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医学文化范文

时间:2023-12-09 07:43:20

中华传统医学文化

中华传统医学文化篇1

一、在卫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必要性

1. 符合时展的要求。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卫校校园文化中是时展的必然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信息交流变得越来越便捷、快速,卫校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越来越向多元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卫校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因此,我们要大力宣扬中华传统文化,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到卫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让学生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增强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言论自信。

2. 推动卫校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卫校学生的成长。同时,因为中华传统文化与医学理念相辅相成,认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将极大程度的帮助学生理解医学理论体系,并潜移默化的影响卫校学生的一言一行,极大程度地帮助卫校学生增强综合素质能力,变成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二、在卫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方法

1. 增设宣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课程,让中华传统文化走进课堂。在我国中华传统文化中,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在卫校护理相关专业的教育工作中,可以向学生介绍“仁者爱人”理念,让儒家思想慢慢地去影响学生的理念,并带入到护理工作中,以“精神障碍护理学”为例,该专业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经常会接触各类精神疾病病人,这些精神疾病病人康复的重要因素之一便是受到其他人的关爱。如果学生在校园中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受过儒家思想的教育,便能做到“仁者爱人”,用一颗包容、大爱之心去关爱病人,帮助病人早日康复。学校可以广泛开设中华文化相关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甚至可以结合各专业形成新的教学思路,从而增进卫校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使卫校学生建立民族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落实到平时的一言一行。

2. 在卫校校园环境中引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学校可以利用卫校学生的生活环境,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代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来。例如,可以在教学楼或者宿舍楼的附近放置石雕,在雕刻上刻字宣扬中华传统文化,并介绍中医理论。在卫校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物质载体上都融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元素,让卫校学生时刻的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展现中华文化的艺术的同时,也可以将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校园环境的文化高度,不断提高中华文化的艺术高度,让卫校学生成长在充满中华文化的摇篮中,使中华文化深入的融合到卫校校园文化中。

3. 通过卫校校园媒体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宣传。可以借助网络社交平台,在信息交流平台上大力宣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例如,在“人人网”、“微信平台”上设立专门的宣传账号,定时定期向学生发送手机报,弘扬中医学理论与中华文化的联系,用电子信息技术使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医理论体系。使用这种方式能够更好的被学生所接受,卫校学生在自己熟悉的交流平台上也更容易接受中华传统文化,使得中华传统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4. 积极组织课外活动。卫校的学生与普通学生相比,对课程理论的掌握能力并不突出,但是实践能力相对较强,学习重点区别于普通高校生,所从事的职业也更有针对性,学校应当把握这个优势,积极的组织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动,并鼓励卫校学生积极的参与其中。大力开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主题的校园活动,让卫校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深刻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厚重和美感,从而影响自身的一言一行,做到坦诚待人、以礼待人,并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中华传统医学文化篇2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医学生 医学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既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又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知识丰富、医风严谨的医学人才,实现医学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医学教育中的价值

(一)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着极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历经几千年的积淀、筛选和发展,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教育价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以和为贵、宽容博厚的精神;“慎独自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修养方法;“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无信不立”的诚信守信传统美德;“天下为公,先义后利”的义利观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这些在医学教育中应大力传承弘扬,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有利于培养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总称。培养医学生的科学精神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精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强调的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闪烁着科学精神的光芒;“三人行,必有我师”,“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移,而耻智之不博”,体现了谦虚好学的求知精神和传统;“反者道之动”,阐明了万物在矛盾运动中变化发展的辩证思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强调的是反对盲从,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坚持真理的精神。李时珍本着强烈的实证精神,认真研读文献,实地调查研究,亲自采集、品尝草药以判断药性药效,历经数十载,编著《本草纲目》。清代的闻若豫用了三十年的时间,几乎找到了古文《尚书》中每一句话的来源,举了100多条证据,证明古文《尚书》是后人伪造的。对古代最具有科学精神的墨家学派,胡适在其《中国哲学史大纲》中曾说:“墨家论知识,注重经验,注重推论。看《墨辩》中论光学和力学的诸条,可见墨家学者真能做许多实地实验。这是真正的科学精神。”

