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际商务专业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4-01-02 17:03:13

对国际商务专业的认识

对国际商务专业的认识篇1

[关键词]出口型中小企业 人才培养 改革方法

随着中国“入世”的深入,尤其在经历WTO的过渡期和保护期后,中国的商品走向国际舞台的机会日益增多,同类产品面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国内的出口型中小企业在国家相关政策放宽后,企业的数量以及出口商品的总额与日俱增,出口型中小企业成为国家GDP的主力军。高职高专院校商务英语专业主要为这类企业培养应用型、综合型的人才;英语语言基础较好,具有较强的英语交际能力,同时懂得商务知识:国际贸易谈判、商务礼仪、商务办公、交易程序履行等的人才是企业的理想化人才也是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本文从出口型中小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实际出发,分析商务英语专业在体系的建设及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实际的改革方法和可行性措施。

一、我国出口型中小企业的现状以及发展

1. 随着我国“入世”的深入,出口型中小企业的发展速度极快,截止2009年上半年我国中小型企业的数量超过4500万户,完成的进出口总额占到全国的69%。我国对外贸企业的相关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和放宽,对外贸企业的准入实行备案制,除了专业外贸公司外,生产企业、科技企业、民营企业、许多中小企业纷纷取得外贸经营权,出现了大量的工贸一体的中小型出口企业。

2. 伴随着经济和贸易全球化趋势的加深,将产品销售到国外从事出口销售是出口型中小企业的必然选择。有些企业在资金等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甚至直接在国外投资建厂,这样的现状必然导致对外贸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加大;出口型中小企业对既精通商务交谈、商务进出口程序、又擅长外贸英语的复合型、应用性一专多能的人才更加青睐。

二、商务英语专业以及专业人才的现状

在我国商务英语专业的起步及真正发展是在最近20年,尽管时间短暂,但商务英语专业已经迅速成为当今的热门专业之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开设商务英语专业的高校有500多所。但在商务英语专业设置上这些院校要么摸着石头过河要么相互效仿,因此在商务英语专业体系的建设和教学在这些院校中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课程设置专业性不突出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是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要注重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相结合。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学术界普遍认为商务英语专业属于应用语言专业的范畴,一方面要求专业学生以英语语言为理论指导,具备英语语言最基本的听说读写译技能;另一方面还要把贸易、经济、文化、营销等学科紧密结合在一起。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开设的商务英语专业中,英语语言课程的分量太重,课程设置中专业特色不够突出。一方面有些高职高专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中,《英语精读》、《英语语法》、《英语听力》、《英语阅读》、《英语写作》等基础课程占据了三年学时的一半甚至更多的教学计划,而且这些课程的教学几乎完全与贸易、营销、商务的课程脱节。另一方面虽然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也开设《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法》、《国际营销》等专业课程,但在课时、开课时间、开课顺序以及课程的考试制度等问题上重视程度不够,高校间基本都采取东施效颦的做法,其他院校有什么课程自己就开设什么课程,很少了解该课程的实用性、课程的连贯性以及课程的延续性。

2. 学生专业意识不强、知识面不够宽泛

通过对录取为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调查,发现他们专业意识不强:有近30%左右的学生选择该专业属于一时兴趣或者带有很强的随意性,甚至不是出于自身的爱好或者是在被本科院校抛弃后无所谓的选择,所以这类学生连最基本的专业概念也没有就更不用说对自己将来就业有何认知就,再加上入校后整个专业课程体系学校也没有相关的系统介绍,这些因素导致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不能够理解商务和英语的关系,而一味地注重英语语言的学习,把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作为自己三年的专业目标,甚至有些学生基本的商务办公软件都不会使用,知识面不够宽泛,导致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在知识结构上贸易基础理论知识可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但相关联学科如金融、企业管理、物流、采购等知识薄弱,等到开始有点专业意识时或开始准备从事相关商务职业时学生大多都已经在社会中到处受挫,无形中也延长了实习到上岗的时间。

3. 教师队伍结构不完善

教师队伍的年轻化是高职高专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普遍的特点之一。高职高专在引进教师人才时一般都逃脱不了这样的传统观念:要求年轻的教师科班出生即师范类毕业生,这种人才的引进方法可以保证教师在基本教学方法、基本教师礼仪等方面完全满足人才的要求,但目前我国师范类高校很少有培养与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对口的人才,尤其商务英语专业的师范类毕业生。这种状况限定了高职高专教师队伍的成长,一定程度上也直接影响了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教师队伍中英语语言功底很好的教师几乎都不懂商务专业知识;而年纪较大的教师懂得基本的商务专业知识但也不能与时俱进或英语水平一般;此外教师的专业知识基本都从书本获得,没有公司的实践作为专业知识的支撑。

4. 商务专业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不够成熟

高职高专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及水平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用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来衡量,同时国家相关考试认定机构也逐渐将某些职业准入实施资格证书许可制度化;比如与商务英语专业有关的职业资格认证有:国际商务单证员、外销员、外贸业务员、涉外秘书、剑桥商务英语、报检员等等,这些证书在很大程度上是高职高专学生就业的敲门砖也是高职高专学生的优势所在,而证书的获得也是知识积累的过程。但目前商务英语专业定位不确定,高职高专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基本都没有固定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或者考取某个职业资格证书后在就业市场上几乎很少找到对口的职位,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的内容往往与实际的操作联系不够紧密或者差距很大。另一方面目前的职业资格认证和商务英语专业对口的几乎没有,类似于剑桥商务英语(BEC)和口译证书不是与就业市场不符就是难度过大;而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商务英语专业主推的国际商务单证员、外销员似乎与国际贸易专业联系却更为紧密。

5. 实践、实训环节比较薄弱

当前的高职高专院校基本都已经意识到实践、实训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在课程设置中基本都有相应的安排。商务英语专业的实训也都纳入课程设置中,但场地场所的限制使得商务英语专业的实训在高职高专院校基本都处于启蒙和徒有形式的阶段,教师在实训中也都大多一知半解。如商务英语专业中《外贸英语对话》这门课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外贸对话用语,但在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往往比较陈旧、对话内容老套、教师对该课程的实训基本以创造商务情景对话为主,但课堂模拟效果很差,学生参与性不高,也几乎没有国际贸易的语言实践情景;再如商务英语专业中《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实训不仅要求校内商务实训中心,配备实训所需的软件,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然而这些在高职高专院校几乎很难实现,一是因为基金的投入问题;二是因为大部分的中小型出口企业很难接受大批的毕业生在单位里实训。实践、实训环节的薄弱直接导致毕业的学生适应职业需求的周期相对较长,这也影响了用人单位在选择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态度,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三、商务英语专业改革与具体可行措施

1. 改革课程模式,优化课程设置

课程模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包括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和课程结构体系。课程内容的更新整合与新课程的开发,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紧密结合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必须对应不同教育对象的教学目标进行。针对高职高专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特点,学生在大一全年、大二上学期,要重点打好语言基础,顺利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开设《国际贸易地理》、《对外贸易概论》、《国际贸易实务》等课程,掌握基本的国际商务知识和技能,并通过英语学习和商务知识、商务技能的融合训练,使其具备基本的商务英语沟通能力和相应的国际贸易基本操作的业务能力。大二下学期,在开设《外贸函电》、《国际商务单证实务》等专业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相关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同时还应该和出口型企业加强联系,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出口型企业参观实习,从商品生产到结汇核销的整个交易程序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另外还可以从企业邀请有经验的商务专家来校举行讲座等。三年级上学期,在课程设置上应该以实训为主,另外根据学生的择业兴趣并结合前几年的就业动向开设一些选修课,如贸易方向的《营销学》、《国际结算》;涉外秘书方向的《涉外秘书实务》;英语教育类的《教学法》等。

