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理解和把握新课标的核心精神

时间:2022-07-06 12:43:31

与时俱进,修订课程标准

主持人提示:修订课程标准,顺应了当前教育发展趋势,也是巩固教学改革成果、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教研员、助理研究员周勇: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于2017年2月15日出台,这是当前科技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新旧课表的对比,可以总结为“两个新增,两个变化”。即:新增了技术与工程学,新增了对社会与环境的责任,如科学技术对伦理、环境影响的思考;年级扩展的变化和多元方式评价的变化。

广东省东莞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蔡敏胜: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是顺应时代而生,在课程的性质、理念、目标和内容上有很大变化。这一变化对科学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迎来了科学教育的又一个春天。在具体实施上,提出从一年级开始开设科学课程,使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到小学有一个衔接,真正实现了科学教育的普及,科学课程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在课程性质的定位上,强调了它是一门综合性课和实践性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是科学教学中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式;同时,强调了与其余学科的整合和渗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了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内容,这为“STEAM教育”和创客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契机。

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小学科学教研员路虹剑:新课标增加了“技术与工程”领域,这是科学教师最关注并投入大量精力研究实践的。但这个变化其实不是科学教师的最大挑战――因为国家课程改革的方向就是要加强科学实践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且我们还可以参考借鉴美国的课程改革,如科学课标由科学探究变为科学实践、“STEM教育”等。真正的挑战有两方面:一是课程定位由科学启蒙课程变为科学基础课程;二是要从科学概念构建形成科学观念。这两个要求都在原有科学教学基础上提升了高度,而不是像工程技术是增加了内容,这是最值得我们教学中加以思考研究和实践的。

解读最大亮点和关键所在

主持人提示:课程性质是对整体课程教学指导思想的宏观把握,是理解课程标准的关键所在。对此次新课标进行解读,同样要抓住其中的关键点。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教研员、助理研究员周勇:此次课标修订,其中最为亮眼的是多元评价方式的变化。评价是对学习效果最有效的反馈,评价的即时性,也直接决定着评价的效果和学习的效果。然而,传统的评价方式即时反馈时间较长,只有期中与期末考试或是季考、月考等,这十分影响评价的有效性;即时反馈时间短的评价也只有在课堂上,教师针对回答问题的学生进行即时反馈,涉及面却相当有限。所以,要想提高学习效果,让学生一边学习一边收到自己学习的反馈信息,关键就在评价方式上。只有全面的即时反馈,才能随时判别学生刚刚建立在头脑中的知识体系是否正确并能否继续架构下去。新课标的评价改革恰恰解决了这个缺陷,既有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还有课堂教W评价;当然,评价过程是个相当庞大复杂而又掺杂太多情景、背景和评价者世界观与价值观的问题。如何建立一个可依、可借鉴或是可评价的评价标准体系,则是今后评价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

浙江省义乌市稠城第一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楼曙光:新课标较以往有了诸多变化,有两点印象最深。其一,就是将“技术与工程”单列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学习领域。其二,小学一年级也将正式开设科学课。溯源我国小学科学课的历史,无论是20世纪80年代的《自然》课,还是后来的《常识》课,都是从一年级开设的。分析很多学生的成长历程,就会发现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好奇、好问、好动手,有强烈的探究欲望,说明这一时期是培养孩子科学兴趣、科学观念、科学精神的重要阶段。因此,需要科学教师设计和开发更加适合他们的科学课程,相信学生也能用属于他们自己的方法来探索世界。

安徽省芜湖市赭山小学校长黄宁:在课程评价体系上,此次的描述较为详尽,而不足点在于,虽然给从教者提出了评价维度、方向,但并未细致描述颗粒度、评判出不同等第或不同分数应该达到的标准。这或许将结合各地不同情况,设置不同的评分标准。此次课程评价体系上,学习评价提出了评价科学知识、科学态度、科学探究方式、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这四个维度。在评价方式上,提出需要有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方面。在过程性评价中,需要有学情诊断、教师评价学生、学生自我评价。在终结性评价中,将考察科学概念理解、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态度这几个维度。考察方式除却纸笔测验外,还推荐重视表现性评价,即通过有组织地收集学生在学习中的成果表现,如媒体成果、小制作、科学报告、观察记录等对学生进行评价。

目标定位与核心精神的准确理解

主持人提示: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标的核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离不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目标要求。

北京市特级教师、密云区教师研修学院小学科学研修员李伟臣:新出台的科学课程标准在课程设置、性质、理念、目标、内容等诸多方面都有一些变化。在我看来,这些变化都指向科学素养的培育,有利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形成。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两个核心词。仅从关键能力来说,最为核心的应该是思维能力。新出台的科学课程标准,在科学探究总目标中明确提出思维能力培养的要求,这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将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始终,让学生乐于思维,学会思维的方法。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教师进修学校科学教研员高翔:新出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运用学习进阶理念,分段设计、分低中高三段呈现小学科学课程目标与内容,符合循序渐进、螺旋式发展的学习进程,增强了小学科学课程的适宜性;同时,解决了以往教材编写时,目标不统一的问题,方便统一的学业评测。新加入的“技术与工程”的学习,突出课程的探究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发展。更重要的是,从课程性质上明确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基础性课程。这必将引起教育各级各部门的重视,有助于改变现有科学课程执行的情况,有助于提高科学教学质量。

内蒙古鄂尔多斯准格尔旗教研室小学科学教研员杜秀莲:科学探究首先是一种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几个基本环节,并在全过程中都强调如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这样课程目标就与先前有了很大的不同。教师如果还是抱着首先要形成一个什么样的结论的想法不变,就肯定会与新的要求背道而驰。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准确地把握新课程标准的核心,不被众多表面现象所干扰,是迫在眉睫的一项重要工作。我认为:在教学教研中应努力解决好以下个问题:切实解决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问题。用教材教,需要教师提高科学课程多方面目标意识和识别知识课潜能的智慧――哪些知识的学习可以超越知识本身的价值。

上一篇:创新教育模式,落实“科教兴校”方略 下一篇:坚持以爱育人,打造幸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