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小额诉讼程序的审级制度建构

时间:2022-07-31 04:36:19

初探小额诉讼程序的审级制度建构

摘要:小额诉讼程序作为一种以低成本、高效率方式解决小额轻微民事纠纷的专门的独立程序在世界各国发展迅速。在我国,随着民事案件的迅速增长,增设该制度也显得日益必要。但由于小额诉讼程序的过于简便,很可能引发低质司法问题,对判决质量产生一定负面影响;因此,如何在审级制度建构中对此问题进行补正、实行必要的审级救济应当得到重视。本文在对小额诉讼程序审级制度的现状、价值博弈进行简单概述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在小额诉讼程序审级制度建构中应采取的方式以及应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小额诉讼程序 审级制度 效率

当今各国都普遍出现司法资源短缺的问题,司法资源的供给无法满足社会纠纷对于诉讼的需求。为了缓解司法资源和社会需求的剧烈冲突,就需要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优化配置司法资源。各国的司法改革都朝着简易、便利、高效的方向发展,小额诉讼制度也就应运而生。同样,在我国随着民事案件数量急剧增长,小额诉讼案件的比例也不断扩大,法院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为此,在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修改过程中,也有意引进小额诉讼程序,学界更是不乏关于其构建、设计的学术探讨。而对于在我国设立的小额诉讼,应该构建怎样的审级制度,是否应该进行一定的审级救济,学者的观点也是各有不同。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期望能通过思考和讨论来使我们权衡利弊,更加理性客观地建构我国小额诉讼程序的审级制度。

一、小额诉讼程序审级制度概述

小额诉讼程序,是指立法上为了案件审理的简便、迅速和经济,针对请求小额金钱或者其他替代物或有价证券的诉讼所规定的一种审理程序。1小额诉讼程序作为一种新型的诉讼程序,其适用范围比较小,基本上仅限于债权债务纠纷,并且以调解与和解为主要手段。因此,就使得权利义务关系明确、诉讼标的额较小的案件可以得到更高效、便捷的解决。

而所谓的审级制度,是指法律规定的审判机关在组织体系上的层级划分以及诉讼案件须经几级法院审理才告终结的制度。审级制度的产生与设定是与民事诉讼的基本理念特别是公正与效率的两大价值目标密切相连的。审级制度的设立主要根源于审判制度本身是一种所谓“不完善的程序正义”。2

目前各国小额诉讼程序的审级制度的主要类型为一审终审制。如日本民事诉讼法就规定依小额诉讼程序作出的判决不能提起控诉,但允许当事人在接到判决书送达之日起2周内向作出判决的法院提出异议申请。又如德国民事诉讼法中规定,适用小额诉讼程序的案件标的额不超过1200德国马克;而对于标的价额未超过1500德国马克的案件不服的,不许提出控诉。可见德国的小额诉讼程序也是不允许提出控诉的。而法国民事诉讼法则规定不超过25000法郎的动产债权诉讼案件,初审法院有一审终审管辖权。再如,我国台湾民事诉讼法规定,对于小额程序之第一审裁判,可以上诉或抗告于管辖之地方法院,其审判以合议行之。但对于前项第一审裁判之上诉或抗告,必须以其违背法令为理由提出;并且对小额诉讼程序的生效判决可以申请再审。所以说我国台湾的小额诉讼程序也是一一审终审为基础,对上诉条件严格限制,但可以提起再审。

二、建构小额诉讼程序审级制度中的价值博弈

(一)以效率为根本价值取向

效率与公正是法律的两个基本价值,而效率与公正两者间的权衡博弈也一直是争论不下的话题。法律承担着社会资源分配的任务,确保社会资源利用最大化、最优化是其根本任务。这就要求法律要追求效率,并以效率作为衡量其功能、实效的标准之一。当代各国的诉讼制度、尤其是普通程序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诉讼迟延、复杂、高费用和积案的困境,各国民事诉讼立法的发展趋势的一个共同点就是,简化诉讼程序,提高诉讼效益。小额诉讼程序体现了当代诉讼制度的要求,即合理配置司法资源,在保障公平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程序效益,以使整个民事诉讼体制获得公平与效率的衡平。

1、小额诉讼程序设置的初衷为追求效率

小额诉讼程序有着十分明确的价值取向,即追求效率。这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小额诉讼程序简便,这样可以减少案件审理时间,节约诉讼当事人的私人成本和社会投入的公共成本。其次,法官在职权行使方式上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包括了程序和实体两方面,这样可以使程序相对灵活,更加有效地加快审判进程;可见,这种程序运作的实际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法官的操作,而当事人所起的作用则相对有所降低。最后,在程序设计方面有很多技术性规定,如设有不得反诉、一次审理结案、简化证据调查及证人询问、等规定;又如前文所提到的各国的小额诉讼程序都采用一审终审制,对上诉、再审都有严格的限制。

