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婚俗研究

时间:2022-06-27 01:41:34

中国传统婚俗研究

摘 要:在一个人一生中婚姻是头等大事,与之对应的婚俗体现了人们对于婚姻的态度、寄托和希望。透过婚俗我们可以追寻古老的人们对婚姻怀有的敬畏之心和重视之情。通过婚姻我们不仅仅是为了人类的发展而繁衍子孙后代,更多的是对于两位新人步入人生另一个新阶段的祝福和期望。婚俗是最具有民族特征的风俗之一,透过婚俗可以窥视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行为习惯、价值观、等诸多方面。

关键词:传统婚俗;民俗;文化;礼俗

婚俗可以概括为一切与婚姻相关的风俗都是属于婚俗的范围之内,这就包括了在缔结婚姻过程中有关于婚姻的寓意、风尚、礼节、仪式、习惯等诸多方面。婚俗的形成受到不同阶段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人民思想意识、群体审美观点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婚姻中某些特殊的风俗也受到原始的生存方式、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的影响。

“婚姻”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到:婚,妇家也。礼,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从女从昏。由此,婚姻二字古字为“昏姻”或“昏因”。古代婚姻的含义大概有三层,一是指嫁娶的仪式,二是指夫妻的称谓,三是指由婚姻而产生的亲属关系。中国古代非常注重婚姻礼仪,男子于傍晚娶女子,女子因男子而来,一嫁一娶,按照一定的婚礼形式,先要迎娶才能称之为“妻子”,只有举行过一系列婚姻的仪式男女之间的结合才能得到社会和家庭认可。“婚姻”作为事实一定是早于“婚姻”二字出现的。

中国古代婚制以一夫一妻制为主,但也同时存在一夫多妻的多偶制。一妻多夫制则是原始对偶婚的遗风,在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中仍存在这种婚姻制度。一妻多夫的婚姻制度,只是存在于个别少数民族中,不能视为我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常俗。

在中国古代婚姻制度中,由于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缔结婚姻过程中涉及到了家庭地位、等级制度等多方面的影响,所以与之相关的婚姻禁忌也是很多的。如同姓不婚。同姓不婚早在先秦时代就已经实行,古人经过血缘群婚和对偶婚发现近亲结婚的弊端,开始实行同姓不婚的制度,由此可以看出同姓不婚是在氏族制度确立之后开始的。如半兄弟禁婚。半兄弟指的是异父同母的兄弟姐妹,虽然他们姓氏不同,但是在血缘上他们仍是半兄弟姐妹的关系,从唐朝开始就有明确的法律条文禁止相婚。如表亲禁婚。在历代中,平辈中表亲是禁止结婚的,名律往往都有规定,特别是对平表的堂兄弟姐妹之间是禁止通婚的,主要是由同宗同姓的关系,但是对于姑表之间、舅表之间、姨表之间的婚姻,虽有禁止,但是处罚相对较轻。如良贱禁婚。这种禁婚的方式主要是由于维护封建宗法社会等级性而制定的,婚姻有等级之别、良贱之分,奴仆是不得与良人结婚的。

中国古代婚姻礼仪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婚前礼、正婚礼和婚后礼。婚前礼大概是今天的订婚礼,主要体现于“六礼”之中。“六礼”始于周代,完备于汉,其中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后朝各代由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影响略有不同。纳采,又称为“议亲”,即“合婚”或者“说媒”的含义,是婚姻的最初阶段。若两家条件等级相当,男方家先请一位媒人前方女方家进行说媒。问名,纳采之后,如果女方同意,男方则执大雁前去问名。大雁作为礼物主要是因为古人认为大雁忠诚,一生只有一位伴侣,从一而终。后代,礼品不仅在数量上逐渐增加而且在礼品的象征意义上也多为吉祥喜庆。问名是询问女子的生辰八字以及女子长大之后所命的名字。纳吉就是“合八字”的过程了。占卜的结果若为吉,男方则会派使者前往女方家,女方家出“报婚书”,又称庚贴,两家交换庚帖,庚帖中分别写明二人的姓名、生辰、行次、籍贯以及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三代姓氏。到此,二人的婚事基本定下来了。纳征,又称为“许亲”、“定亲”,《礼记》中记载:“征,成也,先纳聘财而后婚成。”由此可以看出,经过此环节,婚约就基本成立了。纳征的礼品,历代不同,均有变迁。与之相对应的习俗根据地区的不同也有差异,在陕西、山西等地有择日举行“吃面”的婚俗。一些地区,行礼的前一天,新郎要“行家礼”,即新郎要穿上新衣,鼓乐相随,由专人引导,绕着村子挨户行礼,意思是希望相邻相亲在婚娶日子当天多方给予帮助。

