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公的深层分析

时间:2022-04-27 04:14:58

教育不公的深层分析

【摘要】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前提和保障。布尔迪厄通过社会文化视角剖析教育不公平的现状,使人们认识到造成其不公平的社会真相,并为我们实现教育公平提供新的思考路径。教育公平问题不仅仅是教育自身的问题,更有深层的源于社会内部的原因。

【关键词】文化资本 教育公平 场域 习性

教育公平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在我国,人们一般将教育视为一种相对公平、能够改变命运的有效途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贫富差距加大、教育资源竞争激烈以及入学机会分配不均等问题的出现,教育似乎变得不再平等和有效。所以,追求教育公平,改变教育不公则成为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这就表明,促进教育公平,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任务,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坚定不移追求的目标。

何谓教育公平?从古至今,人们一直没有停止过对教育公平的探讨。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从两个方面论述了教育公平的含义:第一,公平的教育应使每个人特有的能力得到发展,为了使每个人都能通过教育获得发展,必须提供相同的教育机会,这种机会不应该受种族、地域、家庭背景、经济状况等外在因素的影响;第二,个人的发展不能以妨碍他人或整个社会的发展为代价。①我们一般认为,教育公平就是教育起点、过程和结果的平等。本文力图通过布尔迪厄理论对教育公平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探究造成教育不公平问题的内在原因。

文化资本:教育不公平的社会学分析

教育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一般起着复制、强化和延续社会关系的作用。社会阶层等级的划分,社会等级资本的分配,以及社会等级权力的大小都对教育发展与教育公平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文化资本作为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社会理论的重要概念之一,是指一种权利、地位、文化知识积累等社会关系的总和,并以三种形式存在:一、具体的形态,以精神和身体的持久“性情”的形式;二、客观的状态,以文化商品的形式(图片、书籍、词典、工具、机器等等),这些商品是理论留下的痕迹或理论的具体显现,或是对这些理论、问题的批判等等;三、制度的状态,以一种客观化的形式,这一形式必须被区别对待(就像我们在教育资格中观察到的那样)。②文化资本作为布尔迪厄社会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它同“场域”、“习性”等概念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他围绕这几个概念建立起一个系统的社会学解释模式,并成为揭示教育不平等的社会学理论分析框架。

布尔迪厄认为社会结构是可以再生产的,通过这种再生产,社会成员实现了社会地位的内在传递。他在《再生产》一书中指出:再生产既不是一种从无到有的创造性生产,也不是同一生产的完全单纯机械重复,而是一个简单的机械性复制过程,是一种文化知识的再生产。布尔迪厄的再生产主要是指经济资本的再生产和文化资本的再生产。文化资本的再生产主要是靠学前的家庭教育和入学后的学校教育。由于对文化资本占有份额的不同,使得学生在入学前的教育就有相当大的差距。在布尔迪厄看来,出身优越的学生从小就受到社会承认,而语言、品味和文化的熏陶所养成的习惯在学校场域被合法化,从而获得象征性权利,使得他们在学校的学习发展中领先一步。加之后来雄厚的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的辅助,使他们的成功更加容易。因此,布尔迪厄认为学生不同的文化资本及社会和学校对不同文化资本的承认导致了今天教育不公平的现象。③

场域:文化资本争夺的隐喻空间

对文化资本的占有和争夺是影响教育公平的重要因素,为了更好地阐释文化资本的作用,布尔迪厄提出了“场域”这样一个重要的概念。场域指的是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构型,旨在以关系为立足点分析指定对象的框架与结构。一个场域的结构可以被看作为一个不同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的空间,这些位置是根据它们在争夺各种权力或资本的分配中所处的地位决定的。布尔迪厄认为:“在高度分化的社会里,社会世界是由具有相对自主性的社会小世界构成的,这些社会小世界就是具有自身逻辑和必然性的客观关系的空间,而这些小世界自身特有的逻辑和必然性也不可化约成支配其他场域运作的那些逻辑和必然性。”④布尔迪厄认为,“场域”是差异化了的社会中所特有的社会小宇宙,而教育机构就像同属于一个引力场的天体,由此及彼远距离地相互作用。⑤布迪厄把教育看成是现代社会中一个具有自己制度特征、专业利益、资本分配和转换机制的场域。它与政治和社会权力场域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

