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图形化创意研究

时间:2022-05-07 01:38:52

汉字图形化创意研究

摘 要:在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的格局下,中国的设计已经“纳入”或“被纳入”这种国际性的设计场景中,只有在理论和实践上立足于全球、扎根于本土,才能够在国际设计中搏得一席之位。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视觉美感和内涵,因而成为设计的巨大资源。文章试图从传播学、美学的角度重新审视汉字这一图形元素,以概念的界定为切入点,以海报设计为媒介,全面系统地对汉字图形化特征、信息传达方式和审美价值进行深入剖析,以期能够引发对汉字图形化的共同关注和思考。

关键词:汉字图形化 海报设计 概念界定 信息传达 审美思维

检 索:.cn

汉字是一种集听觉与视觉于一体的语言文字,因而又成为视觉艺术中重要的构成元素,“在对人为视觉图形图像态度中,具有得天独厚文化积淀并早已深入人心的汉字艺术,对它的选择,在大多数情况下使人的视觉心理产生一种内在的亲切感。”[1]汉字图形化设计就是利用汉字独特的艺术和情感魅力,传递信息的同时感人至深、发人深省。

一、汉字、图形、图形化与研究主体间的概念界定

汉字图形化首先是一种文字的图形化表现,将文字在语言表达的基础上进行视觉表现的最大化;其次是一种更高的艺术创作,更重视文字“意义”的视觉化提炼与创意化表达,不能将其等同于古代象形文字;再次,从世界文字的起源看,一切文字都可以进行图形化表现,但与其他文字相比,汉字更具优势。

(一)汉字与汉字图形化――从“文字表达”到“视觉表现”

文字是记录和传播语言的书写符号,以“音”达“意”。文字图形化实际上是将文字语言上的表达转换成视觉图形上的表现,增加其意义的传达力度,因而与语言“同质”,借助“形”来达“意”,具有“看”和“读”的双重功能。也就是说,汉字图形化设计中,我们能否准确获取文字承载的信息,不仅取决于文字内在“意”的传达,更取决于文字视觉上“形”的表现。

(二)图形与汉字图形化――从文字到文字的图形创意

“文字起源于图画,并且从图形符号中分离、演变出来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出于记载和传播信息、交流思想的需要,创造出了具有一定含义的图形符号,为了方便使用,这些图形符号逐渐简化,并约定俗成地走向定型,发展成为文字。”[2]这首先肯定了文字与图形的内在联系。

从甲骨文到印刷体,汉字的象形性一直持续到秦代的小篆,而后为了方便交流,才逐渐摆脱了自然形态的束缚,可以说,汉字的发展是从具象描绘到抽象概括的过程(图1)。那么,汉字图形化设计的创意思路是什么呢?我们认为是对汉字“象形”属性的“回归”。但是,这种“回归”仅仅是一种唤醒,不是还原,不能将其与象形文字简单地等同起来,这是由于它是基于对汉字形态和结构的理解,结合汉字象形表意的特点,联系并体会汉字自身所携带的信息内容,用适当的方式将汉字加以组合,利用汉字造型的本身来表现其深刻的内涵。

(三)汉字图形化的可行性――汉字的表意分析

语言学上的表意文字,是指形意文字,如汉字系统。汉字在其漫长的历史进程和发展演变中,始终遵循着以形达意的原则。正是这种表意特质,使汉字与很多事物联系起来,尽管这些联系有时很明显,有时只是一种暗示,但一旦与图形创意结合起来便会产生碰撞的“火花”,进而使汉字图形化成为可能――设计就是善于发现并利用汉字“意”与“图”之间的巧妙联系来丰富其象征意义。

二、汉字图形化的基础和优势

汉字具有明显的图形化表现优势,主要体现为:第一,从文字本身来看,汉字与思维“形意”相连;第二,从图形的角度来看,汉字具有独特的方块字外形结构与可拆解的笔画构成。

(一)字、形、意三位一体

日本设计大师杉浦康平先生曾将汉字描述为“激发沉睡于人类内心世界想象力的文字形态”,将拉丁字母描述为“尽可能以最快速度记录声音的方法”[3],这是汉字与拉丁字母最本质的区别。正是由于汉字的形与音间接而疏远、与意直接而紧密的关系,使其由字形的图象化到字意的意象化中产生一种“恰好”的契合感,构成“字、形、意”三位一体的典型特征。

1.象形寓意

象形寓意是汉字的基本特征。“会意”要求汉字造字时必须要有联想,即如何选取外物形象加工为一个具体形象的字形,去统领所要表达的字意和字音,做到客观事物的形与字的音意默然相契。“寓意”是运用形象表达意义,这里“形象”是“寓意”的基础。因此,“观物取象――观物是观察的方式,取象是视觉思维方式――成为远古中国人造纹造字普遍遵循的规定性。”[4]

2.谐音双关

汉字“假借”造字法中的形借与音借,即一音多字和一字多义现象形成独特的修辞效果,谐音双关就是利用其音同或音近的条件构成双关。中国传统艺术中常常借此制造一语双关的效果,如“道是无晴却有晴”中“晴”与“情”、“三阳开泰”中的“阳”与“羊”等。

当象形寓意与谐音双关成为汉字图形化创意的一种趋势时,形式不仅有了丰富的内容,更因为内容与形式之间非直接的需要,经过联想解释的环节而变得复杂,使得汉字图形与意义之间具有了内在的关联性。

