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教育衔接范文

时间:2023-11-15 09:09:30

中高职教育衔接

中高职教育衔接篇1

近年来,我国各高等职业学院招生人数逐年增加,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职业教育层次不断丰富。许多中等职业学校一方面继续承担着中等职业教育,另一方面又要承担着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形式多样化,如“3+2”中高职衔接、五年一贯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对口报考普通高校和高职等。与此同时,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出现矛盾,如中职与高职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适应。如何正确处理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已成为社会各界和职教战线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一、我国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的主要模式

目前,我国各省都在积极改革中职教育,推出各种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3+2或五年一贯制”模式。“3+2或五年一贯制”模式是中职教育直接与专科教育对接模式。“3+2或五年一贯制”模式是指前3年基本按普通高中育人模式培养人才,后2年按2年制普通专科(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人才。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将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贯通,整体设计和统筹安排学生知识、能力、方法、品质的培养,并能有效地提高教育资源的效益。

2.“2+1”模式。 “2+1” 模式为分段式灵活学制。前2年开设文化基础课和某科类的专业课,后一年按学生意愿实行分流:一部分集中进行升学预备教育,即继续留校参加为期一年的专业课和文化课集中学习,然后参加当年的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或参加对口招生的高职考试或成人高校招生考试;而另一部分则集中进行就业预备教育,如参加技术等级考试培训以及与就业相关的一系列培训,取得技术等级证书及其它相关证书后可面向社会自主择业。

3.综合高中模式。在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综合高中普遍采用的兼有职业和升学两种教育目的的教育,能够更好的满足受教育者多元化的教育需求。为了适应中职与高职教育接轨和与国际职业教育接轨;中职的育人模式要进行改革。如教材改革,要与普通高中教材有机融通,要创造条件实行弹性的学习制度,学习毕业年限可以2-4年,达到规定学历即可报考高一级学校。

二、中职自身存在不利于与高职衔接的因素

中职自身存在许多与高职不相适应的因素,已成为中、高职衔接的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中职的培养目标不适应高职的要求

目前,中职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中级技术人才。学校注重对学生实用技术的传授和就业能力的培养,整个教学围绕学生就业而进行,出现了轻基础、重专业,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的现象。只强调学生知道怎样做,不要求学生理解为什么这样做,培养出的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学生很难适应高职的更广、更深的理论学习和更高层次技术传授的基本要求。

2.中职的课程设置不利于与高职的衔接

由于中职的培养目标只定位于中级实用技术人才,并且有重实践轻理论和文化知识学习的现象,在课程设置上以专业课、实践课为主,文化课有的开设,有的不开设,特别是与专业联系不密切的课程。即使开设一些文化基础课,有的也是选其部分内容,也就是说,文化课和基础理论课的开设完全围绕专业而进行,没有注重学生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

3.中职生文化基础较差,不适应高职的要求

由于中职招生录取分数较低,甚至不经中考就可进班学习,学生文化基础的底子差。而且在中职学习期间,学校和学生都存在着重视专业技能训练,轻视文化基础知识学习的思想,致使毕业生虽有一定技术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但没有进一步深造的基础和能力,不适应高职的要求。

4.中职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不够,无力应考

目前,中职办学的自主性增强了,一些中职学校为了追求办学效益,随意缩短学制,争办一些二年制、一年制的中短班。由于学习时间短,学生除了学习一些必要的技术技能外,基础理论、文化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达到相当于高中阶段文化水平”的要求,不能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特

转贴于

别是文化课学习任务)。学生即使想上高职,也没应考的知识和能力,造成中、高职难以衔接。

三、促进中职与高职有效衔接的对策

1.确立新的中职培养目标

中职必须在保证实现自身基本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努力实现向高职输送合格人才的培养目标。为此,中职教育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培养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2.改革中职的课程设置

为了适应中职生就业和升学两种目标,在中职的课程设置上可采用“宽基础、活模块”的办学模式,并强化应用性,做到学以致用,使学生既有一定的基础理论,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操作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例如,对计算机专业,可以采用将相关专业基础课合并的方法,减少专业基础课的课时,增加专业课的课时,并为学生开设一些比较新的课程。这样既可使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又可适应高职招生对学生全面文化素质和基本技能的要求。

3.强化中职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1)对中职生要“宽进严出”,严把质量关。中职的招生由于生源紧张,招生标准普遍较低,学生素质普遍较差。中职学校应对这些“宽进”的学生,加强基础文化知识的教学,强化学生管理,加强学习指导,严格考试制度和学生学籍管理。例如,根据学生素质实际情况,可以适当降低文化课的内容广度要求,加大文化课深度,使文化基础课的内容和高中相当或略高于高中以满足职业需要为准,难度略低于高中。这样既便于与高职衔接又不与高职教学内容重复,还便于学生接受,符合目前中职学生情况,便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以提高学生再学习能力。

(2)中职教学应突出学生的主体位置、吸收学生参与研究,强化应用,宗旨是培养学生由“能做”转为“会做”。让学生明确教学过程,主动参与教学。提供均等参与机会,如采取课代表轮流制,加大课代表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范围,强化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与人沟通能力的培养,使他们从管理工作中体会到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乐趣。

4.建设高质量的中职师资队伍

(1)加强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教师的学历水平是胜任工作、履行职责的基础,因此,中职教师队伍应该是本科及以上的高学历群体。中职学校应鼓励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攻读在职研究生或脱产研究生,或到重点职校进修学习。其次是开展教师培训,中职学校可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选用不同培训内容和方式。在培训内容上,要注重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提高技能水平,提高掌握基础理论的广度和深度,更新专业知识结构等等。培训方式有脱产培训、下厂锻炼、岗位培训、跟班研讨、导师带徒弟等等方式帮助年轻教师尽快提高专业水平。

(2)注重选拔培养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同时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吸纳一批有实践经验的校外专家、学者、专业技术人员来校担任专、兼职教师,以改善教师队伍的结构,适应中职重点专业、精品专业建设的需要。

中高职教育衔接篇2

论文摘要:党和国家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近年来,陆续出台政策措施促进其发展。面对中等职业教育的一系列发展机遇,结合多年从事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的经验并考虑到近几年参加职业院校、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评佑的情况,提出了成人高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街接的三大方面需求与街接方式的四项思考。

一、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机遇

I.部级层面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表现在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上均有重要精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又有进一步的明确指示。近年来,教育部陆续出台了八项计划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一是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计划;二是县级职教中心专项建设计划;三是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四是中职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五是中职学生助学计划;六是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计划;七是中职教育办学模式计划;八是中职面向返乡农民工职业培训计划。这是党和国家发展职业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和加快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大举措。

