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电气自动化类专业课程体系的衔接设计

时间:2022-05-09 05:24:59

中高职电气自动化类专业课程体系的衔接设计

[摘要]中高职电气自动化类专业课程体系衔接存在衔接模式不固定、中职电气自动化类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等问题。文章提出电气自动化类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基本思路,例如衔接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融入职业资格标准等;进而提出衔接框架、落实分级别、学分制等衔接合计;最后提出实施策略,例如加强教材建设,实施学分制管理,推进评价改革,重视“双师”素质团队建设等。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 电气自动化 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姚庆文(1967- ),男,江苏武进人,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电子电气自动化;蒋正炎(1979- ),男,江苏常州人,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电气自动化、新能源应用。(江苏 常州 21316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十二五”规划课题“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理论与技术设计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ZYGH201100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6-0138-02

中高职衔接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综观当前中高职衔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衔接模式、存在问题、衔接方法、衔接内容等层面,很少涉及课程体系的衔接设计,而中高职衔接既涉及宏观教育体制的衔接,也涉及微观教学领域的衔接,专业课程体系更是衔接的核心和落脚点。本文以电气自动化类专业为例,探讨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设计。

一、中高职电气自动化类专业课程体系衔接存在的问题

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是指中、高职为实现各自的培养目标,在课程上达到相互分工、相互链接、相互融通的有机结合状态。但在具体的衔接中,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

1.衔接模式不固定。以江苏为例,目前中高职衔接模式主要有对口单招模式和“3+2”分段贯通模式。对口单招模式是指完成三年中职学习的中专、技校、职高毕业生,通过春季高考升入专业对口的高职院校继续深造,由于中高职分别实施培养计划,合作学校不固定,生源素质结构差异明显,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知识和技能的断档或重复等问题。“3+2”分段贯通模式是指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合作,实行分段贯通式联合办学,便于合作双方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由于两种模式并存,加上生源的差异,对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设计提出了严峻挑战。

2.中职电气自动化类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中职教育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但在实际执行中,不同的中职学校往往根据自己的特点,采用以学生直接就业为主或以学生升学为主等不同的培养目标。前者过于强化技能,理论点到为止,扼杀了学生继续学习的潜力;后者把对口升学作为吸引生源的法宝,在课程设置上,以考试科目为核心,在教学内容上,以升学考试范围为标准,重基础,轻实践,降低了专业课和实际技能的标准。虽然部分学校兼顾就业与升学“双重目标”,但也是前两年统一制订教学计划,三年级按学生升学或就业两个方向进行分流,想直接就业的全部参加实训培训,想升学的全部学习升学考试对应的课程。这违背了中职培养目标的初衷,给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增加了难度。

3.中高职电气自动化类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重复。通过比较中高职电气自动化类专业教学计划可以看出,中高职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大量重复,重复率甚至超过了50%,如电工、电子、PLC、单片机等课程均有开设,另外职业资格证书的取证也有重复,大多数中职的电气自动化专业三年后就要求取得维修电工中级证,而高职专业的毕业要求也只有技能中级证书。衔接后的高职阶段应知达到技师要求,应会技能取证要求高级工。同时,在不同学校的课程内容差异较大,不仅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而且也影响中职生源在高职阶段的学习兴趣和认知过程,影响高职的教学质量和社会地位。

二、电气自动化类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基本思路

1.中高职电气自动化类专业课程体系的衔接原则。(1)“能力本位”原则。“能力本位”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最基本、最重要的教育原则。电气自动化专业的“能力本位”原则是指以维修电工职业或相关职业群所需的知识、技能与态度为目标的课程组合形态,职业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职业技能、岗位业务知识、较强的技术能力为目标。(2)市场导向原则。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和产业升级,突出技术应用、职业和专业能力的培养,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宽基础、活模块”“一体化教学”和“工作过程系统化”等成功经验是中高职课程衔接中值得关注的做法。(3)梯级纵深、层次沟通原则。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与能否符合这一趋势相关。课程体系设计要由易到难、螺旋上升。中职强调单一技能,高职重视综合技能,两个层次之间要相互沟通,科学划分各自教学范围,尽量减少两者的重复,整体考虑中、高职衔接,既要与教育目标、层次相适应,又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能为学生今后生存和发展奠定基础。(4)操作性原则。课程体系设计既要便于衔接的中高职学校的教学实施和教学管理,又要体现学校教育的规范性和灵活性。中职学校也存在着师资条件、实践条件和管理的差异,建立各类基础平台模块,满足各学校和多数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要针对职高与普高学生的差异,后续加大实践课时,因材施教,满足特定岗位能力的需求。在中职衔接高职的过程中,仍然要进行水平能力测试,对于中职阶段的专业基础平台课程进行测试,达到测试要求的可以直接进入后续专业平台的学习,而对于测试不合格的学生则强制做专业选修模块,从而弥补各个中职学校的教学差异,并在后续课程学习中分级别、分模块教学。

2.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首先就要使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都面向职业生涯,而不能只面向具体的职业岗位。劳动部将职业能力分为四个层次:行业通用能力、行业特定能力、跨行能力和核心能力,课程体系的设计要全面落实四个能力的培养。尤其要注重核心能力的培养,开设专门的核心能力课程的同时,在各专业课程的学习中融入核心能力的培养,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与人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3.融入职业资格标准。依据岗位综合技能要求,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将维修电工(中级、高级和技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以及其他专业相关行业企业职业资格标准中的主要知识与技能要求融入主干课程的教学项目,将主要产品按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安排在不同的学期,每一学期针对典型设备的机械与电气装调修能力进行项目化、学做合一的培养。中职课程融入中级维修电工的职业资格标准,高职课程融入高级维修电工和技师的资格标准。

