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规制建设中的和谐价值观研究

时间:2022-05-16 09:25:49

媒介规制建设中的和谐价值观研究

[摘 要]新闻媒体的转企改制是新闻出版领域的重要体制改革,转制过程中涉及全新的媒介规制建设。新闻媒体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形成社会主流价值观中,承担宣传者和促进者的重要作用,新闻媒体不仅要报道事实真相,还要正确引导舆论,维护人民利益,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传媒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存在一种互动关系,新闻媒体转企改制过程中'要以和谐价值观为指导,从媒体与社会的关系、新旧媒体的融合互动、媒体与媒体从业人员关系三个方面,完善相应的媒介规制建设,真正维护传媒的社会公器地位,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关键词]转企改制;媒介规制;和谐社会;和谐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219.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1)03-0035-06

继2010年底印刷、发行单位以及经营性图书、音像出版单位完成转企改制之后,新闻传播领域内的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的转企改制,正式提上日程。这是一场比图书出版单位体制改革涉及面更广、影响更大的改革。非时政类报刊、时政类报刊是我国新闻宣传领域的重要舆论阵地,是许多新闻的首发地。它们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大都具有较长的发展历史,作为新闻媒体,其改革的政治性、政策性很强,而相应的媒介规制建设,大多处在从零起步不断摸索阶段。那么,在这场涉及全行业全国性的体制改革中,需要遵循怎样的原则和指导方针?本文从和谐价值观的角度予以分析,希望能为改革提供一种思路。

一、新闻媒介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传媒作为“喉舌”,必然要为这个目标提供政策宣传和舆论环境;同时,社会的发展与传媒的发展是一种互动关系,和谐社会的建构也能为传媒的发展提供机遇和外在环境。

曾经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而媒体的舆论监督,在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方面具有特殊作用,作为新闻媒介,应当积极、主动地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及时、有效地疏导社会舆论,化解社会矛盾,消解社会冲突,平衡社会心理,以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中国人民大学的郑保卫教授认为:“新闻媒介与和谐社会建设有着密切关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的过程中,新闻媒介承担着宣传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它可以通过热情宣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积极推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典型,有效引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舆论,努力传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等工作来发挥自己的作用。”

和谐就是要尊重各方利益,通过沟通达到一种平衡,让意见得到公开、公正的传播,对于接受媒体监督的社会各方来说,都能均等地通过媒体表达自己的意见,实现社会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条件。在媒体新闻报道中,所坚持的客观、真实、公正报道的原则,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与媒体报道的原则性要求之间有一致性,这是本文采取和谐价值观视角研究媒体转企改制中媒介规制建设的理论出发点。

二、和谐价值观在媒介规制建设中的现实研究意义

喻国明认为,媒介规制是指针对媒介的各种限制、禁止、鼓励和促进的政策,笔者认同这样的定义,但同时笔者认为,媒介规制应该区分为宏观层面的规制和微观层面的规制,宏观层面的主要是“政府通过制定和修改与媒体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和规章来规范媒介,通过设置和运行规制机构来执行和监督媒介规范,从而达到平衡规制者、媒介、媒介消费者之间关系的目的。”微观层面的规制,主要是指媒体单位为保证传媒功能的正常实现而制定的各种制度和措施,包括媒体单位如何协调自身与社会的关系,处理媒体单位的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关系,协调媒体单位与媒体行业从业者之间的关系,媒体单位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以及新旧媒体间的融合关系,规范建设科学合理的业务规章和人事制度等。这里的媒介主要指大众传播媒介,比如报纸、期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本文论述需要,主要对报刊媒体单位微观层面的规制建设进行分析。

今天,研究媒体转企改制过程中的媒介规制建设,更具有现实迫切性。2011年5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办发[2011]19号文)印发,明确了改革的目标任务、实施办法、政策保障和组织领导,成为媒体转企改制的纲领性文件。6月24日,中央召开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工作联席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审议并通过了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改革在操作层面有了更加明确的依据。按照中央精神,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改革的落脚点是,让全国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成企业,成为市场主体,因此需要对相关媒介规制进行全方位的深刻变革。