2.省级层面

2008年10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正式落户河南。据了解,教育部将在这个试验区进行“六项试验”,继而再把成功经验推向全国。一是探索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模式;二是探索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新途径;三是大力推荐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四是探索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新途径;五是以就业为导向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六是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与此同时,河南省召开的全省职业教育攻坚动员大会上,公布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的决定》。其总体思路确定为:深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豫、人才强省战略,把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突破口,努力形成与河南省经济产业结构相适应、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中职高职相互衔接、职前职后相互沟通的具有河南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

二、成人高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衔接的需求

1.社会发展的需求

所谓成人高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衔接,是指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实现办学体制、办学形式和教育内容的全面沟通。其目的,一是顺应职业教育功能的转变,加快构建以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相贯通,初、中、高职教育与职业培训相衔接,并以素质教育为宗旨、以专业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一体化的现代教育体系。二是通过有效整合地区或系统内的职成教育资源,延伸和拓展职成教育的办学层次和服务方向,以提高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的综合竞争力,更好地服务于本地区、本行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

2.经济发展的需求

人类社会已经进人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科技进步和生产中高科技的应用,要求执业者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但是我国经济地区之间,各行业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在职业教育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为了促进经济发展,缩短贫富差距,必须办好中高等两个层次的职业教育并处理好衔接问题。这个衔接有利于对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优化结构,提高教育投资的综合效益;有利于两类教育在保持各自特色的基础上,实行优势互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有利于调动多方面办学积极性,推动办学体制改革,推进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开放化和社会化。可以认为,成人高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衔接,既是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办学综合效益的有效途径,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3.高教发展的需求

现阶段,大量的“三校生”(职高、中专、技校毕业生)缺乏沿自身发展道路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的途径,这是高等教育内部的结构性缺陷。

从教育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来看,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校的办学规模偏小,教育资源的利用率较低,而设备重复添置、机构人员过多等问题在独立办学状态下很难显现,更不可能得到有效解决。此外,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在办学形式、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方面有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实施成人高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衔接,有利于两类教育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

三、成人高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方式

i.教育制度的街接

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一些困难,主要表现为因普通高中规模扩大而出现的生源大幅下降。而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宏观教育体制和教育政策的导向外,主要还在于传统的职教体系和办学模式难以适应职教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的终结性模式尚未得到彻底的改革。因此,如何延伸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领域成了职业教育当前面临的新课题。当前职业教育发展呈现以下两种趋势:一是职业教育的高移化,即职业教育的层次由中等职业教育向高等职业教育延伸。要创造更多的渠道和途径,满足中职教育毕业生继续升学的愿望。二是职业教育的终身化,即职业教育由传统的终结性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而成人高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衔接,正是这一思想很好的实践形式。

2.培养目标的街接

培养目标是对人才培养进行质的规定,也就是培养什么类型人的问题。培养目标体现了人才培养活动意向性与客观性的统一,阶段性与终结性的统一。培养目标和规格是反映某类教育本质特征的两个不同方面。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指受教育者经过若干年的教育培训后,所具备的职业素质和执业能力,而教育的培养规格则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培训过程中受到的教育科目和课程的多少以及深浅程度。中等职业教育和成人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和规格上有许多共性的东西,比如职业性、实用性和基层性等特点。就培养目标而论,中职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的衔接,中职应以培养中级技工和初级技术员为目标,成人高等教育应以培养高级操作人员和智能型现场管理人员为目标;就培养规格而言,中职要面向生产和服务的一线培养实用型、操作型的熟练劳动者,而成人高等教育要面向生产和服务的一线培养管理型、高级技能型的技术人才,两者可以形成很好的互补。

3.专业设置的街接

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目前,成人高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仍存在诸多问题。如:专业设置越来越难以适应工业经济发展需要;专业重复设置现象仍十分严重等。当前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之一是拓宽专业口径,增加毕业生升学就业的适应性。这应该是中等职业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衔接的一个基本原则和必要条件。依靠地方和行业,加强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研究制定中等职业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的专业目录,使两个层次的教育在专业上较好地衔接起来,是十分必要的。

4.教学内容的街接

中高职教育衔接篇3

由于我国社会历史的原因和发展的需要,很多高等职业院校(简称高职)的设立并不是单独重新设立,而是由众多的中等职业学校(中职)或中等师范学校合并升级而成很多高职院校设有中职部。最近几年是职业教育高速发展的黄金时间,但也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些问题。高职院校是作为国家高等教育形式存在,中职教育是一种入门式的职业教育,两种模式在入口和出口形式、教学内容都不一样。目前国家也在试点中职教学的后续教育,如高职单招中职和3+X证书试点招生。但是相关学校在招生中并没有做好相应的衔接工作,只是简单的课程重复和教学内容的复制,毫无创新和新内容的体现,没有充分考虑到两种职业教育的不同和完整性。

现在一些中职汽车专业和高职汽车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在教学方式并无区别,也无各自特色。社会上也有一种中职和高职汽车专业是一种完全相同的职业教育的误区。如何做好汽车专业中高职衔接也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两者教育形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同时现在国家大力提倡高职院校接受中职学校的毕业生进行再深造。做好本专业的两种不同教育模式的衔接,就显得很有必要。

1.构建完整、定位准确的人才培养方案体系

汽车专业中职学校培养的是有一定技术的一线工人,培养面向服务、生产和售后等第一线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中职教育是一种直接的职业技能培训。具体来说,中职汽车专业学生首先要学习机械、电子、电工、液压传动等基础理论课和汽车构造、发动机原理等专业理论课,在上理论课的同时或之后,学生要接受汽车维修工等工种的学习、培训和考核。通过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一定岗位的技能培训。

汽车专业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有一定专业技能、又有一定管理能力的全面型应用人才。汽车专业高职学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汽车专业大专水平相应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文化素养,掌握现代汽车结构、原理、性能等专业知识,同时具有较强的汽车运用、检测与故障诊断、维修服务等方面实际操作技能和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汽车专业高职教育的职业技能培训是建立在必要的理论基础上的,

两者的区别在于,两种教育模式的入口、层次、重点、就业方向和对技能的要求都有很大差异。从整个职业教育来看,当前职业教育汽车生源有单纯的中职汽车专业生源、单纯的高职汽车专业生源和高职接受有汽车专业基础的中职汽车专业毕业生生源,或者是直接实行5年制高职。单纯的中高职汽车专业生源指是没能任何汽车专业背景的生源。前者是初中毕业生,后者是高中毕业生。

本专业在构建人才培养方案时首先要考虑两种教育形式的定位,中职培养的对象是一名合格汽车维修人员,高职培养的对象则是一名优秀的汽车企业管理人员和维修人员。因此,各类学校在对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都要注意统筹兼顾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汽车专业学生生源,对不同生源和不同培养目标时要分门别类进行培养,同时还要注意到不同教育层次汽车专业的后续学习和发展问题。