(三)有利于培养人文精神。

尊重人、关爱人,追求人的幸福和自由,是人文精神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关怀。医学教育不仅要培养科学精神,还要培养人文精神。唐代孙思邈《大医精诚》有云:“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陈竺院士曾说:“医学工作者从踏入医学殿堂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与人文精神密不可分;离开了医学人文精神的总纲,医学科学精神的存在也就失去了归宿和方向。”中国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儒学为主、儒释道等各家学派互相渗透的基本文化格局,蕴含了以人为中心、追求和完善人的理想人格、先义后利、群体利益至上等丰富的人文精神。“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明确了人在自然界中的重要地位;孟子的“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民为本、君为轻”的思想,体现了强烈的人文精神;“医乃仁术”、“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超阶级和时空局限的生命力和价值。

(四)有利于中国特色医学的创新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医学文化源远流长,在浩如烟海的医学典籍和在数十万首古代方剂中蕴藏着难以估量的治病经验、用药规律和原创知识,蕴含着巨大宝藏,需要进一步发掘,继承发扬、继承提高、继承创新。我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正是首先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入手,并在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相关记载的启发下,提出了使用乙醚低温提取青蒿素的方法,从传统中药青蒿,创新研发成功抗疟新药青蒿素,对造福人类、促进人类医药学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让・安德森说:“屠呦呦的研究为科研人员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户。这扇窗户也是对中医中药内涵的再发掘。中医关于中草药有着丰富的知识,东西方医学研究携手合作,会得到丰硕成果。”

二、医学教育中传统文化面临的问题

(一)对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认识不充分。

近代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落后,备受西方国家的压迫。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图存图强的紧迫感,使得传统文化一度被一些人认为是中国近代落后的根源,进而受到矫枉过正的全面、激烈的否定和批判,主张全盘向西方学习先进文化。特定的历史和国情背景,使得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不可避免地带有浓重的功利色彩,不可能做到不偏不倚、公平和公正。这种否定和批判由于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在经济科技上长期保持优势,在思想意识上产生了持续的影响,对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认识产生负面影响,似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都是西方的舶来品,与传统文化没有什么关系或关系不大。

(二)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冲击。

近年来,一些高校从思想上比较偏重专业学科的建设,重点突出大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把专业教学与科研作为高校发展的重中之重,注重科学知识技能的传授,轻视传统文化的弘扬。孔子说“君子不器”,而现代大学教育越来越像一种工具,大学在某种程度上沦为青年学生学习谋生技能的“企业”或者“工厂”,学生忙于学习实用性的知识和技能,忙于考取各种资格证书,忽视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教育的目的、视野和任务都从内转到了外,从人转到了物,从德性转到知识,从行为转到技能。”医学教育实践中缺少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没有建立起传统文化教育体系,没有找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模式。

(三)教师队伍素质的制约。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授业解惑”指的是教师对专业知识的讲授,而“传道”之“道”是为人之道,是要教学生如何做人。即一名合格的教师,要有渊博的学识、丰富的人生经验和崇高的人格魅力,既教书又育人。受到自身教育经历、文理分科、教育教学理念、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隔离等因素的影响,一些教育者本身的传统文化素质也是欠缺的。具体表现为:传统文化功底薄弱,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淡薄,重视科研轻教学,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不足;对传统文化及人文学科心存轻视,认为人文学科是无用的学科;教学方法落后单一,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主要采取照本宣科、填鸭式的灌输教学,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在医学教育中弘扬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在医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仍然需要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促进医学教育的发展。

(一)增强文化自信,正确认识和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历史上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科学成就和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同科学精神绝不是相对立的关系,将近代中国科技落后归结为传统文化缺乏科学精神没有揭示出真正原因,真正的原因是科举制度所产生的激励机制妨碍了中国人对数学和可控制实验这种后天能力的学习,而数学和可控制实验是科学革命的主要特征。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要坚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给予继承发展和创新。改革开放以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依法治国、改革开放、鼓励创新、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成为国家发展的基本方略,制约近代中国科学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因素已经发生根本转变。正确认识和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促进中国特色医学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传统文化素养。

曾担任过哈佛大学校长的科南特认为:“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它的一代代教师的质量。”教育的成功取决于教师,然而教育的不成功也取决于教师。因此,搞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还要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入手。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提升教师队伍的传统文化素养,提高医学专业教师和人文社科教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能力。加强激励引导,在教师培养、职称评审和教学名师评选中,增加传统文化教学和研究人才比重。在各类医学专业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教师进修培训、高校辅导员培训中,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承担传统文化教育的非医学专业教师,加强对基本医学知识和医学哲学的学习和了解,提升医学专业素养。适当安排传统文化基础较好的医学教师,讲授人文课程或传统文化专题讲座,建设一支学科结构合理、人文素质较高的传统文化教育师资队伍。