(二)方形块状结构

每一个汉字都有一个完整的构造图谱,不变的是轮廓和笔画,多变的是组合构成。

1.独特的方块外形

“‘平面方块型’应该是汉字具有区别特征的本质属性之一。”[5]中国人将自然万物的变化都蕴含在方圆之中,形成了中华民族外圆内方的理想人格模式――“效法天道,刚健自强,圆转不穷;效法地道,守正固本,崇德广业;刚柔立本,变通趋时,方智圆神。”[6]这种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和民族性格深深地影响着汉字独特的方块外形的创造。

2.灵活的笔画构成

在汉字固定的方块空间中,以横、竖为主笔画,以点、撇、捺等为辅助笔画组成了丰富且充满变化的汉字字型。笔画作为汉字字形构成的基本元素,具有可分解、可替换的特点。汉字中的象形字多是独体,会意字多是合体,如“闩”是“门”后有“一”插枵封起来,又如“宿”是由“屋”、“人”、“席子”[7]组合而成。汉字所具有的这一“合”的整体性与“分”的可拆解性,构成其图形化创意表现的基础。

三、海报设计中的汉字图形化与信息传达

在海报中大量存在着以汉字图形化为表现形式的创意设计,其特征是以信息诉求为主要任务,借助文字的形与意,依据海报主题,选择最为概括、最为准确的汉字图形形式,快速且有效的传达信息。

(一)意义的传达

海报主题是信息传达的重点,汉字对意义的图形化表现主要通过受众对信息的感知和认知来完成,意义的传达包括直白性传达和概念性传达。

直白性传达是将汉字的意义即海报的信息以直观的方式呈现,主要利用受众的感知特性进行信息传达,强调图形信息的清晰和完备,能够避免受众对信息的误读和曲解,减少传达过程中信息的损耗。如毕学锋的作品(图2)将“网”字的信息直接还原的同时,也借画面的空间感丰富了信息。概念性传达是将海报的意义从复杂而具体的感知向抽象而简约的认知的提升,使汉字表象的信息变得模糊,强调图形的指代和暗示功能,更多地依赖于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如潘沁的系列海报(图3)通过创造视觉上“感”来传达信息上的“觉”,引发受众对记忆中的某种经验的想象。

正是基于想象的力量,汉字图形化的表现形式才得以从现实中脱身而出,冲破既定现实与社会的客观限制,以其独特的风格体现主体的理想和意愿,满足主体的情感诉求。

(二)情感的表达

海报不是将信息简单地甚至粗暴地施加给受众,而是将信息以视觉的力量感染受众,强调技巧、知识、情感与素材融为一体,转化为富有活力的视觉语言,以情动人。那么,如何使汉字图形化海报带有感彩呢?我们认为,设计的重点在于“情”与“境”的营造。

从本质上说,汉字更多的是一种经验图式,并且经过长久以来的信息流通,一些“文字符号”在视觉形式与信息内容之间已经形成了固定的联系,这种联系使它们成为某种精神与信仰的载体,表达着千百年来人类共同的情感。以图4为例,海报通过文字间笔画、结构的共用将“辛亥百年开心盛势”之庆展现得淋漓尽致。

对自然之境和心灵之境的追逐是汉字图形化的情愫,它是主体独特的情感话语与物象相互渗透产生的意念形象,寄情于景、借物咏情,在情境的渲染中寄托表达主体情感。如笔者的作品《星辰》(图5)将青春、理想、爱情幻化为浩渺星辰,抒发对时光的珍惜。只有那些具有视觉美感图形才能促使受众愉快地接受信息,进而引感上的共鸣。

结语

海报中汉字图形化赋予视觉形式以独特的审美意向和情感体验,与其说是形式的力量,不如说是汉字的审美情感对形式的升华所致,也就是说,汉字图形化的美基于汉字的美。汉字的美首先表现在“象”上,在以汉字图形化为表现形式的海报设计中,其美感主要呈现为方中求变的整体结构与生命律动的线条。

在中国人“天圆地方”宇宙观的支配下,单独的汉字在整体“和”的审美哲学中演绎着万物众生“不同”的风貌,这种独立成体的方块结构也正是海报中的汉字图形化的魅力所在。那些神采张扬的线条,展现的是汉字艺术的生命力,在汉字图形海报中,相互呼应的文字、相互牵连的笔画,如生命的血脉在流动,使得海报的主题意义在飞扬的文字间流转。

优秀的海报作品之所以能够被称之为经典,是因为我们看到了设计师对本土文化的情感及思考。当我们沉溺于西方现代设计精妙的形式表现的同时,也不要忘记我们共同的文化遗产――汉字正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注释

[1] 杭间、何洁、靳埭强 主编,岁寒三友:《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228页,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

[2] 党晟 著:《字体・符号・版面设计》,29页,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3] (日)杉浦康平 著,杨晶、李建华 译:《亚洲的书籍、文字与设计》,190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4] 辛艺华 著:《借形寓意与谐声双关――民间装饰字体的审美特征》,63页,《文史知识》,1998(3)。

[5] 李运富、张素凤 著:《汉字性质综论》,74页,《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6] 陈代波 著:《外圆内方,刚柔相济――试论《周易》塑造的理想人格模式》,76页,《周易研究》,2010(6)。

[7] http:///WordInfo.aspx?id=3067

上一篇:走“中国特色”工业设计道路的新倡导 下一篇:从表现技法的差异性看中国南北方水彩画的地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