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文言文复习效率的三重境界

时间:2022-07-25 04:42:30

提高文言文复习效率的三重境界

初中语文课本所选的古诗文占教材选文的30%左右,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文言文阅读”是历年中考语文卷中比较稳定的一个板块,纵观历年浙江省各地市的学业考试卷,试题命制还是有一些规律可循的。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构成基本保持稳定,基本上沿袭“课内加课外”的模式。课外阅读材料也仍然选择有积极意义的历史故事、名人轶事、寓言故事等,篇幅短小,情节性强,易于学生理解,切合中考要求,题型依然以填空题、选择题、断句题、翻译题、简答题为主要题型。

文言文命题是根据《中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因此,只要加强文言文复习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就能提高文言文复习的效率。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复习文言文的基本规律,方能解决实际问题。现归纳为以下三重境界

一.复习期待

阅读期待就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激发和调动自己的已有知识、能力,使新信息变得更容易理解和吸收,同时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在阅读之前学生应该有一个阅读预测的过程。阅读预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这样一个同化和顺应的信息加工过程。复习期待也是如此。

首先教师要设定好自己的期待,然后跟学生一起交流各自的期待心得。一番实验下来,还真是收获不小,同学们颇有英雄所见略同的自豪。例如,有的学生按册分类找出人教版排列古诗文的规律是七年级每单元最后一篇是古诗文。这是和小学接轨。八年级至九年级则集中安排在五、六两个单元。这种安排一是为高中学习篇幅较长的古诗文打下基础,二是加大继承国学经典文化的力度。有的学生按主题或文体分类:学习成长篇,如《伤仲永》《孙权劝学》《送东阳马生序》《十则》等;思想篇,如《大道之行》《公输》《两章》《故事两则》等;人物传记篇,如《孙权劝学》《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隆中对》等:写景状物篇,如《桃花源记》《三峡》《岳阳楼记》《答谢中书书》《满井游记》《核舟记》等;奇人异事篇,如《核舟记》《山市》《满井游记》《观潮》《两篇》《狼》等;寓言神话篇,如《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寓言四则》《愚公移山》等;生活情趣篇,如《童趣》《陋室铭》《爱莲说》《满井游记》《湖心亭看雪》《记承天寺夜游》等;古典小说名著类;古诗类,如《古代诗歌》《杜甫诗》《诗四首》《诗词曲五首》《诗五首》《两首》等。虽然他们的还比较稚嫩,可是具备了这种同化和顺应的信息加工过程的能力是多么的重要啊!

其次,要夯实基础,归类分析。不管你平时文言文教学采用的是“解释疏通串讲式”,还是“读研练自主探究式”。最后殊途同归,因为文言文的考点基本上是固定的,词法、句法、节奏、翻译等知识点必须要掌握。学生觉得文言文难的原因是他们是分散性的学习,或者强行记忆的学习。他们大多数还没有有意识地进行同类比较分析的习惯,因此分析、解答的能力相对而言比较薄弱。我让他们在抄写的基础上归类整理实、虚词的一词多义现象,词类活用现象。把凡是在文中出现的同样的实、虚词尽量地寻找出来,归纳分类,并给予解答。例如,“温故而知新”,“故逐之”,“故外户而不闭”,“故渔者歌曰”,“故不错意也”,“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故虽有名马”,“公问其故”等句中的“故”字。此工程量虽较为浩大,却强化了学生学会使用有效的学习方法来进行有效的复习,理清文言文复习的思路。相信对他们以后的学习一定会有好的借鉴。

再次,要举一反三,灵活应用。归类分析不是简单的积累,而是通过同类对比分析寻找规律,在此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举一反三,以已知来推断未知。还是以上例为例,可以推断出“故”字放在句首一般理解为“所以”,放在句末一般理解为“……原因”,而放在中间则要看整个句子的意义。根据这一规律在阅读课外文言文时碰上类似的情况就不容易产生一词多义的理解误差。

最后,要寻找规律,整体把握。如词类活用现象是属于灵活运用类的,在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改变词性或读音,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就临时作乙类词用。因此练习应用时要从整体把握,先了解整句话的含义之后,再来判断其中某一个词的用法。不过其中也有规律可循。例如,名词活用为动词与名词活用为状语的区别就在于名词后是否有动词,有动词时名词活用为状语,如,“箬蓬覆之”一句中“箬蓬”就应该活用为状语;没有动词时该名词就要充当动词的作用。如,“一狼洞其中”一句中的“洞”就得理解为动词“打洞”。在辨析“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一句中的“箕畚”时,按这条规律“箕畚”应该解释为“用箕畚”,属于名词活用为状语。课文中的注解就值得商榷。

