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引领 全面推进 建设社区教育强区

时间:2022-06-04 04:55:46

文化引领 全面推进 建设社区教育强区

2013年2月1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关于调整南京市部分行政区划的请示,同意撤销南京秦淮区、白下区,设立新的南京市秦淮区,以原秦淮区、白下区行政区域为新秦淮区行政区域。新秦淮区地处南京主城区东南,区域面积49.11平方公里,下辖12个街道,106个社区,6个行政村,区域户籍人口71.62万人,常住人口103.2万人。新秦淮区正式揭牌后,区委区政府研究确定了新区发展定位,全力打造“三中心、一高地(即国际商务商贸中心、现代金融服务中心、文化休闲旅游中心、创新驱动发展高地)”,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核心区。

秦淮区是古都金陵的文化起源,史称“江南锦绣之邦,金陵风雅之薮”。秦淮教育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位于全国著名旅游风景区夫子庙的江南贡院是我国科考制度现存的遗址博物馆;朝天宫东侧的江宁府学在近现代学术研究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区内有百年老校20多所,南京三中的前身安徽公学是陶行知先生实践其伟大教育思想的地方。近年来,我区大力实施“科教兴区、教育优先”的战略,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统筹发展各类教育,努力构建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先后成为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区、江苏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全国“双基”教育达标区、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区等,连续多年在江苏省教育督导评估中被评为优秀。去年底,我区通过了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发展先进区省级验收。

全区社区教育资源丰厚,建立了区、街道、社区三级社区教育网络,全区现有社区培训学院(大学) 2个(其中1所社区大学),各街道社区教育中心12个(均已经挂牌区社区学院(大学)分院),社区居民学校 112个。2001年原秦淮区成为江苏省首批社区教育实验区,2003年原白下区成为江苏省社区教育实验区,原白下区、原秦淮区分别于2006年、2007年迈入“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行列。秦淮社区教育主要做法及经验如下:

领导重视,机制健全,全力保证社区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社区教育是实施全民教育的重要途径与方式,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保障。通过多年实践和理性思考,我区形成了“愉快学习,幸福生活”的社区教育理念。

1.强化社区教育组织架构

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社区教育的发展,新秦淮区成立后,及时调整区社区教育指导委员会,根据新秦淮区域发展定位,修订了《南京市秦淮区社区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2013-2015年)》。将创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作为区政府的奋斗目标,全区重新梳理区、街道、社区三级社区教育管理网络,为社区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2.完善社区教育制度建设

先后出台了指导社区教育的一系列文件和制度,如《关于建设学习型城区的意见》、《关于创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实施意见》、《秦淮区社区教育经费投入和管理意见》、《秦淮区社区教育专项督导评估标准(试行)》、《秦淮区社区教育工作章程》、《秦淮区社区居民终身学习制度》、《关于选派驻街道专、兼职社区教育教师的暂行规定》、《关于明确街道社区教育办公室副主任(社区少工委副主任)在街道工作期间有关事项的通知》。

3.优化社区教育条件保障

区政府每年都由区财政按人均2元的标准划拨专项社区教育经费,各街道按人均1元标准进行配套,并建立社会多渠道筹措社区教育经费机制,确保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从中小学抽调校长及骨干教师,为各街道配备1―2名专职教师,从事社区教育工作。目前全区现有社区教育专职管理干部96人,兼职管理干部434人,社区教育专职教师20名,兼职教师2186名。同时,我区还有一批热爱社区工作、乐于奉献、热心助人的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全区共有志愿者5 万多人,2008年,原市委书记朱善璐在洪武路街道注册成为社区教育志愿者。这三支队伍已成为我区开展社区教育的主力军,活跃在全区112个社区(村)。

通过多年社区教育的实践,我区形成了“政府领导,教育牵头,部门协作,街道支撑,社会配合,群众参与”的社区教育工作新格局。

准确定位,多措并举,

全力建设“六大基地”

在区委、区政府统筹领导下,区社区教育指导委员会负责协调指导全区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区社会工作委员会、区委宣传部文明办、关工委、总工会、妇联、团委、教育局、人社局、文化局、体育局、民政局等相关部门以及各街道办齐抓共管,各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及社区居民学校具体实施,社区居民广泛参与。

