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的情况分析及对策

时间:2022-07-08 12:57:33

中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的情况分析及对策

[摘要]我国持续双顺差现象是一种收支状况的失衡,是我国国际收支的主要矛盾。本文通过直观的最新的统计数据,主要分析2006年到2009年的国际收支状况,重点剖析双顺差的原因、影响及其对策,和改善我国国际收支状况的方法。

[关键词]持续双顺差;原因;影响;对策;改善方法

在我国开放型经济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外部均衡在整个宏观均衡中的地位日益上升,加上近几年国际收支不平衡矛盾有所加剧,我国的国际收支的主要矛盾已由外汇短缺转到贸易顺差过大和外汇增长过快。

从近几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中,不难看到一个现象双顺差现象,即经常性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都存在顺差的现象,事实上,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存在这个现象,21世纪尤为突出,2000年开始,经常性账户顺差205亿美元,资本和金融账户顺差19亿美元,这就是双顺差,从国际收支报告中了解,从2000年到2009年,全部呈现双顺差的情况,并且持续了10年。这种国际收支双顺差的不平衡现象是需要采取多方面措施来逐步缓解的,是当前宏观经济调控的重点,对保持国民经济稳健发展有着深远意义。

一 中国近几年国际收支状况和双顺差现象

2007年,我国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国际收支继续呈现经常账户、资本账户“双顺差”结构,顺差规模继续扩大,国际收支和内外部经济不平衡现象仍然比较突出。经常性项目由上年2533亿美元增加到371.8亿美元,增长了46.8%;资本和金融账户,由上年67亿美元增加到735亿美元,增长10倍多。仅07年上半年外贸顺差累计达到1856亿美元,就已经超过2006年全年1774亿美元的水平。无论是货物贸易总额,还是顺差规模,都创出历史新高。这一年可以说是一个很大的转折点,我国的外贸规模飞速扩大,我国的商品及服务不断为外国市场接受,顺差大幅增长。

2008年,国际收支继续呈现双顺差局势。其中,经常项目顺差4261亿美元,增长15%,增幅较上年下降了32个百分点;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190亿美元,下降74%。2008年在首都北京举办了奥运会,拉动了货物和服务贸易的增长和外资的大幅增加,特别是集中在上半年,下半年的次贷危机的爆发,主要发达国家经济下滑,国际大宗商品需求不振,进出口贸易受阻,我国货物贸易增速较上年下降了31个百分点。由于经济前景的不确定,很多外国投资者为求自保,选择撤资回流到母国,这样外资投资放慢,且外债余额减少,导致下半年的资本和金融账户是逆差的。所以这一年虽然是保持住了双顺差局势,但那是因为上半年增加的要比下半年减少多,所以总体保持顺差。

2009年,我国国际收支继续呈现“双顺差”格局。其中,经常项目顺差2971亿美元,较上年下降32%,2008年是增长17%;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1448亿美元,较上年增长6.6倍,2008年是下降74%。继续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金融项目上“双顺差”。在政府帮助和市场自我修复的双重作用下,各国经济开始复苏,国际金融市场信心增加。值得一提的是货物贸易进出口额,近20年首次下降,货物贸易为顺差2495亿美元,下降了31%。直接投资项目中的外国来华直接投资急剧减少,为782亿美元,较2007和2008年分别减少了602.13亿美元和695.91亿美元。说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整体经济前景不乐观,各国均选择规避风险,着重于自我内部恢复,国际投资减少,加大了资金回流。

上表说明,各年度经常性账户差额均为顺差,2002至2008年在稳步增长,2009年受经济危机影响而下降。占总顺差的比例有所波动,但2005-2009年都有相对稳定的高占有额,可以看出,经常项目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点;资本和金融项目的差额也保持顺差,但存在很大波动,以2006年和2008年的波动最为显著,下降了很多。原因是,2006年,对外证券投资增长迅猛,对外证券投资资产流出1104亿美元,增长了3.2倍,所以资金外流很大,总的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很小;2008年是受次贷危机影响,各项目总体增速缓慢,外资撤回,所以差额下降。但从总规模看,2008年的国际收支顺差仍然较大,经常项目顺差、货物贸易顺差和外商直接投资净流入均处于历史最高水平,且外汇储备充裕,人民币汇率依然稳定,对外部门信心很充足。单说受金融风暴冲击的2009年,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下降,但外汇资金净流入规模逐步恢复,外汇储备余额达到23992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4531亿美元,经济复苏能力有保障,然而国际收支失衡问题依然突出,依旧保持大幅双顺差格局。

二 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的原因

国际收支不平衡是绝对的、经常的,而平衡则是相对的、偶然的。不平衡包括周期性不平衡、结构性不平衡、货币性不平衡和收入性不平衡,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就是一种接近结构性失衡的不平衡,与供求关系更密切,而供求关系是难以控制的,大多需要市场自我修复。

这种不平衡有很多有利的一面,反映了国际收益增加,国际贸易发展壮大,国内金融市场稳健发展,中国市场投资潜力增大,投资机会增多,国际综合实力增加,外汇储备增加等。这些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内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和经济发展和投资环境的改善,加入WTO和IMF也为后续进入国际市场、开展大规模进出口贸易奠定了基础,还有政府的鼓励政策及良好的宏观调控也是必不可少的,但其本身也潜伏着一定的风险,引发诸多矛盾和问题。这种局面是由一系列客观复杂的原因造成的,其中既有国际的原因,也有国内的内部原因。

