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的预防

时间:2022-07-21 02:34:59

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的预防

留置针又称套管针,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因具有减少重复静脉穿刺、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护理工作效率等优点而成为临床输液治疗的主要工具。但在使用过程中,也因引起一些并发症而终止。常见的静脉炎就是留置针使用期间最主要的并发症之一[1]。常见症状为穿刺部位血管红、肿、热、痛,静脉硬、滑、无弹性,重者针眼可挤出脓性分泌物,直接影响到血管的再使用。因此, 笔者就引起静脉炎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进行了研究和临床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留置针致静脉炎的相关因素

1.1 操作技术 操作技术不规范,一次穿刺成功率低或1根静脉反复穿刺及针头位置固定不当等。

1.2 留置针型号 不同型号的留置针发生静脉炎的概率不同。相关报道,较粗的留置针静脉炎发生率较高,进入机体后充塞于血管中,增加摩擦和血管内壁损伤,从而增加机械性静脉炎和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2]。

1.3 血管因素 血管的粗细和穿刺部位与静脉炎的发生有一定关系,静脉越细,发生静脉炎的概率越高,出现反应时间越早。 另椐报道远端发生静脉炎的概率高于近端,与远端血液回留缓慢,血液在血管内滞留易形成血栓有关[3]。

1.4 输入药物性质 输入浓度高、刺激性强的药物是诱发静脉炎的主要因素,例如:反复静脉滴注20%甘露醇,静脉炎的发生率较高,这是由于临床使用甘露醇时,多强调快速滴入,超出了血管缓冲应激能力,使内膜受刺激而致静脉内膜炎[4]。

1.5 留置时间 留置针留置时间越长,静脉炎发生率越高,主要是由于留置针在穿刺时对血管造成了一定损伤及刺激性药物的输入对血管壁的进一步损伤而引起。

1.6 封管技术 封管是静脉留置针有效应用的重要环节,方法不当造成堵管而发生浅静脉炎,使用封管方法大多是采用盐水稀释肝素5 ml封管,如果输入高渗刺激性强的药物时不能用此方法封管,会导致高渗药液滞留于血管局部时间较长,造成血管及周围组织炎性发应[5]。

2 留置针致静脉炎预防改进措施

2.1 穿刺技术 绷紧皮肤,固定血管:尤其适用于老年及脱水患者。因其皮肤松驰,弹性差,此法可以减少皮肤皱褶和血管弯曲,使送针一次完成;先退后送:进针见回血后先退出部分针芯再关外套管,见血液顺利进入退出针芯部分,再退出全部针芯,可避免送管时针芯进入管腔过深而刺破血管,提高了穿刺成功率,有效防止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

2.2 固定方法 操作前将保护膜正中开窗约0.3 cm×0.3 cm,穿刺成功后,将保护膜窗对准穿刺点,固定穿刺针,使保护膜与皮肤粘贴好,用碘伏棉签消毒穿刺口。因窗口面积小应将棉签竖立转消毒穿刺点周围皮肤,然后用一次性输液贴(带棉芯一条)敷盖穿刺口,两端不能贴在保掉。以后每天更换输液贴时消毒穿刺口两遍,减少了因保护膜透气性差使穿刺口出汗,穿刺口肉眼观察不到的污染迹象所感染,减少了细菌性静脉炎的发生。

2.3 封管方法 封管前先用5 ml生理盐水冲管,再按操作规程用3 ml 12500U/L肝素纳生理盐水封管,其目的是杜绝或减少药物在穿刺部位血管内滞留,减少药物对局部血管的持续刺激,使血管内皮得以修复,有效防止化学性静脉炎的发生。

2.4 留置时间 在使用静脉留置针对留置时间十分重要,留置时间过长,可增加静脉炎的发生,静脉炎普遍发生在置管后6~7 d,一般5 d做为常规留置时间。

综上所述,随着留置针的广泛应用,控制和减少静脉炎的发生,主要在于早期预防,重视每一个环节,护理人员应掌握留置针的有效应用,减少患者痛苦,延长血管使用寿命。

参 考 文 献

[1] 许燕,赵艳伟.头皮套管针的留置时间及影响因素分析.实用护理杂志, 1999, 15:3-5.

[2] 吕华阳,张丽萍.一种静脉留置针退针送管的新方法.实用护理杂志, 2005, 6(6):14.

[3] 王荃声,郭敏,等.两种浅静脉留置针保护膜应用方法效果比较.实用护理杂志, 2005, 6(6):9-10.

[4] 耿少英.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实验研究.护理学杂志, 2004, 19(13):4-6.

[5] 彭翠香.两种型号留置针在输液中的应用.护理学杂志, 2000, 15(5):300-301.

[6] 陈显春.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的问题与对策.实用护理杂志, 2002,18(1):42-43.

[7] 赵国凤.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机制及防治进展.护理研究, 2001, 15(2):260-261.

[8] 庞溯摈,郭冬梅,蒙国照,等.静脉留置封管方式与静脉炎关系的实验研究.实用护理杂志,2003,19(6).

上一篇:颅脑损伤的营养支持 下一篇:城市社区脑血管病的预防技术推广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