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实现建筑与文化的有机融合

时间:2022-06-06 02:10:51

创新思维,实现建筑与文化的有机融合

摘要:穿越建筑时空的隧道,泱泱华夏数千年历史的文化凝聚着无限的魅力, 建筑作为人类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表达着一定的人生观、宇宙观、审美心理和审美感受,是人类真善美的结晶,也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结晶。建筑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是建筑的灵魂。建筑与文化两者之间本来就有着割不断的渊源。

关键词:建筑与文化;融合;创新

Abstract: through building the space and time the tunnel, the great Chinese history of thousands of years culture embodies the infinite charm, architecture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overall human, architecture expresses the certain outlook on life, the universe, and aesthetic psychology and aesthetic feeling,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the human virtues, and it is a nation of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the crystal. Architecture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culture is the soul of the building. Architecture and culture between both already has cut the origin of constantly.

Keywords: architecture and culture; Fusion;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建筑与文化犹如鱼水相依,是人类的永恒课题。建筑,为人类留下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砖瓦木石堆砌得遮风避雨处所;建筑,是人类文化的载体。无论是先进的文化或是根本利益都是与建筑有着血缘的不解关系。建筑演绎出整个人类社会最具鲜活和充满和谐的韵律,记载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可以形象地比喻它是时代进步的镜子,经济发展的缩影。而建筑本身也是一种文化,文化是建筑的内涵和集中表现,也正是建筑的个性和特色构成了城市的生命和灵魂。人们常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而音乐一旦没有了旋律,自然是噪音,倘若建筑没有艺术情调和文化韵味,那它就失去了灵性,会因为缺少灵魂而成为钢筋和混凝土支撑的空壳子。 总之,有文化的建筑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建筑,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建筑的灵魂,二者息息相关,永无终结。

一、建筑文化的基本观点

1.1人是建筑文化的主体

“人塑造建筑,建筑塑造人”。人是建筑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创造者。古人云:“居移气,养移体”,这是阐述了建筑和人文的关系。换言之,建筑真实地表达了人的文化意愿,是人的梦想与意志的实现。一个优秀的建筑 (视为艺术时) 除了使用功能、 审美功能外还有表达功能。设计者要融入对建筑独到的理解,‘心存’使用,‘心存’审美,‘心存’辨认和解读,由直观和感悟、具体和意象、表征和隐喻,多重层面的表达对与传统、时代、地域风貌的认知,才能让建筑无形的文化力量体现出永恒的主题。

1.2 建筑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我们指出,我们所谈的建筑文化其实就是城市在建设中留下的建筑文化遗产。它体现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及文化形态。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 文化对这个时代的建筑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建筑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文化是历史的积淀,他存留于建筑间,融汇在生活里。建筑文化的性质和特征决定了它在整个人类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这主要表现在可居性、同构性、 民族性、地域性。它是人类生活方式、生活水平、生活情趣的写照、是任何一个人的生存须臾不能离开的生存文化。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 ,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可见,建筑文化是历史的积淀,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符号文化的综合反映。建筑不仅凝聚着整个城市的综合实力和精神面貌,而且也树立了各个城市鲜明、独特的城市形象,直接或间接地体现着城市人民生活的品质和文化内涵。

1.3 建筑文化决定价值观取向

沙里宁曾说过:“根据你的房子,就知道你这个人;根据城市的面貌,也就知道了这里居民的文化追求。”建筑和古董古玩一样,是不可再生的,只有真实的才具有价值,才能体现城市的历史特色和独一无二的魅力。建筑文化的价值,就是建筑的社会文明价值,是建筑的格调和责任,是一个社会总的生活模式、生活水平和生活情趣的写照。将魅力永恒的建筑和博大精深的文化融会贯通,不仅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积淀,更是一种建筑的社会文明价值的体现。

二、文化创意是建筑实现与文化融合的中介、桥梁

建筑欲与文化高度融合,必须借助某种手段、方式或媒介,而文化创意就是建筑实现与文化融合的中介、桥梁。

创意是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的想法,文化创意就是以文化为素材, 以推进文化本身的提档升级、价值实现或文化与经济、 与物品的融合为旨趣的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的设计、策划、构想。就建筑而言,文化创意就是以文化为素材,以推进建筑与文化的高度融合为目标而进行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地构想。文化创意是当今诸多产业的有力推进器,建筑本身就适合文化创意功能的发挥,而我国又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资源,这使借文化创意推进建筑与文化的融合更加有效、更加合理。

建筑,从广义上讲,是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总称,包括房子、道路、桥梁、城墙、水坝、烟囱、水塔及战壕、碉堡等军事攻防设施。建筑并不只是用石头、木材、钢筋和混凝土简单堆砌而成的构建物,而是包含着丰富的人文信息,是人类智慧、情感、观念和力量的综合表现,是人类文化艺术成就的综合表现形式, 正如美国建筑大师赖特所说:“ 建筑基本上是全人类文献中最伟大的记录,也是时代、地域和人的最忠实的记录。” 有人类历史便有建筑,建筑会与人类用永恒共存。建筑被人们赋予“ 石头的史书” 、“ 一切艺术之母” 、 “ 凝固的音乐” , “ 城市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的自传” 等美称。建筑具有宏大的墙面、顶面, 一般都需要装饰美化,便于人物、故事、绘画等文化资源的融入,便于个人风格、历史风格、地方风格、民族风格的展现,便于美术、 灯光、 音像等艺术手段的运用, 因此能使文化创意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采矿业、种植业、畜牧业、机械制造业、修理业等与建筑业相比,文化创意功能的发挥就难得多, 因其面积狭小,部件、工艺都是标准化的,不便于人物、故事、绘画等文化资源的融入,不便于个人风格、 历史风格、地方风格、民族风格的展现,也不便于美术、灯光、音像等艺术手段的运用。