2.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

一个专业的成功与否与其课程体系的科学和完整是息息相关的。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一定突出重点与难点,注重能力与技能的培养,两者兼顾。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当中,要考虑一些专业课程整合,课程定位清晰,,不产生矛盾交叉重复,如应该分清中职强化技能,高职强化综合能力。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应该有所体现。

但是要注意到,现今很多中职汽车和高职汽车专业的课程体系有重多重叠之处。这需要在制定课程衔接的时候注意到中职学生的接受和吸收能力,文化课由国家规定不可变更。中职专业的通用课一般是指汽车电工电子基础、汽车识图、车辆维修基础、汽车运行材料、汽车保养基础、汽车维修企业管理等课程。而这时在衔接上就要成为相应的强化课程,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电工电子基础、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调整技术、汽车电气设备、汽车美容技术、汽车空调技术等课程。

中职专门化方向课一般都开有以下课程: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钳工基本技能、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电控发动机维修、自动变速器维修、汽车空调。而衔接的相应高职汽车专业专业核心技能强化课:汽车底盘电控技术 汽车自动变速器 、汽车电路技术、汽车维护技术、汽车运用技术、汽车音响技术、汽车检测技术、汽车电控发动机。

两种教育模式的专业拓展能力课方向应统筹安排,安排一些选修课程或者专业延伸课程。如汽车专业英语等课程。

3.构建完整的技能培训体系

中职学校汽车专业培养的学生是主要是以中级工为主,如汽车维修工中级工、汽车维修电工中级工或者汽车钣金工中级工等。高职学校汽车专业培养的是以高级工为主的学生。因此在技能培训的层次上就显得不同。重点也不尽相同,前者以技能为主,后者以综合能力为主,辅之于技能。

因此,构建完整的技能培训体系就显得很有必要。相关技能培训机构和鉴定部门要统筹考虑到不同层次技能考证的需要,制定汽车专业中职和高职教育的技能培训对接标准,科学规划技能培训在人才培养和课程中的比重。中高职学校在学生技能培训中要层次分明,突出重点难点,还要考虑两种教育的后续技能提升空间和发展空间。

在具体衔接上,对应中职汽车专业,高职专业可考虑一年级至二年级采用模块化教学或者项目化教学方式,到了三年级采用顶岗实习或者岗位模拟的方法。具体来讲,强化技能, 可能过汽车发动机强化实训、汽车底盘强化实训、汽车电器强化实训、汽车电控发动机强化实训、汽车电控底盘、汽车电控车身强化实训和汽车综合强化实训等。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整车强化实训:汽车整车电路、亚洲车系、美洲车系、欧洲车系整车实训等。最后进行岗位模拟,如汽车机修工模拟、汽车电工模拟等类似于实际企业的环境,以进行技能的强化提升。

4.建设适应本专业衔接所需要的师资、教材和实训条件

4.1建设适应教学的师资力量

教学师资力量是做好汽车专业中高职教育的衔接的一个因素。教师是教育里的一个关键环节,他是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和执行者。目前职业教育系统中教师的能力参差不齐,一些部分老师理论水平较高,而实践不足,甚至只能纸上谈兵,学校也没有相关的培训和进修机制,造成部分师资难以面对中高职汽车专业衔接时所带来的挑战。中高职汽车专业衔接对教师的综合能力较高,要求专业教师既能上讲台当老师,还能进工厂当师傅。因此相关教育部门必须统筹考虑师资力量的建设以适应新型教学的需要。可通过加大内部师资力量培训,或与企业合作,引进较强实践能力且兼备应对教学的能力的人才等措施实现,大力推进“双师型”教师培养。

在不考虑两种教育模式衔接的情况下,中职汽车专业需要的是技能突出的专业教师,高职需要有一定技能和理论知识全面的复合型教师。而在两者的衔接时,要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根据技能培养目标和社会岗位需求,来建设适应两者衔接时的新型教学的师资力量。衔接时,对师资的专业技能水平和理论知识水平有很高的要求,既需要教师会做,会说,还需要教师会教。

4.2教材

构建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和技能培训体系则需要通过教材作为支撑,同时教材也要适应两种不同教育模式的需要。要编写能够体现两种教育模式的教材,体现学生技能和综合能力的教学。教材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两种教育模式衔接效果的好坏,以汽车发动机方面的教学内容为例,如中职汽车专业重点应在发动机检测与维修等与社会企业相关联的社会实践上,而高职则在些基础上对技能加以强化,且加强理论知识素养的学习,其课程可以为汽车构造与原理等。因此,只有编写与两种职业教育和有利于两者更好衔接的专业化教材,才会真正做好两种职业教育的衔接。

4.3实训条件

在构建好课程体系、技能培训体系和教材后,实训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中职教育需要大量的设备和工具,汽车专业是一个特殊的专业,对车型和工具的要求比较高,不同品牌甚至不同年份的车型一些关键数据也可能不一样,这样对设备和工具的需要量就大,而且也易损耗。而高职也随着对职业内容强化而对实践部分加大了教学力度,同样对设备和工具的要求也较高。而作为两者的衔接,实训条件则相对要有些不同,因为中间涉及到对技能的强化和提升,比普通的实训强度要大,难度要高。

参考文献:

[1]孟国强.汽车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广东,广州,510515

[2]彭志宏.中职和高职教育衔接发展的探索和实践

中高职教育衔接篇4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技术学院,江苏 徐州 221140)

【摘要】中高职教育衔接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关键,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影响到我国职业教育能否健康和快速发展。中高职教育衔接不是简单地“学历嫁接”,而是要从招生制度、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良好衔接,通过对我国中高职衔接现状进行分析,剖析了当前中高职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中高职衔接协调发展的四项对策建议。

关键词 中职教育;高职教育;中高职衔接

基金项目:2013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中、高职衔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为例”(2013JSJG426)。

作者简介:朱涛(1981—),男,江苏徐州人,硕士,现任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技术学院自动化教研室主任,讲师、工程师,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带头人,从事自动化教学与研究工作。

21世纪的中国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对中、高职教育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中职与高职教育是同类性质的两个不同阶段和层次的教育,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脱节、重复、断层,职业学校学生升学和成才渠道不畅和效益不高等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能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新任务。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研究既是热点问题又是难点问题,很多学校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现状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实践,在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省市都已开始试点,典型的做法有:北京市构建了以职业教育分级制度为核心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按照“从职业出发”和“服务人们终身职业发展”的理念,提出了以初中后分流为起点、以5级架构为主体并能纵向发展的职业教育分级制度;上海以课程衔接和考试制度改革为突破,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应用本科教育的衔接,构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养成以及培养模式和学制贯通的“立交桥”,打通技能型人才成长发展的渠道;广东开展了对口自主招生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招生试点工作,并逐年扩大试点范围,“中高职三二分段”指在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选取对应专业,制定中职学段(三年)和高职学段(二年)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分段开展教学活动。江苏省在《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提出,“2011年起试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注册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和高级技校、技师学院学习的制度”。江苏省中高职衔接试点项目类型有三种:中高职“3+2”分段培养、中高职“4+2”分段培养和中高职“3+3”分段培养,即在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学习3年或4年,进入到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学习2年或3年。

