴,实际上作为社会细胞,企业同样是社会关系的显现,回答以上问题恰恰是回到了经济学研究的本源。除了科斯从交易费用角度解释了“企业的性质”,那么是否还存在其他角度解释对企业的性质作出解释?毕竟,企业的本源不但具有经济性也具有社会性。这就意味着企业不仅是“经济公民”,还“社会公民”。

理论的发展总是意味着实际情况已经发生改变,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发生了许多新变化,诸如:跨国并购浪潮与国际战略联盟、RD的国际化、企业制度和治理结构柔性化、网络化等等;跨国公司目标向多元化发展,包括经济目标、社会目标、环境目标、人文目标的目标体系;重视社会责任的价值取向,强烈关注跨国公司社会伦理形象。而且,在所有变化中,都贯彻一个理念,那就是“人性化、人文化”。这一系列新变化在传统跨国公司理论中无法找到准确的解释,尤其是当今跨国公司把社会责任作为实现其目标体系的重要途径,强烈地追求社会伦理形象,传统跨国公司理论更是无法合理解释。社会力理论的诞生为跨国公司理论开辟了崭新天地,为合理解释跨国公司社会责任追求伦理形象找到了理论依据。

二、企业理论中社会力理论的发展

社会力理论是跨国公司理论的新发展,所谓社会力理论,就是研究企业在新的企业使命和多元目标体系下,赢得社会尊重和赞誉的能力,与社会协调一致、与环境相容共生的能力,并解释跨国公司关注社会和环境的新的经营战略与行为的理论体系。该理论的任务是应用道德哲学的基本方法、探索跨国公司实现目标体系的动力源泉和运行机制,并合理解释跨国公司行为和价值观的新变化。社会力理论的产生不仅是跨国公司理论的必然演进,更是跨国公司实践的客观要求。

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标志着其已经完成了“经济公民”向“社会公民”的转化。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企业经济力(垄断优势、技术、资源、内部化力量等等)的有限性,制约了跨国公司原有经营战略的实施,使跨国公司越来越认识到,经济力已经不能构成全球化经营的动力系统,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等因素的迫动性引发跨国公司战略的新变化,因此,必须寻求新的动力源——社会力。把承担社会责任、环境责任作为培育社会力的核心,并形成跨国公司新的核心竞争力,这为跨国公司社会力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实证依据。

随着价值观的转变,跨国公司的目标也不再是单一的经济目标了,而是向多元发展,形成了包括经济目标、社会目标、环境目标、人文目标的目标体系,多元目标体系决定了跨国公司的企业制度更关注人性化、人权、公平,还有与社会和谐。目标的多元化,决定了传统跨国公司理论,已经无法合理解释跨国公司在对外投资和全球化经营过程中承担社会责任和树立伦理形象的新变化。

三、社会力理论的一般化: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

社会力理论的提出,使跨国公司理论向前进了一大步,为跨国公司如何获得更具适应性的发展能力提供了理论指导,而社会力理论的研究框架也能够为企业理论发展更加一般性的社会力理论提供帮助。虽然跨国公司社会力理论中已经为社会力构成设计了大致的框架,但其设计源泉其实来自于企业应该承担社会责任的思想,因此社会力理论的发展还在于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

(一)国外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演变

虽然从起源到今天,历经“数个世纪”,但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还在讨论之中没有统一的答案,自然相应的内涵也就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1924年歇尔顿首次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说法。他把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者满足产业内外各种人类需要的责任联系起来,并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含有道德因素在内。这种崭新的思想认为,企业经营战略对社区提供的服务有利于增进社区利益,社区利益作为一项衡量尺度,远远高于企业的盈利。20世纪20年代,美国就出现三种相互联系的观念对传统企业社会责任理念提出挑战:受托人观念、利益平衡观念和服务观念,这三种观念开始扩大企业的社会责任。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企业的社会责任增大了,包括雇员福利(抚恤金和保险计划)、安全、医疗保健和退休方案得到进一步完善。20世纪60年代环保主义蓬勃发展,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心由赞助行为、提高产品安全度等类似事宜,转向改善空气和水的质量。20世纪70年代,消费者权益运动风云迭起,企业社会责任又加入了新的内容。