4.采用模块化的课程形式。通过教学分析,按照典型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设计相应的教学模块,划分课程及实践环节,合理序化、优化教学内容,形成以能力为中心的多种课程组合模块,再将若干个模块组成一个完整的、从中职到高职一贯的专业课程体系。

三、电气自动化类专业课程体系的衔接设计

1.中高职电气自动化类专业课程体系的衔接框架。右图为中高职电气自动化类专业课程体系的衔接框架。中职阶段开设公共基础模块1、公共接口模块、专业基础模块1和专业方向模块1,四个模块依据中级维修电工职业资格标准的知识与技能要求设计,同时也为衔接高职提供接口标准。学完上述四个模块,学生可以中职毕业或进入高职继续学习。高职阶段开设公共选修模块、公共基础模块2、核心能力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方向模块和专业选修模块,六个模块依据维修电工高级和技师标准,以及相关行业企业标准要求设计,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进入高职阶段首先根据公共接口模块进行入学考试,未达标准者必须选修公共选修模块课程,以免文化基础过于薄弱,影响今后的学习与工作,达标者可以免修,这种设计可以尽量减少生源差异的影响。核心能力模块开设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等课程,为后续课程中项目教学、一体化教学打下基础,并通过后续课程的不断强化与训练,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核心能力。专业基础模块2与专业方向模块2依据工作过程系统化整合课程,推进项目教学,专业选修模块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强化专业技能。

通过递进式的课程体系衔接方式,不仅能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能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有利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节约教育成本。中高职合作院校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衔接,并且在具体实施中,以专业核心技术为支撑,以企业的职业活动为基础,这样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仅符合企业要求,而且也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和未来发展。

2.课程衔接中落实分级别、学分制。因中职学生在知识与技能上的巨大差异,在设计课程体系时应采用“分级别、学分制”的课程结构,专业基础课程分基础模块和基础模块2、专业方向课程分方向模块和方向模块2。在专业基础模块2与专业方向模块2的课程中,将不同的教学项目组合成独立的教学单元,按照学习的难易和技能要求的复杂程度,合理序化,形成柔性化的单元结构。将专业课程按难易和复杂程度分成ABC不同的级别,同时给予相应的学分:C级别供本专业大部分学生学习,学分系数为1;B级别供相近专业学生或本专业部分学生学习,学分系数为0.7;A级别供其他专业学生选修,学分系数为0.4。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灵活选择其中的B或C级别,不同的级别根据课时不同对应不同的学分,所差的学分可以通过选修其他课程弥补。

四、电气自动化类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实施

1.加强教材建设。课程内容综合化后,其基础和重点是教材的有效衔接。尤其是“3+2”贯通中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材,应根据每门课程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基于工作任务科学组织,设计许多不同的教学单元,如A级别中职讲授,B、C级别高职讲授,然后由中、高职院校合作共同开发教材,使教材的内容对应课程。教材的形式可以是纸质教材或电子教材。

2.实施学分制管理,推进评价改革。以学分制为基础,中高职对应不同的学分。尤其采用“3+2”模式时,学分可成为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的通道。在学分控制方面,中职生源的专业基础模块与专业方向模块学分比重可适度减少,公共基础模块和专业选修模块的学分比重可适度增加。采用学分制管理,能够使文化课程和专业课程起点不同的生源,在相应的时间里实现培养目标,提高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效率。

3.重视“双师”素质团队建设。积极探索校企“互聘、互兼”双向交流机制,加快“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促进专业骨干教师积累企业工作经历、提升工程实践能力、树立行业影响力,促进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提升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能力,同时发挥作为学生职业指导师的作用。实现专兼职教师的有机组合,从整体结构上优化“双师”教师队伍。中高职教师适度交流,使不同背景的教师之间优势互补,形成具有数量优势、结构优势、专业竞争优势的教师队伍集群,并建立高效的团队合作机制,提升整体团队的教学能力与协同创新能力,不断满足中高职衔接的实际教学需要。

4.强化实践基地建设,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系统设计实践训练体系,使实训基地符合专业的职业功能定位,形成实践教学的优势。可按照“模块化”和“项目化”的原则,增强体系的开放性与共享性,满足不同生源学生共性的实践训练需要与专门化的、个性化的技能提升训练要求,大大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在实践体系中有平台基础实训、专业方向综合实训、岗位专项实训,实践场所也有校中厂、实训基地、共享基地、校外实训基地,实践体系满足职业能力从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直到技师的标准。

五、结束语

中高职衔接必须是一个自身完整、能够“纵向衔接、横向沟通”、能够满足学生职业养成、职业生涯设计和重构、实现长远发展、潜能发展需求的教育体系。中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衔接本着节约资源、衔接畅通、优势互补的宗旨,致力于培养能高效服务于江苏省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电气自动化高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艳芳.对“3+2”中高职模具专业课程体系衔接问题的思考[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5).

[2]王红梅.试析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的衔接[J].职业教育研究,2012(1).

[3]张家寰.中高职衔接课程结构一体化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1).

[4]吴亚萍,周大农.试析高职院校推进“双证书制”工作的创新机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0).

上一篇:探求精神专科医院开放管理 下一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创业指导体系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