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家训研究析论

时间:2022-10-26 02:26:37

中国传统家训研究析论

摘要:中国传统家训的训育涉及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在对传统家训研究重点表现中国传统家训呈现形式为前提,起源、内容和社会变迁和现代价值等诸多方面。中国传统家训研究应以探究家训文体为起点,以探讨家训起源、内容、变迁和现代家庭教育价值为核心,以对现代社会家庭教育的提供借鉴为目标,。当下首要的任务是系统的收集和整理有关家训研究的资料,力图站在"了解之同情"的立场上看待家训的这种中国传统文化形态在现今家庭教育中的意义作用。

关键词:家训;家庭教育;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002-01

家训主要是指父母对子孙、家长对家人、族长对族人的直接训示亲自教诲,也包括兄长对弟妹的劝勉,夫妻之间的嘱托,后辈贤达者对长辈、弟对兄的建议与要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之一的中国传统家训经过了千百年的发展,它已经转变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识别符号和民族的底色。近代以来,随着世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作为传统的家训也不可避免的被搁置在了历史的角落。80年代以来,随着世人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对传统家训的研究也日渐兴起。总揽过往学者对中国传统家训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传统家训的起源、发展分期研究

1.1关于家训起源的研究。英国学者泰勒认为,"文化的起源和初期的发展值得辛勤研究,这不是作为好奇的对象,而且也是作为理解现在和理解关于将来社会形态的及其重要的社会实践指南"。

至于家训这一文化的起源,刘剑康认为,"家训起源于上古时期普通百姓父子相传、口耳相授的生产生活实践,是伴随着以血缘相系的家庭形成而产生的。从文辞记载的历史看,尧舜时期就有了家训,《尚书》、《周易》、《诗经》中所反映的家训内容,对后世家训有着特别重大的影响,是以著述形式出现的中国家训的直接源头。" 欧阳祯人的观点认为,"在人类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字之前,家训早就以歌舞的形式出现了,原始歌舞既是一种巫术与艺术的综合体,也是一种原始宗教形式,更是一种教育后代狩渔打猎的方式。" 他的论述中提到歌舞是家训的原始起源,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缺乏相应的数据左证其观点。

虽然我们对家训起源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但在家训文字记录的起源问题上,不可否认的是充斥了过于主观的内容,如徐梓所言,"西周以前,家范与其他训诲教诫文献交织在一起,分不清彼此,特别是所有的文献都有伪作的性质,不可据以理论。"所以我们还需要在历史发掘的过程中寻找踪迹,充分参考历史、考古等学科的研究进展为我所用,以使史的研究更加客观化。

1.2关于家训发展阶段分期的研究。马镛、徐梓、徐少锦、陈延斌、沈时蓉等多位学者依据不同标准对家训发展阶段进行界说。

马镛在《中国家庭教育史》中以家教的范畴和思想为角度作了如下分期:先秦家庭教育是中国家庭教育形成、初步发展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家庭教育框架的定型时期;魏晋南北朝在中国家庭教育史上站有重要地位;隋唐五代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缓慢发展的时期;宋元时期是家庭教育的繁荣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繁荣并趋向衰落得时期。 徐梓的在《家范志》侧重于从治家规范的角度把家范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作者认为,我国家范的发展大略分为四个时期:上古三代秦汉时期,是家范的萌芽时期;以家训之祖《颜氏家训》等为代表的大批的家训、家诫的出现为表现的三国六朝隋唐是家范的成立时期;以家范明显趋于社会化,出现众多的规范性家范著作和家范汇编的宋元明清时期是家范的繁荣时期;而民国以来,有与趋于保守性和呈现的规范性家范的减少和影响不大,则被认定为传统家范的蜕变时期。 徐少锦、陈延斌在《中国家训史》中对家训的发展阶段也作了如下分期,首先是对某一问题的训诫和实践中对子女等的一种教诲的先秦家训是家训的产生时期。作者认为,这一时期的周公家训开创真正开中国传统家训先河。其次广泛采用家约、家书等家训形式进行训育,出现了标志着古代系统的家训著作的出现的《女诫》这样样的女训著作的两汉三国时期被认为成型时期。两晋至隋唐时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和唐太宗李世民的《帝范》的全面和系统家训为标志家训对后世家训有深远影响被认为是家训的成熟时期。宋元时期是家训的繁荣时期。对此一时期的划定,学者看法基本一致,在此不在赘述。明清时期则是被认为是由鼎盛到衰落时期,但也有局部的创新。 沈时蓉在《中国古代家训著作的发展阶段及其当代价值》中就著作的形式和文本变化对家训的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认为先秦到六朝为家训发展的第一个阶段,隋唐时期为家训发展第二个阶段,宋代为家训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元明清为家训发展那的第四个阶段,与当代接近的近现代是家训发展的第五个阶段。 研究者依据不同的方法和角度对家训进行了分段研究,大致上按照家训经历的产生、定型、成熟,衰落的相对一致的看法,但就本人的拙见,明清以后我国家传统训是衰落还是在社会基础发生改变的情况下进行了转型,还要有待研究考证,因为即使在现代,来自传统的家庭训育也没有离开我们的家庭,更没有消失在现实生活中。