2. 以就业为导向,扩展学生专业知识面

近几年来高职高专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主要的择业方向为江浙等沿江口岸城市的中小型出口企业,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劣势主要表现为商务英语口语基础薄弱、商务专业知识不够宽泛。由于目前我国的中小型出口企业几乎承担着整个贸易出口的所有环节从交易磋商、合同签订到运输、报检和报关等一系列工作,这也就要求这类企业的雇员要具备很宽的商贸知识以及正确的贸易实务操作,否则就会影响企业的运转甚至加大企业的风险。而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几乎以《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单证实务》课程为核心,这显然不符合用人单位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不仅要加强学生的商务英语口语交流能力,同时需要开设诸如《国际结算》、《公司运营管理》等学科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不仅是学院教学工作的承担者,也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特别是商务英语专业教师,不仅要有一定的英语语言专业文化知识,而且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即目前高职高专院校普遍所提倡的“双师型”教师。而目前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大部分都具备良好的英语语言功底但商务专业知识不够,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在学习商务专业理论的同时,学院积极安排教师到校企合作的公司实习锻炼,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实践基地进行锻炼和培训,并获得相关专业资格证书,在某些专业课程上逐步实现双语教学。另外学院应该建立合理的教师进修及培训计划和制度,鼓励教师在专业方面不断提高自己。以专兼结合为主,适当聘请出口型公司资深专家,建立一支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师资队伍。

4. 理论联系实际,采取课堂实践、校内实训与公司实习相结合

针对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结合商务英语专业的实际,具体可采取课堂实践、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基地实践三者相结合的方式。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开设的《英语听力》、《外贸英语对话》等课程以及英语口语大赛、英汉互译技能大赛、英语演讲比赛和英语角实际上就是实践课,教师在课堂上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听、说、读、写的实践;其次在《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函电》、《国际商务单证实务》等课程上,应购置配套的实训软件和网络资源,教师结合商务案例,向学生呈现如何完成商务信函的拟写、如何履行贸易合同、如何正确缮制贸易单证,设置虚拟的贸易公司完整地让学生完成整个交易程序,使得学生的理论知识系统化;第三,校外实习基地是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但目前我国的出口型中小企业基本上是人少事情多的局面,公司员工平日工作相当繁杂,即使学校有所谓的实习基地,学生在那也很难接触真正的商务知识,可行的方法就是与实习单位签订相关协议,定期(周末、寒暑假)安排学生在企业参观实习,实现“双赢”局面和共同发展,从而促成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四、结束语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能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人才,是高职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适应市场需要,高职高专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应调整课程设置,建立更加实际的专业体系,同时加强自身教师队伍和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资金投入。商务英语专业可以立足商务,向进出口贸易方向为出口型中小企业培养应用性、复合型、一专多能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黄春麟: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理论与实践[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资料汇编[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3] 廖国强:商务人才培养与商务英语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22.

[4] 田文菡 张书红:面向出口型中小企业商务英语人才培养途径的探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学术版,2008.5

对国际商务专业的认识篇2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 国际贸易 人才培养

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及随后发生的欧债危机持续发酵影响,各种不确定因素对全球实体经济的影响不断加深,在外部有效需求低迷、贸易摩擦日益增加等多重因素影响下,2012年我国对外贸易增长速度下滑至6.2%,较2011年同比下降12.4%,增速明显放缓。新形势下、转型发展关键时期,如何创新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后危机时代国际贸易人才需求的新特点

1.新兴市场有力增长,对贸易人才的文化需求上升

后危机时代,随着多元化国际市场战略的不断深化,我国在稳定欧盟、美国等传统贸易市场的同时,进一步加快了与拉美、非洲、东盟和俄罗斯等发展中国家及新兴经济体之间的经贸交流与合作。2009―2012年,我国与巴西、南非、俄罗斯和东盟等国家(地区)的进出口贸易增长速度保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如图1所示),2012年我国与南非、俄罗斯、东盟的双边贸易规模分别达到599.5亿美元、881.6亿美元和4000.9亿美元,同比增长31.8%、11.2%和10.2%。[1]

后危机时代,新兴贸易市场的兴起与发展需要我们培养的对外经贸人才更加具有针对性和特色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在掌握英语的同时,还需针对性的熟练掌握1―2门小语种,通晓俄罗斯、拉美等新兴贸易市场当地的自然、人文、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及当地的商务运作模式,并能熟练应用俄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小语种深入与当地潜在顾客进行交流与磋商。

2.跨境电商贸易活跃,对贸易人才的信息技术要求提高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实体经济受到了不小冲击,外部有效需求明显减少,我国对外贸易增长速度有所放缓。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期廉价、便捷的跨境电子商务贸易活动十分活跃,跨境电商贸易额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同期贸易增速,正逐渐成为新兴贸易方式。据人民日报报道的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为1.6万亿元,同比上年增长33%,2012年跨境电子商务交易规模继续扩大,交易额达2万亿元,同比增长25%。 另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调研数据显示,约有78%的受访企业使用电子交易市场的年限在1年以上。[2]

后危机时代,跨境电子商务贸易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新的增长点。由于电商交易模式具有数量小、批次多、单笔业务金额小等特点,这就要求未来的贸易人才具有较为扎实的电子商务基础,掌握大数据挖掘方法,能从市场交易数据中敏锐地洞悉市场需求变化特点和发展趋势,熟悉物流供应链管理与在线支付等相关知识,必要时还应具备一定的网络活动策划与美工技能,能通过互联网向广大海内外客户展示、推销产品。

3.贸易过程风险增加,对贸易人才的综合防控能力要求提高

后危机时代,世界经贸发展前景还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国际贸易活动中的宏观和微观贸易风险显著增加,这给国际经贸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课题。从宏观层面来看,全球金融危机余波未平,欧债危机波澜又起,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欧美发达国家纷纷举起“双反”大刀挥向我国出口贸易,不仅如此,与我国具有直接竞争关系的发展中国家也频频对我国出口发难。从微观层面来看,我国中小外贸企业及其产品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合同诈骗、外汇结算成本上升、物权丧失等各种潜在风险。[3]

此形势下要求我们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应具有扎实的国际贸易实务知识和较强的风险辨识能力,能通过相关贸易术语与条款在签订贸易合同时规避掉一部分风险,并熟练掌握WTO相关贸易法律法规及其争端解决机制,广泛了解主要贸易伙伴的文化背景与经贸领域主要法律文件,能在发生贸易争端或纠纷时,熟练能用英语参加外贸谈判、仲裁、诉讼等法律活动。

4.民营企业发展强劲,对贸易人才的运营管理能力要求提高

金融危机发生后,在外部市场倒逼、我国政府宏观调控和民营企业自身努力的三重作用下,民营经济显示出较强的活力,2009―2012年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进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其在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持续提高(如图2所示)。2012年民营企业主导的进出口贸易额达12210.6亿美元,贸易规模较2009年扩大了2.26倍。从占比情况来看,后危机时代民营企业进出口贸易额占我国贸易总额的比重从2009年的23.12%快速上升至2012年的31.58%,民营企业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力正在逐步扩大。

后危机时代,通过相关政策法规的积极引导和企业自身的不断努力,民营企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从根本上来说民营企业资金实力不足、技术水平偏低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性转变,基于成本――效益的考虑原则,民营企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业务订单、贸易单证和客户服务等核心贸易领域,其对外贸人才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具备较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能熟练应用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及国际信贷等技术方法,熟悉相关外贸优惠政策,在完成交易的同时,能从源头上降低民营企业的贸易成本与贸易风险。另外,随着跨境电子商务模式的兴起,民营企业对电子商务贸易人才的需求也将进一步扩大。

二、后危机时代国际贸易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缺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高校依据市场环境和学校自身特点,修订和完善了其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但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上还存在着一定的缺位现象。调研发现,大多数高等院校尤其是省属工科院校将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人才,而这种应用型人才更多强调的是对国际贸易实务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应用。