2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存在的问题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不清,导致我国初步建立起的中高职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存在很多问题,衔接不够通畅,只是解决了形式上的衔接。职业教育中的中职、高职的衔接虽有通道,但不够畅通,还处于个案、缺乏整体联系的探索性的研究阶段,大多数研究成果属于经验层面的分析和总结,此外,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终结阶段,无法保障职业教育系列人员接受更高层次职业技能训练的要求和终身学习的要求。

2.1高职生源特点决定中高职衔接工作开展受到限制

高职等职业教育的生源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大部分是参加普通高考的毕业生,中职毕业生仅占一小部分,而前者在高中阶段几乎没有职业技能训练,绝大部分时间都在进行文化理论知识学习,进入高职后不仅要接受高职教育的普通文化知识学习,还要进行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只有具备了中级水平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才能达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对于中职毕业生来讲,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职业性、技能型”的特点得到了延续,显然,这部分学生的职业技能更容易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加强,现实情况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以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这些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知识基本为零,必然导致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很难将重心放到中高职衔接上来。

2.2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缺乏统一性

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属于职业教育中两个不同的层次,虽让它们都同属于职业教育类型,但高职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自己定位于高等教育,然后才是职业教育,近几年,大部分高职院校才真正接受自己是职业教育的高等院校这样的事实,显然,在职业教育内部管理缺乏层级衔接的统一性,这种管理体制不利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不利于中高职教育的衔接。高职教育在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和职业岗位技能训练上,应该建立在中职的基础上,并有一个更高的层次,然而由于上述原因限制,中高职衔接的通道没有完全打开,中职与高职的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操作训练从同一个水平开始,只是最终要求人才培养的结果不一样,中职与高职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严重重复也就不难理解,造成职业教育资源的浪费,质量和效益均受到极大影响。

3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对策

3.1不断优化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招生制度

各级政府要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把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主管部门部门要统筹推进中高职职业院校的发展,在招生、教学、管理、就业、校企合作在内的制度上的进行改革,确保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中高职教育衔接首先要做好招生录取制度的衔接,中职升高职的入学考试不能按照普通高考的办法去实行,而要根据中职教育的特点,增加和突出职业技能的考试,这样才能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目前的中高职衔接教育主要有“五年一贯制” 和“中职升高职”两种主要形式,教育主管部门给定的计划政策有限,尽管在各地实际运行中有所突破,但与学校、企业和学生的期望值仍然有一定差距,应尽快完善相关制度,根据市场调节,适当放宽中高职衔接的招生计划。中高职教育衔接不仅仅是学制上的衔接,要注重内涵建设,除了相关配套制度的完善,在政策上要给高职更大的自主权,各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各高职专业可能根据行业的要求将入学考试与中职的日常教学、技能竞赛、职业资格认证等成绩结合起来,完善招生制度。在一些成熟的中职学校招生基地,甚至可以试行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联合办学的形式开展预科教育,更好地促进中高职的有效衔接。

3.2实现高职专业与中职专业的有效衔接

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专业的衔接,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都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需求来设置专业,要真正促进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必须在行业部门和组织的指导下适当修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由于高职院校是中职院校毕业生的再深造学府,所以高职设置的专业首先是中职所设置专业的纵向延伸,其次要考虑到中高职衔接通道的宽窄,要适当在横向上做必要的拓宽,为了确保衔接的有效性和规范化,教育主管部门需要编制和推广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专业标准,使两个层次的职业教育在专业上的衔接更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3.3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有效衔接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和规格(下转第91页)(上接第57页)上是不同的,但也有许多共性。两者都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的职业岗位要求及规范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当然培养人才的层次和类型是不一样的,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二者在培养目标和规格上又都具有职业性、实用性、技能性等特点。为了适应区域经济结构布局和产业升级需要,中高职教育要优势互补、分工协作,注重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延续与衔接。

3.4实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

根据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不同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开发,明确各自的教学重点,制定课程标准,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完善教学管理与评价,推进专业课程体系的有机衔接。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人才与中职校的专业教师和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全程参与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共同探讨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和就业岗位,确定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以此为依据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高职与中职合作制定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既要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又要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根据学生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强化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教学过程的针对性、系统性,重视实践教学、项目教学和团队学习,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人人成才。

参考文献

[1]李贵炎,杨益明.中高职衔接“3+3”分段培养实例分析:以汽车运用技术专业试点项目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14(3).

[2]苏敏.关于建立健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0(13).

[3]尹存涛,罗忠诚,程远东.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内容分析与路径探讨[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2).

[4]马吉保.中高职衔接的实践探索:以宁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价值工程,2013(21).

中高职教育衔接篇5

【关键词】中高职课程 衔接 课程内容 课程标准

【基金项目】本文属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职业教育链的上移衔接问题研究》阶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JKGHAB-0090。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235-02

一、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重要性

中高职的衔接发展,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中一个重要问题,而中高职衔接的核心是课程的衔接。

1.课程衔接是教育衔接的内容和支撑

中高职教育衔接与中高职课程衔接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教育的衔接是一种全方位的整体衔接,是外延较宽、边界较广的泛在的衔接,涉及中高职教育的方方面面。课程衔接则是一种局部的、子项的衔接,是外延较窄、边界明晰的具在的衔接。从两者的关系看,课程衔接为教育衔接提供具体的内容和支撑。

2.课程衔接是职业教育的基础与核心

课程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任何一种教育体系中,课程始终处于核心地位。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特别是教育教学改革,最终必然要归结到课程的发展与改革。同时,课程是职业教育提供的最重要的产品和服务,它对于教育质量的提高,对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直接的现实性。

二、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

1.多部门分割管理

我国的职业教育至今仍然实行多部门分割管理,导致不同类型和层级职业教育之间协调性差,不利于中高职的统筹衔接。从主办单位来说,中职和高职学校有政府及职能部门举办的,也有行业、企业举办以及民办的。从管理部门来说,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高职学校、职业中学、直属中专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管理技工院校,部分行业部门管理其直属中专、高职学校。从学校实际来说,虽有中职、高职办学层次的区分,但各个学校都是独立的法人单位,高职学校对中职学校既无行政关系,也无业务指导职责。故职业教育内部课程衔接,首先面临着学校之间壁垒的障碍。

2.中等职业教育学制多样

中等职业教育的学制还有待于进一步规范。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有两年制、三年制等学制并存,另外还存在一些四年制甚至五年制技师资格的培养。目前的中高职衔接主要表现为学制的衔接,还没有做到本质上的真正衔接,因此学制设计是中高职衔接的关键。中职学制的不规范,提高了中高职课程衔接的设计难度。