区社区培训学院(大学)是开展社区教育的重要载体。原秦淮区社区大学于1998年成立,是江苏省成立的第一家区级社区大学,原白下区社区教育培训学院于2008年6月份通过省评估院验收。

社区培训学院(大学)作为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指导中心,起着龙头作用,发挥着五大功能,即策划和指导全区开展社区教育工作功能;搭建教育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功能;组织开展教学业务研究和师资培训功能;理论研究指导功能;推进创建学习型组织功能。

重点加强“六大基地”建设:一是建设老年休闲娱乐教育基地。按照“老有所学、老有所长、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思路,全区所有社区均建有老年活动室,开设书画、电子琴、健身舞蹈等课程,举办健康知识等各类讲座,如原政治局常委、政协主席贾庆林亲临视察的蓝旗新村社区开设老年休闲娱乐项目多达26项。2012年全区参加老年教育达103370人次。二是建设青少年校外教育基地。按照“培养兴趣、增长知识、动手动脑、提高能力”的思路,区社区教育指导委员会对太平天国纪念馆、中华门城堡、南京市博物馆等20处历史文化场所、南京市京剧团、南京市越剧团、紫金大剧院、区体育中心等15处文体场所进行挂牌。各街道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开办图书(电子)阅览室、计算机室、科技室,各社区结合自身条件开办青少年校外辅导站。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专程前往月牙湖街道“爱心特教站”视察,对街道进行青少年校外教育给予高度评价。2012年全区参加青少年校外素质教育达102539人次。三是建设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按照“服务社会、满足市民、提高技能、帮助就业”的思路,区政府牵头,区人社局、教育局、民政局、区总工会、街道等部门共同参与全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建设,区级层面依托劳动保障中心、金陵中等专业学校(国家千所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和旅游营养中等专业学校(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街道层面依托劳动保障所,面向企业在岗职工、下岗再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举办各级各类培训。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于2013年6月专程视察金陵中等专业学校的职业技能培训。2012年全区接受各类职业技能培训达74049人次。四是建设历史文化街区教育基地。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历史文化传统的载体,反映着城市文脉的延续和发展,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我区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形成了不同风格的社区教育基地。如利用“秦淮风光带”进行儒家文化教育、利用“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进行秦淮民俗文化展示和教育活动、利用“熙南里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明清民居文化教育、利用“‘1865’文化创意街区”进行奋发图强的创业文化教育。五是建设数字化网络教育基地。按照“随想随学,急需急学,上网查询,社区实现”的思路,区委组织部、区财政局、民政局、区关工委多渠道为每个社区配置一定数量计算机并接通网络。区社区教育指导委员会还十分重视远程教育平台的搭建,如区社区教育网站、区党员远程教育平台、光华路街道“网通家园”等,把大量丰富的教育、卫生、体育、法律、历史、地理、交通等知识通过网络让居民打开电脑就能学习,就能得到实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秦淮教育网站在全国社区教育资源排行榜上名列第12位。六是建设业余文体生活教育基地。按照“就近便捷,快乐生活,提升品位”的思路,积极倡导并组织街道和辖区单位签订开放和共建协议。辖区里的学校有序地向社区开放,让更多的居民受益。中华门街道和“1865”创意园区(晨光航天集团前身,原为清代李鸿章于1865年在南京创办的金陵机器制造局,是近现代中国军工业的发源地)建立合作关系,开展“1865”市民讲堂,该项目已被列为部级社区教育实验项目。同时,我区还紧紧依托区社区培训学院“艺术大舞台”这一平台,与区文化馆、街道文化站合作,举办各类音乐、舞蹈、美术培训班,丰富了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文化引领,特色推进,

