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被告人的权利保障

时间:2022-07-04 06:26:02

刑事被告人的权利保障

摘要:当代的刑事诉讼的形式是以公诉为主,因而刑事诉讼常常表现为被告人个人与政府之间的对抗关系。由于政府力量的强大和个人力量的相对弱小,刑事诉讼中被告人的权利容易受到侵犯,被告人诉讼人权保障问题成为人权保障的一个重点。我国的刑事诉讼法本着人道主义原则对被控人、被害人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权利的保护都作了详尽的规定,但随着实践的深入与理论的进步,这些规定也难免挂一漏万,出现了一些需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被告人 权利保障 刑事诉讼

黑格尔曾经说过:“理性的基本要求之一是必须尊重他人的权利和人格,而法律是用来加强和保证这种尊重的主要手段之一。”现代法律的价值在于维护个人的一系列权利,并以此为起点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联系和权利义务关系,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

一、刑事诉讼中被告人权利保障的概述

刑事被告人是指在刑事诉讼中被指控犯有罪行,并被提请审判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人。刑事被告人作为刑事诉讼活动必不可少的主要参加者,在刑事诉讼文明发展史上经历了由诉讼客体到诉讼主体的演变过程。这是一个人权保护不断得到加强、诉讼民主精神获得张扬的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刑事被告人诉讼地位的提升和权利的逐渐扩张,刑事被告人基本理论及相关制度的研究也越来越引起各国刑事诉讼法学界的极大关注。随着世界各国诉讼机制的日益成熟,刑事诉讼法出现了趋同性。有关国际性法律文件比较系统地确立了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所享有的最低限度的诉讼权利及其程序救济机制,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家的认同,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刑事诉讼法是否具有公正性、科学性和民主性的最普遍的准则。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也赋予了被告人广泛的诉讼权利,并设计了相应的程序救济机制,体现了我国对被告人权利保障的重视,基本顺应了刑事诉讼法发展的世界趋势。但毋庸讳言,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刑事诉讼法有关被告人权利及其相关的制度设计与国际标准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存在诸多的缺陷,修改刑事诉讼法已势在必行。因此,近年来与被告人相关的一些基本理论及其制度如无罪推定、未决羁押、刑讯逼供、沉默权、辩护权等问题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探讨的热点问题。

“二战”以后,人类有感于个人权利受到侵犯的惨痛,联合国制定了一系列在刑事司法中保障个人权利的规则,成为各国刑事司法参照的尺度。

人权是人作为人,依其自然和社会的本性所应当享有的权利,是人的尊严价值的集中体现,是人的需求和幸福的综合反应。刑事诉讼对人权的保障之所以举足轻重是其在人权保障上的特征决定的。

首先,刑事诉讼在人权保障上具有根本性。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在宪法中规定了有关刑事诉讼的内容。可见,从这个角度说,将刑事诉讼法称为“人权宪法”是非常恰当的。

其次,刑事诉讼在人权保障上既有具体性又有普遍性。刑事程序保护的人权,不仅是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人权,更为重要的是它还保护所有公民的人权。这种保护是通过保护具体的被追诉人的权利,从而限制国家机关的权力,并且防止国家机关滥用权力的同时得以实现。在国家权力面前,任何一个公民都是潜在的被告人,如果国家权利不受限制,任何一个公民随时都会成为实际上的被告人;而在被告人不享有人权或不享有充分人权的情况下,这种权力就是不受限制的,这时,所有公民的人权也就得不到保障。这就是刑事诉讼人权保障的普遍性。

二、我国审判阶段对被告人的权利保障

我国的刑事诉讼法本着人道主义原则对被控人、被害人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权利的保护都作了详尽的规定,但随着实践的深入与理论的进步,这些规定也难免挂一漏万,出现了一些需要探讨的问题,而沉默权与无罪推定原则是其中的重点。

