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主义与审美狂欢

时间:2022-05-02 08:24:02

消费主义与审美狂欢

オ[摘 要] 消费主义时代的到来是导致当下影视艺术追求感官刺激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恰当地运用新的传媒所赋予的视觉权利,祛除消费至上主义观点,既要反对文化专制主义也要反对文化导向的无政府主义,实现影视艺术从伦理丧失到价值回归的审美转向。

[关键词] 审美狂欢;消费主义;价值回归;《断背山》;《色•戒》

おプ陨系墼烊艘岳,“情”与“性”便成为人类作为理性与感性存在的一种确证。人类社会总是在从“性”还是从“情”的取舍间,显现着社会的进步与文明的发展程度。从文艺发展来看,21世纪无疑是在这一取舍中步伐最快、幅度最大的时代。“下半身写作”等文学创作现象方兴未艾,、同性恋题材的文学、电影便铺天盖地而来。在电影艺术上,从20世纪60年代电影《洛丽塔》在一片争议中上映,到21世纪的今天《断背山》的万众瞩目、好评如潮,再到以挑战人类的欲望极限与视觉极限的《色•戒》,电影欣赏者的接受实践与接受心理经历了一次从羞涩到从容,从压抑到豁达的转变过程。形形的影视现象以让人目不暇接,从这些现象中折射出来的历史语境与文化背景不能不引发我们的沉思与反省――是影视改变了我们还是我们在改变影视?是从理性到感性狂欢,还是从感性狂欢走向价值理性?

ヒ弧⑸竺揽窕丁―人类消费时代的欲望渴求

ピ谑澜绮生之初,人类的情与性原本是无限美好的。上帝造人之初,亚当与夏娃的情感都是如水清澈的。但是,两人偷吃禁果、化生“智慧”,羞耻之心与耳目之欲从此产生,人类开始忍受生老病死的折磨和爱恨情仇的煎熬。人类与自己的情感斗争了几千年,中世纪的对情感与欲望的压抑使得这份情感被推向了万丈深渊。藉由文艺复兴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现代文明打破了情感的压抑,却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人类对欲望等情感的渴求,宛如无底的深洞一样吞噬着人类的理性。进入20世纪以后,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思想也发生了空前的危机。面对两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杀戮与血腥,人对人的理性自觉性与可能性产生了空前的怀疑,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观念盛行。尤其是20世纪下半期以来,资本主义的这种精神危机反映到文化艺术上,便是消费主义文化的到来。

ゾ陀笆咏缋此,很多制片人认为:“电影生产不停止,性的东西就不可能没有。性是电影业的精神支柱。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必须将这些永恒的价值――性作为自己作品的基础,这成为一种‘远见卓识’的本能。”[1]在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下,当下的电影文学在充斥着暴力、色情、价值、理性丧失的境遇中艰难前行……随着理性意识的被迫退场,与身体狂欢开始大行其道。

ヂ砜怂既衔,在资本主义之前,所有的艺术劳动是“以人为目的”的生产,是作为展现人的本质力量的生产,“作家绝不把自己的作品看作手段,作品就是目的本身。”[2]87马克思所说的这种艺术生产,不是为了获得利润条件下的文学生产,而是为了把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出来。而到了资本主义工业时代,商品规律使人们为了追求剩余价值而无所不用其极。而艺术一旦商品化就必然被价值规律支配,艺术独特的审美意蕴被以盈利为目的的艺术创作所取代;与此同时,衡量艺术作品是否成功的标准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转化――艺术作品成功与否,不再是能不能具有崇高的审美趣味而被读者接受,而是能否盈利。对价值的追求成为文艺作品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准。这时,艺术家的意愿已经不能左右其创作,这种创作动机完全受市场规律的支配,能不能赢得市场首肯和是否有卖点,成为促使艺术创作的真正原动力,作品成为一种盈利的手段而不再是洗涤人的心灵的良方妙剂了。