显然,这是―场事关全局的系统工程。怎样改,如何改,坚持什么样的标准,达到什么样的效果,目前来看还都是处于摸索阶段。无论是时政类报刊还是非时政类报刊都是舆论宣传的阵地,一切改革都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和实事求是的原则,要妥善处理好转制单位员工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改革不但涉及职工的切身利益,而且由于媒体单位作为舆论宣传工具的特殊性,媒体改制更关乎社会和谐,因此,探讨和谐价值观在新闻媒介规制建设中的指导作用,在媒介规制建设的不同方面如何体现“和谐”的根本内涵,显得非常具有现实针对性。

三、媒介规制建设中,和谐价值观的指导意义

在媒体与社会的关系层面,媒体承担社会“守望者”的角色,以和谐价值观为指导有助于媒体通过独立、自由、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让公众知道事实真相,对媒体产生信任感,从而构建起媒体的公信力,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坚持和谐价值观,才能防止媒体滥用言论自由功能。英国《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发生后,默多克新闻集团几名高管先后辞职,受到窃听事件影响的当事人,生活受到很大影响,全世界舆论都在反思,一直以社会公器自立于世人面前的新闻媒体,如何成了人们口诛笔伐的对象,对媒体的不信任感上升。究其原因,在于媒体滥用了新闻自由,打着“新闻自由”的幌子,为获得本身利益而侵犯了他人的尊严和隐私权。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尹韵公认为,挥霍新闻自由,滥用新闻自由,是对新闻自由的最大侮辱;而对新闻自由的最大尊重,则应是突出和强调社会责任意识。

公众洞察周围的环境,在当代主要依靠各类大众传媒渠道,从而达成社会共鸣,与他人-起获得归属感,找到对话和社会互动的基础,使自己与周围的

各种社会关系实现沟通。“当社会发生重大事件的时候,传媒有责任及时向公众报告事实,但要冷静、理智,不要炒作,不要追求耸人听闻的情节,要合法有序地表达公众的意见和情感。”这既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也是从媒体自身职责出发提出的要求。

坚持和谐价值观,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做好舆论监督,有利于媒体社会公信力的构建。社会公信力是现代新闻媒体影响力的基础,是媒体获得永久生命力的源泉。媒体单位在媒介规制建设中,只有以和谐价值观为指导,注意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重视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引导,积极开展舆论监督,完善新闻制度和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才能及时将社会危机事件化解在萌芽之中。媒体改制后的报道工作中,坚持以和谐价值观为指导,才能真正做到摆脱以往的依赖政府指导的思维定势,防止成为政治权力的传声筒,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从而构建起自身的社会公信力。

近年来的广西南丹矿难事件、陕西华南虎照事件、浙江乐清钱云会案中,都曾出现过地方官员利用权力来隐瞒真相、压制报道、误导舆论的现象,但结果都证明这恰恰是造成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原因。如果没有媒体的揭露和反映,南丹矿难能否公诸天下?华南虎照、钱云会案中的相关造假者、造谣者能否被绳之以法?真相能否呈现世人面前?

媒体单位不能人为地制造虚假和谐,这里所讲的和谐价值观,不是为了“维稳”而压制媒体意见的表达、真相的报道,而是鼓励媒体单位在按新闻传播规律办事的基础上,让各方面意见充分表达、顺畅表达,在对话沟通过程中,让真相呈现,促进问题解决。

四、媒介规制建设中,如何坚持和谐价值观

新闻媒体的转企改制,改变的是媒体单位的体制机制,并不是根本上否定新闻传播领域的某些规律,也不是否定党的领导,而是在坚持“四个不能变”的基础上,在某些方面加强媒体单位企业化运营制度的建设。在这个过程中,媒体单位坚持和谐价值观,应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体现:

(一)在处理媒体与社会的关系层面

新闻媒体不仅具有报道事实提供真相的功能,还能设置议程,引导舆论,并能通过观点和言论,影响人们对问题的看法和态度,甚至能左右人的行为。“新闻媒介应当积极、主动地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及时、有效地疏导社会舆论,化解社会矛盾,消解社会冲突,平衡社会心理,以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1 保障沟通融合功能的实现。社会主义条件下,媒体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承担着上情下达和下情上传的重要功能。新闻媒体发挥作用时既要体现党的意志,又要反映人民的心声,既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也要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及时发现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从而使信息得到充分的沟通和及时的反馈,推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发挥媒介规制的作用,确实需要规制制定者费些心思。