(三)规范课程设置,改革完善教学方法。

统一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覆盖面。重点建设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品视频公开课。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作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加强对传统文化教材的研究和编写工作,提高教材质量和水平。改变单一的知识灌输的教学方式,更多采取参与式、启发式等教育方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开展情景体验式教学方法。开展专题教育和专题研讨,增强针对性。举行传统文化节,激发医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加深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四)有效整合教育资源,营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围。

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好现有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等数字文化惠民工程的数据资源成果,整合学校教育资源,结合校史、院史、学科史和人物史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发挥其独特的文化育人作用。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开设学校网站传统文化专栏。依托共青团、学生党支部、学生社团等,开展主题教育、理论研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文艺体育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加深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体验。

参考文献:

[1]刘琅,桂菩.大学的精神[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8:10.

[2]林毅夫.解读中国经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9,第二版.

[3]沈永刚.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传承[J].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02).

[4]赵敏.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提升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J].西北医学教育,2015.10,第23卷(5).

[5]汪云龙,王飞,刘仲祥,王玉柱.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J].医学与哲学,2015.9,36卷(9A).

[6]李芳,李义庭,刘芳.医学教育的本质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J].医学教育新思维,2009(10).

[7]刘庆龙,田绪永,丁玉刚.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科学精神培养[J].青年研究,2001(12).

[8]沈永刚.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传承[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02).

[9]曹威.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3.5(14).

[10]白雪峰.当代中国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D].辽宁:辽宁大学,2010.

中华传统医学文化篇3

1.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历史作用。

教师要向学生讲明: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受到外来侵略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地反抗外来侵略、探索国家出路的历史。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不能割裂其过去的历史和文化基础。在反抗侵略的过程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基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曾经为人类文明作出过重大贡献,形成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包括艰苦奋斗、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反抗外族侵略的传统,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思想。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从古代的岳飞、文天祥到近代的邓世昌、林则徐等,以及中国革命的伟人孙中山、等。可以说,是几千年的文明史积淀了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的民族英雄、政治家、思想家等,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近代中国人民拯救民族危亡的精神来源。近代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都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传统文化的爱国主义精神、不畏艰难精神推动着近代中国人民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与资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英勇斗争,探索国家出路。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精神,使得近代先进知识分子能够吸纳新思想、新文化,将中国文化与西方先进文化结合起来,不断地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推动中国历史向前进。

2.中医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面对高等中医院校学生,教师要特向学生指出:中医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中医的起源、形成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中医文化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中医文化脱胎于传统文化,反映传统文化的特征,同时又反哺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殊的组成部分。热爱和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体悟中医学说之真谛,把握中医理论之精髓。所以,中医院校学生热爱中医文化与热爱传统文化是一致的。

二、中编

1.新文化运动、中新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

在第四章的授课过程中,向学生讲解:新文化运动是一批先进知识分子,高举“民主、科学”旗帜,反对封建的旧文化的斗争,指出:“新文化运动是反帝反封建的文化革命。”新文化运动的性质,要以为分水岭,前的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后的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第一次明确地反对封建旧文化,在这场运动中,中国传统文化遭受到了冲击。后,中国传统文化的部分内容受到了一些知识分子的质疑,一些人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一时期,面对西方先进文化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的部分内容遭遇了危机,其中包括中医学和中医文化。教师应向学生讲清楚,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评,有历史的背景,人们需要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寻求新的思想,对封建旧文化的质疑,为人们接受先进思想提供了可能。虽然在这一时期,有人曾企图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但对封建旧文化的质疑,并不意味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且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被全面否定,“新文化运动的最大贡献在于破坏和扫除了儒家的僵化部分的躯壳的形式末节,及束缚个性的传统腐化部分。它并没有打倒孔孟的真精神、真意思、真学术,反而因其洗刷扫除的工夫,使得孔孟程朱的真面目更是显露出来”。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震荡中,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前后,中医废存之争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思考。