从当代国际商务视角来看,国际贸易活动主要包括国际商务礼仪与谈判、交易方式与贸易条款、贸易风险防范与应对、国际仓储与物流等关键环节。从这一层面来看,国际贸易实务技能只是国际贸易从业人员应具备的一项基本专业素养,而不应该是当代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目标,从实践情况来看,活跃新兴贸易市场的出现、电子商务技术的普及应用、国际贸易过程风险的增加以及民营企业的重要战略地位,为我们培养当代国际商务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因此,仅仅从国际贸易实务角度来强调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目标是不科学的。

2.核心课程之间的融合度较差

从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来看,主干课程包括宏(微)观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外贸英语函电、国际金融、管理学原理、会计学、电子商务、国际市场营销学、国际经济法等,较好的从经、管、法方面覆盖了国际贸易活动的诸环节,课程体系较为完善。

但从国际贸易专业教学实践来看,一方面,不同课程都有着自己的知识体系,教材内容尚未在国际贸易大前提下进行统一编写,另外,特别是省属工科院校在经贸类课程的设置上缺乏具有本校工科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另一方面,不同课程的任课老师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都有着较高的专业素养,但由于学科专业知识的限制,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很难将国际贸易这一大背景与所授课程知识体系完美结合,于是造成了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较为完善,但课程融合度较差的局面。以电子商务课程为例,后危机时代,电子商务技术对国际商务活动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但该课程的任课教师多位计算机专业出身,虽然其对电子商务技术具有全面、深入的认识,但对国际商务活动缺乏较为深刻的理解,这样就削弱了电子商务课程对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影响力。[4]

3.外贸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来看,各培养院校都普遍认识到国际贸易实践教学环节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通过认识实习、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教学环节,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国际贸易实践教学体系。

但从实践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来看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首先,绝大多数院校的实践教学都是通过国际贸易实务仿真教学软件(如Simtrade)来实现的,仿真软件虽然较好的模拟了国际贸易实务的主要流程及其具体工作,但人机对话界面与实际情景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另外,由于软件系统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无疑也给教学的先进性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其次,大多数国际贸易实务教师虽具备较好的理论基础,但缺乏外贸实践经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实践教学的科学性;第三,由于综合成本因素制约,许多高校尚未建立本专业独立的外贸模拟实验室,另外,受地区经贸环境因素影响,大多数高校,尤其是中西部高校在实习基地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小的难度,因此,削弱了外贸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

4.缺乏对贸易主体的学习

从市场经济角度来看,正是由于贸易主体(如生产企业、外贸公司等)的跨国经营活动,使贸易产品才能够顺利的跨越国界,由一国(生产领域)向他国(消费领域)自然流动,其在国际贸易活动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各培养院校也在其制定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一致认为:要培养能在外贸公司、工商企业或其他机构从事国际贸易、金融业务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但从国际贸易人才培养过程来看,绝大多数高校仅仅只是开设了管理学基础课程,实践环节的重心也都集中在外贸实务操作方面,忽视了对贸易主体,尤其是对中小(民营)企业的认识与学习,缺乏系统的企业管理、生产运作管理及民营中小企业发展专题等贸易主体知识储备。这不仅与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了明显的反差,而且更加不利于国贸专业学生从贸易主体视角全面、深入的理解、掌握和应用贸易实务知识。[5]

三、后危机时代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的优化

1.全面深化对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

各高校在确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全面把握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新形势,紧密联系国际贸易活动过程中出现的新特点、新技术,充分认识新兴经济体、电子商务技术、民营外贸企业等因素对未来国际贸易人才需求的新特征,全面突破对应用型外贸人才的理解,进一步深化对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并以此为基础,继续优化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理论知识结构和实践应用能力结构。

2.有效提升专业课程之间的融合度

首先,培养院校应紧密结合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认真做好国际贸易课程设置的修订与完善工作,根据外贸实际需要增设国际(人文)贸易地理、国际服务贸易、国际电子商务贸易、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等专业课程;其次,不同地区、不同院校应结合本地区主要贸易对象和本校工科学科专业优势,开设具有本地区、本校特色的专业外贸核心课程;第三,核心课程体系教师可采取集中备课方式,全面融合国际贸易背景知识体系,同时,同一门课程可分章节、分专题由具有比较知识优势的多位教师进行联合授课,全面提升专业课程之间的融合度。

3.切实提高国际贸易实践教学质量

一方面,以提升学生国际商务综合应用能力为核心,加快模拟商务谈判、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ERP,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电子商务等实验室建设,系统构建国际贸易模拟实践教学体系。另外,培养单位在应用国际贸易实务仿真软件进行实践教学的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大对独立外贸模拟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并结合外贸实务流程设置进(出)口商、制造商、货运等公司制企业,积极开展情景教学,以弥补仿真教学的不足,让学生在实战中学习和掌握外贸实务知识。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大对国际贸易专业教师进企业学习和外贸从业人员进课堂讲解的投入支持力度,切实提高国际贸易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同时,努力开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工作,并与企业积极建立外贸人才反馈机制,有效保证外贸人才培养的先进性和学生的实习质量。[6]

4.加强对贸易主体的认识与学习

各贸易专业人才培养院校应进一步深化对贸易主体的认识,以贸易主体为着眼点,全面强化对贸易主体的学习,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学习,系统培养国际贸易人才的综合业务能力。首先,各人才培养院校应认真做好外贸行业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的信息搜集和研究工作,准确把握外贸企业的发展特点及趋势;其次,以企业发展现实和市场发展需要为基础,有针对性的开设企业管理学、生产运作管理、中小企业发展专题等课程,并聘请外贸行业企业管理人员讲授该类课程;第三,建立、健全对生产企业和外贸公司的认知实习体系,不断加强学生对贸易主体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结合,让学生在“主体”下系统培养综合外贸实务能力。

参考文献:

[1]郭振,孟卓.后危机时代我国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开展跨国经营的研究[J].对外经贸,2013(9):52-54

[2]王洪.后危机时代对外贸易发展态势及路径选择[J].商业时代,2012(23):59-60

[3]方圆圆,王瑶.后金融危机时代外贸人才需求分析――基于对外贸公司的调查[J].时代经贸,2010(29):234-235

[4]叶茂生.我国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思考――基于后危机时代的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1(13):100-101

[5]吕西萍.美国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创新理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高教论坛,2010(2):122-126

[6]窦建华.国际经贸人才需求的新变化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0(2):78-81

作者简介:

对国际商务专业的认识篇3

兰州工业学院2016年大学生科技创新校级项目,项目编号:2016XJS44Y。

【摘要】

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国际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这使得国家需要大量适应经济全球化且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因此,作为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必须要认识到与商务英语专业紧密相关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本文通过探讨商务英语学习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进一步分析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目前的学习现状,重点探讨如何在商务英语专业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

商务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经济全球化

一、引言

随着G20峰会在中国杭州的盛大开幕,世界再次将目光聚焦在经济全球化上来,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成功涉外商务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国商务人才不仅要掌握较高的语言技能,同时还需要掌握国际商务运作的规则,能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商务人士进行合作与交流,而商务英语是融合了商务知识与术语,针对商务沟通,商务谈判而成的一门专业英语,它侧重于商务环境中语言运用能力,尤其是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及其培养的重要性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在多元文化中,通过不同的途径实现人际之间的有限交际能力。不同领域的学者对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定义,Ruben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灵活机动的能力、不急于批评他人、能容忍不确定的情形、交流时尊敬对方、洞察交流者个性和观念的能力、移情能力和交谈时的话语轮换能力这七个纬度。另一位学者Byram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又由知识、技能和态度这三个要素构成,与之相对应的说法是认知、行为与情感。

