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模式,落实“科教兴校”方略

时间:2022-05-31 03:43:44

创新教育模式,落实“科教兴校”方略

传统教学模式亟待改变

主持人提示: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在理解新课标的基础上,教师既要及时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又要努力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不断尝试与新课程要求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与角色定位。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姜灶小学校长季成:为了上好小学科学课,让更多的孩子喜欢这门学科,我们在课堂教学模式上做了改变,引入了项目学习方式,进行了如下尝试。我们强调团队合作,通过组成探究小组来解决问题。为了便于展开合作讨论,我们用“围圈坐”替代了原来的“排排坐”。教师在学生中心授课,既方便P注周围学生的学习情况,又可以随时展开活动讨论。将课桌组拼在一起面积变大了,更利于学生去动手实践操作。探究小组组建后,我们将每堂课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进行筛选,按照难易程度排序分派给不同的小组。这样,即使小组之间存在能力差异,但由于获得的任务在他们的能力解决范围之内,属于“跳一跳就能摘到”的状态,所以在活动过程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会轻言放弃,而会想尽办法解决。如实在找不到解决方法,还可求助于其他小组。这样通过小组间的探究合作,最终达到预期效果。

广东省东莞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蔡敏胜: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进行了概念重建的科学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构建了概念教学的基本程式:了解概念、探究概念、形成概念、应用概念,通过围绕核心概念建构组织教学活动,取得一定成效。在此基础上,我们试图进行课程的整合,实施“主题探究”教学。如在三年级进行以《养蚕》为单位的主题教学时,就将“动物生命周期变化”这样的核心概念融于主题养蚕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写日记、科学探究等系列活动进行整合,从而实现“STEAM教育”和创客教育。比如让蚕吐出彩色的丝,不同食物对蚕生长的影响,画蚕,我为蚕宝宝设计小房子等。

安徽省芜湖市赭山小学校长黄宁:其他学科同样包含丰富的科普教育内容。我们一直关注科普教育在各学科中的有效渗透,以科普辅导教师为骨干,以教研组、备课组集体备课形式,组织教师分学科、分系列、分层次整理出学科渗透科普教育的知识点,使科普教育在各学科中具有可操作性,从而达到有机渗透的目的。比如:数学课,强调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三位一体;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综合实践课可以进行科学技术的培养,并融会贯通科学原理;语文学科中的科普文章,也能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科学素质;美术学科中以科技为题材的作品创作,给人以美的享受。

关注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益

主持人提示:当今的课堂教学改革,重点是如何提高课堂效益、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来,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江苏省徐州市云龙区教师发展中心小学科学教研员谢飞:徐州市在2003年启动了“学进去,讲出来”课堂教学改革行动研究,简称“学讲方式”。它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作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以“学进去”“讲出来”作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导向和学习目标达成的基本要求的课堂教学方式。我们的小学科学教学,同样贯彻执行“学讲方式”,并提出课堂教学的6个基本环节。即:自主先学、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质疑拓展、检测反馈、小结反思。这些基本环节不是固定不变的流程、模式,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段或不同课型自主变通、组合形成教学流程。

北京市特级教师、密云区教师研修学院小学科学研修员李伟臣:早在20世纪80年代,小学科学(自然)学科就倡导探究式的学习。但问题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将科学探究的诸多要素看成是线性的、缺一不可的环节,本应生动活泼的探究活动成为机械地走过场,看似环环相扣的探究环节有其名无其实。基于自身对探究活动的理解,将收集事实和研究事实看作科学探究的核心环节。创设情景,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探究活动的良好开端;针对具体的问题,收集事实的方式方法也会有所不同,所以我将其称为“尝试解决环节”;研究事实则是基于证据的思考逐步得出结论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核心是学生间的交流讨论,因此我将其称作“交流提炼环节”;对于学生是否理解新获得的科学结论,关键要看其能否有效迁移相关结论解决新问题,于是我将应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环节称为“有效迁移环节”。(如图)

