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时间:2022-04-18 03:45:57

公共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摘 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公共图书馆工作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本文阐述了公共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并就公共图书馆如何参与非文化遗产保护提出了有效的举措。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工作

1.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即无形文化遗产的实质所在,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授、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节庆、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其特点是活态流变,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它往往保留着该民族文化的原生态以及该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蕴含着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深邃根源。在全球化不断进展的今天,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传统,成为新时代国家的历史使命。目前,世界各国、社会各界都积极参与到这一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共同事业中来,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事业机构,承担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职能,因此应责无旁贷地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收集、保存、抢救、保护工作中。

2.公共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中华民族富有灿烂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日益受到损害和破坏,有的正面临着消亡与失传的境遇。在图书馆的四项社会职能中,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位居第一。因此,保护和利用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图书馆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2.1 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场所,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的开展

要想让民众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氛围,固定的交流场所至关重要。而图书馆是社会的文化中心、休闲中心,是教育民众、促进传承、进行培训的理想场所。它除了向公众提供基础的文献信息服务、广泛为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提供场所、设施和组织服务以外,更重要的是能够积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提供交流平台。现代公共图书馆往往都附设有研究室、报告厅、展览厅、休闲中心、广场等文化场所或设施,便于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活动,这是其他机构所不具备的优势。

2.2 积极利用图书馆在收集文献资源方面的优势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图书馆自诞生之日起就把文献资源作为自己搜集、整理、开发乃至服务读者的对象。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成果正是通过图书馆的不懈努力得以保存和利用。因此,公共图书馆应想方设法利用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信息资源,加以挖掘、收集,使之成为本馆的特色藏品,再进一步提供开发和利用。我们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民俗民众情绪的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是民族历史的文化积累和结晶,这正是公共图书馆为公众提供知识参考的一笔财富。收集、收藏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资源是公共图书馆自身业务的延伸,这一优势必将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传递与传播。

2.3 利用宽泛的服务功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便利条件

以往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收集整理都是以纸质文献为主,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多媒体资源和电子图书的出现,图书馆收集文献的类型和服务管理技术也由单一变为多元化。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藏内容,除了收集文字资料、实物资料、图片资料外,图书馆可充分发挥现代科技手段对曲艺类、民间工艺制作类等濒临消失的艺术形式通过录音、录像等方式,真实刻录并保存各类视频资料、音像资料,扩大服务领域和服务功能,达到藏为所用的目的。

2.4 图书馆专业人才队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参与系统的保护工作。公共图书馆具有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掌握现代图书信息技术的专门人才,他们除了接受图书馆学的培训,还各自掌握着自身专业学科知识,这种知识结构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所需要的,能够全面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资料整理、数字化保存及保护手段、记录方式等等。因此,公共图书馆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直接的人才保障,这是其他保护单位所不具备的优势和特长。

2.5 图书馆创建文化信息共享空间,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有利的宣传交流平台

公共图书馆以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优雅的阅览场所、先进的技术设施,为读者提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信息共享空间。读者通过阅读保护资料、实物展览等方式,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同时,图书馆为民众提供现场静电复印、缩微拍摄或电子扫描等多种服务形式,多渠道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加速和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信息传递,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公共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

在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作用。”因此,如何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为公图书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3.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参与保护的自觉性,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环境

公共图书馆要充分发挥宣传阵地的作用,配合和支持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进行宣传展示。要充分发挥教育阵地的作用,加强青少年的非遗保护教育和传播展示。联合教育部门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纳入相关教学活动,对广大未成年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青少年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兴趣,引导青少年认识非遗、增强保护意识。要利用“文化遗产日”、“图书馆服务宣传周”等活动日,开展形式多样的现场互动活动,使民众亲身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3.2 争取政府支持,重视社会参与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本方针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保护为主,传承发展”。因此,公共图书馆应力争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成为一项公益事业。

3.3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才培养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抢救工作所承担的资源普查、立档建库、整理研究、制定规划和落实措施等,要求保护工作人员既要具有专业知识,又要具有宽阔的工作视野和良好人际关系。图书馆必要时可派出相关专业知识骨干进行阶段性专业培训,如采用课堂讲授、函授、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分级、分期、分批对有关管理人员、专业人员进行培训,力争培养一批懂专业、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非文化物质遗产保护工作专业队伍。

3.4 扩大图书馆业务功能,建立地域特色的数据库

借助数字化信息与处理技术达到保护目的,是当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新型保护模式,这种方法可以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最为真实的形式保存下来。也可摈弃传统观念,扩充本地区灰色历史文献数据档案,建立视频资源库、图像资源库、音频资源库、网络资源库等,对所录制保存的文献资料内容不加任何粉饰,保持其原真性,努力为学术研究提供比文字记录更为直观、真实的资料。

3.5 建立非物质文化保护网,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为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得到更为广泛的宣传,得到各级政府和全社会更多的关注,调动各方力量更好地保护这些人类珍贵遗产,图书馆应考虑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提供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通过建立保护网站,宣传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关规定,能够让民众得到及时了解。同时采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和介绍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情况,提高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知和保护意识。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不仅从项目管理、资源内容、资源组织、服务功能、共享能力等方面积极为民俗学专业人士、民间研究者、研究机构及大专院校提供资源共享、统一检索及高水平信息的服务平台,同时也扩展了公共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延伸服务。

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如同生物基因,一俟损毁,就难以复生和承传。因此,公共图书馆要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与传播,发扬应有的文化自觉精神,充分发挥地方文献工作职能的作用,承担起公共图书馆在非遗保护工作中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叶艳萍.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分析.浙江高校图书情报工作,2009第5期

[2]卢敏叶.浅议县级公共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角色定位.网络

[3]王文章,陈飞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欲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8(3)

[4]王晓青.略论公共图书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与必要性.农业图书情报,2009(12)

上一篇:等待戈多中的意象分析 下一篇:兴趣――打开语文学习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