3.课程标准和内容重复

中高职课程缺乏有机的衔接连贯。中职与高职在课程标准上缺乏对接,导致你教你的,我教我的,缺乏沟通整合机制。在一份《关于中高职协调发展的调研报告》中对“高职教师对中职教学内容的了解”的调研结果显示:了解较多的占10.2%;了解一点的占51.2%;一点不了解的占38.6%。显然,在这样的状态下,要想实现有效衔接和协调发展很困难。

缺乏沟通整合的中高职课程必然导致内容的重复。在对多所中高职院校专业名称相同的课程进行对比后发现三方面的问题。第一,科目重复,中高职课程名称相同的科目较多,很多专业达到80%以上,只不过高职开设的课程比中职多而已。第二,内容重复,在对一些中高职院校名称相同的课程内容进行对比后发现,知识点和技能点重复率较大,一般在50%左右,个别能达到80%以上。第三,教学目的,教学要求等大体相同,体现不出是为培养不同层次的技能人才的。

4.教学单元划分问题

职业教育内部衔接的关键是课程衔接,而课程衔接的关键和难点是教学单元的划分。职业教育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课程教学内容实质上不是唯理论讲授的,而更侧重应用、实践,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因而,其教学单元的划分,既可以按内容难易程度为标尺,也可以按技术操作流程为标尺,还可以按项目工作完成因素为标尺,这些因素的客观存在,也为课程衔接带来一定的困扰。

三、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途径

1.发挥教育部各专业教指委作用,统筹协调中职与高职课程衔接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围绕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接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明确各自的教学重点,制定课程标准,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完善教学管理与评价,推进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的有机衔接”,这既是实现中职与高职课程衔接的路径,也是保障条件。如何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充分发挥教育部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通过调查研究,科学统筹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和评价尺度,并转化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意志予以积极推行。

2.科学地制订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计划,解决课程重复设置问题

专业教学计划是职业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文件,是指导和管理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是保证职业技能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有效途径,是推进职业教育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改革的必然选择,在制订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计划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国家或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层面,应组织专家从宏观高度和顶层视野,制定中高职贯通的分类的课程标准体系,进一步明确课程目标、内容框架、改革要求等,为课程设置明确画线定界;二是探索建立中高职课程学分互认机制。中高职课程的重复学习,关键在于缺乏对已修课程的认同机制。如中职生修完与高职接续专业的某些课程,并考试合格甚至有的已获得了专业资格证书,但由于缺乏认定认同机制,到了高职这些已学过的课程得不到承认,还得重复学习。所以,采用学分或课程认同机制,建立相同课程免修制和未修课程选修替换制,将能有效避免课程的重复设置问题。 三是正确处理中职与高职教育之间的衔接关系,确保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制订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计划时,既要考虑中职学生的升学问题,也要考虑中职与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处理好这两个问题也就能做好中职与高职教育之间的衔接工作。

3.准确定位和整合教学内容,避免课程内容重复

课程内容重复是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顽症”。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首先要准确定位中职和高职课程内容。要依据教育大众化和门槛降低的现实,从两个层次教育人才规格入手,研究课程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对应性,确定一般技能人才和高端技能人才的不同,然后再根据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岗位目标的要求,配置相应的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的确定更加科学、合理。第二,要按层级和梯度原则甄选和细分课程内容。毋庸置疑,中职和高职两个不同的学历层级,所学的课程内容在难度、深度、广度和能力级差上都是有区别的。应该有明确的学段界域和逻辑梯度,尽管作为相邻层级它们又是联系贯通的。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根据层级和梯度逻辑关系,认真分检、细化、定位各自应该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内容和能力层级,再据此编写出各自应知、应会的教科书。

4.材编写标准,整合创新教材编写

编写分类明确的中高职课程教材,是实现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重要环节。第一,中高职的教材编写应依据国家统筹协调制定的统一分类的、具有对接属性的课程标准编写。这样从源头上把握各自的编写尺度及内容要求,编出的教材就会定位明确,区分度高,避免内容上的交叉、重复、混乱。第二,中高职教材编写要打破学科化的编写体例,按照项目化或模块化的体例编写。项目化或模块化教材是中高职教材改革的趋势,其特点是根据项目或模块重构教材体系,它以项目或模块的难易程度来编排其先后顺序,以项目或模块为逻辑纽带,重组或链接完成项目所需要的“必需、够用”的理论点、知识点,当前一个项目介绍过的知识在后一项目再次出现时,就可以不必再次编写。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内容重复,使教材更加凝练、紧凑、精粹。在衔接上,要区分项目或模块的难易、大小、高低、简繁等,将相对容易的、简单的、低端的、量小的项目编入中职教材,而将难度大的、综合性强的、复杂程度高的项目编入高职教材,这样既有区分,又相互衔接。是较理想的对接状态。

总之,我国的中职与高职教育课程设置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重中之重,如果妥善处理好这一衔接问题,不仅需要职业院校的努力,也需要职业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更需要行业企业的积极参与,做好这一衔接问题有利于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学生与高等职业教育阶段的学生获得从事各种不同职业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对提高他们的职业竞争力与提升就业与创业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意义,最终实现中职与高职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玲、周志刚: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1,25。

[2]高原:我国中高职衔接研究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4,5。

[3]王武林、单松龄:对中、高职教育专业衔接的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6,12。

[4]银清华: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之我见[J],新课程研究,2008,3。

作者简介:

中高职教育衔接篇6

关键词 中职教育 高职教育 衔接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一、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现实意义

(一)中高职教育衔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催化剂。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科技创新和信息化的重要性对职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世界各国也越来越重视科学教育的发展,在财力物资方面也投入更多。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国家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的变化也促进了中职教育的改革。现在我国各地区、各行业间的发展都不平衡,职业教育所占的资源也因地而异,所以职业教育的衔接有利于经济的平衡发展,从而缩小贫富差距。同时,国内企业也顺应时势寻求自身改革,中职院校的毕业生也面临着提高自身专业技能,解决就业问题。因此,中高职教育衔接能培养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顺应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中高职教育衔接是普及高等教育的有利途径。

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使人们更加关注高等教育和提升知识构造的重要性。目前在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很迅速,社会对高职教育培养的职业人才需求大,但是普通高等教育的招生不针对中职生,而是仅限于高中毕业生,这种招生资格的不平等造成了教育结构的缺陷,也使广大生源丧失了享受平等教育的机会,也导致公司企业缺乏大量高素质的职业人员。所以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能够弥补教育体制的缺陷,普及高等教育的发展。

(三)中高职教育衔接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必要手段。

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以中专、技校、职高等教育形式的中等职业教育体系,在进一步改革发展中,高职院校的质量也不断提升。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因素,涉及教育体系内部的机构设置、课程安排和发展规划等等。中高职教育的衔接能够优化职教结构,促进中高职教育内部改革更新,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必要手段。