对于中医院校学生,教师在讲授本章内容时,可以补充一个专题:“”前后,中医废存之争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理解中医废存之争所折射出的文化冲突,对此进行反思,在学习其他民族先进文化的同时,如何保护和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近代以来,西学东渐,西方先进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方面,中医学不幸成为其中的一部分,且是受质疑比较严重的一部分。“传统文明与机械文明之冲突,在世界上已为不可掩事实,而传统文明色彩最醇厚之中华民国,适当此冲突之焦点,尤为不幸……而吾中医中药两界,适当此冲突焦点中之焦点,尤为不幸中之不幸。”教师要向学生讲清楚近代中医废存之争的历史背景、文化冲突背景,指出中医废存之争,反映了自近代以来,部分国人没有处理好东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当然,中医没有被废掉,而且推动了中医界向西方学习,发起中医药现代化运动和中西医结合之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中医不废的缘由,可以对学生进行科学主义与民族主义、传统与现代的历史反思教育。

3.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表明: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教师在教授第五、六、七三章时,根据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要向学生补充: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主脉是马克思主义,但其中国化的根基则是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时代背景是欧洲工业文明、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俄国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人类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自此,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作为一个不是中国本土孕育的思想,马克思主义要想在中国成功运用,就要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应有之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基础。思想的形成,正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情况而形成的。无论是思想的形成,还是思想的内容,表述形式等无不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教师可以建议学生阅读同志的经典著作,感受思想中的传统文化底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战争的年代,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在吸收先进文化、先进思想,教育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改造世界的同时,对传统文化也采取了科学的态度,对传统文化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在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教师要向学生讲清楚,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正是为了吸收传统文化的合理内容,抛弃传统文化的封建糟粕,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传统文化,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而不是为了完全抛弃传统文化。

三、下编

1.改革开放给传统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在“”时期,传统文化遭到了很大的破坏,但教师要向学生讲明,传统文化并没有也根本不可能被完全消除。文化的特性在于,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既有显性的表现,也有隐性的表现。传统文化延续了几千年,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更多是隐性的,即深深烙印于人们的精神、思想和心理。在“”期间,虽然一些传统文化的显性表现形式遭到了破坏,但传统文化的精髓没有消失,一些传统文化的显性表现形式,也被人民群众保存。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破坏,是一种历史的倒退,是对民族历史的否定,任何时候都要保护、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结束了两年的思想徘徊后,中国人民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不同于近代中国被武力打开大门,中国人民实行改革开放,主动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这就意味着中国在吸收其他国家先进科学技术、管理经验的同时,不同国家的文化也将逐步为中国人民所接触到。人们的思想、行为、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要建设什么样的文化,传统文化面临着什么样的历史定位。教师向学生补充讲解,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建设不能脱离文化基础,也不能脱离传统。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几代中央领导集体相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理念,其中包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要立足时代的特征和现实要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处理好继承传统文化与借鉴外来文明成果的关系,让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吸收先进文化成果而发展,并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补充专题:建国后,中医文化的发展以及中医文化的复兴。

新中国成立后,又出现过几次关于中医废存之争,2006年,又出现张功耀“废除中医论”。当然,中医没有被废除。但是,近代以来的中医废存事件,对中医院校学生的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对中医院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正确分析中医废存事件的原因,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中医废存事件,加强学生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和专业信仰,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中华传统医学文化篇4

雷雅云,中澳合作协会会长、澳大利亚East West集团董事长、北京雅云世纪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2010年世界杰出青年华商”。

但在中国大陆,人们对雷雅云更为熟知的是她在许多地方热心社会公益的一件件善举,她对中医药事业挥之不去的情结,以及她对中国传统文化难以割舍的情义。

根在中国,应该为中国奉献一份力量

“我祖籍陕西,出生在台湾,后来移民到了澳洲。尽管没有在祖国这片热土上生长,但心中永远记得自己是炎黄子孙,根在中国。”雷雅云说,自己血管里流动的是“中华的血脉,她的父亲一直都说着一口“秦腔。”

移居澳洲后,雷雅云在澳大利亚成立了East West国际开发集团,致力于开发住宅和商业房地产,成功运作了包括800块住宅土地、购物和商业用地、幼儿中心和公园的昆士兰伊普斯威治市瑞班花园地产等多个大型项目,项目总值三亿五千万澳元。

作为一名海外赤子,成功后的雷雅云首先想到的是回报祖国。雷雅云说:“我的根在中国,我应该为中国奉献一份力量。”2008年,她在澳大利亚注册成立了一个国际社团组织——中澳合作协会(CACS),致力于促进中国与澳大利亚两国在文化、教育、经济和医学等领域的合作。