プ时局饕宓囊帐跎产是这种对利润无限追求的产物,这种追求之所以成为现实,完全是消费主义在作祟。在这个文化消费的时代,文化创造的商业追求远远超过了审美追求和艺术诉求,文化产品的媚俗与低俗充斥着整个文化领域,并开始占据“时代先锋者”的地位。“大众文化”的出现便是这一现象的产物。“当代大众文化是以大众传播媒介(主要以电子媒介)为手段、按商品市场规律去运作的,旨在使普通大众获得感性愉悦、并融入生活方式之中的日常文化形态。大众文化是当代通俗文化、传播文化、消费文化、商业文化的复合体。它们既代表了以大众消费为中心的新的文化产业、文化工业的生产,又是现代社会创造出的新的生活方式。”[3]这种按照市场规律运作的大众文化的代表便是“快餐文化”“下半身写作”现象的出现。

サ缬啊抖媳成健贰渡•戒》等就产生于消费主义大众文化横行的这个时代。然而,《断背山》除了的镜头与的描写外,毕竟带给人们一种旷世凄美的另类爱情――他们对爱的追求超越了年龄、超越了伦理、超越了性别。真正的爱情是伟大的,这是冲破世俗障碍的歧恋。正如李安所说:“爱是可以超越文化差异的,当爱降临时,异性之爱与同性之爱是毫无差别的,不妨把性别撇开。”《时代纽约》认为“《断背山》讲述的并不仅仅是性(影片里性的部分微乎其微),而是关于爱:一种犹疑而备受阻碍、最终化为心底悲哀的爱。”;BBC《电影评论》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个关于爱的故事表达出了人性中的一些本质的东西,既自然灼痛又优美细腻”。如果说《断背山》是基于人类纯美的爱情基础上的审美狂欢的话,《色•戒》则是彻头彻尾地屈从于人类的败笔。《色•戒》过于的场景的描写使得原本凄凉与悲美的张氏唯美小说变成了火辣与激情并存的港台,以至于在性文化开放的美国,《色•戒》被评为“NC-17级”――NO ONE 17 AND UNDER ADMITTED,17岁或者以下不可观看――该级别的影片被定为成人影片,未成年人坚决被禁止观看。

ザ、感性与理性之间――从伦理丧失到价值回归

ス去的20世纪与正在行进中的21世纪,无论是文化上还是在意识形态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开放时代:“从弗洛伊德、萨特到梅洛•庞蒂、米歇尔•福柯甚至特里•伊格尔顿和约翰•奥居尔,在这几代影响深远的西方文学人那里,我们都会发现对于身体的文化及其符号学意义的研究已经长驱直入,成了20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的一个学术增长点。”[4]、乃至已经同日益强化的消费主义结合在一起,成为票房收入的第一生长点。20世纪以前被人遗忘的女性身体开始反攻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票房”的定律如同影视圈“潜规则”一样被越来越多的影视创作者所接受,导演将的场景描写,看做是提升票房的灵丹妙药,演员也将“为艺术献身”这一口号当作是从“丑小鸭到白天鹅蜕变”的必经之路,广大的文艺欣赏者的审美情感也发生了由“美感”到“”的极度飞跃……

ヒ想解决这种文化上的低俗与蒙昧主义,首先应祛除消费至上主义观点的余昧,树立健康正确的文化消费观念。市场经济是全球化的经济大潮,这种经济模式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转变,因此,以消费带动生产的观念毕竟会经历更长的时间。但是,文艺毕竟不同于经济生产,艺术生产是通过人的“对象性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生产,是“按照美的规律”的一种以审美的方式来进行的生产。文学艺术是为了满足人的自由、自觉的发展,这种发展的获得是通过文艺的欣赏与消费来实现的。但是这种消费不应该建立在以强烈的感官刺激与“寻根”为目的的基础之上,对于人类真善美的歌颂与赞扬,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理应是当下大众消费文化的主流。“本我”的欲望追求不能超过“自我”和“超我”的范围与限度。

