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有企业后备干部建设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1-30 03:31:16

对国有企业后备干部建设的几点思考

【摘要】 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对国有企业人才培养和班子建设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在社会转型期,随着企业改制变革,用人机制的转换,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新的用人形式的出现,后备干部工作遇到了新的矛盾和问题,与新形势要求出现了一些不适应的方面,就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国有企业;后备干部;建设

一、建立选拔后备干部新机制

1.扩大范围,拓宽后备干部产生方式。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人才专业类别过少、专业面过窄的现象已不能适应企业对人才的迫切需要,要扩大后备干部的选拔范围,广开源头,拓宽思路,不拘一格,重新界定后备干部的范围,把后备干部的范围拓展为经济、外语、法律、技术、金融等各专业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才队伍,重视专业技术型人才和市场营销型人才的选拔培养,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需求多元化对各类人才的需要。要综合考虑后备干部的年龄、任职时间、专业知识等结构和工作经历、能力水平、性格气质等因素,建立数量充足的后备干部队伍,为实现企业领导班子结构优化奠定基础。

2.改善结构,推进后备干部队伍年轻化。后备干部的数量一般按照领导班子职数正职1∶1和副职2∶1的比例确定,根据不用的企业特点和实际需要,后备干部年龄一般以35岁以下为主,特别优秀的适当放宽年龄限制。后备干部队伍中,条件比较成熟、近期可提拔使用的人选,一般不少于后备干部总数的三分之一;妇女干部、少数民族、非党干部以及专业技术干部要占一定的比例,形成合理的专业和知识结构。

3.完善规程,健全后备干部选拔机制。在后备干部选拔过程中,要坚持标准、严格程序、规范操作,引入公开、民主、竞争机制,增强后备干部选拔工作的科学性和公信度;在选拔推荐后备干部过程中,要认真开展民主测评和民主推荐,及时把公认的业务素质好、各方面表现突出的优秀年轻干部选,结合实际工作,广泛听取综合分析各方面意见,确保民主推荐后备干部的科学性真实性。在拟定后备干部人选前,还可组织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考试,不仅可以淘汰一部分成绩较差的人员,还能有效地在青年干部中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二、改变培养后备干部新方式

1.跟踪考核,提高后备干部的基本素质。要加强后备干部的跟踪培养,根据工作需要和后备干部的能力素质,合理确定后备干部队伍的培养目标,科学制定培养计划,采取多种形式,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后备干部进行政治素质、业务知识和领导能力等方面的培训。后备干部所在单位的组织人事部门每半年要组织对后备干部进行一次考核或谈话,主要从后备干部的思想工作和学习情况、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态度和贯彻落实情况、履行岗位职责和完成工作目标情况、工作思路创新和廉洁自律情况等方面多视角、全方位地考察后备干部,并作出阶段性的评价。

2.加强实践,提高后备干部的工作能力。要重视实践锻炼,提高后备干部驾驭全局、处理复杂矛盾的能力,丰富后备干部的实践经验,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业绩观。对优秀年轻的后备干部,要有意识地安排到工作环境艰苦、基础相对薄弱、困难矛盾较多的岗位锻炼,并结合执行重大任务进行培养锻炼。

3.拓展方式,提高后备干部的综合素质。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对后备干部实行“交叉互补式”培训。对党政类、经营类后备干部,重点进行经济、法律、科技、金融等内容的培训;对经济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后备干部,重点进行政治理论、领导方式方法等内容的培训,避免担任领导后“只讲政治、不懂经济”或“只懂业务,不讲政治”的瘸腿现象发生。切实保证后备干部每年参加理论学习、培训时间不少于20天,提高后备干部的综合素质。

三、探索管理后备干部新模式

1.动态管理,保持后备干部的生机与活力。要根据后备干部工作能力、工作经历、专业知识、个性特点、工作需要等实际,将后备干部分为党政类、经济管理类、专业技术类等类别,适时对后备干部进行了解、掌握,根据后备干部的评价考核情况,进行动态管理,对那些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廉洁自律方面出现问题,工作实绩不突出,发展潜力不大,群众意见较大或威信不高和有其它不良表现,不适宜再作为后备干部,及时进行调整,并补充各方面表现突出的优秀人才,保持后备干部队伍的稳定性和充足的数量,使后备干部队伍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

2.备用结合,创新后备干部使用途径层。在后备干部备用结合上坚持“三个优先”:提拔任用干部,优先从后备干部中选拔;推荐干部,优先从后备干部中考虑;拟定选拔任用干部,优先听取相关后备干部管理部门的情况汇报,切实为干部成长搭建平台,为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创造公平公正的选人用人环境。对培养成熟的后备干部,要根据其业务专长和素质状况,从有利于工作需要和自身发展出发,把握最佳使用时机,及时将他们安排任用到最合适的岗位上,做到用当其时、用当其位、人尽其才。

参考文献

[1]梅洛.战略人力资源管理[M].中国财经出版社,2004

上一篇:对体育教育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 下一篇:论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