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共同被告人质证权保障

时间:2022-10-23 01:35:04

刑事共同被告人质证权保障

【摘要】刑事共同被告人的质证权是一项宪法性权利,其确立的法理基础是法治国家的自主原则和平等原则,证据裁判原则和严格证明法则。文章通过对英美法系、大陆法系两大法系的对比研究,结合我国的司法实践,构建符合我国实际的刑事共同被告人的质证权,并完善相关配套制度,以使该权利落到实处。

【关键词】刑事共同被告人 法理基础 比较研究 构建

【中图分类号】DF613 【文献标识码】A

当前我国犯罪越来越复杂化,共同犯罪在犯罪案件中所占的比例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这就使共同犯罪人一起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也越来越多。因此,如何对刑事共同被告人进行审判并保证其权利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刑事被告人的质证权是其一项宪法性的权利,共同被告人在审理中,其他共同被告人作为证人进行指证时,如何保障刑事共同被告人本人的质证权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刑事共同被告人质证权概述

刑事共同被告人质证权的概念界定。刑事审判上的共同被告,是指同一审判程序中被指控有犯罪而被追究刑事责任的人。依据是否具有共犯关系和牵连关系,可以把共犯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具有共犯关系的共同被告人;第二种是具有牵连关系的共同被告人;第三种是既没有共犯关系也没有牵连关系,只是为了审判上的便利,而合并在同一审判程序中追诉的人。我们这里论述的共同被告人是指提起公诉后在庭前审查和法庭审理阶段的共同被告人。在司法实践中,庭前审查基本上是书面审查,因此,这里讲的主要是处于法庭审理阶段的共同被告人。由于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主要是公诉程序,因此,这里主要指在同一公诉案件中的共同被告人。另外,基于研究问题的出发点,即保障刑事共同被告人的质证权,我们在这里主要是指具有共犯关系和牵连关系的共同犯罪人。

刑事共同被告人质证权的主要内容。一是出席法庭审判的权利。这一权利是直接言词原则的一种体现,所谓直接言词原则,就是指要求所有证据材料都应当在法庭上用直接、口头的形式进行陈述、讯问、审查和辩论的诉讼原则,具体分为直接原则与言词原则。而在英美法系国家,没有直接言词原则,但规定了类似的传闻证据规则,要求证人就某一事实作证,必须是对自己耳闻目睹的该事实情况的陈述。上述两大法系相关的原则在性质上不同,但其作用与功能却很相似,均要求控辩双方及证人在场,出席法庭是刑事被告人本人的权利,同时也是义务,刑事共同被告人本人出席法庭,是其行使质证权的前提条件。就控方而言出席法庭是法定的义务,如果刑事共同被告人不出席法庭,刑事被告人本人无法对其证言进行质证,其证言不得被采信。

二是与共同被告人面对面的权利。在刑事共同被告人案件的审理中,共同被告人本人与对其不利的其他共同被告人面对面,这是质证权的核心要求。在马里兰诉克雷格案中,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曾指出,不管另外还包括哪些规则,质证权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必须包括“与审判时出庭并提供证据的证人面对面的权利”,法官们进一步做了论述,当庭质证时证人与被告人四目相对,因而有助于促进事实发现的准确性。通过以上论述,我们认为,这一规则主要包括:一是刑事被告人在审判中享有目视证人的权利;二是刑事被告人有权要求证人在作证时看到自己。在刑事共同被告人案件中,共同被告人本人在审判中有权要求看到其他共同被告人;另外,共同被告人本人有要求其他被告人在作证时看到自己。

三是交叉询问的权利。在证据法发展的早期阶段,交叉询问与质证权基本上是同义的。交叉询问与质证是不同名称下的同一权利。因而,如果被告获得了交叉询问的利益,那么他也就获得了宪法所保护的质证赋予他的特权。二战以后,质证权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交叉询问这一权利逐渐被其包含,但其地位从未受到质疑。对于被告方证明自己的主张和控方证言可靠性的质疑,交叉询问的意义都是十分重要的。

刑事共同被告人质证权的法理基础

法治国家的自主原则和平等原则。在现代法治国家中,被告获得诉讼主体的资格,对被告人进行刑事追诉,必须通过证据来证明。从程序意义上来讲,假使不能证明被告人是否有故意或过失损害他人权益,就不能认定被告有罪。即要求确立无罪推定原则,就是指法院依法确定受追究者有罪前,应推定为无罪。无罪推定原则的意义在于使刑事被告人获得与司法机关同样的诉讼权利,进而确立平等的诉讼主体地位,有效保护其合法权益。法治国家的自主原则还包括被告的不自证已罪原则。不自证已罪原则即禁止被告背叛自己,被告应有权保持沉默,被告人与控诉机关立于对等地位。上述原则保障刑事被告的诉讼权,即等同于保障其在诉讼上与对方平等的权利地位。平等原则要求庭审中以诉讼双方作为质证的主体,双方在质证活动中地位平等,都充分享有质证的权利。基于平等原则的要求,刑事共同被告人本人面临强大的国家机关的追诉,必须赋予与对其不利的其他共同被告人对质的权利。