虽然不同时期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是不一样的,相应的理论认知也存在不同。但从总体上来看企业社会责任可以看作是企业高层作为企业相关者的信托受托人,而积极实施利他主义的行为,以履行企业在社会中的应有角色。其中相关的信托受托人实际上指的是公司股东、债权人、职工、消费者和广大社会公众等相关利益者。而利他行为则是指企业为社会公众解决某些社会问题,但自己并不直接从中获取经济上的好处。

(二)国内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

国内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传承自国外的相关研究,是在中国的社会文化需要和面对国际贸易的压力下必然出现的结果。与国外一样,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国内学者也是众说纷纭各有看法,其内涵远未统一。但大部分学者都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中国主动应对的最好选择,也与中国经济发展同步,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目前中国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明显不足。其表现为:一是研究成果少而且观点片面。从国内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文献来看,迄今为止,对企业社会责任系统研究成果不够深入,现有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著作中,全面系统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几乎没有。二是缺少创新性研究。目前国内翻译国外企业社会责任各方面原著较多,而国内原著很多都是借鉴或直接引用国外专家、学者的观点和科研成果,针对中国特色的理论观点很零碎,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三是侧重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应用研究而轻理论研究。与国外理论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明显不同。可以看到,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研究亟待加强,特别是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的建立。

四、总结

企业角色从“经济公民”转向“社会公民”;企业理论也从经济力理论发展到社会力理论,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正在逐渐掌握更具加适合发展的能力,并通过将社会责任整合入企业战略的形式,在制度上保证了更加有效地将社会力转化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并借此发展出强大的竞争优势。但企业理论的这一新发展还有待进一步的提供给企业更强的理论指导,关键在于建立可融入企业经营管理策略的与企业绩效紧密相联的社会责任评价体系,而这又依赖于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对于中国企业来说,竞争的最高境界将是标准和制度的竞争,强化社会责任是企业提高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企业要把承担社会责任作为企业经营管理战略的重要内容来规划。要把承担社会责任的成本变成对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投资,而且要争取这种投资的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杨瑞龙,杨其静.企业理论:现代观点[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 邓修权,夏国平.企业能力理论及其形成背景分析[C].全国第七届工业工程与企业信息化学术会议论文集,2003.

[3] 卢让林,李子奈.企业理论的发展[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1).

[4] 吕中楼.企业理论的产生与发展[J].经济学动态,1994,(7).

[5] 徐传谌,刘凌波.从新古典厂商理论到后现代企业理论:制度内化与范式转换的理论演进[J].当代经济研究,2007,(4).

对社会责任的理解篇7

国家电网自2005年起,目前已连续三期CSR报告。每一年的CSR报告,都较详细地阐述了自己的责任理念,回顾了责任行为,并就下一年责任进行了展望。三年的CSR报告总体内容、形式虽有差异,但都展现了国家电网深入探索与利益相关方有效沟通的历程。从内容上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鲜明特色。

CSR模型

普遍责任标准与本土化相结合

作为大型国企,国家电网必须对所有者负责。既要使企业保值增值,又要承担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其次,作为垄断性企业,国家电网对行业的影响重大,必须对整个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负责。如何整合众多相关方的利益,本身就是一项挑战性的工作。

从企业与利益相关方的关系出发,国家电网立足于我国国情和实际,创建了自己的社会责任理论模型,并以之架构CSR报告,较系统地梳理了各个方面社会责任。从2005、2006以及2007三年CSR报告来看,以2005年报告为先机,2006以及2007两年的CSR报告开始形成包含12个方面责任的统合模型。

当然,提出一个社会责任模型或许简单,如何将普遍依从的责任标准与自己的模型结合起来则要难得多。经历了2005、2006年报告的徘徊,国家电网在2007年CSR报告中,明确提出参照GRI(2006)和AA1000标准组织CSR报告。对此,2007年CSR报告中,专门建立了相关标准的内容索引。这样既遵循了GRI(2006)和AA1000的实质性原则,又体现了本土化特色。

CSR理念

定位、履行、战略、标准、公允性等不断深化

如国家电网CSR报告所指,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对所有者、员工、客户供应商、社区等利益相关方以及自然环境承担责任,实现企业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协调统一。显然,责任主体只有在广阔的利益相关方背景下才能够充分履行责任的职能。

从2005年在公司定位上寻求社会责任的理念支撑,到2006年在公司价值观上的期求,再到2007年从公司价值观到利益相关方的结合。无疑,国家电网在对自己的社会责任定位上做了逐步深入的思考。相应,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也就有了更厚实的理论铺垫。

