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道成语考查题看语文考试的导向功能

时间:2022-06-07 09:57:14

从一道成语考查题看语文考试的导向功能

近日,安徽省宿州市教学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试题(A卷)第16题引发了语文组14位老师的争议和探究。

该题表述如下: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上海世博会推出了200多项高新技术,这些技术将逐渐在普通家庭登堂入室,给人们带来更加美好的生活。

B.为了弘扬地方特色文化,促进经济发展,宿州市隆重召开“中国灵璧奇石文化博览会”,广大奇石爱好者趋之若鹜。

C.《安徽省学前教育条例》呼之欲出,今后,我省解决学前教育乱收费、“入园难”、“入园贵”等问题也将有法可依。

D.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善于运用交谈探寻真理,无独有偶,中国儒家先贤孔子也常用富有启发性的谈话治学。

显而易见,该题系语言文字运用类考查,能力层级为E(表达应用)。正确答案为C项。我校网上阅卷正答率统计显示,参考1860人,仅有140人选择了C项,正答率为7.526%。

教师同步答题时,笔者首先排除了A、B两项,接着轻易地认定C项有误。D项“无独有偶”似乎用得不错,但是该成语“多用于贬义”的特点告诉我,D项一定是错误的。再回视前三个选项,综合比较,该题的正确选项只能是C项“呼之欲出”。当我把这个意见告诉给同事们时,遭到了大多数人的反对,大家认为应该选D项“无独有偶”。

我特别强调了“无独有偶”的诸多释义中“多用于贬义”的注脚,又列举了商务印书馆《新华成语词典》在“无独有偶”词条下的例子:1.清・梁绍壬《两般秋雨随笔・禁宰犬猪》:“古今怪事,无独有偶如此。”2.郭沫若《驴猪鹿马》:“这位东晋皇帝所闹的笑话,和西晋惠帝问蛤蟆的叫声是为公还是为私,真真是无独有偶。”例句中的“无独有偶”均用于贬义。尽管如此,依然不能说服大家,但是已经有几位老师开始倾向C项。

我接着告诉大家,近来在报刊和互联网上看到过讲述新事物即将出现时确实有用“呼之欲出”这个词语的。例如:本届比赛已经接近尾声,冠军呼之欲出。于是大家丢下词典,去网上搜索“呼之欲出”这一词条。“百度百科”的解释为:“呼之欲出,形容画像非常逼真,也形容文学作品的人物描写十分生动。也指某事即将揭晓或出现(该释义收录于《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 这就告诉我们,随着《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为“呼之欲出”增补了“也指某事即将揭晓或出现”的意义,以前那些被认为是误用、错用“呼之欲出”的情形已经“合法化”了。

大家尽管知道了命题者的命题依据,但仍然认为本题有故意求新弄奇之嫌,因为绝大多数的学生会出错,试题的区分度和效度都很低。笔者认为,如果从命题的基本要求和考试的一般功能方面去评价这道题,该题的确值得商榷。但是从市级期末质量检测的导向功能方面来剖析这道题,其价值和意义不言而喻。对本道题进一步探究,我们发现诸如此类的词语还有不少,如“空穴来风”“感同身受” “美轮美奂”等。“空穴来风”的解释为:“有了洞穴才进风。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现多用来比喻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比喻自身存在弱点,流言蜚语等得以乘隙而入。现多用比喻消息和传说毫无依据。(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感同身受”的解释为:“原指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对方的恩惠一样(多用来代替别人表示感谢),现多指虽未亲身经历,但感受就同亲身经历一样。”“美轮美奂”的解释为:“古时形容房屋建筑的高大,众多与宏丽。后来用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三个成语新增加的意义自然颠覆了我们以前的许多认识。

《21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考试说明》的相关表述为:“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主要考查根据语境选择恰当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要求能准确理解词语(包括熟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能根据语境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等。熟语的考查以成语为主。”

这道题的命题者,就是要最大限度的发挥市级大型质量检测的导向引领功能,不惜冒挨批挨骂之险,也要让大家积极接受新信息,学习新知识,领会新精神,让语文教学富有生气和活力。我们应该明白命题者的美衷,钦佩其智慧和胆略,在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做一位敢于负责、智慧前行的语文教师。

当下,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开阔视野,及时了解和掌握语文的前沿信息,准确把握语文教学和考试评价的方向,深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积极探索新路子、新理念,勇于挑战自我,自觉接受新知识、新元素,开创彰显生命特质的语文教学新局面。

陈清华,语文教师,现居安徽砀山。责任编校:郑利玲

上一篇:关于新升本科院校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下一篇:提高文言文复习效率的三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