努力打造社区教育品牌

我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有遗址文化(区内文物保护单位部级6处、省级24处、市级46处),如江南贡院、大报恩寺和长干寺遗址、中华门及明城墙、瞻园、朝天宫、甘熙故居、金陵制造局等;有民俗文化(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级1个、部级6个、省级3个、市级13个),如剪纸、纸艺、绳艺、脸谱、风筝、灯彩、白局等。文艺院团众多,如省戏校、省京剧院、省昆剧院、省锡剧团、省扬剧团、省话剧团、省歌舞团及市京剧团、市越剧团、市话剧团等。正因为我区拥有丰厚的文化资源,所以,我们就把区文化作为社区教育的一个重要切入口。经过了多年的实践,我们形成了以下做法:

1.打造“艺术大舞台”特色文化品牌

我们利用区域范围内丰富的艺术资源,搭建起区、街道、社区三级艺术教育平台,形成了具有社区教育新特色的“艺术大舞台”。活动影响面广、参与率高,基本做到区级活动周周有,街道活动月月有,社区活动经常有。“秦淮之夏”大型广场文化活动已成功举办了27届,作为南京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之一,“都市文化节”已举办18届。“艺术大舞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门类齐全,“戏剧人生艺术团”多次在南京极富影响力的“金陵五月风”艺术展演活动中,为广大居民送上具有教育意义的一台台大戏。我们还利用金秋经贸洽谈会、国庆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节庆的契机,成功地举办了“群芳争妍”等系列广场歌舞晚会百余场次。深受社区居民欢迎的“惠民小剧场”周周有活动。“整合地区资源,建构艺术大舞台的实验研究”作为南京市首批教育实验项目已圆满结题,为开展社区艺术教育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现已被市教育局直接推荐为全国实验项目。我们积极发挥文学艺术人才众多的优势,每年创作文学、戏曲、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摄影等各类作品达千余件,60%以上的作品在市、省乃至全国比赛中获奖。

2.创设“秦淮社区讲堂”提升居民素质

2006年由区委宣传部牵头成立了“秦淮社区讲堂”。面向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职工、社区居民等各类人群,授课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社会主义荣辱观、市民素质、法律、环保、养生保健、就业指导、青少年维权、家庭教育等等。“秦淮社区讲堂”提供菜单式授课,让市民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你想听什么,我就讲什么”,受到了干部、职工、居民的普遍欢迎。至今,“秦淮社区讲堂”共举办各类讲座2700余场,听众达15万余人次。

3.举办“秦淮全民学习节”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

我区坚持每年举办“秦淮全民学习节”系列活动。以“学习,让城市充满创新和活力”等不同的主题,开展了“孔子文化节”等一系列特色鲜明、综合性强的群众性学习活动。双桥新村社区、曙光里社区、龙苑社区等利用远程学习平台,组织广大社区居民开展各类学习活动。新街口被称为“中华第一商圈”,所在街道、社区与新街口地区的“新百”、“中央商场”、“金鹰”、“东方商城”等商场通力合作,通过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和运作,积极开展社区教育培训,以“诚信、文明、公平”为主题,开展“文明员工、文明班组、文明商场”的争创活动和“百店无假货”活动,提升了商圈的文明素质,商圈的经济效益有了较大的增长,成功举办“中国?南京新街口商业精神论坛”,新街口商业圈已成为省级“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区”和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区。各街道成立了社区教育中心,开设“社区博客”、“读书屋”、“聊天室”,采用讲堂、竞赛、知识问答等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全民学习活动,让社区居民在“乐学、好学、善学”的氛围中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形成“人人努力学习,处处需要学习”的良好氛围。

4.传承民俗文化彰显“秦淮神韵”

秦淮自古人文荟萃,民间艺术多姿多彩,是实施社区教育的重要资源和载体。我们根据社区居民需求,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培训活动,组织19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参加第二届郑和公园民俗嘉年华活动。“东水艺苑”成立于2004年8月,为江苏省首家社区民间艺术馆,它是我区挖掘、传承、延续民族、民间文化遗产,集中展示民间艺术,打造特色人文秦淮,保护和弘扬民间艺术的一个重要基地,我们还特聘“东水艺苑”23位民间艺术大师到中小学传承民俗文化,其中考棚小学的“秦淮少儿艺文苑”成为全国首家少儿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省演艺集团木偶团与五老村小学联合开展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偶双语夏令营,开创小学与省级剧团非物质文化传承项目合作的新形式。中国京剧、南京云锦、南京白局等6项部级“非遗”在我区得到较好保护,区社区培训学院已经成立了白局说唱团。