或许是祖籍在西北的缘故,雷雅云回陕西拜祖途中,我国西部地区经济落后的各种所见所闻,特别是很多贫困大龄失学儿童由于缺乏获得学习一技之长的机会,只能日复一日的在土地上辛苦劳作,对她触动很大。她觉得自己应该做些什么。于是,雷雅云决定出资200万澳元,设立了“雷雅云奖学金”,每年资助100名来自贵州、陕西、甘肃、河北等地因家庭困难而失学的大龄女生和孤儿。专门为她们开设家政、形象设计、计算机等职业培训项目,希望通过职业教育,让她们掌握一技之长,自立脱贫,改变自己的命运。每学期开学,雷雅云女士都亲自到学校与报名来学习的女生谈话,了解她们的学习及家庭情况,鼓励她们要好好学习。2008年10月,雷雅云还特意安排“雷雅云奖学金”受资助的学生到北京参观游览。对于这些把到北京作为人生最大梦想的孩子们来说,北京之旅成了她们终生难忘的记忆,也打开了她们心灵理想的天窗。一个孩子事后在给雷雅云的信中写到:“就在那天,我终于下定决心,无论在未来的道路上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都会努力,为自己的理想打拼。哪怕用尽我的青春和生命。”

在雷雅云看来,公益是一种美德,捐赠由己及人,这是一种内心德化的真实映照。人们应当知道成功除了标志着富有,同时也意味着责任;成功不仅代表着得到,同时还包含着给予。追求自然与人心的内在和谐,是在人的内心世界建设一条从小康社会到大同世界的理想途径,也是帮助人们攻上精神世界的“果岭”。

基于这种认识,在随后的时间内,雷雅云从送书到送物,从北京到西北,不停地在做着各种社会公益事业。2011年8月,雷雅云千里迢迢远赴甘肃,不顾舟车劳顿,冒雨赶到泾川县党原乡坷老村,为30个贫困家庭送去大米和生活用品,让困难群众深切感受到了海外华人的一片真情厚意。同时,近年来雷雅云还分别向中华老子文化发展公益基金会、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人民大学、兰州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的国学社捐赠了上万册图书。正是由于这种真诚的奉献,2010年10月,雷雅云荣获了“2010年世界杰出青年华商”称号。2011年8月,雷雅云被推荐入编由中国国家邮政部门推出的《我们的旗帜·世界华人楷模名人堂》大型个性化肖像纪念邮册。

抱着海外赤子一颗火热的心,为中医药的崛起出把力

回国之前,雷雅云对中医是一个地道的门外汉。但回国考察的一次旅途让她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由此与中医结下了不解之缘。旅途中,她亲眼目睹了一位老中医运用中医方法无私救治一位患者的过程,被老中医的高尚医德所感动。之后,她又听到了许多中医治疗西医无法治愈的顽疾等事例,于是又拜访了许多中医大家。在与名医交谈过程中,她逐步认识到中医不仅是一门医学科学,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药是中国的国粹,是我们祖先留下来的宝贵遗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在西药未进入中国的几千年里,是中医药滋养了整个中华民族,为中华民族的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几千年来,世界各地都发生过一些对当地人具有毁灭性的疫病灾难,但从未对我们炎黄子孙产生过毁灭性的打击,中医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雷雅云说,“中国必须重视中医药的发展,必须很好地传承下去。”“因为对中国有着深深的赤子之情,所以我对中医药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义。当我看到世界上众多国家都在研究传统医学,并对中医药着力开发时,心里着急啊!为了我们的子孙万代,任何一个炎黄子孙都有责任、有义务来挽救和抢救中医,想办法把中医的根续上,保住它。”

2009年1月,中澳合作协会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以期推动中国和澳大利亚在中医药方面开展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在“医、教、研、药”等领域内为推动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构建一个规范化、现代化与国际化的中医药文化交流平台。2009年3月,当得知山东中医药大学开办的中医七年制传统班以“继承传统中医、保留中医基因”为目的、以“诵经典、跟名师、多临床”为特色的情况后,雷雅云决定在该校设立“中澳友谊传统中医班雷雅云奖励基金”,尽自己所能资助传统师承班的90位学生完成学业。雷雅云表示,“只要传统中医班一直力、下去,我就一直资助下去。如果能有更多的院校开设传统班,我愿意尽我所能,资助每一个学生。”2009年4月,中澳合作协会和北京雅云世纪文化传播公司出资赞助并承力、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的首届“中医药国际论坛”,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澳大利亚农业部长托尼·博格等出席了论坛。2009年7月,雷雅云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探讨“中医药国际化发展”并与网友在线交流。2010年6月,雷雅云资助山东中医药大学建立“传统中医班雷雅云图书室”,除购置图书室设施外,还捐赠图书671册。

