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助推农民增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研究

时间:2022-06-15 12:47:01

民营经济助推农民增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研究

摘要:土地是户企合作的核心资源,目前民营经济推行的土地股权制是否符合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趋势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为了以更宽广的视野创新农民增收可持续机制,实现城乡资源的合理流动,有效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笔者以涪陵区的“东江模式”为例,进行了深入地调查分析,力求真正为农民找到一条致富新路,有效地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

关键词:民营经济;户企合作;土地股权

2007年以来,涪陵区秉持统筹城乡发展理念,实施了“以企带村”工程,以项目集聚城市工商资本反哺农业,建成了美心(集团)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金科(集团)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园、南方(集团)金山谷农牧科技园、桂楼(集团)农业生态园、天木(公司)农业观光园等五大民营经济助推农户万元增收的各具特色的农业示范园区。特别是涪陵区第一个吃“户企合作”螃蟹的民营企业重庆桂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建的“东江模式”,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

一、“东江模式”案例剖析

“东江模式”从建立企业与农户长效增收机制和建设生态农业的高度,在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和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探索,实现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生态保持、企业和农民增收三赢的目标。

(一)户企合作以企带村: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新探索

“东江模式”源于重庆桂楼集团(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营盘村实施的“东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项目。桂楼集团公司在涪陵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利用企业经济优势,突出营盘村土地资源和近郊区位优势,大胆进行“户企合作,以企带村+土地股权”统筹发展机制的探索,大力推行“猪沼果(菜)”一体化的环保生态农业,走出了户企合作发展经济的新途径,我们称其为“东江模式”。

户企合作“东江模式”流程示意图(二)“猪沼菜(果)”生态农业:持续发展新模式

桂楼集团公司在建设“东江现代农业示范园”项目时,利用猪沼菜(果)”种养循环模式,建立生态农业园,解决农事、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问题。首先,按照“户企合作,股份合作”的统筹机制,完成了“东江优质生猪养殖场”以及畜牧粪便干湿分离与沼气池等配套建设项目,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示范引导作用,推动了整个“东江现代农业示范园”的建设步伐。第二步,完成了生猪养殖场到种植园区的生产便道硬化、肥水喷灌管网安装等基础设施建设。第三步,整理开发土地、实施机耕机种机收,推广优良品种,培育蔬菜(果)品牌,抢占涪陵与重庆城区蔬菜(果)供应市场。第四步,完善园区农业观光功能与体系,构建“猪沼菜(果)立体农业与观光农业高度结合”的“东江现代农业园区”经营模式。由此形成了“产业-废弃物-再生资源-产业”的循环经济利用模式,实现了生猪养殖与果菜种植的有效结合,增加了园区的市场竞争能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提高了户企合作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户企合作东江模式:城乡统筹发展新思路

1.工业理念抓农业发展,开辟以工哺农新途径。“东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实践的“户企合作,以企带村+土地股权制”的发展模式,其实质是将现代企业制度引入到农业,把公司制企业的管理体制、激励机制、经营手段、分配方式,成功嫁接到农业园区的经营和管理上,延伸到农村土地使用权的盘活上。

2.种养生态循环模式,促进户企合作可持续发展。如果说桂楼集团公司与农民建立“户企股份合作制”是从生产关系层面进行创新,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那么发展“猪沼菜(果)”种养循环模式,则从生产力层面进行创新,为村企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

3.规模化生产经营,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东江模式”拓宽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渠道,通过改土地粗放式、分散式经营为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提升土地的使用效益,极大地激活了农业生产力。同时,伴随土地规模经营而来的劳作环境的改善和农业机械化的推广,使农村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到目前为止,园区共吸纳农民469亩土地入股,其中用于发展种植业的耕地415亩,常年从事种植业的员工只有18人,人均管理耕地23.1亩,种植效率提高了10倍。

4.城乡资源合理流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通过以企带村形式,发展现代农业,把企业先进的经营理念、优秀的管理人才、管理方式、物质装备、生产技术等要素引入农业产业发展,弥补了农村农业发展缺人、缺钱、缺信息、缺技术、缺装备的劣势,突出了营盘村土地资源与区位优势。