5.坚守“诚爱基地”关爱问题青少年

“诚爱基地”是我区2004年在各街道创设起来的一个专门促使边缘青少年回归社会的帮扶机构。它整合区内外诸多职能部门的资源优势,借助高校及社会各方面的专业力量,运用教育的魅力对辖区内的问题少年、边缘少年实行“一对一”的帮扶、矫正。近十年来,已成功救治了一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使他们成功回归社会,反哺社区。其成功做法曾刊载在《检察日报》上。“诚爱基地”作为南京市首批社区教育实验项目,已经圆满结题,成为可供借鉴推广的社区教育品牌。各级领导多次视察,其中全国人大和团中央领导在视察过程中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6.培育“一街一特”形成品牌课程

进一步挖掘秦淮文化,开展具有秦淮特色的社区教育工作是我区矢志不渝的追求。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为我区打社区教育“文化牌”提供了便利,已基本形成了“一街一特”。朝天宫街道通过对甘熙宅第和朝天宫这一江南最大的古建筑群的历史人文教育价值的挖掘,以及南京市博物馆馆藏文物的介绍,让市民了解和感受该地域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形成《朝天宫历史文化》课程。五老村街道通过对国民政府财政部、陈果夫宅、陈立夫宅、马步芳公馆、童故居、宅、中央商场、南京新百、大洋百货、大华大戏院、中央大舞台、南京电信局旧址、南京古籍书店、天主堂、金陵刻经处、李鸿章祠、天山协(学)会、文昌宫、十竹斋、介寿堂、复成桥、玄津桥等建筑的介绍,叙述着五老村发展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让市民感受到五老村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形成《文化街区》课程。洪武路街道通过对老年人进行健康知识、法律常识、文化体育、休闲生活的教育,形成《银发教育》系列课程。目前各街道都有自己的社区教育特色课程。

创新机制,大力推进,形成区域社区教育新模式

1.创新工作运行机制

一是建立民生工作站,它是我区惠及民生、化解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创新举措。每个工作站均由1名区领导或区管正职干部负责,由10名左右工作人员组成,每月第一个周六下午,到对接社区(村)倾听民声、解决诉求、服务群众。要求做到“三进三问五个好”,即:身子走进社区、思想走进群众、工作走进实际,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社情民意了解好、群众困难解决好、矛盾纠纷化解好、方针政策宣传好、基层组织建设好。目前民生工作站已经成为我区社区教育工作开展的新平台,为社区教育工作的扎实推进提供了人、财、物各方面的保障。二是建立社区教育区级联席联动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由政府牵头,区社区教育指导委员会联合各部门具体落实,有力地推动了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三是建立“三位一体”的管理运行机制,将社区教育办公室与社区培训学院、电大进行整合,一套班子三块牌子,将管理职能与培训职能进行无缝对接,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创新新市民培训模式

新市民培训是新形势下社区教育的中心工作之一,针对秦淮区新时期城市发展和特殊地域定位,外来务工人员越来越多,他们受教育程度不高,又缺乏职业技能,因此新市民培训任务迫在眉睫、十分艰巨。我区在各街道选择新市民子女较多的中小学、新市民较为密集的社区(村)和企业,设立培训基地,培训内容的设置旨在提升新市民素质,让他们能够更好融入都市生活。依托中小学的培训基地,以“小手牵大手”的方式开展系列培训活动,依托社区和企业的培训基地,以“共建互赢”的方式开展系列培训活动,确保了培训的出勤率和效果,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我们在新市民系列培训中难以组织、出勤率过低的难题,创出了新市民培训的新模式。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副会长、社区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陈乃林亲临我区新市民项目推进会,对我区新市民培训工作给予充分肯定,认为该做法具有创新和推广意义,并为验收合格的7个基地颁牌。一年多来已培训新市民2579人。“开展新市民培训,共享都市幸福生活的实验”项目已被南京市教育局推荐申报全国社区教育实验项目。