从分析的角度看,教育场域可以被看作是由不同的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构成的一个网络,或是一个构造。由这些位置所产生的决定性力量已经加强到占据这些位置的占有者、行动者或体制之上,这些位置是由占据者在权力的分布结构中目前的或潜在的境遇所决定的,对这些权力或资本的占有,也意味着对这个场域的特殊利润的控制。在教育场域里,占有者和行动者拥有大量文化资本,并以此为特权,通过制度化、专业化等形式,控制文化资本的再生产和转换与分配。文化资本作为教育场域里的相互竞争的资源,必然不会被人随意获得。从个体角度来讲,由于家庭背景、经济资本、个人能力等差异,在进入教育场域时就表现出入门机会的不平等。但是人们仍将希望寄予进入学校获取相应的承认以改变现状,由社会的底层向高层跨进的转变。从场域之间的竞争来讲,教育场域固然有其自身的独立性,但却离不开与其他场域的关系和竞争。以权力场域为例,在某种程度上,教育场域是受控于权力场域的,为了获取更多的文化资本,权力场域的联盟会对教育场域施加一定的压力,使其指定的规则更有利于占有更多特权(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的群体,从而达到某一阶层的复制。教育场域表面上给人一种公平竞争的状态,而实质上是争夺文化资本的“角斗场”。

习性:场域的本体论对应

习性(habits)同场域一样,都是布尔迪厄理论中重要的概念。布尔迪厄认为习性是一个持久的、可转移的禀性系统⑥。习性“首先指明了一种姿态(或如果你愿意说,一个科学的习性),即一种特殊的‘逻辑’建构和理解实践的明确态度。”“习性这一概念提醒我们,这种建构的原则存在于社会性构成的、被构造了的和结构中的性情体系之中,这些性情是在实践中获得的,并不断地发挥实践性的作用。”⑦布尔迪厄认为,习性与场域之间是双重的、模糊的关系。一方面,是一种构造关系,场域构造习性,习性是体现场域的内在必要性的产物。另一方面,这是一种知识的关系,或是认识的建构关系。习性有助于把场域构建成一个有意义的世界,一个极富意义和价值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们值得投资精力。

在教育场域里,习性同样起到维系和构建场域的作用。持有不同数量的文化资本阶层所拥有的习性是不同的。在教育场域中的不同层次或是阶层的成员,他们的习性有着较大的差别,不同阶层的成员,总是在各自的阶级习性的约束下,带着自己特有的阶层禀性进入教育场域,并通过选择不同的方式来表明自己的身份。布尔迪厄用禀性和文化资本来说明法国等级化教育制度中的人员情况。禀性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这种社会地位的人能有什么样的机会和成功机率的期待和估计,这种期待和估计是他所在的社会阶层的成员所共有的,形成于长期的社会经验,代代相传,不知不觉地习以为常,变成一种极不容易改变的习性。这些代代相传的阶级禀性形成了一种维持和再生新的机遇不公和等级差别的社会行为。他强调,人们在选择教育机会时往往在潜意识里受习性的支配,而不能有意识地投入理智批判的思考。正如具有充足的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家庭的子女,在父母和生活环境的影响下,他们比出身贫寒家庭的子女具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并为了达到或是超越其所属的生活阶层,选择更加有利于其发展的学校、专业和职业等,这就促使他们对教育机会和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竞争,从而造成教育的不公平。

结 语

教育公平问题不仅是教育自身的问题,更有深层的源于社会内部的原因。正是由于人们对文化资本占有的不均、各种场域的竞争(尤其是教育场域的内部的竞争)、各个阶层习性的差异性,形成选择学校、选择优质教育资源的竞争,而在竞争过程中,具有充足的文化资本和同一阶层习性的人群往往占据上风,从而造成了教育起点、过程和结果的不平等。布尔迪厄通过社会文化视角剖析教育不公平的现状,使人们真切地认识到造成其不公平的社会真相,并为我们实现教育公平提供新的思考路径。(作者单位:乐山师范学院教务处)

注释

①杨德广,张兴:“关于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哲学思考”,《医学教育探索》,2003年第1期,第3页。

②⑦包亚明:《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92~193、168页。

③赵杰,刘永兵:“布迪厄的文化资本与教育公平”,《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3期,第267页。

④[美]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134页。

⑤布尔迪厄:《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杨亚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229页。

⑥史静寰,常文磊:“英国高等教育场域与科研评估制度”,《外国教育研究》,2010年第3期。

上一篇:对中国农村反贫困的思考 下一篇:国际高技能移民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