(二)商务英语学习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出国游玩、学习与商务活动的人数也同比增长,由于生活的文化背景不同,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也截然不同。在社会交往中人们惯以自己的思维来衡量他人,由此可能导致交际双方的误解和冲突。我们处于经济一体化的时代,交流是一门深的学问,复杂性与双面性是交流的基本特点,圆满顺利的商务合作与交流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反之,不顺利的商务交流就会妨碍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商务英语专业正是结合了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操作,同时也是英语语言专业,此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语言功底和熟练操作业务的复合式优秀人才,因此,在商务英语专业的学习中,必须重视夯实英语语言基础,还要熟悉不同文化、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以保证将来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

当前在我国高校商务英语的学习中,大多数上都是按照:“英语知识+商务知识”的教学模式,即传统的英语专业基本课程附加一些简单的商务方向的相关课程。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减少跨文化交际的机会,缺乏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学生在学习商务英语专业时,学习重点仍为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在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中,我们发现多数同学对本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具有不敏感性,然而在交际中,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习惯与禁忌是首要的,因而在跨文化交际方面我院学生能力有所欠缺,他们会用母语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但是因为文化差异会产生矛盾,甚至产生误解和冲突,会对商务活动能否顺利进行产生影响。因此,在学习商务知识和英语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变得更为重要。

四、商务英语学习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策

(一)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内容。现在各大高校的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大多偏重英语知识和简单的商务知识教学,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相对较少,方式方法也过于古板,不符合培养先进商务人员的要求。因此为了加强学生的交际能力,学校应增设中西方文化比较等课程,如介绍中西方不同的礼仪风俗,谈话禁忌,让学生在扎实文化理论的基础上接触商务活动。此外,增加外籍教师的演讲座谈会,使学生能近距离感受跨文化交际的魅力,改变对其他文化的固定认知模式。

(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增强学生意识。在这个足不出户便可知天下的网络飞速发展时代,很多文化资源都可从中获得。教师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媒介向同学科普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培养他们对跨文化交际的兴趣。网络上流传的一些西方文学作品,英美原声电影,新闻访谈脱口秀节目,英美歌曲等,丰富的资源不仅引起学生们的兴趣而且还能引导学生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利于学生了解西方文化,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修养。

(三)增加商务交际实践,积累跨文化交际经验。学校和老师积极鼓励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商务实践,比如去涉外企业实习,体会商务交际环境,提高同学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将来步入商业社会夯实基础。还可以组织学生担任跨国企业商务展会中的志愿者,深刻感受商务活动,通过作为志愿者工作接触的商务交流,认识了解国内外商业人士,扩展跨文化人际交际圈。

结语

由此可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国与国之间贸易的频繁往来,我国对英语熟练的商务谈判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所以,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额跨文化交际能力已逐渐成为学习的侧重点。处理好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使英语语用知识中的文化知识得到升华。多渠道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加强学术群体及师资队伍建设,为跨文化教学备以坚实后盾,培养出适应经济全球化且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对国际商务专业的认识篇4

Abstract: With the booming international business in China, Business English major comes into existence in many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growth of the major calls for the proper goal of educational program in which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should be given the priority. To prepare the versatile and practical talents for the society, student-oriented teaching method and persified means of evaluation are essential to the fulfillment of its goal.

商务英语专业是一门跨学科专业,它的专业知识涉及英语、贸易商科、文秘和交际学等方面。该专业学生在完成学业后不仅具备较好的英语语言知识、商贸基本知识、东西方文化基本概念,而且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商务运作能力,能适应职场需要,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商务活动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一、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与社会需求相结合,而需求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即将人才培养与当地的实际市场需求和实际情况相匹配。根据几年来商务英语专业的办学实践和对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的调研,总结出其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较高思想文化素质,掌握一定的英语交际能力、商务运作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能从事涉外文秘、国际贸易、国际商务活动的“应用型”人才。他们应具备以下能力:

英语交际能力。Hymes 认为一个完整的语言交际能力定义应包括四项内容:语法可能性(程度);实用可行性(程度);场合适用性(程度);现实真实性(程度)。这四部分交际能力反映了话语者和听者的语法知识、心理语言学知识、社会文化知识和现场应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学生除了有扎实的语言知识基础,还应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以及商务活动中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尤其是跨文化的交际能力。

商务运作能力(职业能力)。即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是除语言技能之外的商务工作基本技能。如:商务领域的业务操作能力和运作能力、沟通能力、处理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信息与网络应用能力等。这是商务英语人才工作和发展所必需的一种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是可持续发展能力。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很快,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保证其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明确“一条主线,三个突出 ”,即以英语应用能力为主线,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突出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突出学生团队精神和服务意识的培养,真正体现高职学生专业有特长,就业有优势的特点。

二、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途径

1、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

我国进入WTO 后,人力资源市场对国际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商务英语专业所面临更大的挑战,其毕业生必须具有较好的英语沟通能力,跨文化商务交流能力,熟悉掌握商务活动基本规则,并要有相当强的学习和创新能力。简单的英语专业+商贸专业的课程设置不能很好满足社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要求,也不能体现商务英语的专业特色。另外,英语专业课和商贸专业课开设的课程较多,占用较多的教学课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一些商务手段已被淘汰,一些商务概念已落后于时展。因此,为培养更加适应市场需要的商务英语人才,使其拥有更大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应进行调整,使其更科学、更合理。将商务与英语有机结合,适当增加能提供学生必需的国际商务活动操作能力的基本培训,删减一些重复或交叉以及内容滞后的教学内容。 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可分成三大模块:

英语语言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包括语音、英语基础综合课、语法、泛渎、英语听说。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模块:商务英语、商务英语写作、商务英语阅读、商务翻译、商务口译、商务英语视听。商贸专业课程模块: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制单、跨文化商务交际、商务谈判、电子商务。英语语言专业基础课程着重英语语言知识基础,强调基本的英语交流能力的训练,英语基础写作不单独作为一门课程,因为它被作为英语基础综合课的重要内容之一。

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着重训练的是国际商务活动需要的基本技能。商务英语课程涵盖商务基本原则和运作。商务英语阅读包括商务常用文件如报表、信用证等。

商务英语写作涵盖原来的外贸函电和实用英语写作,商务英语翻译和商务口译课程训练的是商务活动中的会议翻译、谈判翻译、公司及产品介绍等技能。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模块设置为的是更有效的利用教学课时和教学资源,更大限度的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模式

要帮助学生培养职业能力,让他们快速适应社会,商务英语课程教学就应重视学生商务英语的基本工作技能、商务英语的业务操作能力与运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处理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信息与网络应用能力。这些职业能力是学生未来的发展需要,应成为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内容的核心。

西方教育心理学的最新理论——建构主义,为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人类的知识不是纯客观的,不是他人传授的而是自己建构的。不是独自形成的而是在与外部环境的交互过程中形成的。因而建构主义者认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要给学生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权利和机会。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也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方法强调的是“学”而不是“教”;注重的是学生要学会什么,而不是应学什么;强调的是学习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注重的是学生的参与;教学评估采用的是多元化评估方式;关注个体学习者,同时也注重全体。这样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培养学生口头交际、口头报告、团队合作,信息搜集、电脑操作、商务礼仪等方面的技能。 多元化评估可表现为评估内容多元化如商务英语沟通、商务英语信函、信息搜索、团队合作、文秘技能、办公设备操作技能、国际贸易业务、国际商务文化知识等;评估方式多元化如课堂表现、口试、英语辩论、市场调研、产品演示、课堂讨论、课外作业、单元测验、期中期末测验等;评估时机多元化强调的是过程评估。在教学的不同时段对学生进行准备性、形成性、诊断性和总结性评估。这样让学生及时发现自身的问题与不足,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商务英语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在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多元化评估的职业教学模式。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作为与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商务活动紧密相关的专业,其培养的人才应突显较强的商务英语职业能力,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应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以多元化评估为教学手段,为我国经济发展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商务运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对外商贸人才。

参考文献

[1] Ellis M?Johnson C.商务英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对国际商务专业的认识篇5