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义

应当说,雷雅云成长、发展的环境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多少有些距离。但比起当下普通的中国百姓来说,雷雅云对中国传统文化更有一种特殊的眷恋与不合。雷雅云说:“我一直在心中记着自己是中华儿女,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义和义不容辞的传承责任”。

西王母,俗称王母娘娘,是华夏民族女性先祖之一,被誉为是母亲神,始祖神,女神,美神。西王母文化是华夏民族文化支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北民众中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在他们心中,西王母不仅仅是作为道教的神灵而被崇拜,更重要的是他们心中的母亲、祖先。因此,人文始祖西王母祭祀活动具有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2002在中华世纪坛的取土仪式上被定名为“中华西王母祖祠”;2009年,甘肃泾川回山西王母祖庙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西王母信俗”更被列入第二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由于西王母特殊的历史地位,古往今来,西王母一直受到历代的高度关注。周穆王、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叱咤风云的人物,曾在这里写下了他们丰功伟业中厚重的一笔;李商隐、王昌龄、柳宗元等文人墨客动情于回山泾水,吟出了精美的传世诗篇;左宗棠、林则徐、冯玉祥、于右任等仁人志士在这里留下了辉煌业绩。

2010年7月,泾川大地普降暴雨,王母宫山的回屋也因年久失修,受损严重。雷雅云女士得知这一消息之后,先后捐资17万用于西王母金身塑造、西王母早期形象大型摩崖浮雕屋顶渗水修葺、花岗岩地面铺装、亮化以及其他配套工程,使西王母文化遗存的古迹得到有效的保护。雷雅云说,她对西王母文化情有独钟,西王母文化已经深深植入到自己的身体里。当前,弘扬西王母文化,倡导西王母文化的和平、博爱、长寿、母爱、团圆、保护生态环境等文化基因,对于传承中华文明,凝聚全球华人,增强民族凝聚力,培养民族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怀,促进祖国统一,建设和谐中国、文化中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雷雅云透露,她正在计划与所有关注和支持西王母文化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发起成立“中华西王母文化联合会”,并在全球华人范围内举行始祖西王母公祭活动。

中华传统医学文化篇5

关键词:中医文化 跨文化传播 有效方式 文化强国

中医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股中坚力量,拥有中华文化悠久历史的神秘魅力,吸引着众多外国友人。中医是由于古代人们需要与疾病抗争产生发展而来,在实践中不断被丰富,得到了升华。由于中医的历史太悠久,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在历史之中的一段时期曾被视为不科学。中医是在探索病症产生的过程中发现治疗规律,由实践发展为理论并被不断完善。虽然由于历史环境的限制中医不可能在发展过程中达到完美,可是它根据理性分析科学实践这条道路前进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所以中医学是一门饱含了古人智慧的科学学科。

1 中医文化对外传播注重包容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今网络已经把世界连接得越发密切,地球在虚拟世界中的距离变得越来越短。不同地区的人类从最初的物|交流逐渐向精神文化跨地区交流的需求发展。不融入到交流共通的大浪潮中就会被历史的巨轮无情碾压。在中医学习中需要加强对跨文化传播意识的培养,使跨文化传播在最初就拥有坚实的根基。当今社会各个民族都已不可避免文化的交流,并且意识到不同文化的交融会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催生出更多更伟大的新发现。可是不同的文化造就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如何打破文化壁垒形成和谐的文化交流环境,这就需要我们秉承和而不同的智慧,使文化传播充分具备包容性。中医文化的对外传播是希望得到世界的认同,也饱含了将我们民族自己的文化转变成为整个人类可以共同享有的美好愿望。经济全球化使得民族文化也互通有无,其联系变得越发密切。同一性不代表要抹杀差异性,全球化不是单一化,而是充分认识差异化的前提下尊重其差异化,全球化才可能真正实现。在文化传播过程中要尊重双方文化的差异性并以包容的态度对待,这样跨文化交际才能有效实现。