二.复习反思

反思性教学以追求实践的合理性为动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为学生具体的研究与探索的方案作参谋,指导学生确定好学习目标,制定好学习计划或设计好研究方案,引导学生不断地质疑、反思,以形成自己的学习体系。在学生进行信息分类加工处理的基础上,对这49篇古诗文制定好学习计划。按照古诗文的文体意义来挖掘作者们的价值取向和精神世界,把握文体的语言风格和结构特征,了解文学的发展脉络与传承创新。

例如“记”这一文体,陶渊明借《桃花源记》来含蓄表达他对社会的不满,范仲淹则借《岳阳楼记》来表达自己先忧后乐的思想,欧阳修借《醉翁亭记》来抒发与民同乐、乐中含悲的复杂感情,苏轼借《记承天寺夜游》来感慨“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豁达,柳宗元借《小石潭记》等“永州八记”系列来排遣心中的贬谪之苦,袁宏道借《满井游记》展示性灵派的真正寄情山水的洒脱……“铭”这一文体的语言多以押韵为主,内容也偏向议论;“说”这一文体也以议论为主,叙事部分也是为议论作基础。“表”“章”“奏”“议”这些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不外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尽管具体内容不同,都离不开抒情手法的运用。“记”这一文体在初中教材中所占比例最重,它们的共同特点也都以叙事、写景为主,或借景抒情,或借物喻人。语言清新自然,多有写景名句流传。

史学类文体在初三阶段较为集中出现,该文体特色也较为明显,可以分为纪传体、编年体、国别体等,无论是《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还是《隆中对》《孙权劝学》《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些史学散文都通过精彩的语言描写来刻画经典的人物形象。先秦诸子百家之作,《孟子》的文章好用比喻、排比,善于雄辩;《庄子》诙谐幽默;《墨子》善辩严谨;《论语》的短小精悍、富有哲理的诗般的语言……让我们后人沉醉在国学的博大精深之中。“诗庄词媚曲谐”的说法,更是高度凝练地概括了这三种文体的语言风格和特征。

学习古诗文是我们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必由之路。以诗歌为例,以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句的《诗经》开始,如《蒹葭》《关雎》。到了战国后期,南方的楚国兴起句式长短参差,以六言七言为主,多用“兮”字的楚辞体。如屈原的《离骚》。这两者当中的“”已成为我们文化的代称。走进汉乐府,长于叙事,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气息。句式以五言和杂言为主的现实主义传统诗风体现了诗歌艺术的新发展。东汉末年五言诗已经成熟,其标志是“古诗十九首”。“建安风骨”中以“慷慨悲壮”见称的曹操是初中语文课程的宠儿,《龟虽寿》《观沧海》《观沧海》等名篇都被收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进入了自觉时代,山水诗、田园诗、南北朝民歌……如《木兰诗》、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饮酒诗”都是诗坛的奇葩。唐代是诗歌的黄金时代,不管是“初唐四杰”的作品,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派,高适、岑参、王昌龄的边塞诗,还是“大小李杜”,白居易、元稹的新乐府,韩孟李诗派的险怪……唐诗达到了诗歌文化的最高峰,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宋朝的哲理诗、爱国诗以及江西诗派“点铁成金”,“无一字无来处”的风格也是初中学生的必备功课。宋词元曲在文学史上跟唐诗站在同一高度,也是初中生的必备功课之一。清代诗歌初中课程很少涉及,这里就不列举了。

复习反思的过程其实就是再次加工,把课本由薄变厚、由厚变薄的过程,把书本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能够走好这一步,就“万事俱备,只欠中考”了。

三.复习批判

阅读批判是指学生跳出文章之外,运用批判思维方式对课文内容、学习方式等进行冷静思考,发表独立见解的思维过程。能很好地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是学生对文本理解的进一步深化。如果学生能做到这一点,那就表示我们的教育任务功德圆满了。因为这是复习的最高境界。当然对于那些较为偏激的,过深分析和脱离文本的过度发挥,是要防止的。为了考试,“字字落实,句句讲清”的方法确实很实用。只是中国古典文学博大精深,很多优美的篇章因其独特的魅力而成为千古绝唱,如果被我们肢解为个字、个句来学习,岂不是大煞风景!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特别强调“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文言文教学的根本价值是文化的积淀、传承和反思。“感悟和运用”必须要在完整的篇目中体现出来。而“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还需阅读大量的文言作品。对于中学生来说,人教版所安排的49篇古诗文范本便是最好的感悟和运用并提高自己欣赏品位的教材。因此教师在进行古诗文总复习的时候,把握好了这一重头戏才算完成教的任务。如果我们把这复习过程也仿拟成复习期待,复习反思,复习批判三重境界,那么文言文复习的效率就会大幅度提高。

胡妮妮,语文教师,现居浙江慈溪。责任编校:石在中

上一篇:从一道成语考查题看语文考试的导向功能 下一篇:让黑板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