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金融合作进展、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7-14 11:31:32

中国—东盟金融合作进展、问题及对策

【摘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的正式全面启动,迅速扩大了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贸易规模,也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当前中国东盟金融合作的现状和问题,为推进中国-东盟金融合作,应该积极推进人民币区域化;进一步推动区内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开放和区域内的资本合作;加强区内金融监管合作,提高共同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

【关键词】中国-东盟 金融合作 金融危机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贸易区正式全面启动,形成了一个涵盖11个国家、19亿人口的巨大经济体,同时这也是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由贸易区{1}。自由贸易区正式全面启动后,中国东盟之间的经贸联系更加紧密,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增强。根据数据表明,2010年中国与东盟成员国贸易增长迅猛,全年进出口总额达2927.8亿美元,较2009年增加37.5%,增幅高于中国对外贸易总体增幅(34.7%)近3个百分点。2012年,中国与东盟进出口总额首次超过4000亿美元{2},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巨大的经贸往来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既为中国东盟各国的金融合作带来了更大的机遇,又使双方金融业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因此,理论界必须深入研究中国东盟金融合作这一主题。

一、中国-东盟金融合作进展

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各国金融合作不断加深,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和东盟各国深化金融合作的愿望不断增强

一系列的金融危机促使东亚各国认识到加强金融监管国际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997年东南亚爆发了金融危机,东盟国家的金融经济受到了沉重打击。中国在这次危机中郑重承诺人民币不贬值,避免了东南亚各国陷入进一步的衰退,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随之树立。之后,东盟各国更加坚定了与中国加强经济金融合作、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方向,与中国共同努力建立有效的金融合作机制来应对危机的冲击。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造成包括中国和东南亚在内的全球实体经济的衰退。中国的GDP增长率从2007年的11.9%降为9.0%,2009年进一步降为8.7%(初步核算数),2010年为10.3%,2011年为9.2%,2012年又降为7.8%,可见中国至今还没有完全走出这次金融危机的阴影。这次金融风暴再次证明了区域金融合作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中国与东盟各国积极探讨区域金融合作的模式,并提出推进金融合作的诸多方案,为金融合作的推进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中国东盟各国加强金融合作的愿望进一步增强。{3}

(二)中国和东盟金融合作的层次不断加深

一是官方金融管理当局加强了金融管理方面的合作。中国和东盟在坚持平等互信的原则基础上,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对话和协调,推动区域金融合作不断深入。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双方正式签署《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2009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的货币管理当局签署了总额为3300亿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2009年12月,中国与东盟共同参与设立了总规模为1200亿美元的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在东亚及太平洋地区中央银行行长会议组织(EMEAP)框架下推动成立货币与金融稳定委员会,标志着亚洲区域监督进程以及货币与金融稳定建设进;稳步提高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鼓励互设金融机构和开展金融业务;建立“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首期募资10亿美元;正式开办人民币对马来西亚林吉特直接挂牌交易等。

二是中国东盟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已经开始相互进入对方国家拓展业务。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金融机构纷纷在东盟国家加快设立分支机构,而新加坡星展银行、越南西贡商信银行也已入驻南宁,则标志着东盟各国金融机构进入中国的步伐也在加快。

二、中国-东盟金融合作存在的问题

中国与东盟国家有着开展金融合作的良好愿望,并在金融领域加强了合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看来,当前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和影响双方深化金融合作的因素,在金融长远合作的目标形式和机制建设上,一些问题还有待解决。

(一)中国与东盟各国在政治上缺乏互信

首先,强烈的意识妨碍一些领域的政策协调。中国与东盟一些国家在历史上饱受帝国主义侵略,意识非常强烈。由于历史原因,中国与东盟一些国家还存在着领土争端,特别是近来菲律宾、越南等国在南海问题上挑衅日甚,矛盾大有激化之势。这一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妥善处理,可能会影响区域经济金融合作。其次,由于历史文化、、政治制度以及对外关系等方面的差异、分歧和利益冲突,导致中国与东盟某些国家缺乏互信基础。再次,开展金融合作意味着各成员国必须在某种程度上牺牲货币和经济政策的独立性,各国能否接受这一要求还面临各国国民的考验。特别一些实力较小的国家,担心在金融合作过程中受某些大国的“欺压”,从而在区域金融合作问题上持保守态度。

(二)中国与东盟各国在经济上存在较大差异

一是经济实力相差较大,自由贸易区内,中国近30年来发展十分迅速,实力不断增强,2011年中国GDP超过7万亿美元,在世界上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而东盟小国虽然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活力十足,并一度被称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东盟成员国越南、泰国等国还一度戴上“亚洲四小龙”的桂冠。但自上世纪末的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东盟各国经济增长缓慢,2011年东盟各国总的GDP才一万亿美元多一点,与中国相比实力相差悬殊;从东盟内部来看,各国的实力也是参差不齐: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实力相对较强,而文莱、老挝等国实力较弱。二是经济政策上存在较大差异。按照“最优货币区”理论,经济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相近,以及要素的自由流动是构成最优货币区的几大要素。但中国和东盟各国不仅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经济结构和经济表现不一,各经济体面临的内外部冲击的作用方向、影响因素各不相同,东盟各国经济发展模式多元化,各国在政策协调、产业整合等方面也出现了较多冲突,而且区域内还远远没有达到要素自由流动的程度。要在差异如此明显的国家间实现区域金融合作,特别是较高层次的金融合作,无疑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三)中国与东盟金融合作尚处于初级阶段

