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探究式教学中的情景创设及实例分析

时间:2022-05-21 05:41:50

谈探究式教学中的情景创设及实例分析

【摘要】在新时期教育形势下,物理教学如何适应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如何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如何使科学的教学方法既有传承,又有发扬,这需要思考,更需要实践。本文结合两个教学实例进行探讨。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 情景创设 摩擦力实验演示 气体等温变化实验改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26-01

新课程改革为物理教学提出了明确的培养目标,特别提出要使学生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好奇心与求知欲,发展科学探索兴趣,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社会责任感。作为教学一线的高中教师,如何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融入课堂,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组织实施教学活动,实现物理教学的目标,是每一位物理教师每节课都要面对的问题。

1.探究式教学的必要性

中国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悠久的教育传统给予我们许多启示。从《学记》启发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不加强迫;指导学生自行钻研、不加抑止;启发学生自主探求,得出结论,不必由教师代替。在新时期教育形势下,物理教学如何适应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如何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如何使科学的教学方法既有传承,又有发扬,这需要思考,更需要实践。

2.探究式教学的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实例

(一)探究式教学中情景设置,提出问题的案例:

案例一:.新高一刚讲完《摩擦力》,我校李老师在讲授这节课时用小实验引入了教学。

『小实验:①手用力压桌面,并同时向前推,感受来自桌面的摩擦阻力。②手中的矿泉水瓶子为什么可以静止不动?

提出问题: 分析出右图中静止的瓶子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吗?你是怎么分析的?

这一设计看起来并不特别,但是我认为非常好。首先是简单易行,随处可见,学生的生活体验很丰富。另外有助于学生感受摩擦力方向特征,结合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的关系。

案例二:另一位老师的设计是利用视频:

这一设计也是来自于生活实际,相比而言学生对摩擦力的切身感受不够强烈,与后续教学的连贯性也不够紧密。

可见,引入环节通过生动而且为学生所熟知的现象来创设物理情景,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这些生活现象与所反映的某种物理本质属性相关性越大,学生就越容易抽象出其共性,形成对事物的正确认识。

案例三:《气体等温变化》这一节课的实例比较少,在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教学中设置这样一个问题:如图两个线圈绕在铁芯上,右边线圈接一节干电池,闭合电键后,用两手触摸左边线圈A、B两端。同学们,你们猜想一下,会得到什么感觉。谁可以让学生手拉手排成一队来试一下?然后再让学生体会电键断开瞬间的感受。一节干电池能让学生产生了触电之感。

这个案例中意料之外的“惊奇”感觉,使学生有一个积极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呈现矛盾事件,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为接下来的新知探究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二)实验探究的设计案例

滑动摩擦力方向的分析和影响其大小因素的讨论是教学的难点,李老师自制了仪器,改革了课本实验。她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通过实例要求学生思考: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有什么特征。

a.手在桌面上推时,感受到摩擦力方向向哪?

b.根据观察毛刷在水平面上滑动的情况,分析毛刷受到的摩擦力方向?

c.当器材中的传送带转起来以后,小木块受到的摩擦力方向?

案例分析:当看到前两个问题时,学生可能会得出滑动摩擦力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的结论,所以要补充第三个问题,强化学生对相对运动的理解,并为后面的探究实验做准备。

这个试验中使用了自制的器材,主要是木块没有运动,但仍然受滑动摩擦力,从而让学生很好的理解了滑动摩擦力的相对性特征。

接下来,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科学.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大小、运动速度有关。

(2)设计实验方案

提出问题:

问题1: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个,应该如何探究某个因素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

问题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怎样得出?为什么?

问题3:利用现有实验器材怎样探究各个因素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

问题4:探究正压力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时,需要记录哪些数据?

学生分组讨论以上四个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明确实验操作的具体方法。

以上的分析是基于探究式教学的理论,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了合理创设情景,引发学生思考的方法。

探究式教学是物理课堂经常要使用的教学方法。由于篇幅所限,我不能就探究式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的奇思妙想一一举例,展示教师的智慧,但这几个案例也说明了只要教师转变传统教学思想,深入钻研教材、认真设计课堂的教学程序,同时加强教师对学生学法的研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统一起来,教育的育人功能就能真正的发挥出来。

上一篇: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新词特点研究 下一篇:新课标高中数学中三角函数的教学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