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中学语文探究性学习

时间:2022-09-09 08:00:55

管窥中学语文探究性学习

一.探究性学习的流程

1.感知———探究性学习的自主阅读阶段

当前,阅读教学仍然是重分析,轻感悟;重讲解,轻体验。其具体体现就是条分缕析,讲深讲透,精雕细刻,生怕学生学不会,听不懂。这种僵化的固定模式,缺乏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深层领悟。造成学生语文素养不同程度的弱化,使语文教学陷入低效的窠臼。“整体感知”是一个过程,是对文章初步的领悟和体会,是从宏观上了解“写什么”和“怎么写”的过程。它的思维结果,应该是统领性的,是全文内容、结构思路、情感态度和表达特征等方面的浓缩。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感知方法和规范表达的指导。内容方面的感知,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概括方法。记叙文可以复述故事,可以一句话概括,也可以一个词语、一个字概括;说明文可以说出说明的对象及其对象的特征;议论文要明确作者的观点及怎么论证自己观点的。

情感态度上的把握比较复杂,感情基调是悲的,还是喜的,感情有没有变化,是怎样变化的。文章不同,情感不同,表达形式也会有所不同。有的感情强烈些、直接些,有的感情委婉些、含蓄些。这就需要老师们在指导中分别对待,不能一概而论之。对于情感表达得比较强烈和直接的文章,如《邓稼先》等,抒情议论性的语句比较多,就应该指导学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着重阅读这些内容,去感悟,去体验;对于表达得比较委婉和含蓄的文章,如《猫的故事》、《蚂蚁》等,则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创作意图,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感情的变化。

2.解读———探究性学习的独立思考阶段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的命题为“讲读课”。既是“讲读课”,不用问,肯定是老师在讲,讲什么,老师定。怎样讲?满堂灌。这就让人疑虑,这样的命题,是否“名不正”“言不顺”“行不端”?改为“解读课”怎么样?“讲读”之意,是一种教学形式的名称,侧重于教师的行为,“解读”凸显了教学的目的,注重学习的效果。如果能够指导学生自主“解读”,独立思考,有独到见解,有独特体验,说不定正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攻玉之器”,也许这才真正地能引领学生走进语文的圣殿。

3.创造———探究性学习的意义拓展阶段

创造性阅读的活动中心集中在学生身上。那么如果进行创造性阅读呢?首先,慎读文本,引导学生发现文中的可疑之处。一些大师、大家的作品,往往会在文本中留下一些可探究的点,从而引发人的思考。如鲁迅《阿Q正传》中,有一句经典的台词“和尚摸得,我就摸不得?”这句话就有很多可探究创新的地方。这一句话究竟是一个老光棍的性幻想,还是存心欺侮比自己更弱的尼姑,还只是一般的异性之间的一个调侃。这就会引发我们的不同的理解,我们可以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其次,认真把握文本中的模糊情境。我们都知道一句名言,“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在这里,不妨问一个为什么,为什么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是文本当中的不确定性造成的。教学文本是一个融认知、情感、审美等多种因素在内的复杂的承载体。文本的这种不确定性给学生的直觉提供了大量的可能性。我们经常碰到一些意蕴含蓄、耐人寻味的作品。作品的主题似乎已经明白,但还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难于言说。这种难于言说的地方,如果我们认真的加以思考,并把它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那么这就是我们的创造性阅读成功的地方。再次鼓励学生发现,引导学生质疑,促使学生积极交流、讨论。从本质上说,阅读是主体主动地认识世界的实践活动,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教育,因而阅读只能是学生的阅读,学生的实践,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控制讲授,鼓励发现。课堂讨论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好方法,在课改理念中,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改变被动学习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不失时机地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广泛地开展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与文本对话,与编者对话,就能不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此,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在平时的备课过程中,就一定要精心设计。

首先要设计问题,其次要设计教法,再者要精心的指导。最后让学生在比较中进行创造性阅读。比较是训练创造性思维的载体。乌申斯基曾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它不仅是打开思维的闸门,也是点燃思维的火花。”如对“秋天”这一主题,同一吟咏对象,诗人的感情却大相径庭,刘禹锡的《秋词》就一反悲秋的格调,唱出了一曲喜秋的赞歌。也可以通过同一主题不同体裁作品的比较,同一作家不同时期作品的比较,以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探究性学习的指导

第一,发现问题。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自主探究,自己研究解决。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对教材进行多元解读,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如有的学生在学习《湖心亭看雪》一课时,对“更定”时分,可理解为早上五点,也可理解为晚上八点,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即可。

第二,培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出的问题是学生关注的才会产生热情,教师可创设探究性学习情境,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出来,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如学习了《孔乙己》后,我问学生:孔乙己是不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我们如果考不上高中、大学会不会成为新的“孔乙己”?这样能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热情。

第三,展开想象。想象探究是将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由文字描写的虚拟世界引向客观存在的现实世界,学习中引导学生善于抓“空白点”想象,可利用教材提供的语句,想象生动的情节和描绘景物;可抓住教材中的省略部分,虚构故事情节;从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想象人物的内心世界。

第四,拓展延伸。探究者要对文本进行阅读、分析、研讨,通过联想和想象进行文本拓展延伸,通过整理分析获得认知体验。语文探究性学习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教育的民主,强调了团队合作精神,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式学习的局面。探究式学习对传统教学及教育观念都是一种重大的冲击与挑战。但同时,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探究性并不是包冶百病的良药,只可以看作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大胆尝试,是语文教学一个必要的补充形式。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地试验和总结。

作者:常福胜 单位:河南襄城县教研室

上一篇:管窥中学语文教课中多媒体的不足 下一篇:探微中学语文教课中情境创建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