虽然现阶段中国和东盟各国的银行已经开展了一些合作,并且相互进入对方国家开拓业务,官方金融管理当局也进行了程度不同的合作,但总体看来这些合作还不全面,合作仍处在初级阶段,与快速发展的中国-东盟经贸往来对金融合作的要求相比远远不够,需要进一步的加强。一是在组织构建上,目前中国-东盟各国还没有共同建立起类似欧盟货币委员会、统一监管委员会等性质的超国家的常设权力机构,目前的金融合作主要还是采取临时性的双边或多边磋商形式,层次还很低。各国对于违反合作协议的成员国,也未建立起有效的强制惩罚机制,从而影响了金融合作的有效性。二是中国东盟金融合作还没有制订出明确的分阶段实施的长远规划。金融一体化是中国东盟最高层次的金融合作,是经济一体化在金融领域的必然要求。但这是一项长期工程,必须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制订出符合中国东盟各方利益的长远战略目标,并将长期目标分解成分阶段实施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短期具体目标,以便逐步落实,长期推进。但是,中国东盟在这方面可以说还仅仅只是具有良好的愿望而已。现当今,各国进行货币互换等方面的合作时,很大程度上也只是迫于防范当前金融危机的需要,并不是分段执行长远的金融一体化目标。

(四)中国和东盟加强金融合作可能会遭到区域外势力的干扰和阻碍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不愿意自已被排除在东亚事务之外,特别是在金融领域,美国不愿看到自身的影响力下降,必然借各种理由进行阻挠。而且,美国目前仍是世界头号强国,其政治、经济和军事影响力在世界上均处于超强地位,它有足够的实力对东亚事务进行染指,以保证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利益不受损害。特别是在目前,美国仍然是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主要出口市场,并且美元仍然是各国主要的结算货币和主要的外汇储备资产,因而各国对美国的依赖程度还很深,这无疑增强了美国对中国与东盟金融合作的影响力。因此,中国—东盟金融合作能否顺利推进,关键在于中国—东盟各国能否妥善处理好与美国等西方列强的关系。

三、中国-东盟金融合作的对策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已然全面正式启动,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益加深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中国与东盟各国加强金融合作,共同应对面临的各种金融问题。结合当前中国东盟金融合作的现状和问题,我们认为,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积极推进人民币区域化

当前,人民币已经在越南等周边国家有一定程度的认可和接受,但仍处于区域化的初级阶段,主要在周边地区的边境贸易、跨境劳务收入与旅游消费的支付等方面流通,而对于中国-东盟自贸区内的国际贸易、跨国投资,仍然是使用美元居多。如果推动人民币跨境支付和结算,不仅能大大降低中国和东盟各国对美元资产的依赖,降低汇率波动的风险,提高外汇储备的安全性,而且可以稳步推进人民币的区域化、国际化步伐,让人民币在该地区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同时,基于人民币区域化基础上的中国-东盟金融合作,会大大提高合作的实效性。

(二)加快建立一体化的金融市场,促进区域内资本合作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于2010年1月1日正式全面启动,经济金融合作会不断加深。自贸区内应当尽快放宽金融准入限制,降低金融机构互设分支机构的门槛,众而推动区内各国金融机构的跨国经营,为区内经济发展提供更便利更优质的服务;努力建设单一的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促进资本市场的深度合作;积极协调中国和东盟各国汇率政策,推进汇率制度安排的改革和完善;逐步实现资本的自由流动,最终实现区内金融市场一体化;加强中国-东盟各国间出口信用保险领域的合作,降低出口贸易风险,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完善。

(三)加强区内金融监管合作,提高共同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都给各国经济带来了重后果,同时充分证明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仅仅依靠单个国家的力量难以有效应对危机的冲击,各国必须加强金融合作,金融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金融监管合作。为了提高区域内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中国与东盟已经做了一些重要的努力。例如,2009年2月8日,中国与马来西亚签署了金额为800亿元人民币/400亿元林吉特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2009年3月23日,中国与印度尼西亚签署了金额为1000亿元人民币/175万亿元印尼卢比的货币互换协议;2010年7月24日中国与新加坡签署了规模为1500亿元人民币/300亿新加坡元的货币互换协议;2011年,中国与泰国签署了金额为70亿元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协议。货币互换机制的建立,不仅促进了投资的便利,也大大增强了危机发生时各国应对危机的能力,有利于金融监管合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除此以外,今后中国东盟金融监管合作努力的方向应当是:短期应建立多边信息资源交换与共享机制、加强金融人才的培训合作。长期内要建立和健全统一的区域金融监管框架。这方面的内容可以借鉴欧盟的经验。

注释

{1}数据来源:中国—东盟中心网站:http://www.asean-china- 。

{2}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总署网站上的各年统计数据。

{3}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各年的统计公报。

参考文献

[1]张家寿.中国东盟区域金融合作:背景、进程与发展趋势[J].广西社会科学,2003,(11).

[2]张家寿.中国-东盟区域金融合作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J].改革与战略,2005,(4).

[3]韦铁.基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发展的金融体系构建[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5).

[4]王丽娅.中国与东盟地区金融合作现状与前景分析[J].亚太经济,2007,(1).

[5]莫文超.东盟区域金融合作的思考[J].市场论坛,2009,(10).

[6]韦凤巧.中国-东盟区域金融监管合作法律制度:困境与出路[J].经济研究导刊,2009,(20).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民族师范学院2011年校级研究课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银行监管合作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XYYB2011011。

作者简介:金钢(1977-),男,湖北黄冈人,金融学硕士,讲师,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系教师,主要研究方向:金融与经济。其他参与者简介:刘聪,刘忠超,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教师。

上一篇:我国供应链融资中的资产证券化研究 下一篇:房地产价格与房地产政策调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