2.中国传统家训的切入点和现代价值研究

中国传统社会的家训有巨大的文化功能和特点,首先表现在传统社会中社会意识形态的家庭化,是社会意识形态内化为个人意识的媒介;其次,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和体现的传统家训,它在文化传播文体力中体现了一种伦理的巨大力量,通过这种伦理的超常力量,使社会成员自觉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教化,接受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意识形态;再次,传统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通俗化,它以一种通俗易懂的传播形式,将博大精深、玄奥缜密的中国传统文化传递给社会人员。

正如张艳国所说,传统家训它以一种通俗化、真诚的表现方式、通俗易懂的传播形式影响了数代中华儿女。家训的发展也是与时代同步发展的,它的存在发展也是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要求,是时代要求在家庭训育上的表现。这种教育形式将博大精深、玄奥缜密的社会对世人的要求传递给家庭成员,进而影响到社会,同时具有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近现代以来,随着家庭小型化,新型家庭教育模式的形成,宗族、宗法制度等制度因素逐渐的被取代,或者消亡;社会经济、文化基础的变革,学校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家训的存在和作用似乎已经不重要、不明显了,但在世人看来越来也无足轻重的现实情形下,在批判与弘扬的观念下,它存在还是有其合理性和现实意义的。 在研究者研究中,传统家训对现代的价值大多集中于道德伦理问题,家庭管理,治学、家庭教育中的方法、原则等层面,从而形成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现代家庭教育启示和看法。毕竟前辈留下的家教经验和教训是现代人是社会阅历的人生总结,这是我们宝贵的历史遗产,毕竟放弃了家训的传世经验,现代家庭教育就会显的苍白。

纵观过往的研究,传统家训的现代价值一方面在于立足现世社会的家庭模式和家庭的特点,依据家庭伦理等的变化,在现代社会伦理的社会背景下定位现代家庭伦理;在构建新型家庭教育模式的情况下,以传统家庭教育形式为借鉴,从而形成现代家庭伦理的内容。这是对传统家教文化的弘扬,使其有了现实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在传世家训的训主所具有的文化和学识造诣和社会阅历及其在家庭和家族教育发展当中的影响力。

3.中国传统家训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近年来,传统家训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这些都为传统家训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对于传统家训研究而言,开展系统研究不足,仍面临许多问题。

3.1研究数据缺乏系统,全面的整理、梳理和归类。从现代对家训的文体研究来看,由于对家训的定义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家训文体存在形式的不同看法,进而造成了对家训研究资料收集的不全面。历史文化的研究离不开史料的搜集,对于传统家训研究来讲,不是缺乏史料,而是搜集不足。传统家训研究数据可以说是浩如烟海,但它们藏身于文集等数据当中,处在我们身边的某些角落,同时特别需要引起关注的是历史、文学文献过程中发现的有关家训的历史印记和评价。因此,首要的任务是系统全面的收集和整理有关传统家训的研究资料,在细微处发现问题和探讨问题。

3.2传统家训研究所涉及的问题受到现代对古代伦理思想等问题的评价的影响,如何处理传统家训伦理等问题和现代价值评价标准的关系,把握家训研究的脉络,既是重点,也会是难点。陈寅恪先生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中提到的"对古人之学说,应具了解之同情","表一种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因此,对于家训研究者来说,对家训的有关评价,我们首先要于古人所处的环境理解古人家训思想,而不是用今人的观点批判古人;其次于历史事实中寻求结论,而不将历史事实填入已构建的逻辑系统中。

3.3家训多创作于仕宦阀阅,富贵缙绅之家,原出于自重自爱,自保族类之心理。以其时代书香,多保守家训维系门风。凡创业艰难,特多注重持盈保泰。一人生平阅历之心得,识断之精华,行为之式则,志向之南针。专以对待后世子孙教化取法取戒,趋吉避凶。并用以为立身处世,发荣滋长,繁衍壮大,富贵寿考,永锡尔类之宝典。在现今研究中,研究者对训著的最终目的的的探求少有注目。稍有从维持门风,家声等为切入点进行研究。对于此一点的探讨,应该可以为现今家庭教育的进行和更多的注意力方面提供相应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欧阳祯人.《中国古代家训的起源、思想及现代价值》,《理论月刊》,2012年第4期

[2]刘剑康,《论中国家训的起源--兼论儒学与传统家训的关系》,《求索》,2002年第1期

[3]欧阳祯人,《中国古代家训的起源、思想及现代价值》,《理论月刊》,2012年第4期

[4]马镛,《中国家庭教育史》,长沙:患难教育出版社,1997年

[5]徐梓,《家范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6]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7]沈时蓉在《中国古代家训著作的发展阶段及其当代价值》,《北京化工大学学报》, 2002年4期

[8]张艳国:《简论中国传统家训的文化学意义》,《中州学刊》,1991年第5期

[9]王长金:《传统家训思想通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

作者简介;

贾留谦(1982-),男,河南禹州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史2011级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虞美人》教学杂感 下一篇:从差异教学中看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