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动手实践”

时间:2022-07-03 12:54:04

数学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动手实践”

新课标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些方式符合了儿童认识规律与数学知识本身发展的特点;这些方式的提出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也为教师的“教”指明了方向,下面我谈谈对“动手实践”这种学习方式的认识与做法。

一、用现代教育观指导学生“动手实践”

现代的数学教育观,是将数学看成是动态的,以问题为主导和核心的过程。数学就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求知、不断扩大知识总体的过程。数学不是一个已经完成的产品,其最终结果是开放的,有待继续修正。这一观点不难理解,如对自然数的认识,人们总是认识自然数的基数与序数开始,之后才不断提示自然数的一些本质东西,自然数可以分为奇数与偶数,质数、合数……不断赋予自然数新的含义,这就是生成自然数的过程。现代的数学教学观体现为:强调数学教学是一种活动,主张“学数学就是做数学”,不仅仅注意知识的结果,更加重视获得知识的过程,目的在于鼓励学生亲身经历并进入数学的生成发展过程,体验数学的情感与价值。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从学生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看,人的思维都是从动作开始。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低年级学生还保留着一定的直观动作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在教学实践中,创设操作学习情境,让学生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做一做等活动,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并在获取数学知识同时激发智慧的火花,进行再发现与再创造。

从人的大脑功能来看,大脑的右半球是掌管表象,进行具体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的中枢,具有不连续性、弥漫性、整体性的特点,在常规教学中使用大脑“重左轻右”的倾向比较突出,这就影响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动手实践是开发和利用右脑功能的有效途径。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手操作能促进其大脑左、右半球协调活动,和谐发展,使学生容易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二、如何让学生“动手实践”学习数学

数学具有严谨性、抽象性、系统性,要让学生动手实践学习数学最为关键的一环是把握并处理好教学内容。新课标对学生的学习内容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这对我们使用教材,把握好学生的学习内容,具有指导意义。

(一)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生活中的数学。

新课标下的教材,非常重视用学生所熟悉的情境来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具有现实意义。传统的数学教学,呈现给学生的往往是归纳的结论和抽象的概念,用数学结果去解释数学现象,缺乏联系生活实际,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无味,不感兴趣。华罗庚曾说:“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可见联系生活实际的重要性。

生活中的数学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资源,也是一种直观、形象、学生又很感兴趣的教学资源,我们应注意开发与应用。

(二)把抽象的数学转化为可操作的数学。

这里所说的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可操作化,是因为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相抵触,不利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也就是说小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的认识会产生一定阻碍。因此,应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化为具体的、摸得着的、看得见,让学生通过“做”――操作来学数学,身临其境、亲身体验数学产生的过程,即把学生看成学习主人。如通过让学生小组折纸、剪绳、分橘子,从中得到哪些分数,让学生明白分数是怎样得来的,从而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通过让学生称一称(1千克的苹果、花生)、数一数(它们的个数)、说一说(大约1千克中的物体)、举一举(自己的体重)等来认识质量单位“千克”;教学有关行程应用题时,可以让学生上台走一走、同桌演一演,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相向、同向、相背,什么是同时,什么叫相遇,从而很好地理解行程问题的特点结构,掌握解题的方法……

(三)把书面的数学学习转化为数学活动。

数学活动是数学知识的运用与扩展的过程,也是动手实践“做数学”的过程。在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课内到课外进行实践活动,除了开展好教材中安排的数学实践活动外,还应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设计数学实践活动。如让学生进行“电话费”、“水费”等的算法调查,“土地面积”、“建筑物高度”等的测量……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三、在引导学生“动手实践”中应注意几个问题

(一)在动手实践中要注意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引导学生动手实践的目的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识规律,让学生更好地学好数学。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的手段,不是目的。在教学中,不要为了实践而实践,不要为了动手操作而操作,在实践操作中应注意诱发学生在观察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探究与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在操作中不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探究精神。

(二)在动手实践中要让学生感受探究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在动手实践的教学中,一般是依据具体(问题情境)――抽象概括(数学模型)――再具体(解释与运用)的思路安排学生的操作、探究、发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还必须用到其他的学习策略与方法进行学习,如上述提到的“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学习,还用了“数方格”、“割补法”、“讨论法”、“归纳概括法”等方法,通过对这些方法的概括总结进一步感受到研究问题的策略与方法,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在动手实践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这里所指的抽象概括能力,主要指导学生把操作实践的过程用概括性的语言描述出来形成数学模型,还应能够把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说明原由,通过描述促进学生的思维更加精湛,更加深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四)在动手实践中要注意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由于“动手实践”这种学习方式比较符合于儿童的年龄特点与认识规律,学生用这种方式进行学习,亲历与体验了数学产生的过程,学习的效率较高。教师应抓住这一激励的契机,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并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研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进数学知识的运用意识,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上一篇: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策略 下一篇: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培养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