二、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存在的问题

(一)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存在偏差。

我国中职教育旨在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初等中级人才,重在给学生打下理论基础和基础的技能水平,便于学生升入高职院校之后提升更深、更广的专业理论和综合知识。而高职教育则更加注重培养更高层次的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就业于公司企业是专家型人才,比中职生的综合素养更强。目前看来,我国中职教育侧重以学生技术教学和就业能力方面的培养为中心,理论知识和创造性技能缺乏,难以适应高职教育的课程安排和教学活动。这样一来,我国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之间就存在脱节,中职学生升入高职院校后达不到理论学习和技能学习的要求,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存在偏差。

(二)中高职教育部分专业设置不对口。

中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应该要依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企业行情的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公司企业专业的广泛调查和岗位的职业分析,规范科学地设置学科专业,制定统一的中高职专业目录,培养国家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也使中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上实现良好的承接,以实现教育的衔接性。现在我国的中职院校的专业开设得多且细,但是不少高职院校的专业开设得少,与中职院校的差异很大。不少中职院校的学生升学后,在高职院校中找不到与自己愿望相符的专业或者相关专业,使大量毕业生难以适应高职院校的学习环境,不得不重新选择另一专业或者放弃就读。

(三)中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及衔接不妥。

我国中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存在不合理的地方,首先体现在中职院校的课程建设滞后于专业建设的发展,因为社会就业形势严峻,中职教育的专业变动频繁以适应就业需要,但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质量降低、更新速度慢,造成了课程开发难度大。另外,我国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缺乏对生源的包容性。我国高职院校的生源既有从普通高中毕业的学生,也有从中职院校毕业的学生,两类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理论水平不一样。但是现在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主要是考虑到高中毕业生的知识水准,教学内容和中职学生的知识水平不相符,在这一方面忽略了与中职教育的衔接。除此之外,我国各类中职院校的培养方向各有差异,大众的高职教育基本都还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框架构建和体制还在摸索建设,课程开发的速度十分缓慢,进而加大了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四)中职教育的生源难以适应高职教育的要求。

高职教育的生源素质对高职教育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中职院校的毕业生的整体素养和质量对中高职教育的衔接有重要意义。但是现在中职教育的生源大多都是成绩较差未被普通高中录取的学生,或者是知识水平更低的学生,这些学生的学习能力不突出,基础知识掌握不牢,中职生的素质参差不齐,而中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又侧重于对专业技能训练的重视,忽略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知识学习。这些毕业生难以升学,继续在高职院校中深造,虽然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以及较扎实的实际操作能力,但由于对文化知识的学习能力较低,缺乏进一步深造的基础,因此很难适应高职教育的要求。

三、提高我国中高职教育沟通与衔接的有效途径

(一)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衔接。

目前,中高职院校之间缺乏沟通合作,各自为政,教学目标缺乏联系。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侧重就业,与高职院校注重专业技术知识有异,导致彼此培养目标缺乏衔接。要实现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衔接,要对培养目标重新进行定位,目标的明确和清晰对衔接工作有重要意义。中职教育培养的学生是中等专业技术人才,而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是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各类中高职院校的发展层次都不一样,而精准定位是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标准的前提。因此,中职教育的教学目标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础知识的培养,而高职院校也要吸纳非普通高中毕业生就学,要为学生创造学习条件,同步促进学生专业理论和动手能力的发展,这样才能实现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衔接。

(二)中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衔接。

我国中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落后,一味跟从模仿普通本科课程的模式,以学科为中心,课程结构缺乏学科之间的交叉发展、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样一来,就给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衔接带来困难。课程衔接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关键点,也是中高职院校自我改革的重中之重。因此,课程的设置需要从多样性、针对性、专业性方向发展,其中,中职院校与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要有延续性和依存性,课程设置不能重复,要保证中高职教育的专业对口。因此,要加强对中高职教育课程结构衔接一体化的规划,才能很好地解决中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衔接与沟通问题,从而优化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计划。

(三)中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衔接。

中职生的专业技术锻炼较多、文化知识薄弱,而高职生的基础知识较强、实际操作能力较弱,只有在充分了解到中高职学生的不同特点,才能做好中高职教育模式的衔接。因为我国校企合作不紧密,学校教育以教学为主,与社会行业的需求严重脱节,不利于学生对口就业。因此,中职生和高职生的教学模式不一样,要区别对待,要建立适应社会需求的、以职业能力为重点的教学模式,选用综合性高、实用性强的职教教材,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促进中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有效衔接。

(四)中高职教育招生制度以及管理模式的衔接。

科学合理的招生制度和管理模式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保证,也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突破口。

针对目前高职招生考试与中职教育存在不一致的现象,必须从以下几点去改善:首先是严格规范中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中职教育要加强基础文化知识教育的力度,在教材、教学、考试方面要统一文化知识的水准,使其达到高中标准。其次,要改革招考制度。要取消高职院校对考生届别或年龄的限制,除了普通高中毕业生之外,也要给其他学生创造报考条件,并且要不断扩大针对中职生的招生比例,这一做法既为更多有求学愿望的中职生提供了机会,又缓解了中职生的就业压力,同时也扩大了高职院校的生源。中高职教育的管理模式也需要改进,应该由专门机构对中高职教育统筹协调,监督管理,注重对中高职教育在招生形式、资格认证、办学模式以及教学管理上的指导,注重中高职业教育资格体系、教学体系、课程建设体系及教学模式的完善,促进中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作者: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电广传媒系系总支副书记)

参考文献:

[1]柳燕君.北京市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6).

[2]杜长亮.我国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探析[J].职教论坛,2011(28).

中高职教育衔接篇7

1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各学校虽然对中高职的课程衔接进行了很多的思考和尝试,但大多做法并不成熟,仍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使得中高职课程衔接生硬,整体规划不够科学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培养目标定位分离,缺乏相融性培养目标是学生培养中的关键要素,决定着学生的教育过程。在中高职衔接中,中职阶段的培养目标,往往是在原有中职的培养目标上,没有进行较大调整,较多强调了就业导向,重技能轻理论明显,使学生在中职阶段不能奠定教好的文化理论基础,到高职阶段,文化教育、基础理论课教育比较吃力,对进一步素质拓展产生影响。在高职阶段,培养目标的确定中,也较少考虑到学生已经在中职阶段学习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专业学习的标准上,没有提出更高的要求。

1.2课程建设未能统筹,课程设置重复学前教育专业的中职和高职阶段均建立了各自的课程体系,相比较而言,中职的课程体系由于建立时间长,相对比较完善。高职的课程体系,由于时间较短,显得还不够成熟。在中高职衔接过程中,还处于“各自为政”阶段,未能从政策上或政府行政部门统筹设计,建立统一协调的课程体系。这样也就出现了大量的课程重复设置的现象。比如:《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幼儿园活动设计》等核心课程,在中职阶段开设,在高职阶段也开设,有的学校甚至选用了相同的教材,没有层次的差异,只是简单的重复,浪费了教学时间,使师生的教与学兴趣全无,影响了衔接的效果。