关键词:ESP需求分析理论;商务英语;课程设置优化

1引言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国内许多院校纷纷开设英语专业(商务方向)或商务英语专业以培养符合中国经济发展或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复合型商务外语人才。一些地方院校也在积极探索符合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商务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许多地方院校英语与商务相结合专业的开设已有5-15年左右的时间不等,或者已经转成开设商务英语专业,这些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是否存在不符合复合型商务外语人才培养的发展目标的情况呢?本研究以桂林地区高校为例,在ESP需求分析理论指导下,通过调查在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商务英语学习需求、商务英语教师队伍现状,及在从事与商务相关工作岗位后商务英语毕业生对自身商务知识的评价及对学校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看法,以期为地方院校商务英语课程设置优化改革提供借鉴。

2研究背景

国外许多学者对需求分析进行过大量的研究,如Berwick(1989),Blindley(1989),Hutchinson&Water(1987)从不同研究视角、研究对象和研究背景界定“需求”并对其进行分类,提出了相应的需求分析模型;Dudley-Evans&StHohn(1998),Hoadley-Maiment(1980),Long(2005)致力于如何采集需求分析数据的研究。Berwick(1989),Schutz&Derwing(1981)等对采用何种数据采集工具实施需求分析进行了系统研究。Chambers(1980),Robinson(1991)等对何时进行需求分析进行了研究。这些国外学者对需求分析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外语教学中,已成为ESP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ESP课程设置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国内,随着专门用途英语ESP被引进,尤其是近几年作为ESP重要分支的商务英语越来越受到国内研究者的关注,需求分析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也得到了国内研究者的肯定。如余卫华(2002:20)提出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应利用需求分析来改进教学。陈冰冰(2009:129)在综述国外需求分析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指出需求分析可以为外语课程的内容、设计、实施以及外语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的确定提供依据。此外,不少学者对需求分析理论指导外语课程设置方面进行研究,如,管春林(2005)指出需求分析在经贸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的意义和方法;阮绩智(2009),朱列(2010),李娟(2011),史伟明(2013),刘朝霞(2013)等学者研究了基于ESP需求分析的商务英语课程设置。但是他们的研究都是个案研究,不能完全代表全国各地院校。因此,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主要基于Hutchinson&Water(1987)的需求理论和Hoadley-Mainmen(t1980)的“需求分析三角”理论,在商务英语课程中进行持续需求分析,调查了解桂林地区高校商务英语的课程设置情况,为该地区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和发展提供积极借鉴作用。

3研究方案

3.1研究问题

本研究要回答下列三个问题:1)在校学生对商务英语的学习需求和对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看法。2)高校商务英语教师对自身的评价和对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现状的看法。3)商务英语毕业生商务从业人员对自身商务知识的评价和对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看法。

3.2研究对象

本研究调查138名分别来自桂林地区三所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国际贸易方向、经贸方向、商务方向)大四的学生。其中男生16名,女生122名。同时还调查了这三所院校的共23名商务英语教师。这三所学校中,一所为独立学院,一所为师范类院校,一所为理工类院校,基本上能代表桂林地区高校的样本。之所以选择四年级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是因为四年级学生经过三年多的学习,对整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教师都有一定的了解。此外访谈20名从事与商务相关工作的从业人员了解他们对其自身商务英语知识的评价,以及对学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被调查者都是来自三所学校的商务英语方向的毕业生,具有从事对外贸易、对外销售等与商务有关工作1年以上的商务行业从业经历。

3.3研究工具

本研究所涉及的工具主要通过商务英语课程教师调查问卷、英语专业学生商务英语学习需求调查问卷和半结构式访谈表。问卷和半开放式访谈的设计主要参考了Hutchinson&Water(1987)的需求理论和Hoadley-Mainmen(t1980)的“需求分析三角”理论。Hutchinson&Water(1987:59,转引陈冰冰,2009:126)认为需求可以分为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同时他们还把目标需求细化为必学知识(necessities)、欠学知识(lacks)和想学知识(wants);学习需求则包括学习条件、学习者知识、学习者技能和策略及学习者动机等。Hoadley-Ma-inment(1980:1,转引陈冰冰,2009:126)的需求分析三角理论:即信息主要由教师察觉的需求、学生察觉的需求以及公司察觉的需求三方面组成。问卷设计除第一部分个人信息外,其余的都是选择题。学生问卷共发下150份,由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填写,最后收回有效问卷138份。教师问卷共发下25份,由各个院校的有关主管分发给教师填写,最后收回有效问卷23份。最后运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进行自变量的描述统计。采用半开放式访谈,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把访谈的开放式问题发给25名从事与商务、贸易有关的从业人员填写回答,然后以文本形式回复,最后收回有效访谈回答答卷20份。

4研究结果与讨论

4.1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1)大多数学生(77.5%)学习商务英语的目的是为了以后工作需要,如到外资或合资企业。因此,学生最期待能够提高商务英语口语、商务谈判、商务交际等能力。2)大多数学生偏爱小组合作、情景模拟等学习活动,希望能够通过与英语国家人交流、参加大型国际会议和实习等方式提高自己商务知识和实践能力。3)学生认为所使用的教材实用性不够强,内容趣味性差,过于抽象。但大多数学生并不推崇原版教材,他们希望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只把教材当做参考,应多补充课外知识,说明学生非常希望教师能够储备丰富的商务知识,并把它应用于课堂教学中。4)大多数学生(64.5%)对目前开设的商务英语类课程评价一般,但学生对目前商务英语类课程开设的强度和难度却感到满意,说明商务英语课程开设的强度和难度把握得比较合理。大多数学生(73.2%)认为通过目前所修学的商务英语课程不能够完全掌握商务英语知识,有56.5%的学生希望能够压缩商务语言类课程的课时,增加商务英语商务知识技能类课程的课时。学生认为过硬的英语语言运用技能和娴熟的商务操作技能是在商务场合下最重要的技能,因此他们希望通过选修相关课程来训练其商务实际操作、翻译、书写商务函电和电子邮件等技能,增加相关商务专业知识。5)大多数学生认为具有相关行业的实践经验是商务英语教师最重要的素质,其次是掌握相关的商务专业知识,而非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具有较高英语水平和能力。只有55%的学生对目前商务英语教师比较满意。说明只有英语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远远不能够适应商务英语教学需求,因此商务英语教师需不断拓宽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商务知识,以满足教学的需求。

4.2教师调查问卷结果

1)相比学生而言,大多数教师对目前开设的商务英语语言类课程和商务知识技能类课程的比例比较满意,但对学生对商务知识的掌握满意度一般,只有55.5%的教师对目前商务英语毕业生的素质总体评价比较满意。2)大多数教师已经摒弃了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更多的是采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综合教学模式,这与学生比较期待的授课方式相一致。87%的教师对自己的商务英语教学评价满意,因此相比学生而言,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评价满意度稍高。3)大多数教师认为目前的商务英语类教材不能满足商务英语教学的需求。4)教师(69.6%)和学生一样认为高校所传授的商务英语知识与现实是有一定差距的。教师和学生具有高度认同感,都认为过硬的英语语言应用技能和娴熟的商务操作技能是在商务场合下最重要的技能。总体而言教师对学生商务英语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要求与学生的期待基本一致,教师把学生掌握商务实际操作、翻译、书写商务函电和电子邮件等技能放在第一位,其次熟悉并掌握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业务能力和熟悉并掌握相关商务知识。5)大多数教师(91.4%)意识到具有英语专业背景且具有丰富的商务实践经验的教师更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但是只有少数几个教师具有丰富的商务行业背景知识和实践经验,一半以上的教师认为自己缺乏商务行业背景知识和实践经验。因此教师希望能够到公司企业进行见习或到相关领域实践考察,亲身经历商务活动,能够参与商务实际操作,到校外进行课堂观摩或者进修深造来提高自身的商务知识和商务实践经验。