依托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通过文化创意,可推动文化与建筑的高度融合, 使建筑的文化内涵得到丰富,并彰显建筑设计者、 建造者及使用者的风格、个性, 大大提高建筑的品位和市场竞争力。

三、以文化创意推动建筑与文化融合的具体模式

以文化创意推动建筑与文化的融合,必须找到切实可行的具体模式。完成一座建筑, 一般都要先设计图纸,对建筑选址、 建筑布局、 建筑结构、 建材选择、 建筑工艺、装饰美化等问题形成预案, 建好后还要进行推销, 最后才能入住或用作他用。因此, 以文化创意推动建筑与文化的融合,就可从这几个环节着手。

3.1 在建筑选址、建筑布局环节推进与文化的融合

在建筑选址、建筑布局环节,与文化的融合,文化的实物资源、形象资源很难派上用场,可用的主要是观念资源、知识资源。与环境相协和,充分利用地利的观念、方便节约的观念、邻里和谐观念等观念,皆需秉持。与环境相协和,充分利用地利的观念、方便节约的观念,人自然都会秉持, 但邻里和谐观念却有人经常违背,以致侵占邻居地盘、遮挡邻居采光等现象不时出现,是重点应加秉持的观念。代表现代文明的物理学、建筑学等学科的知识会大有用场, 同时, 古代风水术知识也必须加以重视和利用。古风水术是论述和指导人们选择和处理住宅(阳宅)与坟地( 阴宅) 的位置、 朝向、 布局、 营建、 择日等一系列的主张和学说, 是选择居住环境的一种术数。其所用的阴阳、 五行、 八卦、 风水等概念,与现代科学大不相同,现代人理解起来颇感困难, 给人以神秘感, 常被一些人视为迷信, 其实有深刻的内涵和道理,不能理解、不知利用十分可惜。风水术影响中国民众数千年,早已深入人心,购房者几乎没有不看风水以求福避祸的。风水术认为是吉宅的房屋,人们会很乐意购买;否则,人们就不乐意购买。不管你认为他是科学还是迷信,你必须正视它的存在,按照风水学原理进行建筑的选址和布局,满足住户求福避祸的愿望。

3.2 在建筑结构环节推进与文化的融合

建筑结构是建筑的关键环节,对于单一建筑来说,直接决定着建筑的面貌特征、风格样式、空间大小、厅室安排、厨厕位置、门窗样式等问题;对于城市、 村庄、街区等建筑群来说,直接决定着民居、商场、工厂、剧院、街道、道路、 广场、 河湖、公园、绿化带及雕塑等的位置、大小、面貌等问题。建筑结构是外显于人的东西, 代表着一幢建筑或一组建筑的形象, 最能体现建筑的人文艺术特征。

3.3 在建材选择、建筑工艺环节推进与文化的融合

俗话说“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任何建筑物都是利用建材按一定的建筑工艺建筑起来的。这两个环节是建筑的核心和关键环节,直接决定着建筑的坚固程度、宜居程度,乃至面貌、结构。草木建筑、石头建筑、土坯建筑、砖混建筑、钢筋混凝土建筑, 因建材的不同,不仅给人的观感大不相同,其坚固程度、宜居程度也大不相同。材料是工艺的基础, 建材对建筑工艺的确定具有决定性影响, 不过,二者并非是一一对应的,同样的建材会有不同的工艺,同样的工艺,也可选用不同的建材。同样的建材, 建筑工艺不同, 耗材和效能也会不同。一幢精美的建筑, 既需要好的建材,也需要好的建筑工艺,缺一不可。建材的选择、建筑工艺的确定,既体现着科学性、技术性,也体现着艺术性、民族性和个性, 既是个不断更新换代的过程,也是个不断巩固和传承的过程。因此,既要吸纳高新技术等现代文明的成果, 又要设法保留民族传统建筑工艺的精华。事实证明, 一些利用传统建材和建筑工艺建造的建筑,具有优良的性能,如榫铆结构的木材吊楼,因具有弹性,在汶川地震中很多并未倒塌,而砖石建筑大多倒塌。传统建筑工艺的精华,要尽力保留,有意识地吸纳进现代建筑。中国开始现代化进程100多年来,现代建筑品质赢得专业认可的寥寥无几:一方面,具有中国文化艺术精神的现代建筑风格和形式没有形成;另一方面,建筑缺少精致性,“粗糙、没有细部、不能近看、不能细看、不耐看”。中国呼唤精致的现代建筑,需要能引起“ 精致” 审美感受的中国现代建筑的技术与方法,即建成具有建筑文化与艺术表现力的建筑形式的工艺技术方法。建材和建筑工艺的选择,还应秉持现代文明降耗环保、循环经济的理念,尽量使用节能降耗、变废为宝、循环利用的建材和工艺。如曾令钢铁企业一筹莫展的钢铁废渣,随着科技的进步,利用新设备新工艺可用来生产凝石这种高性能又环保的新型建材。

参考文献

【1】杨英法,苗方朔.文化创意与传统产业、传统文化、现代文明的融合模式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10).

【2】林拓.世界文化产业与城市竞争力[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02).

【3】秦佑国. 中国建筑呼唤精致性设计[J].建筑学报,2003(01).

上一篇: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的转变的必然趋势及其措施... 下一篇:林业可持续发展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