5.农民素质整体提升,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民通过土地入股成为股东,公司在对园区实行企业化管理的过程中,先进经营理念和现代企业文化等不断在当地农民中传播扩散,改变了农民的生产观念,提高了市场竞争意识,使农民的整体素质得以提升。

6.土地股权制,提高破解农民增收难题的可能性。东江模式通过户企股份合作机制,从城乡统筹发展的高度找到了农民稳定增收的切入点,为工业反哺农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一是通过政府和市场的双向调节,企业在基地建设、农民培训、基础设施改善等方面直接进行投资,整合国家、企业、农民三者的开发资源,有效缓解了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投入有限、农民积累不多、社会帮扶太弱”的矛盾。二是土地股权制,推动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体制的自身变革。三是户企股份合作制有助于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农民增收难题得到有效缓解和突破。入股农民在得到最基本利益――土地租金保障的前提下,参与企业赢利后的第二次利润分配;公司返聘农民务工的工资收入,从另一方面对农民增收给予了保障,建立起了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机制。

二、东江模式助推农民增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存在的问题

(一)户企合作服务管理问题

一是民营企业本身的问题。参与户企合作的民营企业规模不大、技术能力不强、发展带动能力较弱;少数企业主大局意识、社会责任感不强,只希望通过户企合作项目套取政府扶持政策补助,壮大企业实力,对村企共建项目只做表面文章,想方设法应付了事,投入较少。二是政府监管不到位的问题。户企合作面临管理的婆家多,职责分散,政策扶持资源零乱重叠,引导服务管理、农民合法利益维护不到位,长效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相关部门及责任人员户企合作介入不深、缺乏主动性,对村企共建的发展项目未作科学统筹规划,造成村企双方共建项目的利益联接机制不健全、用地行为不规范、发展政策不确定,影响项目长远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增多。

(二)农民失地潜在风险问题

户企合作、以企带村的股份合作制,缺少农业产业化经营破产风险的减震机制。一旦公司破产,作为股东的农民按法律规定应将作价入股的土地承包权拿出来清偿债务。这就意味着农民必须承担失去土地,成为无业游民,重新跌入贫困群体的潜在风险。

(三)土地入股利益保证问题

在一般情况下,每家每户将土地承包权作价入股,在与“龙头企业”合作组建的公司中,农民只能是小股东,根据《公司法》的规定,公司是由大股东控制的。将农民的命运掌握在大资本手上,风险很大,接下来的疑问便是,如果大股东抽逃资金,污赢为亏,不给农民分红怎么办?

(四)土地公平估价问题

现在对于土地入股如何作价还没一个全面而科学的评估机制。农民的土地到底应该作价多少,形式上是公司和农民共同商定,而实际操作中是公司说了算。农民要么算不清楚,要么公司故意给农民算了一本“糊涂帐”。这就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公司的利益,而农民的利益就成了砧板的肉,任大资本恣意宰割。

(五)土地以租代征问题

户企合作模式基本上是通过以租代征方式获得农村土地使用权,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土地面积“缩水”的问题。企业追求的是商业利益最大化,在规模经营产业化过程中,对土地进行平整改造,配套建设沟渠道路,农产品生产加工用房,无形中打乱了农民土地承包时的四址界线,耕地面积被人为缩水。如果公司因各种原因中途退出或户企合作正常终止后,缩水耕地损失由谁来承担?谁来100%的归还农民土地承包合同上的耕地面积?二是改变耕地用途的问题。户企合作发展的渔业、生猪、肉牛、兔、羊等养殖产业,农产品生产、加工、管理等用房不可避免地改变了土地使用性质,国家在追究违法用地责任时,这个责任应该由谁来承担?三是土地复耕的问题。户企合作退出后,土地恢复原貌和耕种需要很大一笔资金,这个由谁来负担,谁来保证兑现?

