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语境教学管窥

时间:2022-07-05 01:00:58

中学语文语境教学管窥

语境是人们运用自然语言进行言语交际的言语环境,包括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等。任何言语交际活动都必须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人们只有按照一定的语境要求,才能顺利开展有关交际活动,实现预期的交际目标。语言文字作为一种表意的载体,它只是形式,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才能起到表意作用。而语文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为宗旨的对话型言语交际活动,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遵循和运用语境理论来指导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一.侧重广义语境

语境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语境指句子出现的上下文造成的语言环境。从静态看,同一词语可以有不同的含义(即一词多义),因而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但是,从动态看,一个词只能有一个意义,仅能表达一个概念。

正如王力先生所云:“一词多义,是指它在词典中的价值说的,到了一定的上下文里,一个词只有一个独立无二的意义。”(《训诂学上的一些问题》)任何语言符号,一旦处在特定的语境之中,就等于将它置于语境的背景因素、时空条件下所形成的特定坐标上,于是其意义也就随之而确定了。例如,“我们三个一组”,可以有三种理解:(1)我们是三个人一组。(2)我们三个人是一个组。(3)我们三个是第一组。其中(1)(2)是语法歧义,(2)(3)是词汇歧义。但在“他们是两个人一个组,我们三个一组”这句话中,依据上文,“我们三个一组”所表达的只能是第一种(1)含义。

语境教学的重点不在狭义的语境分析,而在于广义方面。广义语境包括语句出现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双方的身份、地位、说话时间、场合、交际目标、意图、素养、心理等各种因素。鲁迅小说《药》:“老栓看看灯笼,已经熄了。按一按衣袋,硬硬的还在。”不联系语境,就不明白这“硬硬的”所指何物。只有将它与前文“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联系起来,方可知晓“硬硬的”所指是那包洋钱。作者运用语境传递给读者的信息,是华老栓按衣袋时的真实感受以及买人血馒头之前紧张、惶恐的心态。读者也只有结合语境,才能理解作者所运用的这一特定的语言表述,并进而领会其更深一层的语用意义。不过,这一语境毕竟是浅层次的。

再如鲁迅写的《藤野先生》开头两节东京的见闻中,作者对清国留学生丑态的描写,如果离开作者去东京学医的目的,离开清朝这个特定的时代背景,有谁理解作者对清国留学生丑态的描写表现了清国留学生思想腐朽、不学无术的思想呢?谁能体会这一描写蕴含了作者辛辣的嘲讽,深深的厌恶,又怎会理解作者离开东京的缘由呢?又如作者决定弃医从文,去告别藤野先生时说“我想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有用的”这样安慰的谎话,只有联系藤野先生听到此事后的凄凉痛苦心情,才能感知作者说谎的缘由,才能了解藤野先生思想性格的伟大,才能体会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崇敬之情。这个谎话写出了师生情深,使文章血肉丰满,有品味的价值。正如吕叔湘先生说的一样:“此时此地对此人说此事,这样的说法最好。对另外的人,在另外的场合,说的还是这件事,这样的说法就不一定最好。”吕叔湘的这句话,实质阐明了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质就是语境教学,准确、深刻地理解词语、句段、文章,不但要联系内部语境,还要联系外部语境。

由此可见,各种语境因素构成的语境,对语言表达具有很大的制约作用。只有结合各种语境因素,才可引导学生理解特定语境中语言所表达的言语内涵。

二.关注深层含义

人们通常把句子意义分为语表意义与语里(内含)意义。语表意义,是句子依赖本身的结构,不考虑句子以外的因素而体现的静态字面意义。语里意义,指超出句子结构,依赖句子以外的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形成的隐含信息,即语境意义(语用学上称为“说话本体”或“交际意义”)。

语境教学要研究的,当然不是语表意义而是语里意义即语境意义。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握作品语言的隐性内涵,破译话题之外所传达的信息,即所谓弦外有音、话中有话。

其一,让学生结合语境体会词的含义,特别是一些多义词、指代词和比较含蓄有弦外之意的词,它们的词义往往要结合语境推断,才能明确。如《藤野先生》一文中的“他们”指代的对象在特定的语境中就不同。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