证据裁判原则。证据裁判原则,是指对于事实的认定,应依据有关的证据作出;没有证据,不得认定事实。这一原则有两层含义:第一,诉讼中的事实应依据证据认定。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三条规定:“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确实、充分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证据确实、充分,应当符合以下条件:(一)定罪量刑的事实都有证据证明;(二)据以定案的证据均经法定程序查证属实;(三)综合全案证据,对所认定事实,已排除合理怀疑。”这一规定是证据裁判原则的鲜明体现。第二,如果没有证据,不能对有关的事实予以认定。这其实是从相反的方面对证据裁判原则的含义作更为清晰、准确的说明。只有经过法庭调查和质证的证据,才能作为裁判的依据。因为,经过质证赋予被告人交叉询问的机会,体现了对其主体地位的尊重,也是人权保障的基本要求。

严格证明法则。认定犯罪事实所依据的证据,必须要求具有证据能力,而且经过合法调查。证据能力是指证据材料进入诉讼进而作为定案依据的资格和条件,要求证据与待证事实必须具有自然关联性,同时符合法定程序,而且未受法律的禁止与排除。证据的审查是指法院依照法律所规定的原则及证据的调查方式,特别是证人证言,应依法使证人到场,进行宣誓,接受交叉询问,使法院形成心证。因此,证人必须出庭接受交叉询问,是严格证明法则的体现。

刑事共同被告人质证权的比较法考察

刑事共同被告人的质证权是其一项宪法性的权利,英美法系国家从保障共同被告人的权利出发,通过一系列判例发展和丰富了这一理论,大陆法系国家采取分离审判的方式来保护刑事共同被告人的质证权。

美国。美国采取当事人主义的诉讼模式,刑事诉讼的出发点更侧重对刑事被告人权利的保护。美国联邦宪法第六修正案规定:“任何刑事被告人享有同证人对质诘问的权利。”这一规定无疑包括共同被告人。在涉及到共同被告人的陈述时,为了使共同被告人本人的对质诘问权得以实现,必须要求其他刑事共同被告人接受对质询问。

同案审理共犯的质证权。在美国联邦刑事诉讼程序中,共同被告人在庭审中有权决定放弃其不自证已罪的特权,进行宣誓而后陈述其意见,接受控辩双方的询问,成为其他共同被告人的证人,这样就保障了共同被告人质证权的实现。那么,进一步就会产生的问题是放弃其不自证已罪的特权,共同被告人作为证人,在法院合并审理可能造成共同被告人利益受损,为加强对权力的保障救济,共同被告人可以请求法院分离审判。

非同案审理的共犯的质证权。在美国,当共同被告人被合并审判时,有侵害被告人接受公平审判权利时,则有权请求分别审判。这种规定有效地解决了共同被告人在诉讼中可能面临的角色冲突,共同被告人可以进行合并审理或者分离审理的程序选择权,充分尊重当事人自由选择的权利。在德利波利诉美国一案中,联邦最高法院认为,陪审团遵从法官的指示不会将对被告人的供述引用为对其他共同被告人的证据。但在布尔顿诉美国一案中,联邦最高法院又了上述意见。两名被告被后合并审理,其中一名被告伊万斯在侦查中供述出与另一被告布尔顿共同犯罪,但审判中两人都没有出庭作证。法官同意将伊万斯的供述作为证据,但进一步指示陪审团该证据不能作为共同被告布尔顿的证据。联邦最高法院德利波利案的主要理由,认为被告人在侦查中的供述,与共同被告人没有当庭对质,严重侵犯了共同被告人的对质权。当共同被告中的一位的陈述使其他被告陷于罪责之中而又被一并审判时,陪审团对法官的指示难以遵守,做出对共同被告不利的推断;共同被告人在庭外所作的陈述的可信性值得怀疑,而做出供述的被告又没有出席法庭作证,同案被告人的对质询问权没有得到实现,因此共同被告在合并审判时其权利容易受到侵害。

为了解决合并审理造成的不公正,美国法院一是将共同被告人分别审判;二是合并审理但使用两个陪审团分别充当两人的裁判者,当提出其中一人在侦查时的供述时,另一人的陪审团应当离开,这样使陪审团不能知道对自己裁判的被告的不利证词,但在提出其他证据时,两个陪审团同时在场;三是对涉及其他共同被告的陈述进行处理,或者删除,或者改写。

德国。《德国刑事诉讼法典》第一百三十六条规定,任何人有完全的自由,对指控发表意见或对案件不做供述,所以说被告人不得为证人。证人的角色与诉讼中的其他角色是不相容的,被告人在他自己的案件中不能作为证人,这也同样适用于共同被告人。共同被告人的陈述的证据价值很高,对查明案件事实真相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为了查明案件真实,更好地追诉犯罪,在诉讼中发展出了暂时性分离程序理论,采用程序分隔的方式,使得共同被告人可以证人身份接受询问。将共同被告人进行分离审理,被告人可以作为证人进行作证,依照直接言词的证据原则接受询问,从而实现了共同被告人的质证权。为了更好实现共同被告人的质证权,同时不损害其他权利,德国联邦上诉法院提出警告,不能为了实现共同被告人相互作证的目的而滥用暂时性分离程序。