2 中医环境下的外语教学

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就是语言,语言承载着文化同时也限制着文化,想要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语言就是一个不可避免地必须要克服的障碍。外语教授者在传授基本的外语知识时,也应该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坚实底蕴,所以中医学专业的外语教师不仅仅需要具备优秀的外语技能,中医文化知识内涵也应该成为一个必要的标准,这是进行中医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必要前提。中医文化源远流长,不仅具有严谨的科学性,同时也具备人文化的哲学性。所以中医学的外语教师应具有中医方面权威的价值取向,这是培养学生中医文化学习能力的促进条件。现在大多数中医学习注重强调理论知识的累积,而轻视对外传播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对于中医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是一个巨大的障碍。如果中医文化的教学仅仅局限于对理论的绝对顺从,而缺乏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性,就会陷入固定模式的泥潭中,等到幡然醒悟之时,再想改正,付出的代价未免太大。被传播地区的语言与传播出去的文化是两个不可分割并相互辅助的方面,在外语教学中应融入对文化的认识,使学生在学习外语同时明确认识到自己肩负着对外传播中医文化的重任。中医文化教学是一项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活动,因为其包含了文化与语言的双重性,也就决定了其教学任务的复杂艰难性。在一般化的外语教学过程中,语言技能的学习是教学实践的重点,文化融合在语言教学中自然形成文化与语言相一致的教学成果。但是跨文化教学,文化应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其主角性质不可取代。语言作为一门工具应为文化而服务。中医跨文化交际学习者应在学习中医的同时,注意传播目标地的日常生活和习惯,注意本地的风俗文化,这样被传播目的地的人们才会愿意学习了解中医文化,也才能真正理解中医文化。

学生在学习中医的同时,应时刻不忘自身肩负着对外传播的重大使命,因此不仅要精通中医这一对外传播的内容,也必须要了解被传播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把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培养起来,这才是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语言和文化不可分离,是一个问题的两个面。如果只注重语法技能而忽视风俗文化,就会很容易造成文化矛盾,这也是跨文化交际之所以困难的一大原因。所以我们应该在跨文化交际的大环境中建立起外语教学的框架,这样才能实现文化交流的根本目的。

3 中医对外传播注重方式的多样化

传播方式多样化。科技缩短了地球的空间距离,多种文化在“地球村”这样的概念中激烈碰撞,这就注定了对外文化传播的方式也必定走向多元化。在中医文化的传播方式上,“多元化”这一概念也应得到充分应用。首先我们应考虑充分运用多媒体发挥它们各自的传播优势,对传播对象有明确的定位并对传播内容精挑细选,做到传播效果的最优化。中医跨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群体就是学生,不仅是针对广大在中留学生,国外的中医文化爱好者,对内我们国家自己的大学生也是一个重要的受众群体。我们不能因为“跨文化”这样的字眼就局限于外国友人而忽视掉文化传播的根本是我们自己的国人。只有自己了解精通自己的文化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文化传播者。在华留学生是基础受众者,在此基础上因力求扩大其他年轻的受众群体得以实现中医跨文化的最大宣传效果。中医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不应局限在课堂教学上,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培养方式,应该引起广大教育者和学者的重视。传统的传播方式比如书刊杂志,广播电视,加之现如今已非常发达的网络通讯,这一切都是可以开发的能力培养方式。传播的过程也是能力培养的过程,这两方面可以同时兼得。

4 及时获取反馈,强调传播效果

我们还不因局限于仅仅传播中医文化,而不顾传播效果。只有真正达成了中医跨文化传播成果,传播过程才算有效,否则过程再艰辛再努力都是枉然,没有结果就没有意义。在上文已经提到中医文化传播要重视多样化的传播方式,那么在传播的过程中,因为有明确的群体划分定位,所以也就为之后内容反馈的分析记录打下了基础。定期的数据分析和多方位的读者意见反馈,为进一步的中医文化对外传播有着必要的指导意义。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医文化传播也不应被禁锢在传统的纸质媒介里,这样对传播效果会产生不好的影响。所以传播者应时时不忘创新,富有开拓进取的精神,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不断学习,仔细观察受众群体的接受状态,适时转变传播的方式,力争提高传播效果。中医传统文化应与新兴多媒体相结合,在传统文字传播的基础上注重更有趣味性的视觉效果。视频这样的动态趣味化传播是中医文化对外传播的一个良好的发展方向,在展现中医深厚文化底蕴的同时能够更多地吸引国外友人对此的关注,这对之后更大面积地推广创造了新的可能。

5 结语

近年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取得了一定成果,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我们国家屹立于世界强国之列。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之后,中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也不应受到冷落,文化强国这一发展战略要求更多的国人把目光转向传统文化对外输出这一领域。跨文化交际是一个很大的命题,不可心急心燥祈求在短时间内取得辉煌成果,只求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逐渐使我们的传统文化被更多的外国友人认识并接受。要想中医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传播,首先我们国人就必须对中医文化有着深刻的认识,并且把目光放之全世界,在中医求学过程中,夯实自己的外语交际能力,时刻提醒自己肩负着中医文化对外传播的伟大使命。中医文化的对外传播需要每一位中医学习者、研究者、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国伟.中医在主要英语国家的跨文化传播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3.

