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生态伦理思想的现代启示

时间:2022-07-22 09:14:05

老子生态伦理思想的现代启示

摘要:老子哲学中蕴含了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老子的生态伦理思想对于解决人类当前所面临的生态危机有着重要的启示。本文从克服生态异化,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更新发展观念,实施可持续发展;改变生活方式,实施绿色消费三个方面阐述了老子生态伦理思想的现代启示

关键词:老子;生态伦理;启示

当前,人类社会正面临着由生态环境危机所引发的生存与发展的困境,如何走出困境,实现人类的持续发展,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老子哲学包含了深刻的的生态智慧,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这无疑将会给我们应对挑战,走出困境带来重要的启示。

一、老子生态伦理思想概述

以“道”为核心概念的老子哲学,蕴含了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在《老子哲学中“道”的生态伦理意蕴》[1](P.47-48)一文中我曾进行过分析,现概述补充如下:

首先,老子的生态伦理思想以“道”为其世界观基础。老子将道由一个普通哲学概念抽象为世界的本源,强调了天、地、人、自然及宇宙万物的整体性,将思考的范围从人道、天道延伸到了整个宇宙,以朴素的整体观来审视世间万物。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2](P.163)又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2](P.163),人只是由道所创生的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其次,万物平等是老子生态伦理思想的价值观前提。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2](P.232),万物都是由道所生,包括人在内的万物都只是宇宙整体中的一部分。作为自然生态整体的一员,人并不具有比其它事物更优越的地位,也没有凌驾于其它生命或非生命形态之上的特权。第三,道法自然是老子生态伦理思想的行为准则要求。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2](P.261)。道、德之所以被尊崇,就在于他对万物不加干涉而顺任自然。道创生万物,又内化于万物,万物就应该依道而行。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P.163),包括人在内的世间万物,都应效法道,自然而然的展现自身。那么具体到人,应该如何做才是合乎自然之道的呢?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2](P.209),人要效法道,就要做到自然无为。这里的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顺应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对事物妄加干涉。此外,老子还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2](P.106),“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2](P.244),所以老子认为,“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2](P.239),强调了人应该少私寡欲,知足知止。

二、老子生态伦理思想的现代启示

(一)克服生态异化,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老子的生态伦理思想以朴素的整体观念来看待整个世界,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不过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人与自然万物都是生态系统中的要素,处于平等的地位,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的生存与发展要依靠自然万物,不能违背生态系统的规律,也不能脱离自然生态系统独立存在。近代自然科学已经证明,人类是自然的产物,是自然长期发展的结果。如果没有自然的存在和长期发展,就不会有人类的产生。自然不仅产生了人和人类社会,还提供了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一切,同时也是人类智慧的最初来源,在自然和人类长期的共同发展中,已经形成了一种共生共存的关系。恩格斯曾经指出,“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象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能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存在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它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3](P.78)。我们知道,世界是主客体的辩证统一,一方面是主体的客体化,主体通过实践活动将自身的力量转化为对象物;另一方面是客体的主体化,客体转化为主体的生命结构因素,成为主体的一部分。正是这种主客体的辩证统一才推动了人和自然的共同发展。然而,人类从产生之日起就只看到了主体与客体的对立,忽视了二者的统一。近代以来,人类的“理性”从“神性”的束缚中得到了解放,自然不再像以往那样神秘,一直以来人类对自然存有的敬畏、虔诚和恐惧也随之消失了,自然的主体性和内在价值被人类忽视,自然成了人类改造和征服的对象。在人类取得了对自然一次又一次胜利的同时,自然也开始了对人类的报复和反抗。尤其是进入工业文明以来,报复和反抗更加激烈。人的生产生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打破了自然界原有的动态平衡,严重地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自然开始成了人的对立面,成了危害人生存与发展的力量,这就是生态异化。人们已经认识到,只有建设生态文明,才能够摆脱目前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困境。建设生态文明,就要克服生态异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人在自然中的地位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认识到自然的主体性地位,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类才能继续的存在与发展。

三、更新发展观念,实现可持续发展

老子生态伦理思想认为,万物都由道所创生,都要效法道的本性自然而然的存在和发展,人类也不例外,不能违背事物的本性肆意妄为。同时,世间万物的存在都有其限度,如果超出其限度,就会向其对立面转化。人应该效法自然,遵循自然的规律,不对自然妄加干涉,否则就会导致“凶”的结果。老子说:“不知常,妄作凶”[2](P.124)。回顾人类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的发展观本质就是经济增长观,人们认为只有发展经济,才能够保障人类生活品质的提高,只要发展经济,就能解决社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因此,物质财富的丰富和经济发展成了发展的首要目标。物质财富的多寡和经济增长的速度成了衡量发展成果的主要标志,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成了经济增长的代名词。自然成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料库,成了垃圾场和人类肆意污染破坏的对象。在传统发展观的引导下,在工业化初期就开始形成了资源―产品―污染的资源消耗型的生产方式,以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为代价,通过对自然资源无限制的开发利用,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这种发展方式,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环境的严重破坏,并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将人类面带入了生存发展的生态困境。要走出困境,就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要实施可持续发展,首要的是要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实现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自然生态的环境承载能力是有其限度的,所以必须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控制对自然的污染和破坏。要实施可持续发展,还要改变以往的旧有的生产方式,实施循环经济,最大限度的节约利用自然资源,最大程度的控制对自然生态的污染和破坏,从而兼顾经济、自然、和社会共同的发展,兼顾代际发展需要,实现人类的持续发展。

四、改变生活方式,实施绿色消费

老子生态伦理思想认为,人的物质欲望的不满足是带来灾祸的原因,只有知足知止,少私寡欲,才能够长久。现代社会人们之所以会对自然资源进行无节制的开发,除了人类忽视自然的主体性地位和自然与人类共生共存的整体性以外,就是因为人们把消费欲望的满足作为生活的目的和意义。正如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尔德・约瑟・ 汤因比所说:“在所谓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中,贪欲是作为美德受到赞美的。但是我认为, 在允许贪婪肆虐的社会里, 前途是没希望的。没有自制的贪婪将导致自灭”[4](P.57)。自然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节制的消费欲望,必然导致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最终将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所以,人类应该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提倡节俭,实施绿色消费。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破坏。知足知止,少私寡欲,改变生活方式,转变消费观念,实施健康,环保的绿色消费,才能实现人类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国勇.老子哲学中“道”的生态伦理意蕴[J].世纪桥, 2011,(23).

[2]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汤因比, 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M].北京: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

上一篇:居民住房租赁核算及对消费率的影响 下一篇:论医事法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