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外科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分析

时间:2022-06-20 01:35:24

普外科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分析

摘 要 目的:探讨普外科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预防治疗措施。方法:分析我科2002年4月~2005年4月施行大、中手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的34例患者。结果:全组34例全部治愈,但是在治疗脂肪液化的切口时,要注意病人年老、低蛋白症及营养不良等全身因素。结论:充分做好围手术期的准备工作,可减少或避免普外科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

关键词 普通外科手术 脂肪液化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全组34例,男13例,女21例;年龄15~73岁,平均52岁。673例中发生切口液化34例,其中甲状腺次全切除及部分切除手术59例,切口脂肪液化3例;腹部手术(包括上、中、下腹部)516例,切口液化27例;乳腺癌根治和乳腺单纯切除手术98例,切口脂肪液化4例。合并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7例,过于肥胖4例。所有病人在手术后5~10天切口局部或全部出现搏动感或流出淡黄色液体,液体带有脂肪滴,镜下可见脂肪颗粒,少量炎细胞,无脓细胞球,渗液细菌培养无细菌生长。切口边缘无红肿热疼。

诊断标准:①手术切口不愈合,皮下组织游离,大量渗出液内可见漂浮的脂肪滴。②切口边缘及皮下组织的外观无坏死征象。③属于非细菌性炎症,渗出液连续3次细菌培养无细菌生长,镜下可见大量脂肪颗粒,即可诊断。肥胖诊断:腹部皮下脂肪层厚度>5.0cm,即为肥胖病人。

方法:我们将切口渗液及愈合情况分为皮下形及肌肉层形。皮下形切口渗液少,皮下积液占切口的50%以下,仅局限于皮下组织内,此类病人21例。此类病人低位法拆去部分缝线,内置油纱条引流,1~2日换药1次,直至切口愈合。肌肉层形切口渗液较多,约占切口50%以上,深达肌层。此类病人13例。此类病人需拆去积液大部分缝线,放油纱或纱布条作引流,根据渗液多少,1~2日或定期换药,待新鲜肉芽形成后,作二期缝合。全组病人均未使用抗生素。

结 果

皮下形病人均在2周内愈合,无需缝合。肌肉层形的有9例在25天后行二期缝合,有4例瘢痕愈合。无1例形成瘘道及院内感染。

讨 论

病因:有文献提出,切口脂肪液化的病理、生理机制目前尚未明了[2]。本组结果显示,以下原因是造成切口脂肪液化的主要因素:①肥胖病人,脂肪层较厚,皮下组织切开后破坏了局部血运。②高频电刀的应用,高温造成皮下脂肪组织和肌层组织表浅烧伤,使部分组织因热损伤发生变性。同时又因热凝固作用使脂肪组织内毛细血管栓塞,影响脂肪组织血液供应。③腹壁各层大块组织钳夹、结扎或缝扎过多,结扎过紧均能影响血运,造成无菌性炎症。止血不彻底,切口暴露时间长,脂肪组织发生氧化分解反应,也是造成脂肪液化的因素。④病人年老体弱,低蛋白血症,营养不良是造成切口愈合不良,脂肪液化的重要原因。

治疗:要掌握充分引流、及时换药,严格无菌操作的原则。根据切口愈合情况和渗液多少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若渗液较少,液化表浅,只要拆去1~2根缝线。内置油纱条引流,通过换药至切口愈合。如果渗液较多,充分引流,油沙条或盐水沙布湿缚,刺激肉芽组织形成,待新鲜肉芽组织形成后,作二期缝合,部分部人可行蝶形胶布牵拉固定,缩小切口,瘢痕愈合。

预防:手术操作应严格遵循无菌原则。轻柔、仔细止血,避免大块钳夹,缝合不留死腔,切开皮下脂肪时不用电刀,或应用电刀时调好电刀的强度,缩短电刀与皮下组织接触时间。缝合腹膜后以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切口,将失活的脂肪组织冲洗掉。对过于肥胖的病人可用皮下纱条引流,24小时后拔出。还可用红外线照射切口、洒精湿缚,均有利于切口干燥,防止切口脂肪液化。对于低蛋白血症和营养不良的病人,应加强支持疗法。

参考文献

1 苏明保,王一平,王旭飞.切口脂肪液化20例诊疗体会.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9,19:144

2 Chuang SD,Chiu HC,Chang CC.Subcutaneous fat necrosis of the newborn complicating hypothermic cardiac surgery.BrDermatol,1995,132:805-810

上一篇:CT引导下经皮穿刺臭氧髓核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 下一篇:大网膜在急性左半结肠梗阻的一期切除吻合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