4.3商务英语毕业生商务从业人员访谈结果

1)62.5%的从业人员认为学校的商务英语类课程能基本满足自己现在工作需要,有37.5%的人认为学校开设的课程和他们从事的工作存在较大差距,从事具体商务行业不同,对差距的认同也不一样。大多数受访者都认为学校开设的课程比较理论化,比较呆板、笼统,缺乏实践性。说明大多数学生已经认可学校开设的课程能够在总体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商务理论知识,但是课程开设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应加大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2)多数受访者认为,在商务场合使用英文的过程中口头语言表达和商务沟通能力(如商务信函、邮件语言表达能力)最为重要,他们认为学校教学中应加强训练学生商务沟通语言的得体性、简洁性,同时增加商务文化、商务礼仪知识的传授。3)多数受访者认为学校教学中的学生实践操练较少,应加大模拟操作实践和专业实习。

5总结建议

三所高校根据自身的师资水平和学生的水平,对商务英语课程设置各有特色,都比较注重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国际商务基本知识技能,熟悉国际商务运用规范和程序,培养具有涉外能力的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根据俞建耀,刘法公(2013:38-39)对商务英语课程设置模式的归类,这三所高校中有两所学校的商务英语课程设置接近“全英仿商科教育模式”,有一所高校接近“商务英语专业学科课程模式”,但又不是完全意义上属于某一类。根据调查结果分析,鉴于目前这三所高校商务英语课程设置情况,应该从课程开设、教材选择、教师培养等方面进一步优化商务英语课程设置,以满足培养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的需要。1)应增设“商务口语”课程,或者在“商务英语”或“商务综合英语”课程中加强学生商务英语口语的训练。因为无论是在校学生还是毕业的商务从业人员,都认为商务口头表达是最重要的技能,但这三所高校除有一所学校开设了“经贸口语”课程外,其他两所学校只开设“英语口语”课程,而BE与GE相比,更具专业性,因此在保证学生具有较强的GE表达能力的基础上,需提高学生的商务口头表达能力。2)选择实用性较强的教材。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选择相应的教材,而不是拘泥于哪本,可以通过商务英语教师团队和行业从业人员合作,收集最真实的语料和案例,制定符合自身教学需求的教材。采用项目教学法、内容教学法、案例和情景教学法等各类教学法,在课堂上创设最具真实的商务语境,模拟真实的商务活动,使理论学习尽可能地贴近实践。3)增设商务模拟实训课程或加大现有商务课程的模拟实训课程的课时,加大模拟实训练习。所调查的学校虽然有的建立商务实训实验室,开设了相应的商务课程的模拟实训课程,如“市场营销实训”、“国际贸易业务模拟操作实训”“、国际商务单证实训”、“国际商务谈判实训”。每个学校开设的门数和课时不一样,但开设的课时不多。以其中一所高校为例,该所高校开设了3门实训课,每门课程的实训16学时,最多的一门占该门课程的33%,有2门只占18%,主要还是在传授基本的商务理论和商务知识。但从学生的反馈来看,校内实训力度不够,因此需加大已开设实训课程的课时,同时对没有开设实训课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应增设实训课程。4)加大校企合作,建立多个实习、实训基地,创造多次实习机会,加大实践学时比例。目前学生实习主要采取学校安排和学生自主找实习单位相结合的方式,不少学校已经和某些外资企业、外贸公司或者具有涉外贸易的企业长期合作建立了实习基地,但是一次实习体验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犹如杯水车薪。因此,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每年暑期进行一定的实践或者一定时间的参观学习。同时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和企业合作形成订单式培养,根据学生就业方向有意识地引导加强某行业知识的传授和实践,培养目标企业所需的商务英语人才。5)建设复合型商务英语教师队伍。商务英语自身具有鲜明的学科特征,它要求教师不但具有深厚的英语语言功底和教学能力,同时应具有一定的商务知识和商务实践经验,商务和外语的复合型人才是最理想的商务英语教师。目前这几所高校的商务英语教师大部分都是从普通英语教师转过来的语言教师,极少数教师具有企业或行业实践背景。当然在开设相关商务课程前教师们进行过进修、培训学习,甚至跨专业学习。但“期望英语教师经过一、两个学期的培训就来开设其他专业的基础课程,是不切实际的,也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做法”(何其莘等,2008:431)。因为即使掌握了一定的商务知识,缺乏商务实践,教师的课堂教学对学生也只是纸上谈兵。因此根据学校自身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特点,对于GE转过来的商务英语教师,除了自身需加强商务知识技能的进修学习、培训外,学校还应从教师职业发展出发,鼓励教师参加相关的国际大型会议,或与企业合作支持商务英语教师到企业进行实习,不断提高商务英语教师的商务行业实践经验。此外也可以培养具有商科背景的商务英语教师,引进具有商务实践经验的英语语言能力较强、具有一定教学能力的商务英语教师。

6结语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为了更好地培养出适应国际化趋势发展的商务外语人才,作为地方院校我们应该切实做好商务英语课程设置并解决好师资问题,在地方区域发展的基础上,整合学校自身的办学优势和学科特点,以科学的发展观,适时跟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后效跟踪调查,基于ESP需求分析理论指导,不断完善商务英语课程体系。

对国际商务专业的认识篇6

【关键词】国际商务 专业人才 跨文化

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不断深入,给企业的成产、组织方式都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为了适应国际新形势,应注重国际企业专业人才的培养。但是,现阶段我国高校国际商务专业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专业特色不鲜明,教学体系还不够完善。本文以国际商务人才跨文化能力概述作为文章内容的切入点,并对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以及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进行了详细地阐述,以期实现我国国家商务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国际商务人才跨文化能力概述

国际商务人才跨文化能力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维度:也就是跨文化动机、知识、行为。跨文化认知主要指的是,在跨文化背景下,认知能力、感知能力、判断、推理等要素构成的,它是应用在个体文化方面的能力,它主要包括:陈述性、程序性、条件性等方面的知识。而跨文化动机主要指的是,通过跨文化共鸣的产生,对不同文化能够尊重和理解,有助于跨文化能力的提升。跨文化行为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自我表征、肢体行为、以及语言沟通,这些要素都是在跨文化认知和动机的双重影响下而产生的。跨文化行为能够减少文化偏见,这是国际商务得以成功开展的关键因素。

二、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首先,在培养目标方面还不够明确,这主要表现为很多高校的国际商务专业的前身就外语或者是国际贸易专业,缺乏适合自身专业实际情况的专业建设经验,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都非常不明确,对于课程设置也不够规范,而教材也不符合专业的实际需要。其次,师资力量缺乏,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力量,是保障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前提。但是,在我国这种双师型教师还不多,知识课程实践性缺失,学生的实践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再次,学科体系不够完备,很难对学生学习和就业进行有机地融合。很多学生对国际商务的规则、惯例都不够精通,外语知识不够扎实。最后,政府的投入力度不够,现阶段,我国教育部还没有把国际商务专业列入到专业目录当中,和其先关的政策也十分不充分,学校和企业无法建立有效的实践机制,实习环节没有得到有效落实。

三、培养国际商务专业人才跨文化能力的有效路径

想要提高国际商务专业人才跨文化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给予文化特质培养足够的重视,增设跨学科课程,采用教、训、研三位一体的项目教学法,来提高学生的国际商务实践能力,实现他们跨文化管理意识以及国际商务知识体系的进一步提升和完善,具体内容如下:

(一)给予文化特质培养足够的重视,实现跨文化管理意识的稳步提升

现阶段,对于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我国的各个高校已经了解到这一学科的本质属性,强调注重对学生管理素质、专业能力的培养,但是,其专业特色仍旧不够鲜明,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内容仍有相近的地方。通过对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析和思考,主要发现了以下两个特点:首先,教学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很多高校过度重视英语能力和贸易业务运作能力的培养,但是却忽视了对他们实务操作能力的提升,很多毕业生并不能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其次,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并没有较大差别,很多高校对于主干课程的设置主要有两个模块:一个是英语能力,另一个是国际贸易基础、技能,从这两方面来看,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方面并没有太大区别。