三、民营经济助推农民增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

统筹城乡发展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近几年以企带村的探索实践中,“跑马圈地”已经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风险,必须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并且要通过法制措施逐步规范户企合作行为。民营经济助农增收必须站在“以城带乡,以工哺农,多予少取”这一高度去思考、去谋划,去实践、去发展,必须把生态环保作为户企合作的第一要务。

(一)加强引导服务管理,助推农户万元增收

一是发展民营经济,扶持龙头企业。加大开发开放力度,只要是国家没有明文禁止的领域,只要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有利于提高区域综合实力,有利于助推农民增收都应该向民营经济敞开大门,并从税费减免、土地使用、金融政策等方面给予扶持,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民营经济助推农户增收的综合实力。

二是创新金融机制,破解融资难题。户企合作最大的制约瓶颈就是企业和农民投融资难题。设立中小型企业投资担保公司,改变传统的抵押担保方式,积极探索订单(产品)融资,发票(买卖双方的购销合同与增值税发票)、保理和商品(大宗商品存货或者货权作为质押)融资等贸易融资新模式,解决户企合作中的企业发展融资难题。设立农民投资担保机构。为实施户企合作项目的农户提供投资担保。积极探索“金融部门发放信贷资金+政府贴息+企业担保+农户(向企业交售订单农产品)偿还”融资模式。从而实现“确保放贷回收、减轻企业投资压力、保证产品收购来源、增加农民经营收入”的互利互惠效果。

三是强化服务监管,助推户企合作。通过法律法规规范民营经济助推农民增收行为,政府相关部门要主动介入户企合作,建立统一的户企合作信息资源系统,统筹规划产业布局,提供项目规划、融资支持、土地流转、技术咨询、市场开拓、风险评估与控制等行业服务,切实履行综合协调、监督管理职能。

(二)做大做强切好蛋糕,确保户企合作可持续发展

一是把“蛋糕”做大是发展之基。“蛋糕”做大指的是要努力提高户企合作生产经营效率、农产品附加值、资源的永续利用。通过资本化运作、集约经营土地资源,把各种现实的生产要素整合起来,实现最优化结合,寻求最大化增值。

二是把“蛋糕”做强是持续之源。让农民真正得到利益,才能得到农民的广泛拥护,户企合作才能有不竭的生命力。一方面以户企合作为龙头,发展周边村社农户按统一技术标准、生产流程、包装标识、市场销售组织生产,提高户企合作的集聚能力与辐射带动实力。另一方面增加农民务工收入。户企合作要最大可能地雇用当地农民进行带岗培训,让农民成为新型的产业工人,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收入。同时增加股份分红收入。户企合作的产业要向精、深加工方向延伸发展,延长产业链,实现公司效益最大化,确保入股农民红利收入最高化。

三是把“蛋糕”切好是和谐之本。建立健全户企合作利益协调机制,在将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前提下,兼顾企业和村集体利益,做到个人、村集体、企业三赢。一要合理选择合作项目。各村历史、立地条件不同,因此在户企合作助农增收时,应充分考虑各自实际,合理选择村企共建项目,切忌企业与民争利;二要合理选择利益联结机制。这是户企合作的关键。主要包括三大机制:建立在散户生产基础上的“订单保护”捆绑机制,即企业和农户签定农产品收购定单,实行保护价收购,企业只有在完成产品回收,履行了助农增收义务后才能享受政府的扶持政策;建立在土地返租基础上的“基础加绩效”工资制。即农民在只投入劳动力的前提下,承包企业指定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在确保其基础工资的情况下,根据上交产品的数量与质量确定生产者绩效工资;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绩效报酬”机制,即业主与农户签定《种养合同》,由业主提供种苗、技术、饲料等生产物资,农户提供生产场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业主承担市场风险,农户承担生产风险,并通过向业主交纳农产品的数量与质量获取劳动报酬。三要合理选择合作方式。户企合作的核心资源是土地,应根据户企合作项目的实际情况选择以下三种不同的合作方式:地租股份制,农民用土地租金入股,按出资比例承担经营风险和利润分红;土地股权制,农民把土地作价入股,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复式股权制,农民股权为“土地作价+土地租金”,主要目的是通过政府补助方式,保障农民利益最大化,有效释放户企合作助农增收综合效益。

