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胺碘酮致静脉炎\静脉血栓形成2例报告

时间:2022-05-15 12:34:48

静脉胺碘酮致静脉炎\静脉血栓形成2例报告

病历资料

例1:患者,女,71岁,于2009年4月13日10:20以“间断心悸、胸闷3月”为主诉入院。ECG示:心房颤动,心率120~140次/分。心脏彩超示:正常。胸片示:心影增大,心尖部向左侧扩大,两肺野清晰,双侧肋膈角锐利。入院后诊断:①心律失常-心房颤动;②高血压病2级,高危。入院后即给氯化钠注射夜250ml+胺碘酮针300mg以50ml/小时泵入,6小时后改为25ml/小时泵入。于右手背置留置针输入。胺碘酮应用至4月14日19∶00,期间共输入3瓶,累计用量为900mg,仍为房颤,遂停用。4月17日晨8∶00查房时发现右前臂外侧沿静脉走向有长约10cm的硬结,表面皮肤发红,皮温较高,触痛明显,顺浅静脉走行。考虑与胺碘酮引起的浅静脉炎有关。遵医嘱给予50%硫酸镁湿热敷,并指导患者间断抬高右上肢,以促进静脉回流,4月19日局部不良反应消失。

例2:患者,男,63岁,于2009年4月10日16∶40以“发作性心悸7天,活动后胸闷1天余”为主诉入院。ECG示:心房扑动,心率136~145次/分,2∶1、3∶1、4∶1下传,心脏彩超示:风心病、二尖瓣轻度狭窄并轻度关闭不全。入院后即给NS 250ml+胺碘酮针300mg以50ml/小时泵入,6小时后改为25ml/小时泵入。于左前臂置入留置针输入,4月11日11:40输液部位外渗,于右侧前臂再次置入留置针,4月13日9:00因复律成功,遵医嘱停用胺碘酮,累计量达2100mg,观察右前臂肢体肿胀,给予热敷。于4月15日因双上肢疼痛、红肿,右前臂皮肤有小疱疹,行双上肢静脉彩超检查,结果示:右侧中下段头静脉炎合并血栓,左侧下段头静脉炎合并血栓。请皮肤科、普外科会诊,右前臂肿胀、皮温高,尺桡动脉搏动正常,局部皮肤有小疱疹,皮肤科诊断为急性湿疹,给派瑞松外用,加用低分子肝素钙针抗凝,4月16日给华法令片口服,并给予50%硫酸镁湿热敷双上肢,4月18日停用低分子肝素钙针,4月23日双上肢红肿、疼痛明显好转。再次彩超检查示:右侧中下段头静脉炎,左侧下段头静脉炎,4月24日双上肢红肿、疼痛消失,患者出院。

讨 论

胺碘酮是苯比呋喃类的一种衍生物,属于第Ⅲ类抗心律失常制剂.临床上应用的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其pH值偏酸2.5~4.0,血液正常pH值为7.35~7.45,静脉泵入胺碘酮使血液PH值改变,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机能和代谢,引起静脉或毛细血管痉挛,局部供血减少,导致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引起静脉炎。胺碘酮对血管刺激性大,外周静脉途径给药可引起急性血栓性静脉炎和化学性静脉炎[1],当浓度>6mg/ml,从外周静脉泵入时,输入时间>48h时,静脉炎发生率高达88.2%[2],如静滴持续时间超过1小时,其浓度不超过2g/L也可引起静脉炎。选择中心静脉给药途径可减少静脉炎发生。两例患者均为房颤患者,血液本身处于高凝状态,例1为小静脉输入胺碘酮,例2在第1次留置静脉针时即诉穿刺部位疼痛,观察局部无渗液,皮肤颜色正常,未予更换穿刺部位,第2天患者诉疼痛难忍,于对侧上肢重新留置静脉针。我科近年来一直使用杭州赛诺菲安万特民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胺碘酮注射液,用药过程中对穿刺静脉并无特殊要求,笔者2005年进入心血管内科工作至今,临床工作中仅发现2例静脉炎、静脉内血栓形成患者,且发生时间也很集中。不良反应发生后,立即将药物批号、不良反应症状告知药剂科 ,药剂科对药物质量进行了相应的调查,排除药物质量引起的静脉炎。科室组织进行相关原因分析,查阅文献,提出防范措施。①胺碘酮浓度>6mg/ml,首选中心静脉途径给药,由于中心静脉血管管径粗,药液泵入后很快被血液稀释,大大降低了药液对血管内皮的刺激及损伤,可有效地减少静脉炎的发生。②选择外周静脉泵入时,选择上肢静脉,应选管径粗直、周围皮肤无红、肿、热、痛的上肢静脉给药,不宜选择下肢静脉给药,因下肢静脉静脉瓣多,血流缓慢,药液在血管中停留时间长,更易形成静脉炎。老年患者静脉瓣功能减退,使用时尽量避免选择下肢静脉。③严格执行床头交接班制度,严密观察注射部位周围皮肤情况,如患者诉注射部位疼痛和灼热,无论局部皮肤有无肿胀,均应更换注射部位,局部给予50%硫酸镁湿热敷。④输入胺碘酮前后均以NS 20ml冲管,输入前应用是为了防止因穿刺不成功造成药物外渗,输入后应用则是为了缩短药物残留于血管内的时间,从而减轻了药物对血管壁的刺激。⑤重视患者主诉和感受,密切观察穿刺侧肢体异常反应,及早发现注射部位不良反应,早期处理,使患者的痛苦降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1 田文英.外用正红花油治疗静脉输液所致静脉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6,3(32):100.

2 李玮,张俊,乔燕舞,等.高浓度胺碘酮静脉泵入与静脉炎关系的临床研究[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4,13(6):594-595.

上一篇:腹部外伤失血性休克病人的观察及护理 下一篇:红花岗区麻疹流行调查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