对此,我提出了以四个环节、两个循环为特征的小学科学课的基本教学模式。它是一种探究学习的循环扩展过程。尝试解决与交流提炼构成一个循环,可称之为内环;有效迁移与提出问题环节也构成一个循环,可称之为外环。从另一个角度看,提出问题、尝试解决、交流提炼作为探究活动的基本要素,构成了一个完整探究活动的循环过程。有效迁移环节将成为教学过程中不同探究循环的中介。

辽宁省大连市长海县教师进修学校小学科学教研员于林:俗话说,教学有法无定法。由于长海县是海岛边境县,海岛的交通、信息等闭塞情况严重,“闭门造车”一直是此前海岛课堂教学的常态;随着课改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冲击着海岛教学的课堂前沿,“再也不能那样活,再也不能那样做”,课堂改革势在必行,志在必得,不能误人子弟了。因此,我们不断完善办学机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网起来”的办学思路,探索海岛教学的新路子。

目前,小学科学学科正积极探索适合海岛发展的课堂教学新模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粗浅研究,笔者逐渐总结出了自己感觉比较适合海岛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即“目标与探究”教学模式。具体来说,可分为五个步骤:①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明确认知目标;②参与探究活动,亲历实践过程,获取真实资料;③搜集整理信息,集体交流研讨,归纳得出结论;④修订预设方案,巩固扩展所学,解决实际问题;⑤多层反馈评价,及时调整指向,确保思维连续。(流程如图)

因地制宜,“科教兴校”正当时

主持人提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走科教兴校之路,是对现代教育模式及特色学校创建的严峻考验。基层中小学校应大力开展科技教育,把科技教育作为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教师进修学校科学教研员高翔:邓小平明确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基础是教育”的核心思想。我认为,学校是最重要的教育基地,只有扎实地落实科学课程,才能最大范围地提高广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和科学思维能力,使之学习到现代科学的思想方法。因此,借新课标出台的时机,引导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的重视,为科学课程配备齐专业化、专职的科学教师,做好科学教学方法的培训,努力让学生接受良好的科学教育是当务之急。同时,要为各校配备更合理、更充足的器材,保障科学实验教学的实施;适当增加学校科技教育的经费,鼓励校外机构优质的课程进入学校。有条件的学校,更应该鼓励依据当地的条件,构建特色校本课程。多措并举,发挥好科学教育工作者的职业优势,为科教兴国打好人才基础,而这必将对未来培养出优秀科学家建立一个储备梯队。

安徽省芜湖市赭山小学校长黄宁:2016年9月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相关文件,指引学校发展的方向和努力的目标。核心素养提出了“全面发展的人”的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点。伴随着核心素养的研究历程,我校也开展了核心素养校本化表达、培育与评价的探索。综合学校传统优势和未来发展方向,积极搭建落实“德馨文芳和谐发展”思想的有效载体,继续深化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文化发展体系,营造环境文化,建设德育文化,构建课程文化,形成管理文化,坚持“价值观引领”“课程引领”“公益引领”三个引领,集师生与家长智慧,探索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校本化表达。即:以“和谐”为目标,凸显五大和谐支柱(人与知识、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强化五大基本意识(创造、生命、责任、规则、尊重),培养五大核心能力(表达、自主、交往、自律、实践),完善五大特色课程(书本课程-间接经验、行动课程-直接经验、数字化课程-时代特色、个性化课程-学生特色、校本课程-学校特色),打造五大优质项目(微公益项目-育人、群星璀璨项目-育才、“互联网+”项目-思维、成长伙伴项目-互动、国内国际教育-视野),成就一个“和谐的人”。其中的数字化课程以及“互联网+”项目,都是我校在“科教兴国”“科教兴校”方面需要努力践行的目标。

上一篇:“一头多翼”大课间体 育活动探析 下一篇:准确理解和把握新课标的核心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