テ浯,要正确运用新的传媒所赋予的视觉权力,抵触与滥用都不是我们应有的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的文艺传媒开始局部替代我们原有的文化媒介并为人们普遍接受,电影、电视、网络等新的信息媒介带给我们无限的视觉权力。于是现代人在视觉话语占据主导地位的今天逐渐迷失自己,将电影、电视与网络等看做是审美接受的主要受动媒体。无可厚非,这些传媒给人们带来极大的便利,但是它们同样也封闭了人们的思维,禁锢了人类的思想:“后现代身体首要是一个感觉的接受者;它接受并吸收体验;接受刺激的能力使它变为一种乐趣的工具。”[5]128但是由于影像带给我们的是原始的、毫无理性的视听冲击,于是多媒体所具有的那种视听化的狂欢模式已经深深封闭了人们对各种社会现象的思考与再思考,人们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欣赏活动的时候,已经不再习惯“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一吟三叹的深层次思考,更多的则是将视听感受直接转化为内在的思考结果。“我们不再是观众,而是有成就的演员,并越来越融入演出的过程。”[6]30面对种种社会现象,人的思考浅层次化了,人的思维也懒惰了、停滞了。人完全被多媒体机器异化成没有自觉能动性的机械体。视觉冲击与听觉暴力将人们带入一个视觉霸权无处不在的思想世界。面对种种现象,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用不断积淀起来的人性中的理性与规范性来正确规引视听文化对我们的冲击;既要承认视听文化带给我们的人性中的自然感求的满足,更要用正确的社会理性规范来引导它的发展,建立一个多层次、大范围的既健康又合理的艺术发展引导机制。

ピ俅,既要反对文化专制主义也要反对文化导向的无政府主义。“为艺术而艺术”与“为人生而艺术”的争论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艺术应该是“自言自语”的“冷文学”?还是应该勇敢地挑起拯救人类灵魂的重任?这应该不是一句客套话。鲁迅当日教人“不可只做个空头文学家”,中国古代亦有“文以载道”的文学观。艺术家的作品一旦公诸于众,他就应该对他的作品负道德教化之责任。因为作家――作品――读者在艺术生产中应该是一个统一体,艺术品由构思到出版,遂由单纯的自我表现变为人与社会、与他人的一种沟通方式,必然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因此,艺术家对艺术品的自律以及社会对艺术作品的正确引导同样重要。因此,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尊重艺术创作本身特有规律的基础之上,按照培养“自由、自主”的完善人格的要求,加强对审美文化的正确引导,才能产生出符合人的自我要求的艺术作品来。

ゴ印抖媳成健返健渡•戒》,是从天堂到地狱的坠落。李安也说:“《断背山》是失落的天堂,是伊甸园。而《色•戒》,深埋在洞穴里。那是个可怕的地方,简直是地狱。”如果说天堂里还有超越世俗界限的爱情的话,在地狱中则都是些抛弃了民族大义和意识理性的魔鬼。从天堂到地狱,这是李安从《断背山》到《色•戒》的影视执导理念的转变,也是反映现代消费主义文化把人拖进无底深渊的过程;是从地狱中超脱还是一直坠落到第18层,这的确值得我们深思。

お[参考文献]

オ[1]丁国旗.美国电影业及其意识形态批判[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07).

オ[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オ[3]厄海鹏.试析大众文化对人的现代性发展的影响[J].江苏社会科学,1994(06).

オ[4]孙桂荣.敛抑与狂欢的背后――身体话语与消费文化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5).

オ[5][英]齐格蒙•鲍曼.生活在碎片之中――论后现代道德[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オ[6][法]鲍德里亚.完美的罪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お[作者简介] 刘延福,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2007级文艺学博士研究生。

上一篇:电影英语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论“韩剧”的审美开掘及审美文化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