1.3实践教学脱节实践教学是学前教育专业学习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是胜任幼儿教师岗位的前提。在目前的中高职衔接中,实践教学还没有一体化的规划,实践教学环节仍处于脱节状态。中职的实践教学分见习、实习、顶岗实习等阶段,由于中职的实训条件比较好,与幼儿园联系较多,实践教学环节做得比较扎实,学生得到较多的锻炼。高职阶段的实践教学,由于起步较晚,在实践教学设计上还不够完善,深入幼儿园实践做得还不够。同时,实践教学还缺乏一体化的教材,即使中职阶段、高职阶段,好多学校也没有实践教学的教材,有的学校只是编写了实训大纲、实训指导书,更谈不上统一的实训教材了。

2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衔接的设计

针对中高职课程衔接中的种种问题,我院在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衔接中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尝试,考虑到社会需求、学生愿望,兼顾政策许可和可操作性,制定了“模块教学、阶段培养、循序实践、阶梯上升”的衔接模式。这样使中高职衔接更加流畅,提高了衔接的效率和效果,能及时满足学生的专业提高需要,利于整体化设计。在中高职课程衔接中,以下衔接要素是重点:

2.1培养目标衔接,体现差异性在中高职课程衔接中,培养目标衔接是首要任务。中职阶段的培养目标和高职阶段的培养目标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共同点是衔接的桥梁,不同点是各自阶段的差异。把共同点衔接起来,并体现层次的区别,保留不同点的差异性,兼顾不同阶段的需要,特别是中职阶段学生技能培养和进入高职阶段学习的拓展需要。坚持中职阶段是基础,依据中职阶段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调整高职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培养目标的连续性和层次性,打造优秀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实现中高职培养目标的有效衔接。

2.2课程体系衔接,体现整体性课程体系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重点。要实现课程体系衔接,就要打破固有观念和原有的课程体系,站在不同角度,统一设计课程体系。既要站在中职的角度设计高职阶段的课程体系,也要站在高职的角度设计中职阶段的课程体系,同时还要站在终身教育的角度,设计一体的课程体系,统一课程标准。实现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相结合,课程模块之间互相兼顾,各有侧重。在中职阶段课程模块要强调“宽基础”,开足文化课程和基础理论课程,到高职阶段,要加强课程开发,使课程“综合化”,可以更有针对性的延展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

2.3课程层次衔接,体现递进性从整体上设计课程体系,实现衔接,能够避免课程间简单的重复设置。但是每个阶段的学习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课程内容不可避免会有“重复”。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应根据整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从中职阶段入手,按照打基础的要求,确定好课程内容,满足基本要求。到高职阶段,依据中职阶段开设的课程以及课程标准,对于“重复”的专业课程,要体现课程内容的递进性。比如:在中职阶段已开设了《音乐》《器乐》《舞蹈》等专业技能课程,在高职阶段依旧会开设这些课程,但是教学内容、教学深度会有很大不同,课程标准已有较大的提高。再如:《学前心理学》已在中职阶段开设,到高职阶段,可开设《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拓展学生对儿童心理知识的理解。中高职衔接的优势在于同一专业的专业课程在中高职阶段都进行学习,那么可以使学生轻松的拓展和提高专业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2.4课程类型衔接,体现丰富性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衔接的中职阶段,可以参照高职阶段,实行学分制,给学生一些选择,设定一些“灵活性”的课程模块,使学习内容有一些弹性。在高职阶段,由于中职阶段已学习了较多的专业课程,所以应该更多的开设选修课程,突出不同侧重的课程模块设置,使课程具有特色,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比如:开设早教模块、特教模块、艺术模块、教育管理模块等,让学生有更多的发展方向,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规划未来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开展项目教学,以项目引领,突出能力本位。将微课、翻转课堂、小组教学引入课堂,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增加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给学生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体现学前教育“师范性”的一面。同时注重引入前沿的教育内容,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比如在音乐教学中,可引入“奥尔夫音乐教法”,拓展音乐的范围和影响力。还应开设蒙氏教法、感觉统合训练、亲子教育等教学方法,并能通过学习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同时实现职业资格证书的衔接。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教师资格证书获得的改革,获得教师资格证的难度增加很多,这样,在课程类型衔接中,应充分考虑这一点,使学生学好相关课程,为他们提供更多考取教师资格证的机会。近几年,我院在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师生反应普遍较好。在整体的课程衔接中,按照上述的四个要点,不断进行探索,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模式,课程设置既体现“宽基础”,又强调课程开发,体现“综合化”和“灵活性”,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中高职教育衔接篇8

关键词:中高职教育;互动衔接;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3-0021-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纲要》从政策上进一步保证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互沟通和衔接的教育体制。目前我国学校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已经基本形成了两大类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一类为一贯制模式,如五年一贯制等;一类为分段衔接模式,如对口招生模式、3+2模式等。教育部出台的《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又进一步明确了中高职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重点。如何落实这一系列政策,成为中高职协调发展的重要前提。

一、中高等职业教育互动衔接脱节的原因分析

1.对中高职教育互动衔接认识不到位

把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和协调发展,狭义地理解为学校职业教育系统内部的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院的互动衔接,认为协调发展就是大幅度提高中职生升高职的比例,打破现在限制中职生大面积对口升学5%的招生比例,或大规模发展五年制高职教育等[1]。

2.职业教育体系缺乏灵活性、开放性

第一,我国的职业教育相对封闭,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高等教育衔接不顺畅,学校职业教育与产业、企业联合不密切。第二,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的学校职业教育与社会职业教育(培训)之间基本不联系。目前,我国没有实现职业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职业资格证教育的衔接和对应机制,因此,为了获得两类证书,学生要重复学习相同或相似的课程,接受相同或相似的职业培训[2]。第三,各种类别的中高等职业教育也处于各自为政状态,造成在专业、教材、评价等方面脱节。

3.中高职教育招考制度不灵活

(1)学制和学历限制。中职学校的毕业生按照现有的政策只有5%比例的应届毕业生进入对口高职继续深造,中职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终结教育,这已严重影响了中职教育的生源结构和数量,限制了中职教育的发展,并将进一步影响高职教育的发展。

(2)中职升高职的考试职业教育的特点不鲜明。考试偏重于文化课的考核,轻视专业技能的考核,使得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发生变形,不利于中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