2 及时疏导化解公众情绪。具体来讲,新闻媒体在疏导、化解社会矛盾的过程中,应以促进社会和谐、担负社会责任为己任,引导群众正确看待利益调整,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媒体报道要及时消除信息盲区、舆论误区,增强政府和群众之间的信任感。把目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实事求是地告诉人民,把党和政府处理问题的态度、解决问题的措施通过媒体向公众和盘托出,减少误判和误解,通过疏导来化解危机,在对话交流中求得共识,这样才能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切实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在处理新旧媒体的关系层面

媒体规制建设中,搭建新旧媒体的融合互动平台,形成有效对接机制,是新闻媒体今天面临的重要课题;而以和谐价值观为指导,则有助于综合考虑新旧媒体各自优势,并且可以发挥各自特长,在媒体、政府、公众之间,架起一道信任的桥梁,形成良性互动格局,这是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

1 进入21世纪,互联网新闻信息聚散地和民众舆隋放大器的作用越来越大,网络时代,公众个人日益开始作为信息的源头受到传统媒体重视。从最早的电台设置公众热线参与栏目开始,传统媒体不断加强自身跟公众的密切沟通。电视台可以在节目中间,通过屏幕滚动形式,播放公众短信参与内容;报纸可以设置单独的版面,对网络热点话题进行编辑,可以采用网友爆料的新闻,可以通过社区论坛、网络聊天等形式征集新闻线索;政府也在微博开设官方账号,作为网络平台上的虚拟新闻发言人,加强跟网民的互动。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作为新浪网落户的省级政府微博官方平台,开通的账号“天府微博聚焦四川”粉丝人数截至今年8月15日,已经达到6万人;而最早开通省级官方微博的云南省,账号“微博云南”,在其说明中强调是“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的政务信息公开微博平台”,截至今年8月15日,粉丝数量达到108万。部分地方已经开始通过网络形式,开展了“网络问政”,青岛市每年都会定期组织各部门一把手上网跟网友在线交流,对于网友反馈的信息,及时解答并处理结果。

2 传统媒体也更加注重借用新媒体平台,提升自身影响力。门户网站新浪和腾讯自从上线微博以来,不断有媒体在其网站上设立官方账号,不仅对传统媒体的重要栏目策划、新闻报道进行转载,还可以通过知名记者、新闻主播的微博在线更新,聚集人气,及时加强跟公众的互动,了解到自己的报道在公众中的影响,并根据反馈协调进一步的报道内容。笔者今年8月15日简单统计结果显示,在新浪微博开设官方微博账号的报纸共有528家,其中机关报67家、都市报306家、专业报155家;杂志中,时政新闻类共有59家;媒体网站有247家;电视中,有71家卫视频道、229家地方频道、390家新闻类节目在新浪微博安家;新闻类电台频率78家以及7家通讯社。

借助新媒体平台,传统媒体与公民个人进行良性互动,重视个人通过公众媒介平台表达自己的心声,这是社会的一种进步,同时也是新闻媒介对网民个人力量的重视。但是,通过调查发现,现在相应的机制却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多数这样的互动交流,还是处于自发阶段,还是有赖于媒体从业人员的自觉和良知,媒体单位并没有在制度层面强化管理,相应的制度建设滞后于公民个人和媒体从业人员的网络实践。

新闻记者个人在其实名制的博客、微博上的言论,是否与其所供职的单位有关?这并不是仅仅在说明中简单的一句“本言论只代表个人观点”就可以应付过去的,很多网友并不这样看待,多数是冲着记者、编辑背后的媒体平台才去积极关注他的博客。那么,在转制后,新闻媒介制定有关规章制度时,是否应该考虑到新媒体时代自己单位内的编辑、记者人员的言论影响力?有些言论尽管在传统媒体平台上

无法发表,但是,记者可以通过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畅通无阻地表达出来,由此带来的转载和点击,往往数以千讹影响力不可小觑,有些时候,负面偏激的言论会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媒体单位不得不出面澄清。

3 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国高速发展的手机和互联网,正在造就空前开放透明的信息社会,任何对新闻报道、言论观点的简单粗暴的压制和管制,在新媒体时代都会引来巨大反响;但放任新媒体自由发展,也不见得就维护了公民的言论自由权,不加约束和规制,反而会给社会带来骚乱。

2011年7月下旬,温州动车追尾事故发生。在随后几天微博上出现了不和谐声音,出现了谣言,出现了脱离车祸事故的其他言论,而这些众声喧哗的“民主人士”中,不乏一些媒体记者、编辑人员从中转载和评论。如果不是及时采取措施,很难想象任由舆论生发下去的后果,很可能就脱离了简单的事故处理报道,而是指向了政府、指向了政治制度。

