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与建筑业及其创新性

时间:2022-09-26 10:29:42

建筑设计与建筑业及其创新性

摘要:针对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对资质的概念及其特点、 影响资质管理的相关因素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系统的讨论了建筑设计的目的性、 建筑设计的特点以及建筑设计的特性 .

关键词:建筑设计 ,创新思维 ,建筑特性

我国正处于一个经济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国家不断扩大开放,

建筑学是研究建筑物及其环境的学科 ,兼有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属性 ,广义的建筑学内容可以涵盖城市设计领域。从世界范围来看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会带来对建筑业的旺盛需求。在建筑设计实践中 ,常常可以发现一些建筑师设计创新的意图强烈 ,但实现的设计方案脱离设计原则程度严重 ,存在功能或视觉效果不佳的问题。某些设计不分情形和建筑功能类型的差异 ,忽视建筑空间使用的差异性 ,用一种特例所采用的方式 ,硬套用在差异性很大的建筑类型中 ,片面追求奇异空间的体验。在空间尺度或组合中 ,片面追求精神要素的创新 ,忽视功能、 经济等要素和效率的原则 ,无效用空间大量存在并在结构上生硬套用少见的复杂形式。上述情形说明缺乏对建筑设计创新内在机制与逻辑的了解。

1建筑业企业资质及其特点

1. 1建筑业企业资质的概念

资质是国家为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维护建筑

市场秩序、 准许施工企业依法进行建设工程承包与经营活动的一

种资格。建筑业企业资质(以下简称 “资质” )是指建筑业企业的

专业技术人员结构、 管理水平、 资金数量、 承包能力和施工业绩、

技术装备等水平 ,是建筑业企业进入建筑市场的准入证 ,承包工

程的凭证和参与竞争的依据。

1. 2资质管理的特点

1)统一由建设部归口管理。2001 年以前全国各系统、 各地区对建筑业企业的资质有不同的管理模式。往往一家企业到不同的地区、 不同的系统从事施工需要具备各种证件、 需要到不同的地方办理注册/备案等相关手续,使全国的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得到了统一归口管理。

2)资质有了更细、 更规范的分类。资质按专业性质可分为施工总承包、 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三个序列。各资质序列按照工程性质和技术特点分别划分为若干资质类别。各资质类别按照规定的条件又划分为若干资质等级。如施工总承包序列 ,按专业性质分为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 铁路工程施工总承包、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等 12 项施工总承包资质;其中每一项施工总承包资质又分为特级、 一级、 二级、 三级等不同的级别(注:通信工程施工总承包资质没有特级 ,其他个别资质没有三级) 。

3)资质实行动态管理。动态管理是资质管理的核心内容 ,任何企业的资质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企业可以通过资质升级或增项来提高自身的资质等级或增加资质覆盖范围。企业连续三年年检合格的 ,均可以向有关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资质升级或资质增项(但增项资质的级别不应高于主项资质) 。

4)资质管理有了明确的惩罚规定。对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社会经济、 文化进一步加速发展 ,城市建设突飞猛进 ,建筑事业欣欣向荣 ,成就令世人瞩目。在史无前例的大建设中 ,尽管成效很大 ,但在生态环境和文化传承等方面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作为一个中国建筑师 ,面对巨大的建设浪潮和国际上多元缤纷的各种建筑思潮的冲击 ,无论在理论上或是心理上都准备不足 ,常常跟着市场导向走 ,而一些决定方案取舍的领导或业主盲目追求大气魄、 高标准、 新奇特 ,使得一些设计忽视甚至牺牲功能去追求所谓标新立异的形式 ,一些建筑不顾国情、 不谈经济 ,超标准建设。在这种市场的导向下 ,使一些建筑创作逐渐脱离建筑本体 ,背离建筑的基本原理而走上形式主义的道路 ,于是一些不合国情、 违背建筑目的性的畸形建筑逐渐多起来了。面对当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优越创作环境 ,应该好好总结和反思 ,使建筑创作有一个健康的发展方向。

2建筑的目的性

近年来无论建筑界或社会上对目前建筑设计中的一些倾向和设计思想的混乱颇有微词 ,一些大城市的重大项目建设情况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议论 ,建筑的目的性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从本义来讲 ,建筑是为人类提供一个最适宜创业和生活的空间 ,它的功能实用性仍然是建筑的第一性。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 ,也必然通过建筑体型和空间形态 ,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自然这一切都与国情和物质经济条件息息相关 ,如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处理好建筑的安全适用、 经济和美观 ,一直是建筑的永恒主题。时下一些建筑设计脱离建筑的本质 ,忽视建筑的具体功能和使用要求 ,不结合地形地貌和环境条件 ,不考虑与传统地域文化的沟通 ,片面追求所谓造型 ,这是对建筑本质的一种误解。这不能不引起广大的建筑师深思 ,建筑设计如果脱离建筑本体 ,建筑创作就会走到斜路上去。