所谓沉默权是指被追诉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依法享有的,对司法官员的提问保持沉默或拒绝回答且不因此被作出对其不利的推论的权利。我国于1998年10月加人的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该条约第14条第3款规定受刑事追诉的人“不得被强迫做不利于他自己的证言或强迫承认犯罪”。在法律意义上讲,沉默权的本质就是不被强迫自证其罪或不被强迫自我归罪的特权。司法活动中的沉默权规则,是通过排除“用强迫的方式让被追诉者自证其罪或自我归罪”来达到抑、消除刑讯逼供,保护被追诉者最基本的人权,实现诉讼权利趋向平衡的目的。

对于国内的刑事诉讼法是否应该确立沉默权制度这个问题, 法学界有两种争论, 即肯定说和否定说。肯定说的观点主张: 目前国内的刑事诉讼法应当确立沉默权 制度, 从立法上明确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保持沉默的权利。其理由是: ( 1) 随着中国1998 年10 月5 日《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签署, 该公约规定不得被强迫自证其罪或承认有罪 。( 2) 沉默权的确立是刑事诉讼公正的要求。它有助于抑制并消除警察暴力, 加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防御力量和追诉人的举证责任。( 3) 沉默权是无罪推定原则对举证责任的要求。如实陈述的义务从实践的效果看, 它违背了无罪推定原则关于控诉方举证责任的证据规则。

否定说的观点认为: 目前国内刑事诉讼法不宜确立沉默权 。其理由是: 中国是一个重视群体利益和国家利益并强调司法活动实体公正的国家, 当前最重要的是采取有效措施遏制刑讯逼供, 而不是超越现实什么沉默权。

三、现阶段的不足

我国对被告人权利保护中的不足问题主要有:

(一)刑讯逼供屡禁不止:刑讯逼供的诉讼手段野蛮而残暴,无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基本人权,严重悖离现代刑事诉讼法的价值要求和现代人权理念。刑诉法43条规定:“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必须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够证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无罪、犯罪情节轻重的各种证据。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然而,实践中,刑讯逼供未得到彻底根除,且出现种种刑讯逼供新手段。

(二)滥用羁押措施、超期羁押现象普遍:逮捕作为一种最为严厉的强制措施,对于侦查活动的有效开展,保障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虽属必要,但由于它较长时间剥夺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基于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权保障的考虑,必须审慎使用,防止错捕与冤枉无辜。为此,党和国家也制订了“慎捕少捕”的刑事政策⑧。然而,由于立法对逮捕适用的条件规定得比较宽泛,加上一些侦查人员为了侦查的便利,单纯从追究犯罪的效果出发,将逮捕作为进一步收集证据、侦破案件的快捷手段,实行“以捕代侦”,导致逮捕被无限制地扩大使用,违背了“慎捕少捕”的立法初衷。

(三)被告人的沉默权未得到确定,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并没有完全确立:我国刑事诉讼法中没有确立沉默权制度,没有赋予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沉默权。我国刑事诉讼法第93条规定:“犯罪嫌疑人对侦查人员的提问,应当如实回答。”如实回答:有罪的犯罪嫌疑人应当如实交待罪行,提供自己能够提供的证据;无罪的犯罪嫌疑人则应如实陈诉无罪的事实,提供自己能够提供的证据或线索。被告人必须如实回答,不等于被告人负有证明责任;被告人不负证明责任,不等于被告人享有沉默权。

参考文献:新探•

[1]樊崇义.诉讼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2]易延友.沉默的自由[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3]刑事诉讼与基本人权[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4]刑事法治的人道主义路径[M].孙万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欧美日本刑事诉讼――特色制度与改革动态.[M],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

[6]王群章.论沉默权制度在中国的移植[N].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4月

作者简介:

严韵子,女,1989年4月24日生,汉族,江西南昌人。现为四川大学法学院2010级法律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初探小额诉讼程序的审级制度建构 下一篇:当代中国法社会学的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