从国际来看,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紧密联系,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为了寻求更优化的资源配置,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产业和产品向国外的转移。而我国为了适应国际形式的发展,日趋完善基础设施和优惠的法律和政策,同时不断加大对外开放的步伐,再加上我国具有廉价的劳动力成本的优势,这些都使得我国逐渐成为国际制造产业迁移的一个主要目的地,连续数年位居世界前列。同时由于我国国内金融市场比较不发达,国内企业往往借助境外资本市场进行融资,从而增加了资本的快速流入。

从国内来看,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了我国的持续大额顺差:

(1)工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加深

我国国际收支顺差,与改革开放政策、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是分不开的,反映了我国工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加深。2006年,工业行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49%,我国制造业总量居世界第四位,其中172类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第一。而且,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国际贸易稳步增长,2007年,海关统计,我国外资企业的加工贸易进出口顺差为2118亿美元,占全部进出口顺差的81%。且服务贸易的势头良好,以运输业和旅游业为主的服务产业做出了很大贡献,2009年二者占到了我国服务贸易总量的53%,服务贸易的进步,对国际收支状况也起到了积极的

作用。

(2)我国储蓄持续大于投资

国际收支大额顺差一定程度上是我国国民储蓄持续大于投资、国内供求失衡的结果。我国有高储蓄传统,在体制转型阶段由于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等尚未完全到位,居民用于养老、医疗和教育等预防性储蓄意愿较强。同时,国内储蓄转化为投资渠道不畅,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导致企业不得不更多地依赖自有储蓄。近年来我国投资增长较快,但国民储蓄增长更快,导致储蓄相对投资的剩余有所扩大。近几年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导致制造业产能迅速扩大国际市场需求旺盛、内需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大量出口,供求失衡。

(3)吸引大量外资进入市场

国际收支大额顺差与我国吸引大量外商直接投资也有密切关系。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外投资者看好我国经济发展前景,国际产业加快向我国转移。2006年,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不含金融机构)同比增长4.5%,连续数年位居世界前列。2007年,外国来华直接投资流入1496美元,较上年增长73%。同时,由于国内金融市场不发达,国内企业借助境外资本市场融资,也增加了外资流入,促进顺差上涨。

三 双顺差的不利影响

首先是国际收支持续较大顺差增加了宏观调控的复杂性。外汇持续大量净流入给国内注入大量资金,国内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加大货币调控操作的难度,直接影响宏观调控的灵活性和有效性。其次是经济增长对外依赖加大,增加了遭受外部冲击的可能。我国外贸依存度增加,2006年,我国外贸依存度达67%,如果外部经济发生重大变化,我国以出口为主要增长动力的经济增长将受到影响。再来是我国国际收支顺差有一定脆弱性。目前国际收支顺差主要来自贸易,其中一大部分来自加工贸易,且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本国产品技术含量低、缺乏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附加值低等方面,不得不说是脆弱的根源。最后是全球金融一体化加深增加资本冲击传染的风险。随着开放程度不断提高,跨境资本流动规模不断扩大、方式日益复杂多样,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一旦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全球资本流向发生大的变化,可能给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造成很大冲击。上述双顺差消极的方面,在金融危机爆发时,也均有体现。

四 改善我国国际收支状况的方法

国际收支顺差和逆差一样,都是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表现,顺差或逆差过大都会对国民经济运行产生不利影响。也因此,为了对内平衡,早在2006年底我国就提出要“调投资、促消费、减顺差”,要从多方面来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具体改善方法如下:

(1)正确对待和处理内部供需问题

要正确处理投资和消费、内需与外需的关系,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合理控制投资增长,努力优化投资结构;以增加居民消费尤其是农民消费为重点,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在涉外经济方面,根据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扩大进口,限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这样有助于改善国际收支结构,促进国民消费的增加,并且能改善双顺差的结构,我国较为理想的国际收支结构应是:贸易项目逆差,经常项目保持平衡,资本项目下的顺差。

(2)加强外汇储备经营管理

要加强外汇储备经营管理,积极探索和拓展外汇储备使用渠道和方式。创新贸易外汇管理方式。借鉴进口售付汇真实性审核的做法,对于出口结汇实行海关、外汇局及银行等部门的联网核查。严格出口预收货款的收结汇以及延期付汇管理,加强贸易信贷统计与管理。积极培育和发展外汇市场。加强外汇市场基础建设,完善人民币外汇交易新系统的功能,推动外汇衍生产品市场发展。继续扩大市场主体,促进外汇供求结构多元化。在特定地区推出货币兑换特许业务,进一步改进兑换服务。外汇储备的增长,面临的经营管理的问题也在增加,管理好外汇储备,对进出口贸易的监督,对资本和金融项目的调控和科学分析,都有着很大的作用。

(3)鼓励出口与对外投资,积极开展研发创新

进一步拓宽我国对外投资的相关思路,更多地研究和挖掘对外投资的项目,把握扩大对外投资的机会。同时,政府可给予出口商适当的赋税优惠政策和出口信贷支持,鼓励出口商积极出口。增加产业科研的投入,改善初级产品为主的进出口贸易格局,逐步走向劳动密集型产品导向的贸易形势。加强和多头开展国际合作交流,让资本的流通领域扩大,知识技术的革新加快,既增加了产业创新、发展方向,有的放矢,又能增加对外投资机会,开拓海外市场。而且,有助于国内外贸企业发展,有助于出口产品形成

“品牌”战略走向,能够更好地改善综合的贸易环境。

上一篇:论商业银行金融衍生交易的法律风险 下一篇:手机支付:电子支付的后起之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