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任务驱动”型教学法实践于高职高专日语教学中的可行性

时间:2022-04-07 09:45:34

探究“任务驱动”型教学法实践于高职高专日语教学中的可行性

摘要:“任务型”教学法已成功应用在教学活动中,如计算机等一些信息技术类学科,而很少在语言教学中得到应用。那么在高职高专院校如何结合学生实际来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日语及相关技能成为一项重要课题。本文通过研究日语教学现状、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及日语教师角色的转变等方面,探究“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高专日语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日语教学现状 高职高专学生特点 《任务驱动》型教学法 日语教师角色的转变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5.119

1 高职高专日语教学中实践“任务驱动”型教学法的必要性

1.1 日语教学现状

第一,高职高专院校的扩招,日语专业学生人数增迅速增长,但现有的师资不足,如要迅速培养一大批优秀的日语人才,具有很大困难。

第二,部分高职院校日语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的不够明确,缺乏针对性和目的性。

第三,部分高职院校虽然实行了复合型、定向技能方向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但相关专业的师资力量相对匮乏,相对而言,专业的深度和广度有待提高。

1.2 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第一,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具有较强的情绪化,对感兴趣的事物学习积极性较高,而对枯燥乏味的内容,学习动力不足。

第二,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表现在:

①自尊心进取心强。

②为了找份好工作。

③喜欢动漫,爱屋及乌,从而选择了学习日语。

第三,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样化。

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职业定向性较强,有更多的自,学习途径多样化,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学习内容可选择性较强,而且实践性教学环节能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

第四,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方法。

日语无论从发音还是语法上完全不同于学生已经接触到的像英语汉语这类的语言,高职高专学生在学习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差,多数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

面对高职高专学生这些学习特点,什么方法能够提高大家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改变消极的学习动机,获取有效的学习方式、方法呢?“任务驱动”型教学法的有效应用,将会很好的解决以上问题。

2 “任务驱动”型教学法实践于高职高专日语教学的可行性

2.1 理论依据――“任务驱动”教学法

2.1.1 定义

“任务驱动”型教学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实践型教学法。重点在于实现“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有效结合。使学生在完成一个个真实的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在这个探索过程中,学生成就感增强,使他们的求知欲望得到更大激发,逐步形成一个感知与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体系,从而锻炼学生独立探索和勇于开拓进取的能力。

2.1.2 基本环节

第一,创设情境:创造一个切实符合学生的语言能力的情景环境,此情景应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可操作性。

第二,确定问题(任务):在已设定情境下,把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事件作为学习的主题,让学生构建一个需要去解决的现有的实际问题。

第三,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于此同时,提倡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与沟通,通过思想的碰撞,完善学生各自的解决方案。

第四,效果评价:一方面评价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及达到的结果,而另一方面是评价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高职高专学生又存在着诸多的特点,那么如何结合实际,把“任务驱动”型教学法更好的实践与日语教学过程中去呢?

2.2 实践的需要

第一,日语作为一门外语,学生在学习的时候缺乏良好好的语言环境,而“任务驱动”教学法中的“创建情景”可以让学生在模拟的状态下进行各种情景再现任务,有效解决了语言环境这个问题。

第二,就学生而言,任务驱动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务的设定,正迎合了当代学生的心理诉求,从而打破常规的教授模式,在此过程中一个个的任务的解决,也给学生带来极大地成就感,从而激发更大的学习热情。

第三,就教师而言,将打破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的角色由“主角”变为“主导”,为学生充分提供了展示自我的空间,使课堂教学过程真正变为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从而课堂氛围真正活跃起来。

3 高职高专日语教学中实践“任务驱动”型教学法的具体方案

第一,教师要从总体学习框架出发,一大目标为导向设置一些小目标,并把实际要学习的内容转换成一个个容易解决的小任务,通过解决这些小任务来一步步实现最终的大目标。

第二,在转换任务时,应根据日语语言特点,正确合理的处理各目标之间的关系。比如,为实现一个能力目标或发展目标,应如何设定基础目标,又如何过渡到最终的能力目标和发展目标上来等等

第三,转换任务,要特别注意学生的特点及理解能力差异,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将学习的目标层次化,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分应提出符合其水平的基本目标、发展目标和拓展目标。即:因材施教。

第四,根据语言学习的特点,“模仿记忆”无疑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第五,任务的完成需要借助现代科技信息,或是他人的帮助,因此团队协作必不可少。分组完成任务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与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在任务完成时同时能获得更大的满足感,从而激发更大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

第六,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多方位的涉猎日本文化、日本文学、商务礼仪以及社会习惯等方面内容,这是真正学好一门语言必不可少的。

总之,“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应从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出发,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结构,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转变自身角色,以引导、辅导为主,把学生构建在自主学习与探索知识的构架之中,充分发挥其潜能。在这一模式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也较大程度的为学生创造的良好的语言环境。在语言教学中实践这种教学法是大势所趋,它将帮助教师完成角色的转变,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处,让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乐趣与享受。

参考文献:

[1]沈雯.论日语教师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的角色及作用[J].西江月,2013,(10).

[2]张慧鸣.浅谈日语课堂教学改革之教师角色转换[J].民风(科学教育),2013,(3).

[3]李薇.关于日语教学现状的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3,(11).

[4]夏玉娃.论自主学习模式下日语教师的角色作用[J].职业教育研究,2010,(2).

[5]刘宁.21世纪日语教学中教师扮演的角色[J].知识经济,2010,(19).

作者简介:张梅,女,本科,助教,研究方向为日语语言文学,山东外事翻译职业学院,山东威海 264504

刘文明,男,本科,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山东外事翻译职业学院,山东威海 264504

上一篇:从“思修”课教学实践中论大学生道德与法律意... 下一篇:多媒体技术在高校中国画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