2011年8月上旬,英国国内多个城市爆发严重骚乱,一些年轻人冲击警察署,打砸店铺,给普通民众的正常生活带来紧张和不安,甚至部分无辜市民在骚乱中丧生。后来官方公布信息显示,多数参与骚乱的年轻人,正是通过脸谱网、推特网等社交媒体以及黑莓手机等,沟通信息,散布暴力言论,传播谣言并进行煽动,对骚乱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因此,在新旧媒体影响力日益胶着时期、新旧媒体日益融合时期,应该考虑新闻自由和新闻自由的底限问题,怎样协调好媒体单位和媒体从业人员以及政党政府之间的关系,做到既代表人民利益,同时又维护了社会大局,迫切需要加强行业自律和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媒体坚持和谐价值观,静忙不添乱,适度报道,合理引导,把公众利益、社会利益放在首位,在推动新媒体沟通政府和公众之间的桥梁作用上,不能把任何事故灾难都跟体制和机制挂钩,评论要多考虑公众利益,不能仅仅从知识分子的理想主义出发,要客观、公正,承担起社会责任。

(三)在处理媒体单位与媒体从业人员的关系层面

在处理媒体单位与媒体从业人员的关系时,坚持和谐价值观,构建既能体现媒体意志又能发挥从业人员积极性的机制,能使媒体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利于形成自己的特色,拥有良好的媒体声誉。

从新闻的概念出发,作为媒体单位从业者,需要时刻保持对周围世界的新闻敏感性,及时捕捉新闻价值高的信息进行报道。问题在于,在报道过程中,应注意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不能夸大其实,不能损害当事人,更不能造谣和诽谤,粉饰和掩盖。在这方面,媒体单位尤其要注意通过制度建设,杜绝自己的员工制造假新闻和进行有偿新闻交易。

1 媒体的报道要反映事实的真相,有助于问题的解决,而不是在报道事实的过程中,运用煽动性和情绪化的语言,把媒体编辑记者的主观认知强加于事实报道中,这不仅无益于揭露真相,恰恰容易因为不当言论导致社会不和谐。

浙江钱云会案中,舆论形成后,在政府和民众关系上,有些媒体和网站,刻意捏造事实,掩盖真相,挑拨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这给正常案件的解决带来非常大的麻烦,既造成了国家公权力的浪费,同时又给当事人和部分公众带来伤害。“723”温州动车追尾事故发生后,也有部分媒体从业人员,在微博上不实信息,利用媒体在编人员的身份发言,借用媒体的影响力误导公众,不将重点落脚在报道事故本身,而是有其他意图,比如“拆分铁道部”,这显然已经背离了党和政府在解决这个问题上的初衷,如不及时制止,必然会影响社会舆论,制造紧张气氛,最终影响每个人的正常生活。因此,媒体从业者要加强道德自律和大局意识。

2 媒体单位要建立与员工沟通协调的机制,从自己的员工实际出发,以人为本,尊重自己的员工,建立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这既有利于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形成稳定团结的团队。媒体内部上下一心,群策群力,决策有效,执行有力,员工之间形成接近一致的价值观,便于媒体保证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报道风格,同时,不会因为个别员工的离开而导致媒体报道风格的转变。

具体来讲,管理出效率,在制定有关制度比如行政管理制度、薪酬考核制度、人员培训制度、人事升迁管理制度时,注意考虑人与人之间、单位与个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和团队建设。以和谐价值观为指导,着力于内部和谐氛围的凝聚,往往能对外形成团结稳定的战斗力,形成媒体自身的风格,赢得业界同行和社会公众的尊重。很难想象,一个内部不团结,互相钩心斗角,领导和下属彼此不信任,没有共同的价值观和职业理念,彼此各怀鬼胎、沟通困难的团体,会有什么战斗力,也很难有效报道社会、监督社会、实现新闻人的共同理想。

3 从职业道德建设的角度来看,“媒体组织必须尊重它所属的每一职业个体,必须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度、方式和方法,建立组织与个体之间的健康关系。反过来说,职业个体也必须尊重组织主体,热爱自己所在的组织,遵守组织的规范。只有在组织与个体之间建立起良性的健康的认同关系,媒体组织才能成为一个真实的道德主体,职业个体也才能成为真实的道德个体。”

