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培育大学生社区工作者

时间:2022-07-22 05:54:23

创新培育大学生社区工作者

摘要:大学生社区工作是由基层社区服务人员短缺和大学生服务基本趋势而产生的。培育大学生社区工作者应当是管理类院校的应有之责,本文以浙江海洋学院为例,通过对舟山市大学生社区工作者需求度分析,结合浙江海洋学院大学生社区工作的开展情况,探讨通过教学组织改革、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创新以及提升课程教学体系、对接社区具体工作、强化项目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路径创新来更好地创新培育大学生社区工作者。

关键词:创新培育 社区工作 大学生社区工作者 大学生社区工作室

目前学界研究较多的是社会工作者、大学生社会工作者或大学生社区志愿者、大学生义工等,而对于大学生社区工作者这一概念鲜有人谈及。而本文基于浙江海洋学院在大学生社区工作开展上的实践,创新提出大学生社区工作者这一概念,并就如何更好培育大学生社区工作者进行探讨。

一、大学生社区工作概况

(一)大学生社区工作与大学生社区工作者界定

大学生社区工作是指在校大学生或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应届及本届毕业生,进入社区,兼职或专职从事基层社区服务的工作。这一工作与大学生社会工作有相似处,又有不同点,主要区别在于大学生社区工作包含兼职的社区服务;大学生社区工作者是指兼职或专职从事大学生社区工作的在校大学生或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应届及本届毕业生。其突出特点是在校期间受过较为专业的社区工作理论体系教育,并有一定的社区工作实践基础,在校期间或毕业之后又兼职或专职从事社区服务的大学生。

(二)舟山市大学生社区工作者需求度分析

由于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关注度很高的热点议题。大学生进社区做社工就提了出来。北京市社会工委书记、社会办主任宋贵伦说,大学生进社区工作,是“化危为机”之举――化大学生就业难之危,为加快推进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专业化、职业化之机[1]。

据统计,在目前舟山的社工人数正不断上升,2013年持证社工人数148人,2014年持证社工人数176名[2],但这仍旧不能满足舟山地区对于社区工作者的需求度。据调查统计,舟山市目前的社区工作者需求空缺相当大,持证社工人数相对较少,如图1。随着舟山新区的进一步建设与发展,社区工作者的需求将继续增多,这就要求我们创新培育社区工作者,大学生社区工作者的培训理念就这样诞生了。

图1 舟山市社工师人数供基予需求对比图

(三)浙江海洋学院大学生社区工作开展状况

浙江海洋学院在大学生社区工作教学研究与改革工作中,联合地方政府和社区建立了一定的合作。首先,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准备“大学生社区工作”教学改革项目,被学校列为教学改革的重点项目;其次,2012年下半年开始与舟山市民政局合作开展“舟山群岛新区社会管理创新的若干重大问题研究”,其中就社区基层组织管理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着重探讨了大学生社区工作问题,取得了良好的合作效果。最后,2013年3月开始,浙江海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与舟山市民政局、定海区民政局、定海区昌国街道合作,在文昌社区挂牌第一家“大学生社区工作室”,开展大学生社区工作相关工作。接着在舟山定海的香园社区、檀东社区等地大学生社区工作室的推广和培育工作在经济与管理学院、人文学院和食品与医药学院等二级学院的共同推动下有序进行。

二、创新培育的内容

(一)推进教学组织改革

创新进行“双主体、双轨制教学”模式的教学组织改革[3]。通过采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为导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与发展的教育教学环境。它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拥有更多地自与更实际的教学作用,需要更为有效和科学的教学组织。“双主体” 管理即指由社区与学院专业教研室在工作室的合作中各负其责、各付其力、共同负责项目教学组织管理。“双轨制”教学是指根据项目的性质(真实项目、模拟项目)实现项目导入教学,进行项目实践,落实项目任务、设计项目方案、挑选学生分组还有成绩评定、教师总结、项目考核等等。因此,改革的内容包括如何以项目运作为中心,设置双基地实现双轨制的教学组织是工作室教学的前提,如图2。

图2 双基地双轨制模式图

(二)优化课程体系改革

优化基于基层服务能力的教学课程体系改革。课程体系改革是工作室工学结合项目教学模式建设的重要内容,“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突出的是以学生为本、以项目为依托、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准就业的形式在工作室中完成专业设计课程。包括主要课程模块设计(基础模块、专业模块、工作室项目式模块、就业辅导课程)以及教学步骤设计,如何实现项目完整导入教学,包括项目教学任务如何分配 教师如何选择有价值的设计项目作为基础教学,教学方式等是研究重要内容。