(二)增设跨学科课程,实现国际商务知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国际商务所涉猎的内容非常广泛,其内容不仅仅局限于经济贸易方面的内容,更涉及金融、外语、信息技术和物流等方面的内容。为了提高国际商务人才的业务能力,很多国外高校都非常重视跨学科的教学方式,并及时根据现代国际商贸的发展情况对专业课程的设置进行调整,更新教学体系和结构。就以牛津大学为例,在现有五十种课程群中,将近有三十个课程群是由集中学科合并而成的,这些课程群被称为综合性课程群,这种教育方法推进了学科教育的科学化发展。我国也可以对这种方法予以借鉴,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着重提高学生在国际企业管理工作方面的作业能力。

(三)采用教、训、研三位一体的项目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国际商务实践能力

项目教学法在西方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种教学方法摆脱了传统教育模式的藩篱,这种方法更看重的是实践能力。究其本质而言,项目教学法通过对职场环境的模拟来构建相应的教学情境,把国际商务项目当做引子,再通过任务的驱动,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创新能力、业务操作能力的提升。比如,美国的很多高校的国际商务专业,为了实现学生有效培养,学校都和企业签订的是长期合同,根据外贸企业在开展管理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以及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来提高学生实际工作的适应能力。

结束语:总而言之,国际商务作为一种跨国的经营管理活动,具有跨地域、民族和政体的特征。在开展国际商务的过程中,制度、民族、组织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可能造成国家商务的预期收益和实际收益不一致情况的出现,甚至是发生偏离,跨文化风险也得以加大。因此,我们应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标准,完善培养机制,为国家商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巨大助力。

参考文献:

[1]王宇航.高校国际商务专业人才跨文化能力培养探析[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15,(04):23-24.

[2]肖芬,唐聘莉.新常态下国际商务人才跨文化能力的培养路径[J].学习与实践,2015,(06):98-99.

对国际商务专业的认识篇7

关键词:商务英语专业;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出现,商务英语教学也随之兴起,这是一门以培养国际商务英语人才为目标所开设的专门用途语言课程。然而当前我国很多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培养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时,仍旧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人才培养方式不先进、不完善,师资力量不强等等,所以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

一、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基本内涵

一直以来,跨文化沟通能力都受到我国和其他国家学术界的密切关注,特别是外语领域。对于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定义和构成要素,很多研究者都各个角度和领域展开相关的研究,尽管缺乏一个人们都可以接受的定义,但是大多数学认为跨文化沟通能力是指各种文化背景下的人进行有效交往所具备的能力。Byram认为跨文化沟通能力是指“他国文化知识,跨文化交流技能、语言交流技能,充分尊重各种文化的行为以及价值观,自我意识和批判性文化意识等能力对于个体在特定跨文化环境中与来自不同文化的问进行有效的交流起到重要作用。”这就表明现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各种文化环境,二是得体顺利沟通。我国和其他学者对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构成部分达成共识。跨文化沟通能力主要有包括行为和认知能力。[1]行为能力是指交际者的各种能力,主要有适应能力等等。认知能力主要是指交际者必须要具备一般的文化知识、特性的文化知识、国内和其他国家的宗教、人文等方面知识。

二、商务外语专业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高校是每年向社会输送和培养大量人才的重要场所,担任着培养高素质、全能型任务的责任。注重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是为了真正实现外语教育和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最终目标。一般来说,为了更好地实现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目标。不仅体现在学生可以对英语技能和商务知识进行熟练掌握,而且体现在提高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上,也就是学生可以在从事商务翻译、外贸以及金融等工作时可以灵活运用英语实现无障碍的沟通,进而更加有效地实现互惠共赢的目标。商务英语专业中的跨文化沟通能力,能够在商务沟通过程中体现,实现一种无障碍的交流。最近几年,我国相关部门宣传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并且其波及范围已经超过全球三分之二国家,所以我国经济进口和出口领域发展迅速,与其他国家经济来往也十分紧密。所以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离不开商务英语跨文化沟通能力很强的优秀人才。然而根据有关资料现实,目前我国大多数商务英语专业人才都严重缺乏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比如:中方和美国的商务交流,在交流过程中美国经理说“OK,ithinkthistechniciansisyourcompanyneeds.”中方经理听了后,回答“ithinkourcompanydon’tneedyoursaidtechniciansforthisproject.”“butwewant.”“no,wereallydon’tneed.”出现这种情况的真正原因是因为中方经理不能完全理解对方想要表达的信息,也不知道在美国,“want”是“willto”的意思。通过该例子能够发现,加强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是有必要的。

三、商务英语专业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

(一)人才培养方式不先进、不完善

有些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师仍旧使用以往的人才培养方案,并没有进行积极的创新,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不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还是认为只要传授语言技能和商业知识即可,忽略了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也没有意识培养学生这方面能力的重要性。尽管有些教师所制定的教学模式注意到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但对教学课程进行设置时,只是单纯的将其认定为英国和美国的概况,很难体现出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等更深层次的文化。

(二)师资力量不强

当前,大多数商务英语专业教师都不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资深教师,他们都是从高校刚刚毕业,并没有经过社会历练,就直接到高校从事商务英语教育工作。[3]教师自身对跨文化沟通的教学理念认识模糊,工作能力不强,教学方法存在滞后性。

(三)学生缺少实践机会,能力不高

许多学生仅仅是停留在学习知识上,很少参加实际练习,其跨文化沟通能力只是局限在解除语言沟通掌握,更加谈不上语言与文化的相融合。

四、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有效措施

(一)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现阶段,我国很多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的课堂教学模式都侧重于商务知识和英语知识的传授,在此前提下需要增设文化课程,使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及语言水平得到全方位提升。同时,还可以增设英国和美国文化、中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比较等课程,增加文化课程在高校选修课中占的比例,进而丰富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意识,更加深刻的认识西方文化,为将来从事外企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转变教学理念

对于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师来说,在平时教学中应该明确意识到语言教学并不是字面上的传授语言,文化离不开语言,语言也离不开文化,两者相辅相成。通常,为了可以将一门语言学好,必须要有良好的语言环境,而想要熟练掌握语言,对文化背景有深刻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教师需要合理的设置教学课程,应该开设关于社会文化的课程,但是这样并不意味着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利用社会文化课程能够给学生提供美国、英国、法国以及其他国家的政治知识、文化知识等等,在很大程度上通过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但也只是提高学生的认知层面,这样就难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因此,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应该将培养培养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向学生讲授关于跨文化的专业课程。例如:讲解在国际商务谈判课程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重视文化因素对每个国家谈判风格产生的影响,以免导致国际商务谈判以失败告终。[4]例如:一家大品牌的美国企业和中欧的一家企业长时间合作,两家企业的业务来往频繁。但在每年的12月份,重新谈判合同的条款时,中欧企业是执行总裁亲自到美国进行谈判,执行总裁自身缺乏较强的专业知识,但是他觉得美国的这家企业希望在重大谈判中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应当也在场。但是对于注重实用价值的美国企业而言,中欧企业的执行总裁并不是正确的人员,他们更加期待和技术人员进行接触,并不希望和中欧企业执行总裁交流。所以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引导学生认识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跨文化沟通能力,进而培养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是十分有必要的。

(三)改善教学方式

教师在充实教学内容的同时,还要重视教学方式,在一定意义上教学方法比教学内容更加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求知欲,让学生可以在跨文化交往过程中增强自身的跨文化沟通能力。通过创设跨文化交际场景,安排学生扮演角色,营造良好的文化气氛,加强学生对文化所产生的敏感度;通过分析涉外工作人员的以往工作经验,让学生对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有深刻了解。[5]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高校商务英语教师需要采用新型的教学手段,例如:多媒体教学等等,该教学方式能够给学生提供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及建立一个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与其他同学相互沟通探讨,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