在利益相关方互动方面,2005年CSR报告没有提及,2006年CSR报告提到13次,而在2007年的CSR报告则完全以此为基础而展开,提到多达81次之多。并且,对于利益相关方的诉求上,2007年CSR报告中还提到,藉由公司治理机制为导引,目前已专门成立社会责任委员会,并明确指出未来将把社会责任作为其战略的一部分。

其次,国际化理念逐渐增强。2005年开始未参照有关国际标准,相反,到2007年联合国“全球契约”行动绩效、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索引的全面对照,则进一步体现了国家电网主动接轨国际标准的思路。这是因为,一方面只有主动以国际标准为主导才可能嵌入到CSR的世界潮流中,另一方面也只有以此为平台才有可能进一步体现中国企业在CSR上的世界话语权。

最后,从报告的公允性判别上看,2005年CSR报告没有任何第三方意见,2006年CSR报告开始出现第三方评论,2007年CSR则完全接受第三方审计。很明显,CSR报告如果只是自说自话,肯定达不到与利益相关方沟通的目的,基于此,国家电网接受独立的第三方审计,从而保证其公信力。无疑,这种观念的转变对于社会责任的认识是具有标志性的。

CSR报告

内容趋完善、表达趋明晰

国家电网连续三年的CSR报告,从2005年的57页,到2006年的83页,直至2007年的112页,其内容是一个不断重新定位、厘清和丰富的过程。

内容上不断丰厚完善

对于一个公司而言,其社会责任不是静态的。随着发展的不断深入,不同企业对于社会责任的理解都不一样,国家电网当然也不例外。三年的CSR报告,见证了各项具体的社会责任内容从无到有、从单薄到到深入的探索。并且,对相应责任的理解,国家电网在有意识的不断挖掘。

应该说,这种内容上的深入细化,表面上看只是对既往内容的补充,但如果具体到企业社会责任视角就会发现,其实更多的是企业社会责任不断持续、学习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一则迎合了利益相关方的多元化需要;二则也是企业认知明朗,对责任竞争力的深化理解,毕竟细节才能体现与众不同。

表达上不断明晰具体

CSR报告主要是传递公司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具体措施及其效果,绝不是大讲“应该如何”却没有披露公司“实际如何做”。无疑,具体措施和定量描述是对报告内容质上的要求。

对照国家电网三年的CSR报告,2005年CSR报告表达较抽象,概念以及定性的文字表述的东西较多。比如,社会责任内涵的诠释、社会责任内容的分类以及公司价值观的表述等,对于立足于本企业其意义如何以及怎样与社会责任实现有机融合,涉及的要少得多。

2006以及2007年的CSR报告则不同。从2005年CSR报告中对道德承诺、管理层承诺以及党员承诺、公司承诺、合作伙伴承诺的简单罗列,到2006年以及2007年相应承诺的价值观嵌入,社会责任也就有了更加坚实的实质内涵。并且,相应内容不是单独列举出来,而是融入具体事例中,这样不仅使得这些抽象的内容更易理解,也为具体的企业责任行为找到理论的诉求,从而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

易读性逐年提高

此外,内容的易理解性上,三年的CSR报告也逐年提高。2007年的CSR报告尤为明显,在表述12项社会责任时,通过12幅图勾勒出三年来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比较中发现,鉴别中取得失,使利益相关方不但对总体发展趋势有所把握,而且为其形成自己对公司的判断奠定基础。这种做法真正达到了从利益相关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社会议题引领:明确、到位

作为商业社会最强劲的个体,企业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透过企业层面,社会诸议题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其区别只在于企业对这些议题的认知程度不同。企业社会回应一定程度描述的就是企业对诸议题的责任体现。如果企业的认知层次无法契合社会学习的节奏,只会成为企业社会责任发展中的“落伍者”。企业要能够适应社会学习的不同发展阶段,必须调整其社会责任履行的步伐。

不难发现,国家电网三年的CSR报告对社会议题的把握是非常明确和到位的。三年的CSR报告中,社会普遍关注的关键词都能找到,并且出现的频率也非常高。其中,“科学发展观”在三年的CSR报告中出现18次,“可持续发展”在2005、2006及2007三年出现的次数分别为27、19与48,“奥运”在2005、2006及2007三年出现的次数分别为10、6与76。“三农”在2005年的CSR报告中仅出现两次,在2006与2007年的CSR报告12项责任中,专门有“服务三农”责任这一节,其社会议题的导向性质尤为显著。