(三)创新土地管理机制,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一是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保险基金机制。即通过统筹保险或者商业保险手段,在农民土地流转收入、股份作价本金或分红中按照一定比例提取户企合作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公司破产债务清偿、改变耕地属性土地的征地补偿、土地复耕补偿、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基金,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风险的减震机制。最大限度降低破产失地农民跌入贫困群体的可能性。

二是明确土地产权关系与主体。依法赋予农民永久的土地使用权,突破传统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下的经营形式,将传统的集体与农民之间对土地的租赁关系转变为委托关系,并通过合同的形式明确权责,得到法律的保护。通过合同关系,将农村集体与农民的关系定格为市场的关系,以便更好适应以竞争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环境。

三是注重土地股权制的公平性。土地股权是股份制改革的核心问题,这直接决定了农民股份的多少以及公平与否。建议按照集体土地和户籍关系的管辖范围,在社区集体组织内部按人口来界定和分配土地股份权,失去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如农转非、去世)的乡村人口不再参加土地股权的分配,从而保证农村土地制度稳定性和收益分配的公平性。

四是建立土地流转交易市场和价格评估机制。促使土地产权的价格化,通过市场竞争科学地确定农村股改土地的市场价格。股份制改革实际上以资本合作为基础,无论是在决策过程中还是在分配形式上均强调资本本位,符合土地市场发展的趋势。因此,实现土地产权的价格化实质上是土地产权资本化,通过价格评估确定土地产权股份的划分和流转,决定在决策过程中土地资源的流向和收益分配环节中收益分配的问题。

五是坚持以工业化理念推进土地股权制改革。在适宜规模经营的地方通过土地产权的合理转让建立农业股份制公司,吸引工商业资金投入农业,促进农业与现代化市场经济接轨。允许外来资本进入农村土地市场,从农民手中购买或租赁承包经营权,集中土地进行规模化生产,实现农业机械化。

六是强化土地使用属性监理。保护农村耕地,限制农业用地的用途,保证农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股权化以后的农村农业用地原则上应以农业生产、开发为主。严厉打击非法征地、低价征地、无偿圈地、以公共利益征地后又改变土地用途或卖给开发商、以租代征等违法行为。建立对地方各级政府的监督体制,确保地方政府严格、有效执行国家的措施,杜绝基层政府对户企合作中以租代征行为给予默许的现象。

(四)健全社会保障机制,解决失地农户后顾之忧

一旦户企合作的公司破产,农户的失地潜在风险就暴露出来了,为避免失地农户再次跌入困难群体,必须要健全社会保障机制。

一是加大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的力度。制定失地农民培训的总体规划。明确主管机构,从培训对象、内容、时间等方面统筹协调,劳动、农业、科协、教育、老促会、扶贫办等方面对失地农民的培训工作,要有针对性地科学安排培训内容和形式,将符合用人单位需要的订单式培训与推荐就业相结合,职业技能培训与引导性培训相结合。

二是切实推进失地农民就业。在统筹城乡就业时,把失地农民就业纳入优先安排范围。在政策上激励失地农民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享有城镇失业人员同等的优惠待遇。对尚未就业的,享有城镇失业人员同等的免费就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就业服务。

三是建立完善的失地农户社会保障制度。优先建立基本养老机制。要改变一次性货币安置为主的做法,按照政府、村集体和个人4:4:2的比例筹措资金,对失地农民全部实行养老保险。在失地农民自愿基础上,将其纳入城市户籍管理,在医疗、失业、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待遇;社会保障部门要直接介入用地过程,确保失地农民生活保障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黄小君.户企合作营林模式初探[J].中国文秘网,2011,(6).

[2]刘学侠.土地股份制: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J].农业经济问题,2007,(7).

[3]赵国辉.失地农民养老堪忧[J].中国保险,2005,(9).

[4]涂文明.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和建构[J].理论导刊,2002,(1).

上一篇:关于唐\辽时期黑龙江政区地理研究的几点回顾 下一篇:住房消费对美国宏观经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