4.中高职教育管理、保障体制不到位

(1)分割管理现象严重。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人为的划分为学校职业教育和社会职业教育,其中学校职业教育归教育部管理、社会职业教育归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管理,两大部分之间几乎不联系。而且学校职业教育系统内的中高职教育分属不同的教育管理机构,中职教育归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管理,高职教育归高教司管理,存在着明显的管理边界。这种多头管理、互不联系的管理体制,导致各级、各类中高等职业教育各自为政,严重阻碍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2)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配套的中高职衔接规范体系、保障体系,这将最终影响中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

二、促进中高等职业教育互动衔接的主要对策

1.转变观念,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理念

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需要进行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教育的对接、学校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衔接、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的对接,这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各类中高职教育(培训)机构应当转变观念,树立互动共赢的意识。根据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状况,主动以产业群为纽带,培植“双赢”的合作基础,构建互动合作的利益平台,以“激活”双方在互动衔接中的“内驱力”,保证中高等职业教育互动衔接的长久发展。

2.构建中高等职教育互动衔接及协调发展的立交桥

(1)明确中高等职教育衔接立交桥的内容。第一,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构建职业教育、继续教育、高等教育、职业培训以及职业技能之间的完全学分对接体系。实现各类教育、培训课程的融合,以及各类职业技能转换为各类教育、培训课程的机制和规范制度。实现学历资格与职业资格的融合。打破现有的中高职教育在学历资格与职业资格目标上不相匹配贯通的格局,借鉴国外经验,将职业学历教育、职业资格进行明确分级,每个级别都有明确的必须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技能,以及在工作中必须具备的能力、技能和履行的职责,并确定职业资格证书与相应职业能力等级、学历教育等级之间的对应关系,实现职业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的“双证”融通,使职业学历教育在体系上与非学历教育的职业资格完全衔接贯通。充分发挥职业教育面向人人,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学习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

第二,实现普职渗透,丰富学生发展途径。一方面,有条件的普通高中适当增加职业教育课程。可以通过联合区域经济的企业、职业学校为在校生提供短期培训、周日培训、假期培训等多种方式的职业教育,普通高中学生也可以充分利用现代职业教育网络自主选择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学生可以依据自身的情况自愿选择一个或多个训练模块或单元,这可以为升学有困难的普通高中在校生转入中等职业教育的学习提供渠道。对未升学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实施一年制中等职业教育,强化技能培养。另一方面,职业学校要为本科院校学生技能培训提供方便,为本科院校学生提供实习、实训以及进入工作环境的机会,使本科院校学生在接受学历教育的同时,又多了一项就业技能。

第三,构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要紧跟产业结构的发展,保证中高等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优化中高等职业教育布局,构建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中高等职教育一体化培养模式。“根据职业能力与课程的对应关系,将课程内容进行归类、整合,科学合理安排,形成脉络清晰的课程结构,以真正有利于学生实际职业能力的培养”。

(2)建立完全学分管理机制和弹性学制的操作路径。借鉴国外经验,建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历教育、不同等级的职业资格、不同类型的课程学习、不同途径获取的不同能力与技能相互转换的完全学分互认机制,使“学分”成为转换的纽带,为终身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奠定基础。建立“学分银行”,实行职业技能“当量替换”职业学历教育学分,在学校职业教育与成人职业教育(培训)之间,建立社会培训、企业员工工作经验、职业资格等级等与职业学历教育的相关课程内容相互转换的国家或行业统一认定机制,达到规定学分后即可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或者工作经历[3]。其次,建立灵活的学籍管理机制。允许学生转专业、转学校、退学后再插班或直接插班学习,学生可以实施“连续学程”、也可以实施工学交替的“非连续学程”。突破传统的学历的教育学制限制,逐步建立“学习―工作―再学习―再工作”的终身教育模式。

(3)发挥职教集团作用,促进校企深度合作,深化中高等职教育协调发展。第一,企业提供职业培训和参与开发职业教育课程。企业不仅为职校学生提供培训岗位,并且提供相关专家与校方专家一起进行产业发展预测和职业分析,利用工作任务对中高职学生应掌握的岗位能力进行细化,并以此为依据规定达到相应岗位能力要求的操作技能和专业知识,构建以职业能力发展为主线、对接产业的中高职教育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第二,中高职学校在集团组织这一平台上进行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核心课程体系、师资培训、学生实习实训等方面的互动衔接和资源共享。开通集团内部校企专业人才交流、中高职专业教师交流制度[4]。校企专家共同参与企业研发、教学科研,促进集团内部资源优化共享,深化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

3.推进中高职招考制度的改革

第一,打破招考的学历、年龄界限,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的需要,扩大生源渠道。除应届中职毕业生外,往届中职毕业生、应往届普通高中毕业生、成人职业教育(培训)的学生、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以及城镇在职人员、下岗人员、农村劳动者、退休人员等,都有机会依据自己的学历、职业培训经历、职业资格等级、相关的工作经验等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满足职业技术人员、普通职业教育体系外的各类学生的升学愿望。生源的年龄结构从单一的应届毕业的青少年中职生扩展到包括青年、中年、老年在内的多个年龄阶段的人群。

第二,依据区域产业结构对不同层次技能人才的需求,制定科学、动态、区域性的中高职招生计划。进一步扩大职业学校的招生自,完善中职生直接升学的制度,探索中职优秀毕业生和在在实践岗位具有突出贡献的技术人员免试升入高职院校深造的办法,以及注册进入高职院校和高级技校、技师学院学习的制度。

第三,改革现有的考试内容重视文化课、轻视专业技能的考核的现状,突出专业技能考核,推广“知识+技能”的考试考查方式。体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中职教育的专业核心课程,考核内容既包括综合文化知识,更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4.构建中高职互动衔接的管理与保障机制

第一,增强政府统筹管理的力度,消除中高职教育分割管理的现状,建立连贯的中高职教育的管理机制,建议成立“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局”,隶属于教育部。从管理体制上保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的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顺利运作。

第二,根据本地实际,制定促进本地区职业教育发展、促进校企合作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进一步明确和落实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等的法律责任和权利。例如通过立法规定企业必须承担职业教育的职业培训任务,并为实习的学生付一定的劳动报酬。

第三,政府主管部门加强中高职互动衔接服务体系的构建。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定期的或不定期地牵头组织交流会、研讨会、学术论坛,组织开展有关中高职互动衔接的系统性研究,并在培养目标制定、课程开发与衔接、招生等方面给予政策和经费的支持。

参考文献:

[1]范唯,等. 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路径[J]. 中国高 教研究,2011(12):62-66.

[2]卢兵. 依托职教集团,构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J]. 江苏 高教,2011(6):140-142.

[3]周建松. 关于全面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考[J]. 中国高教 研究,2011(7):74-76

[4]沈怡,等. 职教集团化办学的中高职教育贯通研究[J]. 职业技 术教育,2011(7):28-31.

收稿日期:2012-11-01

基金项目:2010年山东省社会规划项目(10CJYJ09);临沂大学社会服务项目(2012YLSJ012)

上一篇:建设教育范文 下一篇:本科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