只有这样设置才能够切实地提高审判效率、降低诉讼成本、节约司法资源、优化司法效果。也能够尽快地解决纠纷,更有利于减轻地方法院的审判压力。

2、审级制度的建构也应以追求效率为原则

的确,错误的判决往往是因为一审程序中存在过多的不恰当以及法官的不负责任甚至是有意徇私枉法而引起的,所以审级制度就有其设立的必要性。首先,审级制度能够监督并纠正错误裁判。制约与监督表明民事诉讼中多种主体之间权利与义务关系上的联系及相互影响,合理的制约与监督是诉讼公正不可或缺的原素。3其次,从当事人的角度出发,当事人往往认为两次审判要比一次审判更有利于保证判决的公正性,因为过于简易的决策过程会使当事人对司法正当性产生怀疑,也会导致了当事人不愿服判或拒绝履行义务的情况发生。而审级制度,则可以满足当事人的权利感情,增加当事人及公众对法院裁判的信任。正所谓,审级制度能够“一方面通过纠正错误而增加司法判决客观上的正确性;另一方面可以增加感觉上的正当性。”4但是过于繁琐的审级设置必然会增加当事人的讼累。而小额诉讼案件大都涉及的只是简单诉求,如果对其设置过多的审级,则所付出的人力、物力与实践都会与诉讼效益不对等,最终违背了小额诉讼设置的初衷和根本价值取向,也会使相应的民事关系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因此,顺应案件对程序需求的规律,对小额诉讼制度设立一审终审制应该说是科学合理的。

(二)给予适当救济以保障公正

可以看到小额诉讼程序在效率和公正的衡量中更侧重于对效率的追求,但当一个程序以效率作为其唯一的价值取向时,该程序所应当具有的其他价值就会被效率覆盖并损害,其中就包括非常重要的公正价值。在实践中,小额诉讼程序也存在着众多问题。例如,在美国,各州的小额诉讼程序发展和应用都极不平衡,法官对案件的操作过于匆忙、草率;在英国,小额诉讼程序在运作中不断由简变繁,逐渐有悖该程序设定的初衷;又如在德国,由于刚实行小额诉讼程序,故在学界的讨论中还有很大的分歧,在实施中也有较大的困难。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小额诉讼程序过分强调效率和效益,而程序的灵活性和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使得诉讼的正当程序保证降低到了非诉讼程序的水平。

面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对小额诉讼程序在审级制度上给予一定救济是具有必要性的。绝对的一审终审具有较高风险不利于保障当事人权利。因为小额诉讼制度普遍规定不允许聘请律师,并且强调法官个人职权,这就难以对一审审判形成有效的制约;我们无法要求法官完全不犯错误,法官自身会存在难以避免的认识局限,也会由于品质缺陷而枉法裁判,这就难免会造成裁判错误或运用程序不当,而无论是事实上的错误,还是法律上的错误,直接受害的都是当事人。对于当事人来说,获得了上一级法院的复审,那么程序的复杂性、法官人数的增加、审判者司法等级上的权威性,都可能令人感觉案件已经过慎重处理,这种感觉有助于强化司法的正当性。5

可见,绝对的一审终审制是难以确保司法质量的。如果小额诉讼程序的简易化最终缓解的只是法官的负担,而非方便当事人获得司法救济,那么这个程序是让人堪忧的。所以极其有必要在审级制度建构中给予适当的救济、进行程序保障,这并不是否认效率这一价值目标,而是保障公正,更好地权衡两者的关系,以达到一种平衡。

三、构建我国小额诉讼程序的审级制度

(一)不应建立绝对的一审终审制

审级制度的确定是与公正和效率两大价值目标密切相连的,审级越多,公正性相对越高、效率越低;相反,审级越少,效率则越高,公正性相对越低。而小额诉讼程序是一种以低成本、高效率方式解决小额案件的程序,它更加侧重追求效率这一价值目标。所以学术界普遍观点认为在我国设置小额诉讼程序应采用一审终审制。的确,针对我国现行民事上诉制度中存在的小额案件难以及时审结,以及上诉投机的现象,出于提高诉讼效率,保障当事人正当权利实现的目的,建立小额诉讼一审终审制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6

但是我们还需考虑当前的司法环境。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可以发现:第一,在我国,小额的标准难以确定,我们一般根据救济利益的大小和案件的难度确定救济的手段,较大的利益应当通过较为复杂的程序加以保障,较为复杂的案件应当通过较多的审级保证法院对案件认识的反复性,实现诉讼结果公正。但是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即使在同一省份内,其差异也是很大的,同样的金额对于白领阶层和农民阶层是截然不同的概念;第二,许多人认为因为小额案件的诉讼标的额较小,即使审理错误,也不会对当事人造成太大的影响。这种观点忽略了一点,即标的额所代表的法律意义或争议程度并不必然与标的额成一致。第三、目前我国基层法院法官的素质还不够高,一次审判无法保证案件的质量,而不加限制的两审终审又会造成当事人诉讼成本的上升和时间的拖延。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我国目前不应急于建立过于绝对的一审终审的小额诉讼程序,应在一审终审制的基础上,设置一定的救济程序,即对小额诉讼程序实行限制救济。

