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习作的有效途径

时间:2022-05-31 09:26:14

提高学生习作的有效途径

摘 要:在习作教学中,只要教师在平时能注意重视学生习作素材的积累,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加强阅读与实践指导,指导学生用精巧的语言表述,并能满怀激情地写评语,那么学生的习作能力就能得到提高,学生就不会因不知道怎么作文而感到苦恼了。

关键词:习作教学;教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351-01

众所周知,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能够体现一个小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能够看到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不仅要进行阅读指导,而且要进行观察与写作方法的指导,更重要的是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让学生大胆想象,敢于探究,敢说真话,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学习积累、语言实践中充分调动各种感官,让想象飞起来,让思维活起来。在语文习作教学中,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加强习作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一、创新立意,提高兴趣

在习作教学中,我不断地创新立意,选择学生喜好题材。指导学生作文选材十分重要,许多学生在写塑造好人好事的题材时,常常选择“拾钱包”之类早已写滥的内容,似乎这才是他们最熟悉的,学生写起来搬硬套,毫无创新。其实,学校、家庭、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由于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局限性,学对那些熟悉的生活素材熟视无睹。生活中事物呈现扑朔迷离的复杂性,但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发现同一事物的不同特点,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因此,我们提倡发散思维,将思维的触角伸向四面八方,多角度多侧面比较分析,找出符合学生写作的最佳角度,这样写出的文章就有新意。比如,有一次我在黑板上画一个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谈谈对圆的设想。学生们思路开阔,从不同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从自然的角度看,有太阳、地球、向日葵、荷叶、山洞、甲鱼壳等;从吃的角度看,有月饼、西瓜、苹果等;从生活用品的角度看,有草帽、锅、水果盘等;从体育用品的角度看,有篮球、足球等。学生兴趣浓厚,写起来自然不受限制。

二、让学生多读课外书

每天让学生至少读一篇课外书中的文章,内容不限,并写一篇心得体,然后每周进行集体交流,学生读的多了,写作素材就积累多了,学生写起来就有东西可写了,自然写得就更好了。

三、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

大家都知道,“日记”就是把自己在一天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做过的记下来。日记的特点是主动、自由地贴近生活。自己想说什么就写什么,想表达什么感想就记录什么感想。可以发挥自己的意愿,爱怎么写就怎么写,充分发挥个性,表现情趣,因此学生乐于接受,而且写日记更能训练学生记录心里话的本领。日记虽无题,可实际上是有头有尾有中心的篇章,这有利于学生在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上得到训练。坚持写日记的好处,让学生写每天发生的身边的真实的事,写自己的所见所闻等内容。久而久之,学生的肚子里装的内容就多了,写起正式习作时就有可写的。

四、注重口语交际课

口语交际往往是我们大多数人忽略的一个环节,总觉得我们这里的学生基础差,口语表达能力差,从而忽视口语交际课。但我觉得,认真上好口语交际课,对提高学生习作水平有很大的帮助。本学期已经开展了七次口语交,每一次都要让学生充分交流,大胆的说,虽然学习差的学生刚开始说的不太好,但通过几次训练,表达能力就慢慢提高了,最后把口语交际的内容写成小习作,慢慢地学生学会说话,然后学会习作。

五、开展各种实践活动

第六组课文是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我让学生开展了以下活动:1、搜集诗歌;2、整理诗歌;3、欣赏诗歌;4、自己动手写诗;5、举行诗歌朗诵会;6、合作编本小诗集;8、进行诗歌知识竞赛。9、写活动总结等等。通过开展以上活动,给学生创造了动手、动脑的机会,学生有了可写的内容,实际做过的事情,学生写起来比较容易,写得习作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六、让学生自己动手写习作

我坚持让学生自己动手写习作,哪怕写得很差,都鼓励学生自己写,慢慢地循序渐进,不断修改,严禁学生抄袭习作,这样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七、让学生掌握各种表达方法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和学生一起归纳课文的表达方法,比如: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学生掌握这些表达方法,就教育学生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我给学生还打比方,这好比我们修楼的一样,有了平时沙子、水泥等材料,还要用一定的方法把楼修起来,写作时的方法就好比修楼的方法,有的号的方法,修的楼才会漂亮,有了好的表达方法,写的习作才会更好。

总之,在习作教学中,只要教师在平时能注意重视学生习作素材的积累,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加强阅读与实践指导,指导学生用精巧的语言表述,并能满怀激情地写评语,那么学生的习作能力就能得到提高,学生就不会因不知道怎么作文而感到苦恼了。.

上一篇:五个苹果折腾地球(八) 下一篇:可能消失的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