3.创新推进内涵发展

为进一步促进我区社区教育向下扎根,向上发展,在全省乃至全国起到示范作用,我区以实验项目推进社区教育内涵发展。目前《“1865”市民讲堂》、《整合地区资源,建构艺术大舞台的实验研究》、《开展新市民培训,共享都市幸福生活的实验》等项目在南京市影响较大,其创新做法由《南京终身教育》予以专题报道和推介。我区已获批准或正在申报的全国社区教育实验项目有3个,市级实验项目10个,区级实验项目30个。月牙湖街道的“爱心特教站”是南京市首家特殊家庭子女教育服务站,十五年来先后使三百多名特殊家庭子女走出了心灵低谷,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曾亲临视察,事后致信“爱心特教站”,对其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和赞扬;光华路街道的“网通家园”项目是南京市第一期社区教育实验项目,主要通过网络培训、向居民发放调查表及“网通家园”网址宣传卡片、组织社区居民参加电脑培训、讲座,及时了解信息,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五老村街道的“社会妈妈关爱团”项目重点针对特殊家庭中的未成年人开展形式多样的助学、助残、助困等活动,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争做传递温暖的天使。此外,洪武路街道的“爱心银发超市”、大光路街道的“爱心互助超市”、朝天宫的“小博士之家”、瑞金路街道的“社区科普大学”等均在南京市有一定的影响。目前每个街道均有实验项目,全区已形成以项目为抓手,有力推进社区教育内涵发展的良好局面。

积极探索,总结提升,开展社区教育理论研究

列宁说过:“没有先进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而盲目的实践是不能持久的”。我区是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加强社区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验,总结推广各街道、各社区开展社区教育的经验,有利于我区社区教育实践的升华。多年来,我区重视社区教育理论研究,加大了对理论研究成果的奖励力度,凡在国家、省、市报刊上发表文章,均享受双稿酬,我区积极参加了部级、省级社区教育的课题研究,承担了省级“社区教育主体参与模式研究”、“社区学院内涵建设与保障机制研究”等课题的研究,并顺利结题。承担了部级“0-3岁婴幼儿社区教育研究”、“幼儿素质教育中民间艺术教育体系的研究”、“田野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等课题的研究,并取得了研究成果。“基于秦淮人文资源的社区教育实践研究”课题获得了全国社区教育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和南京市成人教育研究成果二等奖。《以先进文化引领新区社区教育文化特色》等多篇文章被选入《江苏省社区教育案例选》一书。近年来,我区每年均有多篇研究社区教育的文章在全国和省市社区教育杂志上发表。2011年我区获得教育部颁发的全国社区教育成果展二等奖。

近年来,我区社区教育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终身学习、提升素养,推进文明社区、安全社区、健康社区、生态社区、数字社区等各类创建中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尊老爱幼、热心公益、扶贫帮困等风气已经形成,公民素质明显提高,社区成员的归属感、幸福感显著提升,社区教育的工作成效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我区先后荣获团中央、民政部等部门联合颁发的“青年文明社区”荣誉,团中央、全国少工委颁发的“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示范社区”奖牌,“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

当然,在我区社区教育事业快步发展的大好形势下,我们也看到,我们与全国先进地区的社区教育的发展水平仍有一定的差距。我区将以此次创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为契机,进一步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主动适应全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需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对社区教育工作的领导。我们将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统筹协调、合理地整合社区内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全面推动社区教育快速发展。二是进一步在全区营造有利于社区教育发展的氛围。在制订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时,考虑社区教育事业发展,在安排年度财政预算时,加大社区教育的投入。三是以机制的规范运行促进社区教育发展。通过动力激励机制、经费保障机制、法律约束机制、课程开发机制、督导评价机制的规范运行,保证社区教育稳步、协调、健康地发展。四是推进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创新教育方式,拓宽教育途径,构建起服务全区所有成员的区域终身教育体系。

上一篇:吸纳与融合:中职校企文化对接的实践 下一篇:教学研究课――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