3建筑设计的特点及建筑的特性

建筑设计大体上是一种模仿性的工作 ,建筑设计从思维的层面看 ,实质是设计的规则和组合技能的运用。而大脑只能做那些它内在已有的(包括即时输入的)和可以组合的东西。建筑设计是建筑构成因子(要素)达到某种均衡的过程和产物构成建筑的诸要素涉及实现功能、 经济、 文化艺术、 形式、 技术、 材料等方面。

从艺术的角度看 ,建筑的实用效能与其他艺术门类(如绘画)相

比 ,总体上制作所耗的代价之高、 之广显然不可比拟 ,而资源的有

限显然决定着最大部分的建筑以实用经济为第一原则。

4建筑设计的创新思维

抽象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它与 “机械” 思维的方式和形象思维作为实现的途径相结合而达到创造思维的目标。抽象思维是指 “脱离了具体事物的事物关系结构的符号式逻辑表达”。

1)创造性思维与格式塔结构维度。所谓创造思维 ,其实是基于内在格式塔结构维度相似性的新的联结、 组合与赋予新的认知对象的思维。当二者相匹配时(即认识能完满地表述客观事物时) ,这种思维 ― ― ― 包括其概念、 法则等就是正确的。任何创新的概念都出自于原有概念或它们的格式塔结构维度之间的不同的组合(新的组合)与客观事物内在规律性的相匹配。

2)建筑构成因子(要素) 。创新取向和建筑设计创新中 “度” 的把握 ,显然 ,选择何种建筑构成要素创新和 “度” 的把握 ,是决定能否达到某种令人满意的均衡状态的关键。例如:使用者留驻时间短、 无大量必备的器具放置的功能空间自然在构成上有较大的造型创新余地。这是一条建筑设计创新的操作规则。

3)利用少见的差异方式由直接的尺度夸张(超尺度) 、 变异(简化、 扭曲等等)来获得以前由于经济或技术原因而没有或很少见的形式 ,实现与否取决于被接受的可行性。

4)利用任何其他门类中的事物形态作为模仿对象 ,关键是发现现象内在的构成结构的相似性 ,并在抽象层次归纳出操作规则。

5)组合的规则。构成因子与不同层面的事物集合相联系 ,将一种构成因子的(甚至不同层面)事物集合中的个体相替代 ,并加入到组合过程中 ,从而生成创新的结果。需要依据人群的生理 ― 心理和文化特性制定相关抽象层次的操作规则。

6)创新思维规则应否修正的评价规则如果有全新的构成因子加入 ,可能需要对创新思维规则加以修正。

7)建筑设计创造性思维的算法模型把建筑设计看作是由一系列程序控制的生成过程。一些建筑师采用的程序要比其他人的程序有效得多。以 “计算视角” 来看待世界以及其中现象的方式 ,发现事物现象中的逻辑关系和结构 ― ― ― 这可以被看作是某种控制程序 ,并建立起模型 ,对于理解复杂事物现象是非常有用的。

在建筑设计思维的任何一个层面 ,都可以先在抽象层次确定某抽象概念 ,如建筑造型采用 “雕塑感” 形式 ,或者某种 “实体” 与

“线形虚体” 相组合的形式等 ,然后进行上面所表达的过程。如此

以相同的方式在次层面进行相似的过程。例如:在建筑中某种功能空间与其周边某主要功能空间可能有视觉功能上的冲突 ,需要将其掩蔽。所以这时就用到了 “遮挡 ― 三维的空间限定” 的概念。在构成建筑物功能系列关系网络中某些概念之间已被设定为不相容或相容度很小 ,故可以依标识有功能概念的空间排列关系(如相连接与否) ,可判断是否需要引入 “遮挡” 反应。

5 设计理念和理论上的创新

建筑设计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 ,每个建筑师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有所创新 ,有个性 ,有特色。建筑创新首先体现在设计理念和理论上 ,建筑创新还体现在影响设计的各个因素上。例如总体布局如何与城市和环境的协调融合 ,在功能上如何以人为本满足使用的要求 ,在文化上如何承前启后表达建筑的内涵和文化品味 ,以及材料、 结构、 技术的创新。它涉及到环境、 功能、 文化、 技术、 经济的各个方面 ,常常是诸因素的综合 ,并在某一环节形成突出的创新点。现在社会上有一种错误的导向 ,片面理解创新的含义 ,认为建筑创新就是建筑形式的标新 ,而只要形式与众不同 ,就是创新建筑。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 ,建筑追求新、 奇、 特 ,建筑造型与功能脱节 ,标志建筑成了标新立异的代名词。有了这种设计思想 ,很难有创造性的设计 ,这也反映了当前设计领域某些作品追求形式、 华而不实、 缺乏内涵、 精品不多的现状。

结束语:通过对建筑创新思维的分析和讨论 ,指出了建筑创新设计过程可以抽象化、 层次化、 条理化 , 并对如何降低资质管理风险进行了阐述 ,可供同行参考。

上一篇:建筑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构架 下一篇:建筑施工材料质量监督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