日本。在刑事诉讼中,由于刑事被告人享有沉默权和质证权,因此,原则上规定在同一诉讼程序中被告人不得为证人。但为了保障被告人的质证权得以实现,日本确立了分离调查证据与合并审判并行的双轨制。所谓分离审判,以证人身份询问,要求在陈述之前必须具结,保证陈述的真实,否则将受到惩罚。在权衡共同被告人的沉默权和被告人本人的质证权的保障中,选择适当的方法,对共同被告人进行分离审判,共同被告人取得证人资格,进行如实陈述,从而保障被告人本人的质证权。具体的讲,如果在同一程序中共同被告人以被告人的身份进行陈述时,并且主张享有沉默权,则被告人本人的质证权得不到保障,法官就可以将辩论程序分离,以证人身份对共同被告人进行询问。而在共同被告人不行使沉默权的情形下,可以直接以共同被告人的身份进行询问。采取这种具体情况具体处理的方式,切实保障了被告人本人的质证权。

我国刑事共同被告人质证权的构建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的解释》第一百九十九条规定:“讯问同案审理的被告人,应当分别进行。必要时,可以传唤同案被告人等到庭对质。”这一解释主要的立法目的是为追究犯罪,查清事实,并不是在于保障刑事共同被告人质证权。所以,我国对于刑事共同被告人质证权的规定几乎为零。那么,借鉴国外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切实可行的刑事共同被告人质证权就成为必要。

在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据类型和证据规则中,刑事共同被告人的陈述,不可能成为一种新的证据类型,要么是被告人的供述,要么是证人证言。由于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被告人如实陈述的义务,使其不自证其罪的权利难以实现。所以,共同被告对其他共同被告的案件所做的陈述,本质上属于证人证言,在认定共同被告人承担刑事责任时,应当在法庭上接受对质询问,否则有损共同被告人的质证权。为了保障这一权利的实现,结合目前我国司法的现状和对被告人权利保障的实际情况,我们借鉴德国和日本的做法是可行的,即对共同被告人分别审理,在法庭审理共同被告人本人的犯罪行为时,其他被告人的陈述作为证人证言,出席法庭并接受对质询问。在司法实践中,一般证人出庭作证并接受询问的落实不是很理想的情况下,共同被告人出庭接受询问的实现是有难度的,但毕竟是司法改革的方向。

共同被告人作为证人出庭作证的证人证言,也解决了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四十八条的适用范围。因为分离后,共同被告人的陈述为证人证言,使用证人证言的证据规则,使该条规定的适用情形得以明确。

当审理某一共同被告人时,其他被告人作为证人,承担如实陈述的义务,假使作虚假陈述,将会受到伪证罪的处罚,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司法实践中共同被告人之间相互推脱罪责和诬陷他人的情形。在审理共同被告人案件时,如果采其他共同被告人的证言时,应当分别审理,这种选择应由当事人提出申请,经法院准许。目前,我国对于共同被告人的案件,基本是合并审理,法官、检察官重点考虑的是得到各共同被告人的供述并且能够印证而进一步定案。法院为了查明案件的真实,切实保障刑事共同被告人本人对其他共同被告人的质证权,应该依照法定程序,对其他刑事被告人加以调查,出席法庭并接受质证。

我国对刑事共同被告人的这一权利,在立法中几无规定,司法实践中也未受到重视,这样,不利于对共同被告人这一宪法性权利的保护。根据实际情况,应通过相关的司法解释,确立该项制度,并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关配套措施保障其实施。一是庭前证据开示制度。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一条规定:“人民法院对提起公诉的案件进行审查后,对于书中有明确的指控犯罪事实并且附有证据的,应当决定开庭审理。”控辩双方在开庭审理前,应当向法院提交证据,包括证人名单及拟作证的内容,以便双方对对方的证据进行质证。二是建立侵犯质证权审判无效的制度。质证权是刑事共同被告人的一项宪法性的权利,其重要的价值是在于保障人权和公正审判,因此,应建立侵犯质证权的审判归于无效的制度,二审法院经审查一审法院审判侵犯质证权的,应当撤销原判,发回重审。

结语

刑事审判与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息息相关。因此,刑事被告人获得尊重的程度与文明程度是一脉相承的。在实现诉讼文明的历史进程中,确立刑事共同被告人质证权的制度是必要的。要结合我国立法和司法的实际情况,确立刑事共同被告人的质证权,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使其真正落到实处。

(作者分别为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刑事被告人的质证权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NJSY12242)

责编/许国荣(实习)

上一篇:中国梦视阈下大学文化升级版建设 下一篇:马克思主体性思想主要内容及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