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翻译技巧浅析

时间:2022-06-11 04:48:58

文化翻译技巧浅析

【摘 要】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通过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但在翻译时,译者不能简单的忠实于译品的语言形式,更要将源语言和目的语在文化信息上的差异准确的表达出来。同时,文章列举了直译法与意译法的技巧具体应用。

【关键词】 翻译;直译;意译;文化

翻译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跨文化活动。

张培基说过,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的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英国语言学家卡特福德也曾说过:“翻译就是将一种语言(源语言)的文本材料替换成另一种语言(目的语)中对等的文本材料。” 苏联语言学家巴尔胡达罗夫认为:“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话语)在保持内容方面,即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外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的过程。”

翻译不仅仅是字与字的替换表达,翻译中涉及更多的是文化与文化的交融。吕俊说过:“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交流与交换活动,其本质是传播,是传播学中一个有特殊性质的领域。” 张今曾经提到:“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它的目的主要是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步,它的任务是要把原作中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映像或艺术映像,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译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

从文艺学角度解释翻译,认为翻译是艺术创作的一种形式,强调语言的创造功能,讲究译品的艺术效果。苏俄文艺学家斯米尔诺夫在《苏联文学百科全书》中提出:“文学翻译是传达作者的全部意图(经过深思熟虑的和下意识的)即通过艺术手法影响读者的思想、感情……”。茅盾认为:“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

翻译是和语际交际和文化交际同时进行的过程。在对源语言进行一定分析的基础上,创造另一种语言和文化介质中代替源语言的次生话语。这个过程的目的是传达源语言的交际效果,但因两种语言、两种文化、两种交际情景的不同,局部有变化,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就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采用一些必要的技巧,甚至对源语言进行再创作。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仅需要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准确地表达出来,更需要把另一种文化传递出来。固翻译不是简单的字面翻译,从更深层次来讲又可谓是文化的翻译。

大体来说,翻译分为直译法与意译法。

直译法,英语称为 “literal translation”,它不是指一字一句对应的翻译,而是指译文仍用原文的表现手段,句子结构和语序不做调整或不做大的调整。直译强调不仅忠实原文的内容和文化,更要忠实原文的形式。比如:

I read his letter with both surprise and excitement, surprise because his still alive, excitement because he didn’t even forget me.

译者可采用直译手法,直接译为“ 我读到她得信时既惊又喜,惊的是他还健在,喜的是他一直没有忘记我。”

再如,“Milky Way” 直译为 “奶路”;“Adam’sapple” 直译为 “亚当的苹果” 。这两个例子采用直译的方法会使目的语读者很困惑,所以在翻译时,应该充分考虑源词组的出处和源语言的文化背景,“ Milky Way”应译为“银河”而“Adam’s apple”则译为喉结。当直译法不能使目的语读者充分理解译品的意思时,译者就应当采用另一种翻译手法,称之为意译法。英语称意译法为 “free translation”,是指译文中采用新的等效的表现手段,句子结构也可能做较大的调整。在采用意译手法时,译者不能拘泥于原文的形式与风格,而必须将信息意思的传递放在第一位。比如:She is a cat. 采用意译手法译为 “她心肠恶毒”。

在翻译过程中,直译和意译法并没有明显的界限,译者可以根据目的语读者的情况来选择。比如在翻译 “ meet one’s waterloo” 直译为 “遭遇滑铁卢” ;意译为“遭遇失败”。 这里即便是译为“遭遇滑铁卢”,目的语读者也能明白是指遭遇失败。再如,“衙门” 如果直译为 “yamen” , 很多外国人就会困惑了。

翻译的过程不仅涉及两种或多种语言,而且也涉及两个或多个社会文化,通过语言的沟通与交流来搭建各国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同时促进各国间关系的基础,固不管采用直译法还是意译法,文化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译者应考虑目的语读者是否可以充分理解源语言的文化和风俗,如果译者完全使用直译法来完成译品,那么两种语言中的文化差异必定会造成目的语读者的理解混乱;而译者如果完全使用意译法来完成译品,那么译品又失去了源语言中文化和风俗的意蕴和风味。所以在翻译中,文化和风俗的表达是最难把握的,译者一定要充分把握好直译法和意译法的度,使这两种方法的运用得到最大的发挥。

例如,习语是文化翻译中必不可少的,格言、成语、俚语、歇后语、谚语在翻译过程中屡见不鲜,它们不单单反映了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历史背景,生活方式,并且准确的表现出了各种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习语是翻译中最复杂的一个环节,习语在翻译过程中也会采用直译和意译的方法,比如:“初生牛犊不怕虎”可直译为 “New-born calves make little of tigers.” 再如,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也可直译为 “As a long road tests a horse’s strength, so a long task proves a person’s heart.” 但是不能直译的例子也有很多,比如:“名落孙山”不能译为 “in the name of the successful candidate”, 而应为 “fail to pass the examination”。再如,句子“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 众所周知,东西方的差异,在中国佛教文化悠久,人们相信“佛主”主宰着世间的一切,而英美人们主要信奉基督教,固有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译者在翻译时可采用意译法译为“天助自助者” , 而不能直译为“上帝帮助自助的人”。意译法更利于目的语读者的接受。

翻译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翻译不是简单的将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它其实是将一种语言及文化通过另一种文字表达出来的活动。

翻译是一种文化传播工具,在国与国、原语文化与译入语文化之间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翻译不仅仅是文本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的过渡,也是文本之间、文化之间的协商过程,是以翻译者为中间人进行交流和斡旋的过程;翻译涉及的不仅仅是语符之间的转换、意义的传递,更是极富挑战性的创造性活动。

翻译的方法多种多样,译者应运用多种方式将源语的内容包括文化习惯在内译成目的语,并且使目的语读者清楚明白的了解。严复曾对翻译提出过三个标准,他主张翻译作品要达到“ 信、达、雅”才算是成功的。从语义层面上看“信”是指理解组成原文句子的词和词组的意思,准确把握原文的语法结构来理解句意。“ 达”是指从语法层面上遵循表达的原则, “语言的互译关系,即两种语言的不同的表现法,必然会影响到译文的质量。” 陈原在《文学翻译的理论和实践――翻译对话录》提出一要懂全文,求得融会贯通;二要采取灵活的方式,不逐字逐句地译;三要表达出来的意思,不要超出原文的范围;四达和信是有机结合,达也是为信。从语用层面上看“雅”的原则:译者处理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语用含义,达到语用层面上的“雅”,使译文语言对译文读者产生相应的“语用效果”。

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提出:化境论(transmigration)。他说:“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所以文化的翻译不是简单的一字一句的翻译,译者只有不断的实践,不断的探索,不断的琢磨,掌握好文化翻译方法和度才能译出好的作品。

【参考文献】

[1] 王治奎.大学英汉翻译教程.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

[2] 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

【作者简介】

廖 燕,西安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生.

上一篇:5款冬季养生菜 让女性好孕连连 下一篇:国防项目管理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