要特别提到的是,国家电网对“奥运”的理解。2008年伊始,国家电网便提出“奥运社会责任”。借助“奥运”不仅具有宣传上的意义,更重要在于通过“奥运社会责任”,丰富和完善了奥林匹克内涵,推进了社会责任运动的全球发展,这将远远超越德鲁克所言的,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将一定社会问题转变为机会或经济利益目标的提议。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对社会责任的理解篇8

关键词: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在这几十年的经济进程中的问题也值得大家反思,资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更有甚者有些企业为追求利润最大的化,而不顾消费者的健康。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成为了研究的重要课题。由于企业是上述现象的直接参与者,从企业出发,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是解决上述现象的重要途径,企业是否履行了社会责任?履行社会责任的程度如何?这就需要根据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来判断。

二、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理论基础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

Joseph Stiglitz在1985年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理论(或称多重委托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不仅仅是股东,还存在政府、社会公众、员工等多个利益相关者,企业的经营管理演变为了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的过程,企业追求的利益不仅仅是股东权益,而是各个利益相关者的整体权益。例如,员工是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当代市场竞争激烈的时代,员工的作用更为突出,如何维持企业人力资源上的优势,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同时,员工获取的薪酬是其生存的保障,企业发展也关系员工自身发展,员工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对员工各种权利的保障上,尤其是涉及员工自身安全的保障更为重要。企业对员工的保障程度相对应就是社会责任的履行程度。对于政府而言,政府从企业获得大量的税收用于经济建设,企业的发展状况影响着政府的财政,当然,政府间接调控经济的手段也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同时,政府在社会、环境上的公共支出,需要获取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的信息,如环境保护的信息,上述现象也说明了政府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政府以各种间接手段调节影响企业,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也是政府这一利益相关者的需求。社会公众是企业生产的直接消费者,自然关系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尤其是在食品完全事件频发的现在,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消费倾向。作为企业产品的直接消费者,社会公众的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需求也是企业对外披露的重要原因。当然,企业还有其他利益相关者,这里不再逐一阐述,从上面的分析来看,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是为满足企业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大幅度提升,工厂开始遍布全球并且不断的扩展,一方面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另一方面,造成了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环境问题等,随着大气、水污染的日益严重、土地荒漠化等环境问题的不断恶化,人们越来越重视经济的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发展模式得以产生,这就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要求下,企业的生产要讲求高效低能,不能以污染环境为代价,对各种资源的利用都以可持续为前提。这些要求同时也是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披露的内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正式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理论基础建立起来的。

三、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整体的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由于我国的环境问题等问题的不断出现,所以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尤其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下更为明显。这种重视可以体现在众多法律法规等文件中,例如《公司法》等法律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进行了相关规定,会计准则中相关章节也都体现了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视,例如,或有事项中对环境污染的处理。同时,上海、深圳两大交易所分别出台了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指引文件。上述现象均表明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在我国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和关注。但是,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在得到重视和关注的同时,企业扔有存在大量的违背社会责任的现象:在企业内部员工的正常福利得不到满足,拖欠职工工资、职工安全措施不到位等现象屡见不鲜,尤其是危险行业的职工安全问题,迟迟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在企业的外部,环境污染问题最为突出,河北唐山的钢铁厂的燃烧煤炭排除的废气是当地雾霾严重的重要原因,淮河两岸的企业偷排不达标污水使得淮河的治理效果大打折扣。除此之外,食品的安全问题更为社会所关注,苏丹红、瘦肉精、三鹿奶粉事件等等,由于某些不良厂商的存在使得与大众直接相关的食品质量得不到应有的安全保障。综上所述,我国企业社会责任虽然得到了关注,但是,在实际的执行中却出现了偏差。那么如何才能让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就需要关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存在何种问题。

(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第一,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内容不完整、不充分。虽然相关的文件中对于企业谁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有着相应的规定,但是,在实际的企业披露中,往往避重就轻仅仅披露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例如,披露社会捐赠等,对于企业日常经营对环境的影响的内容披露较少,使得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存在披露不充分的问题。

上一篇: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范文 下一篇:简述免疫学的发展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