(二)严格控制再审程序的发动

许多人认为因为小额诉讼案件的诉讼标的额小,涉及利益不大,当判决错误时当事人可以申请再审,通过审判监督程序来维护自己的利益。但是这种观点没有意识到一个问题,当对于判决结果不满的当事人需求正常上诉的途径被剥夺后,就会强行寻找另一个途径,这样大量复审案件便会纷纷涌向再审程序这个特殊的复审程序。我国再审程序为了纠正生效判决中的错误、提供程序上的保障,已经降低了再审的启动条件。如果连小额案件都能轻易进入再审程序,只会让再审程序不断地膨胀,耗费了当事人和国家大量的人力、物力和金钱;也使裁判的稳定性和权威性受到严重破坏,使司法的正当性和终局性受到挑战。

另一方面,如果再审程序不加限制,允许小额案件申请再审,那么小额诉讼程序的一审终审制也等于是名存实亡,并且在这种以再审为主体的多级复审制中,无论当事人的私人成本还是公共司法成本都远比一次以“书面审”为特征的小额诉讼上诉程序的消耗大得多。正如日本学者棚濑孝雄所说,在讨论审判应有的作用时不能无视成本问题。因为,无论审判能够怎样完美地实现正义,如果付出的代价过于昂贵,则人们往往只能放弃通过审判来实现正义的希望。7

所以说,轻易允许小额案件申请再审很大程度上会浪费国家有限的司法资源,使整个诉讼程序反复无序,也直接损害了公众的利益。相比之下,设立有所限制的异议程序更符合小额诉讼程序追求快捷、高效的初衷。

(三)构建异议审查机制

小额诉讼的快捷便利从目标上来说绝对不应该是为了法院负担的分流,而是应该为了让当事人以最短的时间换取最大的利益。因此对于审级制度救济程序的设计可以考虑采用异议审查机制。如日本民事诉讼法就规定了异议审查程序,并且对再审事由也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只有违反宪法的事由才能进行特别上告。

在制度设计中,对于异议审查的申请理由应该加以限制,要确保当事人能较快地解决纠纷,如果为了盲目追求公正而导致效率过低则与小额诉讼程序的初衷背道而驰了;而对于异议审查的形式,考虑到小额诉讼案件本身性质较为简单、标的额较小,可以不采取合议庭审查的方式,只需由其他独任审判员进行审查即可;如果认为由其他独任审判员进行审查仍难以保障公正的话,也可以另行组成合议庭对异议申请进行审查。

四、结论

纵观世界各国的小额诉讼制度立法和实践,可以看到,小额诉讼程序确实在解决小额诉讼纠纷方面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并且,小额诉讼程序的借鉴意义不仅在于一项具体诉讼制度的设立,而更在于其所蕴含的诉讼民主、程序效益及程序多元化原则这些在司法改革中不可回避的问题。8

而在我国,最高法院已在全国二十家法院进行了小额速裁的试点,就法院审理情况来看,当事人服判率较高,上诉比率非常低。可见,我国的小额诉讼程序是可以构建一审终审制的。当然,任何一种制度的设计都不是无懈可击的。我们在积极赞扬小额诉讼程序优势的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小额诉讼程序内在缺陷和不足。正所谓,“小额诉讼只能是在程序上体现简易,而不能在实体权益保护上显得匆忙马虎,更不能限制当事人实现权利或诉讼权利的行使,一个正当的程序不应当以当事人的权利受损为代价换取程序的简洁,一个不拘于形式而又彰显正义的小额诉讼程序方是我们所追求的小额诉讼程序。”9 所以说,在我国的司法改革过程中、在构建小额诉讼程序的审级制度过程中,我们应当结合我国社会和司法的实际情况,在借鉴外国一审终审制的基础上,务必协调好与我国已存在的其他程序的关系,并且设置一定的救济措施以保障当事人利益。

参考文献:

常怡. 比较民事诉讼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10,第608页。

2 章武生.我国民事审级制度之重塑J.中国法学,2002,(6)

3 陈桂明.诉讼公正与程序保障――民事诉讼程序优化的法哲学探讨J.政法论坛,1995,(5)

4 傅郁林.审级制度的建构原理――从民事程序视角的比较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2,(4)

5 傅郁林.审级制度的建构原理:从民事程序视角的比较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2,(4)

6 廖中洪.民事诉讼改革热点问题研究综述:1991―2005[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第816页。

7 [日]棚濑孝雄,王亚新译. 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第266页。

8 潘剑锋、齐华英.试论小额诉讼制度J.法学论坛,2001,(1)

9 汤维建等著. 民事诉讼法全面修改专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第350页。

上一篇:低碳经济是我国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下一篇:刑事被告人的权利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