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要心灵的碰撞

时间:2022-05-05 06:15:36

教育需要心灵的碰撞

新学年,在我教的学生中,有一个熟识的面孔――浩然。他的爸爸从小和我一起长大,妈妈后来也跟我是无话不说的好朋友。这次很巧,浩然分到了我的班里。

浩然基本是在全家及周围人的宠爱中长大的。小时候,他长得又白又胖,有时我也忍不住停下来逗逗他。一家人看到孩子总是高高兴兴的。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看不到这幸福快乐的情景了。浩然脸上那灿烂的笑容越来越少,走路时,头越来越低。有一次,浩然妈妈来找我,说:孩子在幼儿园不听话。大家出去活动时,被老师锁在了教室里。正好奶奶提前去接,发现了这个问题,找老师去问情况,老师给出了一大堆的理由。浩然妈妈跟我边说边掉眼泪,等到心情平静后,才回家。过了一段时间,我巧遇浩然,他高兴地拿着小红花回来,嘴里叨唠着:“阿姨,老师今天表扬我了。”看到他又笑了,我也跟着笑了,鼓励道:“宝贝儿,加油!”

后来,听到浩然的好消息越来越少了,问题倒是越来越多了。每次一开家长会,经常会听到浩然到家又挨打了。他数学考试不及格,语文考试睡觉,成了常态。家长很无奈。

回想浩然的经历,是在逐步向不好的方面发展。作为孩子的家长,他们有很多的不足,比如不该以暴力对待孩子,不该只用简单的反应来表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忽视了对孩子行为的分析与教育。但作为教师,我们更要反思。

我们常常把师爱放在嘴边,也认为自己为孩子操碎了心,但真正遇到问题时,是积极地分析解决问题,还是一味的推脱责任,值得反思。对于问题学生,有两种不同的看法,是“一马勺坏一锅粥”还是“火大无湿柴”,到底哪一句是真理呢?

我认为,如果只有第一种想法的老师,你的爱应该是没到达母爱的层次。想想,哪个母亲愿意把自己孩子想象得那么龌龊。作为教师,我们曾经被比作春蚕,也被比成蜡烛,那是对我们的尊重。如果在我们的脑子中只有“一马勺坏一锅粥”,恐怕与人们对教师的尊重太不相称了。而第二想法,经常是很多人期望的成功教育,由于缺乏对这个过程的研究与理解,成功率很低。

在当今社会,家长承受着工作与教育孩子的双重重任。多数家长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前者上,缺少专业的教育知识,教育观念陈旧;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但有时单凭一己之力很难实现教育的理想化。作为教育孩子的承担者,我们各司其职,努力的效果却是1+12呢?

我们认为:首先,作为家长与教师要自我反思,找出各自在教育学生中出现的问题,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真正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改掉自身缺点。以小浩然为例:作为家长,如果能够首先思考孩子不好习惯的形成原因,自己准备从哪个角度出发,帮助孩子改掉不好的习惯,在这个过程中作孩子的成长记录;然后寻求专业帮助,一点点改观,才会有效果。作为教师,如果能够正确对待孩子的行为,耐心疏导,而不是孩子一闹就锁在教室,犯点错就全校点名批评,有问题就请家长,那么肯定是另一番情景。我想,要使孩子们在家长与教师的教育下健康成长,首先家长与教师就要有耐心,身教重于言教。

其次,作为家长与教师要共同反思,分担教育工作的不同责任,形成合力,真正做到家校合作。在浩然的故事中,我们很容易发现,老师与家长的沟通,多数是把孩子的不足向家长进行汇报,对于缺乏专业教育知识的家长来说,孩子在家本就不好管理,这无疑是火上浇油,批评多于教育。双方分手后,带给孩子的往往是更多的批评与指责,试问这样的环境,是否利于孩子的提高呢?当然不适合。教师长时间的报忧不报喜,有时不但会使家长对孩子失去希望,甚至还会对学校教育工作失望。虽然都是为了帮助孩子进步,但是关系越来越恶劣,很难相互理解。

再次,作为家长与教师只有共同努力,一同站在孩子的角度出l,分析他们,了解他们,理解他们,才能帮助他们改掉一些不好的习惯,从而健康成长起来。让来自双方的爱与关心,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对于孩子喜欢的事物,我们一同与他们尝试,引导孩子体会成功,共同感受快乐。积极将成功的感觉向各方面迁移,帮助孩子学会克服困难。通过家校合作,我们将对方触碰不到的角落看好,在合作中加强理解,产生心与心的交融。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育工作中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让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是我们老师的责任。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我们学校教育工作中必须面对但同时也是最难攻克的一道难题。在这条路上,只有俘获孩子的心灵,撑起他们的自信,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每当我们贬低孩子一次,也许我们没有在意,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无疑是将孩子的自尊与自信又向下打压了一次。

从小浩然的身上,可以看出,孩子们有对美的追求,有对爱的渴望,他们更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帮助与肯定。作为老师,我们亦是家长;作为家长,也需成为老师。只有我们家校互补,互相理解与支持,孩子们才能得到真正的爱,享受到完整的教育,才能在我们的教育下健康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应当了解孩子的长处和弱点,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小心翼翼地接触他们的心灵。”我相信:如果教师和家长对每一个孩子都能付出真爱,产生心灵的碰撞,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与细心呵护下,他们自然会健健康康地成长。

(作者单位:北京市大兴区兴华中学)

上一篇:家校沟通的技巧 下一篇:高中新生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