这里的两个“他们”指代的对象因为受上下文的限制,所以前指受毒害的日本青年,后指麻木不仁的中国看客。如果阅读时不联系上下文的内部语境,“他们”指代的对象是模糊的,难以判断的。

其二,引导学生联系语境体会句子的含义及在结构上的作用。如《孔乙己》一文中的第九节“孔乙己是这样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此句从结构上讲是过渡,从小说情节的发展过渡到高潮;从含义上讲是说明孔乙己无足轻重的社会地位。他在人们心目中是个多余的人,从而暗示了人物悲剧的必然性。同样是过渡句,但它们各自的作用由于受语境的限制也各有不同。

从言语交际的实际看,交际双方对信息的接收与反馈,必须围绕同一话题才能进行交流。但有时出于特殊的交际目的,往往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情况发生,双方形式上共用了一个话题,传递的却是话题之外的信息。在语境教学中,我们对此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

三.留心语言变异

中学语文的基本任务之一,是教给学生有关的语言规范及准则,使其准确地、合乎规范地表达思维与情感,这是学好语文的基础。但是,真实的语言世界又往往是动态的,不规则的。人们一方面谨守、维护并不断强化言语的规范系统,一方面又有意识地偏离这种规范,造成语符与理性意义、感性意义、词义场的背逆、断裂等,而指向非常态意义。这种词语在语境中发生的临时性意义偏离现象,我们称之为词语变异。

中学语文教材中存在着大量词语变异现象。词语变异包括词义变异、词性(语法义)变异、词的感情变异,以及词语的超常搭配等。这些变异,都与语境密切相关。或者说,正是借助于这类变异,而营造出种种特殊的语境。限于篇幅,只能择其要者简论如下。

1.关注词汇义的变异。词义应与它指称或述谓的对象保持一种恒定的对应关系,否则,词语便失去交际的功能。可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在一定的上下文中,这种对应关系发生了错位,其指称、述谓的内容被作者主观地加以改换,或作了不规范的延伸扩展,这就使词义产生了临时性的意义。如《社戏》一文中“朦胧在这水汽中”,“朦胧”一词原为形容词,在这里临时作动词用,使当时看戏途中的美景越发诱人。

2.关注词语感彩的变化。一个词带不带感彩,带什么样的感彩,常常取决于语言环境。经常带感彩的词,在一定的上下文中也可以不带感彩;反之,经常不带感彩的词,在一定的上下文里也可以带上感彩。在特定的语境中,褒词可以贬用,贬词也可以褒用。例如在《藤野先生》一文第一段“实在标致极了”一句中“标致”一词,原为褒义词,在此则是“褒词贬用”,具有讽刺之意。

3.注意一些不符合语法规律的句子。遇到这些句子一定要联系语境考虑词义或表达的思想感情。往往一个不符合语法规律的句子比一个合乎语法规律的句子更具有表现力。《藤野先生》一文中写道:“中国是弱国,所以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作者用逻辑上构不成因果关系的复句表达弱国学子在异国受到侮辱后的愤激之情。如果不联系文中内容,不联系作者的思想,是无法感知这种感情的。

4.留心一些修辞句的含义及作用。常用的修辞有比喻、反语、双关语等,要理解这些修辞的含义,必须联系语境。如《故乡》一文的结尾:“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运用了精妙的比喻,表明了作者对寻找新的人生出路的探索,句子富有哲理性,为全文作了深沉而隽永的收束。

四.结合上下文语境

上下文语境属于一种外显性语境,指话语内部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上文和下文构成的语言性的语境。上下文语境是最接近我们以往经验的,也是语文老师最常用的语境知识。如《孔乙己》一课“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其理解语境不在本段内,而在第一段中“靠柜外站着”喝酒的,“多是短衣帮(指劳动人民)”;“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这是人物出场前的铺垫,理解时必须关注到。这样把上文联系起来,孔乙己的“这一个”独特的形象才活脱脱地突现在我们的眼前。

综上所述,语境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和关键所在,是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阅读综合素质的重要指导原则。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运用语境教学观,引导学生联系语境来理解词、句的含义及作用,从而提高学生阅读课文的感知能力和思维的穿透力,找到解答问题的金钥匙。

陈剑峰,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南通。本文编校:高述新

上一篇:对外汉语教学中歧义结构的教学 下一篇:古诗表达技巧探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