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野下美术教学观念的转变

时间:2022-06-13 06:15:24

文化视野下美术教学观念的转变

一、美国视觉文化艺术教育理论和实施状况

在面对视觉文化占主导地位的当今社会,美国学者提出了“视觉文化艺术教育”(VisualCultureArtE鄄ducation,简称VCAE)。美国学者认为美术教育是社会机构,会随着每一个新时代而产生新课程为社会提供再次重新建设的机会,且广义的视觉文化教学应是学生从生活经验中透过视觉对象探索、理解、批判和统整自身与社会文化的学习,因此,“视觉文化艺术教育”就是学习有关视觉艺术的一切。美术教育者在面对时代转变时,试图响应视觉文化在日常生活的重要性,视觉文化对艺术教育的重要启示,在于其内容构成的选择,在于取得文化与社会意义,并从视觉文化图像的学习汲取一套探索、研究与批判人类所生产的视觉产品的方法。有关“视觉文化艺术教育”的课程,这种课程是新范式,是跨文化的。美国学者的观点是将历史的文本脉络、社会与文化的观点,带入艺术教育之中,透过社会学、文化学、视觉分析讨论生活中的影像议题及影像创作(image-making),培养学生的批判理解能力(critiqueunderstanding)与为学生赋权(empowerment)(邓肯Duncum,2002)。邓肯(2002)在ClarifyingVisualCultureArtEducation一文中提出更深入的说明:①

(1)影像创作(image-making)和批判(critique)是共生的。“视觉文化艺术教育”最重视的是批判理解能力及为学生赋权(empowerment),而非艺术上的表现。强调透过自由的影像创作探索其个人意义,批判的议题包括图像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阅听者的反应、媒体关系、多元主观的建构以及图像的本质,这些都在学生的创作活动中及议题讨论中形成。

(2)“视觉文化艺术教育”(VCAE)同样重视美感价值及社会议题。“视觉文化艺术教育”课程,虽将学习的内容扩张为视觉文化的视觉产物,其意并非将此课程带离艺术的审美领域,而是以融入文化社会观的方式,学习意识如何透过视觉、美感运作,或相反地美感如何推展意识,因此,“视觉文化艺术教育”(VCAE)同样重视美感价值及社会议题。

(3)“视觉文化艺术教育”(VCAE)深切基于历史:强调将影像放在其历史文本脉络中审视,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影像的历史,一如同视觉文化必须置于文化的脉络中审视,影像的历史是视觉文化艺术课程的重要构成因素。在具体“视觉文化艺术教育”教学过程中,现任国际艺术教育学会主席、美国北伊利诺斯大学道格拉斯?波顿教授(Prof.DouglasBoughton)提出:②学生必须更加“自主导向”,而不是像过去数十年来那样,完全由教师决定课程内容要学哪些知识,由教师安排成容易消化的单元,同一套教材按部就班教给所有的学生……视觉文化的艺术教育,让孩子创造自己的视觉文化,成为教学与创作的合伙人……因为孩子知道的视觉文化层面,也许比教师更多。

二、台湾地区视觉文化艺术教育的实施状况

台湾学者郭祯祥提出:“艺术教育根本的责任,就在于教导学生影响的力量,以及这个力量所能带来的自由与责任。如果我们希望学生了解他们身边的后现代世界,我们的课程就必须更注意视觉表达形式的影响,这些影响已经跨越了传统的教学界限,包括文化、社会、学科、艺术形式等等界限。”她进一步提出,在美术教育中引入“视觉文化”内容要注意的八项事宜:建立视觉艺术领域的新观念;有意义的美学;社会取向;互动的认知;文化反应;跨学科的诠释;科技经验;建设性的批评。③46-47郭祯祥还把台湾地区的艺术教育与美国的艺术教育作了比较。③45美国的艺术教育强调对学生哲学思辨和批判思考能力培养,而台湾的艺术教育缺乏这方面的能力培养。在课程设置方面,美国和台湾都强调艺术教育课程的统整性,但台湾地区的课程难以跨出现代主义的窠臼,而美国的课程框架则强调自然与生活的结合。美国和台湾都重视乡土课程(多元文化),美国的艺术课程中有从公共艺术中来讨论乡土(社区)文化,而台湾地区的公共艺术发展尚未成熟。美国的艺术教育由于以前受欧洲中心和白人中心的文化观点影响,不太重视跨文化艺术教育;而现在受后现代思想的影响,逐渐重视。台湾地区基于环境因素的影响,重视跨文化的艺术教育。在学生的国际观上,美国的学生只能从英美等媒体获得知识,国际观不够开阔。台湾的学生由于处在民族大熔炉的环境下,易养成国际观。视觉文化本身即充斥着各式意识形态有形及无形的冲突;同时,当代流行文化的扁平特质正弥漫于新时代的日常生活当中,使得新时代对于文化的认同与理解产生眩惑,进而形成教学领域中,受教者、教学者与视觉文化参与者之间的分歧与差异的情况。台湾学者高震峰指出在艺术教育中,该如何尊重学生的“文化权”,并引导学生在面对各方殊异的文化脉络时,能客观地进行文化诠释,成为当代艺术教学者的重要课题。高震峰认为艺术领域课程究竟该涵盖那些内涵?课程内涵该扩展至何种程度?又该深入到什么程度?亦即艺术教师们究竟应如何掌握课程的广度与深度,也是在后现代的艺术教育氛围下,颇令艺术教师们感到困惑的问题之一。同时,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当讨论课程的内涵及其广度与深度时,毋庸置疑的,若无法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则再专业、精彩的教学内容也是枉然。因此,在探讨艺术课程的内涵及其广度与深度时,高震峰从建构式教学的思潮出发,提出采用可以兼容不同视觉文化教学场域之间的教学策略,期能建构一个兼具广度与深度的视觉艺术教学模式,以提供艺术教师们作为建构教学策略及选择教学内涵时的参考。在建构主义的教育理念下,高震峰提出了超广度与超深度教学取向,艺术教学工作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自视觉影像出发,除了对当今超扁平之文化现象往平展面进行“超广度”延伸联结外,尚且需要往垂直面对该视觉影像于历史文化遗产中的来源进行“超深度”的诠释与探索。这样可以顾及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文化权”,引导学生在面对各方殊异的文化脉络时,较客观地进行文化诠释。④梳理美国与台湾地区的视觉文化艺术教育观念,我国的美术教育可以从中借鉴,吸取有意义的经验,扩展美术教育的内容及对象,转变教学的观念与方法,从而形成我国本土的视觉文化艺术教育理论,促使美术教育转型发展。

作者:胡庚申 唐串

上一篇:中介选聘方案综述 下一篇:后现代文化传媒特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