(四)加强学生跨文化意识

因为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学习中过分依靠教师,无法独立思考、分析以及解决问题。[6]对于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在学习中将很多时间和精力放在背诵英语词汇,做大量练习题上,以便于获取符合自己预期目标的考试成绩。同时,教师还要做好一名“引导者,”发挥引导作用,使学生懂得除了要掌握课堂上教师传授的基础语言知识,还应该合理运用课外时间阅读和外国文化有关的书本,深入了解西方文化。此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于放假时间,到北京或者上海等大城市参加一些国际化展销会,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尝试着和其他国家的企业工作人员进行交流,这样有利于他们更加深切地感悟到跨文化沟通能力的重要性,进而让他们可以意识到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要采用适合的方法提高自身跨文化沟通能力。我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惰性较强,往往过分依赖老师,缺乏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有限,本科阶段,有限的时间里能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也必然有限,因此教师平时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注意强调商务活动中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学生在毕业后的工作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商务交流方面的问题,只有现在树立起自主学习文化知识的观念,将来学生才能真正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途径很多,可以鼓励学生平时多阅读一些外国书籍,观看英语电影,多了解各个国家的政治、历史、习俗和风土人情。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适当的学习任务,让学生经过课下的努力研究在课堂上充分展现自己的成果,并及时对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等。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培养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时,不管采用什么培养措施,其主要目标都要放在培养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上,只有通过这样做才能够在各种商务活动中实现预期目标。但是就高校来讲,要想向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商务人才,必须要重视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莎,管俊.商务英语专业国家标准与全国高职高专英语写作大赛对高职商务英语写作课程设置的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7(49):258-259.

[2]魏凤旗.商务英语专业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探析[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22(02):16-17+24.

[3]王芳,何明霞.ICC理论模型对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指导意义[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4(04):139-141.

[4]高彩云,穆海涛.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沟通与交际能力的培养——以商务英语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06):195-196.

对国际商务专业的认识篇8

1.学生情况分析

宁波中等职业学校国际贸易专业招生情况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三年制职高,其中部分是直接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的专业学生,另外则是以单招单考为目标导向培养的学生。第二类是招收五年一贯制的国际贸易专业学生,这类学生的基本特点是中考成绩与三年制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相比,分数相对较高,女生较多,部分学生的英语成绩较高,形象思维能力较强。但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专业认知和就业情况不十分明确,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较差,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较弱,部分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还亟待提高。

2.师资情况分析

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的国际贸易专业课教师主要来自普通高等院校的本科毕业生。传统的高等教育让教师具备较高的理论知识,但是从学校学习到学校工作的经历,又使得教师缺乏实践操作能力,与企业岗位的实操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给教师在平时实践教学过程中带来了巨大的障碍。此外,双师型教师的缺乏,使得教师专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逐渐成为中职优化专业结构、对接产业发展需求的重要制约因素。

3.实践课程教学环境分析

国际贸易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大部分学生是为了就业导向培养的,这就需要课程教学更加贴近企业真实环境。缺乏相应的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实训实验室是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的通病。大部分学校的专业实训实验室是商务谈判室和机房实训室,但相对其他专业,对商务谈判室和机房实训室的使用频率很低。国际商务谈判和国际市场营销专业实践课程由于受到师资、学生和教学基本条件的限制,采用全中文教学的国际商务谈判,采用纯理论教学的国际市场营销,更多课时是在普通教室里完成理论教学,真正的实践教学课时非常少。这样造成了学生不清楚对国际贸易专业对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的高要求体现在哪里,也不清楚如何开展国际市场营销,更不清楚如何制作出口商品的商务策划方案。

4.企业实际需求及岗位分析

从外贸类及其相关企业的调查分析可知,企业非常注重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专业实践操作技能和职业道德素养三个方面。就目前宁波地区的就业情况而言,五年一贯制中等职业学校的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向是国际货运公司的操作员和业务员、报关行的报关员和报检员,小型外贸企业的单证员和跟单业务员。

二、国际贸易专业五年制高级工班毕业生职业能力分解

五年制与三年制的教学相比较,优势在于在校学习时间更长,学生能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如果在教学中不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不会好好利用四年的在校学习时间,最终导致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更加薄弱。因此,笔者在对外贸类相关企业岗位如外贸业务员、外贸单证员、跟单员、货运业务员、货运操作员、报关员和报检员的现实及未来需求能力分析后,特别对专业通用能力和专业细化能力进行了分解。

1.能力分解假设:教学第四年专业分流

在校前三年学习国际贸易专业的基础知识,经过三年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每个学生的特点、优势和不足都会显现出来。在完成三年专业基础学习后,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细分子专业与班级分流。将国际贸易专业细化分成国贸实务、国际货运、商检与报关三个子专业。将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较强的学生分流到国贸实务班,营销能力较强的学生分流到国际货运班,性格内向努力好学的学生分流到商检与报关班。

2.细分子专业能力分解

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需要的通用技能主要包括: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团队合作能力、与人沟通能力、计算机软件处理能力、网络信息搜索能力、商务合同能力、基本专业英语能力、商务单证制作能力。

三、国际贸易专业五年制高级工班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根据对国际贸易细分子专业所需的通用和专业能力的分解,设计了以感性认识学习、校内课程实训、校内制度锻炼和校外企业实习,以及第五年的校外毕业实习这四个循序渐进的环节,并将其串联在一起,贯穿于校内外五年的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这是利用校内实训教学环境、校外企业实习环境,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

1.感性认识学习

根据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的特点,专业教师需要对学生加强国际贸易专业感性认识方面的教育。这就要求学校与外贸类相关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方便学生进行国际贸易企业、国际货运企业、报关行、港口、国际物流公司、航运中心等的参观和调研,了解企业的运作流程及企业间的相互关系。同时也使学生更加充分地了解自身专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发展地位、现状,以及对从业人员各方面的素质要求,为今后明确学习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细分子专业奠定坚实基础。感性认识实习安排在入学后的前三年,感性认识实习可采用“参观、调研、专家讲座”等方式进行,除了对企业参观以外,可以邀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家来校以讲座的方式与学生进行实践分享。

2.校内课程实训

在二年级到三年级的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对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安排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各类专业软件的操作,如各类国际贸易单证的缮制、金融结算、进出口实务软件、国际货运软件的操作、报关和报检软件的操作等单项业务。在四年级进行了专业细分之后,我们应该根据各子专业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实训教学。如国贸实务班,除了对各类单证软件操作训练之外,还应加强开发客户、商务谈判、合同签订与履行的实训教学。如采用角色扮演等方法,寻找合适的进出易背景,来掌握商务谈判和合同签订、履行的具体操作技能。如国际货运班,增加国际货运相关软件的实操训练,还应加强寻找与开发客户、商务谈判、合同签订和履行的具体操作技能;商检与报关班,增加报检和报关的软件操作,角色扮演模拟整个报检与报关的业务流程,强化计算机五笔录入的能力训练(因现在大部分报关行业的输入系统都是采用五笔输入法)。通过这些实践课程的训练,除了可以增加学生的操作技能以外,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表达沟通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形成团队合作和互相竞争的职业意识。

3.校内制度锻炼兼校外企业实习

学校内部的各种校纪校规和每个班级的管理规章制度都会对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养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我们要求学生利用每年的暑假以“就近原则”下企业实习,企业的类型应尽量选择在生产企业或者外贸类企业。通过学生的每一次下厂实习的经历,锻炼他们适应企业工作的能力,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纠正学生错误的“企业家”观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4.校外毕业实习

校外毕业实习是在学生经过四年的专业课学习之后,学校召开实习生选聘会,联系参加企业前来选聘实习生,组织学生在校外的国际贸易相关类企业实习。这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学会分析并解决实际企业工作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

上一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总结范文 下一篇:机关单位考核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