正婚礼即为男方迎娶女方到家中所进行的仪式,大致包括拜堂、沃盥、同牢合卺、浚馀设s等过程。拜堂,是婚礼中男女共同祭天地神灵与祖先的宗教性礼仪。拜堂前,新娘下轿之后要经过“倒毡”、“撒草”、“跨马鞍”、“过火盆”等仪式。之后举行“拜天地”的仪式,古代的基本礼仪为:男女相拜,女子先一拜,男子拜女子一拜,女子又一拜,盖由男子以再拜为礼,女子以四拜为礼故也。古代没有男女交拜之礼,交拜之礼始于宋朝。“交拜礼”,即由新郎、新娘参拜天地、父母及夫妻对拜。沃盥,指夫妇共同沐浴与洁身,意为把一切污秽与厄运清洗干净,预示重新开始。到了宋明,男女双方只是洗洗面而已。同牢合卺,“同牢”指男女共食,“合卺”指男女共饮。古代由于剥开一瓠为两瓢,男女各执一瓢,斟酒共饮,故称为“合卺”。《礼记》中记载:合卺有合体的含义,共牢有同尊卑之义。“合卺”后来演变为“交杯酒”,又称“合欢酒”。“合卺”礼大致分为以下几种形式:一种是同饮酒,一种是换杯饮,还有一种是牵线饮,既用红绳。浚馀设s,共牢合卺之后,设s于房中,新夫脱服于房,有女侍接受,新妇脱服于室,由男侍接受。姆授巾,亲脱新妇之缨,共食馀馔。到此,晚妆全部卸去,侍人全部退下。女侍吃新夫的剩饭,男侍吃新妇的馀馔,表明阴阳交接,此即洞房,男女正式成为夫妻。后代黄河流域各地还有“闹洞房”的习俗,即指婚后三天,宾客、亲友、邻里村人不分辈分高低,男女老幼都可以挤在洞房里逗闹新郎新娘。人们认为“不闹不发,越闹越发”,同时也增添了新婚的喜庆气氛。

男女经过正婚礼之后,基本完成了婚姻的礼仪,但是在以宗法制度为背景的中国传统文化下,新妇成为家庭中的新成员还要经过妇礼,即为婚后礼。婚后礼包括妇见舅姑、妇馈舅姑、舅姑飨妇、成婿之礼。古代,称丈夫的父亲为“舅”,称丈夫的母亲为“姑”。妇见舅姑,指成婚第二天的赞赏,新妇用竹器盛着大枣、栗子、桂圆,作为赞礼,拜见公婆。妇馈舅姑,指新妇过门第三天要亲自下厨房烧菜做饭,馈赠公婆。自此,即主持中馈,以尽孝道。舅姑飨妇,指公婆共飨妇以一献之礼,奠酬,舅姑先降自西阶,妇降至阼阶,以著代也。成婿之礼,指的是男女双方成婚之后,新夫要随着新妇回到娘家,拜谒女方的父母及亲戚,又称为“回门”。到此,男方正式成为女家的女婿。

婚姻通过一系列复杂而细致的礼仪可以看出,婚姻既具有庄严的一面,又体现其神圣性和社会性的一面,与此同时又有轻松愉快的一面,对家中增添新成员的喜悦之情。婚俗作为民俗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以最普遍广泛的形态深刻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思想意识、精神追求以及生产水平、生活方式等方面。(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

参考文献:

[1] 张紫晨. 中外民俗学词典[Z].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1

[2] 罗炽 白萍. 中国伦理学百科全书[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3] 许慎. 说文解字[M]. 北京:中华书局,2013.

[4] 杜佑. 通典[M]. 北京:中华书局,1984.

上一篇:浅析民间传统手工艺术在新农村活动中的继承与... 下一篇:歌曲《孟姜女》的创作背景及曲式结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