(三)新型师资队伍建设

新型师资队伍构建――“双导师制”教学。“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工作室制”成败的关键所在。通过加强校社合作,聘请社区管理人员来担任指导教师,加强对校外指导教师的管理与聘任,理顺与校内导师的关系,实现优势互补;导师全程参与工作室工作实际项目,做到导师知识技能与社区需求实践真正深度融合。

(四)社区共建实训基地

基于大学生社区工作室为载体的基层服务能力研究与实践需要形成一定数量的实训基地。基层服务能力的训练包括团队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调控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自我认知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多种基本的社会职业发展能力,通过课堂教学的模拟演练使得学生基本掌握基层服务能力的理论常识,在进入社区共建实训基地(大学生社区工作室),参与处理基层实际的各类事务获得能力的实战训练。

三、创新培育的路径

(一)提升课程教学体系

课程体系设计提升大学生服务基层的知识能力。教学团队对课程体系改革和设计是“大学生社区工作室”教学项目建设的重要内容,“工作室”教学项目是以社区基层需求为本,强调基层服务能力和知识的培养,目的是为促进课堂内教学与学生服务社会能力的自然衔接。

增设“大学生社区工作室”课程教学特色模块。具体包括各专业结合服务基层的能力和知识的要求,进行课程设计。以行政管理专业为例,可以开设《项目管理》、《事件策划》、《社会工作》、《社区工作》、《个案工作》等课程。

调整实验课程比例及课时。浙江海洋学院利用新建成的“管理学院大学生公共服务能力实训实验室”在个专业开设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的实验课程,并增加实验课的比例和课时。如《大学生公共服务实训》、《社区调查与分析》、《访谈技巧与实训》、《沟通技巧与实训》等实验课程。

创新教学方式。将传统的学校封闭式教学方式变为服务社会的开放式教学,以专业教师为主导,通过团队承接社区服务项目,组织学生在社区中实际从事社会服务性工作,由教师带领学生在承接和完成服务项目的过程中完成综合能力和知识的训练。学生有了更多地自和自由支配的学习时间,他们不需要被动地接受既成的结论和事实,而是通过自己主动地探索、分析、归纳。

创新教学团队。工作室是面向课内外开放,以双主体教学管理(学院、社区),由校内外“双导师”(专业教师、社区专业人员)带领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实践,优势互补的教学团队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出某种实践情境,在教学过程的展开中能够将教学、研究和项目实践有机地融为一体。

(二)对接社区具体工作

借鉴地方政府工作平台,有序对接社区具体工作。与舟山市民政局、民间组织管理局合作,并与政府的基层社会工作、社会组织建设工作有效衔接,将大学生进社区实践既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一种改革路径,又是政府在推进基层公共治理工作的有力创新。

努力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工作,与地方政府和社区建立合作。浙江海洋学院主要大学生社区工作室团队主要进程为:首先,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准备“大学生社区工作室”教学改革项目,被列为校级教学改革的重点项目;其次,2012年下半年开始与舟山市民政局合作开展“舟山群岛新区社会管理创新的若干重大问题研究”,其中就社区基层组织管理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良好的合作效果。最后,2013年3月开始,管理学院与舟山市民政局、定海区民政局、定海区昌国街道合作,在文昌社区挂牌第一家“大学生社区工作室”。

(三)实践项目强化能力

在教学体系和对接社区的基础上,在舟山市范围内(主要以定海、普陀为主)建立“大学生社区工作室”,每个工作室以课程模块为基础设置2-3个项目,学生以项目为内容,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一定的项目任务,达到训练基层服务能力的目的。拟建立的大学生社区工作室项目模块,如图3。

大学生社区工作室在工作室教学模式基本内涵的基础上,与浙江海洋学院管理专业建设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是以提升大学生服务基层能力为中心,将课程、教学、项目融为一体,通过教学团队的课程设计、教学创新、项目实践,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培养大学生服务基层的能力、增强服务基层的责任感、使命感。

参考文献:

[1] 白新睿.大学生社工队伍建设的对策研究――从大学生社工现状与学习需求调查谈起[J].职教论坛,2010(25):80-87.

[2] 舟山新区网.民生新闻[EB/OL]http://.cn/zsxq/system/2014/05/27/020047779.shtml.

[3] 刘惠坚,李桂霞.对高职教育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100-101.

上一篇:新时期干部廉政教育管理的实践与创新浅谈 下一篇:男护生职业决策影响因素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