而这样一个充满道德感的集体的建立,前提就是在转制过程中,以人为本、建立尊重个人的制度。媒介单位转制后,如果不能充分尊重媒体人的意愿,完善他们的保障机制、福利待遇,过早地把媒体人逼上“市场化”的绝路,只追求轰动效应、市场效应,注重发行量、点击率,却忽视媒体内部应有的职业道德与职业规则的建设维护,忽视自身道德、社会公益和社会正义的维护与建设,最终必然会失去公众的信任。

五、小结

在媒介规制建设方面,2003年以来,围绕新闻媒体的体制改革,党和政府不断出台相关制度法规,为新闻工作实现新的调整和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法规保障。如《关于进一步加强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意见》(2003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内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工作的意见》(2003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的意见》(2005年)、《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2007年)、《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2011年)等。但需要指出的是,和谐价值观指导媒介规制建设仍然存在一些很难逾越的制度障碍,那就是现有的媒体改革,基本不涉及产权,多数新闻媒体仍是属于国有,是党产,代表着党、政府和国家的利益。尤其是舆论监督和新闻批评方面,结合媒体的行政级别和独特政治属性,往往具有一种特殊的行政权力效应,比如许多正常渠道无法解决的民生问题,如果被中央级的媒体单位进行了报道,事情往往很快就会得到解决,这对于媒体从业者来讲,他们就很难脱离某种权力意识,往往会以启蒙者姿态示人,对许多事情的报道超出了就事论事、报道事实的新闻原则。所以,单纯以维

护社会和谐来约束媒体,很可能导致的一种结局就是媒体成为政治的看门狗。

同时,这种公权力意识的自我保护作用,还会带来媒介权力寻租和公权滥用现象。“目前我国的媒介规制对媒介业的产权制度的规定是极为模糊的。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只有产权明晰且具有排他性,才能带来责权利的统一,从而激励产权所有者寻求产权带来的最优价值。但实际情况是,正是由于中国媒介产权的非排他性,导致政治权力无法与经济利益分离,从而引发媒介寻租和腐败现象。”从媒介经营管理中存在的这些深层次问题看,这些也不单单只是需要坚持和谐价值观就能完全解决的,还需要继续深入改革,理顺媒介单位的产权属性和责任机制,尽量减少政治干预,不断推动媒介向着更加客观、公正、透明、负责的方向发展。因此,中国的媒介规制建设,仍然是任重而道远。

目前来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媒体的特殊功能首先取决于媒体的道德良知与社会责任。立足点和出发点应该是:把党郅政府的方针政策与主张及时准确地传递给公众,把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心声及时反馈给党和政府,以有说服力的正面报道激发社会活力,以客观、准确、负责任的报道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时刻注意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从而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新闻媒体只有自觉地承担起这些社会责任,监察社会、引导舆论的功能才能主动地、充分地发挥出来,才能通过媒体的公信力与覆盖面,产生最大的影响力和社会效益,体现全心全意为公民谋利益的新闻追求和职业理想。如果做到这些,自然,就是新闻媒体在实践中坚持了和谐价值观,就是做到了从大局出发,照顾到了公众利益,真正维护了传媒的社会公器地位。

[参考文献]

[1]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 研讨班上的讲话[EB/OL],[2005~06-26]新华网

[2]郑保卫,论社会转型与媒体责任[J],东岳论丛,2011(1):91

[3]喻国明,苏林森,中国媒介规制的发展、问题与未来方向[J]现代传 播,2010(1):10―13

[4]刘军茹,论我国媒介规制的现实困境及制度原因[J],国际新闻界, 2008(2):68

[5]从窃听丑闻看西方新闻观的虚伪本质[N]人民日报,2011―08―02

(4)

[6]陈力托论传媒与构建和谐社会[J]电视研究,2005(6):5

[7]新闻出版总署8家报纸改革试点党管媒体不变[EB/OL] [2004―08―03],新华网,

[8]扬保军,新闻道德:在职业个体与媒体组织之间[J]现代传播,2009

(6):48

[9]郑保卫迈向辉煌的中国新闻学[J],现代传播,2009(6):79,

[10]何建新,越代君,胡俊,试论媒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四大功能一武

汉晚报“为百姓谋利型’新闻实践分析[J],新闻战线,2006(10):28

上一篇:对城市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道路的探讨 下一篇:从山东方言俗语看齐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