[2]邵雷,烟建华.从历史的角度论中医的科学性[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28(5):54-55.

[3]宋飞.文化背景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J].外语教学,1998(2):86-87.

[4]王勇.在外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J].国外外语教学,1998.

[5]徐晔.传统学习文化中的文化教学[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

[6]周朋.对外汉语中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与教学――以茶文化为例[D].长沙:湖南大学,2013.

中华传统医学文化篇6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丝绸之路经济带;搭好“便车”

中图分类号:R19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2

2013年9月7日,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倡导要与中亚各国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之后这一构想引起了海内外众多敏锐视角的共同聚焦。两千多年来,丝绸之路被认为是联系中国与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而未来丝路经济带的建设将向世人展现21世纪丝绸之路的光芒,它不仅是一条财富之路,更是一条文化之路;是一项惠及地区30多亿人口的壮举。时至今日,中国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依托丝路,将向世界输出的是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文明中的优秀的文化价值观念,而在这其中中医药文化无疑有独领的一面,正如2010年6月20日,时任国家副主席的在墨尔本出席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中医孔子学院授牌仪式上时讲话指出,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放眼世界上没有一种医学能像中医药一样与自己的民族文化结合的如此相得益彰,这也正是中医药历经千年而不衰,历久弥香的原因。

一、什么是中医药文化?

首先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医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中华文化营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药文化,所以中医药文化的本质是中华文化;它涵盖中医文化和中药文化,两体共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高度统一于中医药文化这个大概念下,当前已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

二、中医药文化“走出去”的原因和意义

1.国家在“十一五”规划期间把中医药文化建设首次纳入了中医药工作重点之中,这对发扬中医药文化具有建设性作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提升中医药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和竞争力,推动中医药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我国目前社会现状来看,西医仍然占据主流医学地位,中医药则是从属地位,这是有历史和现实原因的,我们不必去追究;而从国家长远发展来看,中医药文化,乃至包括我国各少数民族医学文化都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途径之一。

2.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之间的经贸关系日益密切,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呈现出很多变化:经济总量世界第二,中国制造行销全球,中国企业走出去……然而随着发展成为共识,仅靠密切的经济联系来维系的交流总会受到来自不同文明,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挑战;经济是基础,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有时候文化的发展与经济是同步的,有时候却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文化也要繁荣,包括中医药文化在内的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担负着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责任,只有以文化为剂,找到认同感,我们在对外交流中才能更好的“化戾气为祥和”。我们也看到当今世界文化经济已成为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中统计预测2013年中国文化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3.77%,对社会经济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加强。同时我们发现这与世界发达国家平均10%的比重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表明我国文化产业市场潜力巨大。

3.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华文化具有开放包容的姿态,对外文化交流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箕子入朝鲜,带去了先进的中华文化,开化了当地土著民……循历史车轨而来,在几千年的民族发展史中,形成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伴随着古代中国的每个强盛时期,中华文化基本上都会在与外交流中大发展。然而近现代以来,西学东渐,直到现在,我们学别人的多、了解别人的也多,但他们反过来了解我们的却少,这样误解和分歧仅产生了;中国近现代对外文化交流起步较晚,传统文化方面又面临来自自身和外部的传播困境,过去“酒香不怕巷子深”,现在“酒香也怕巷子深”。

三、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中医药文化

1.“丝绸之路”这个概念最早是由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的,后来被学界普遍接受并沿用至今,古丝绸之路的起于汉长安、经河西走廊、天山廊道,到中亚、西亚,最后远至地中海沿岸,这当然不是靠一次出访,一个朝代就能完成的事;众所周知的西汉张骞之行(约BC138年-BC119年),因使得汉夷文化交往频繁,中原文明通过丝路迅速传播而被誉“凿空之旅”。中国同中亚传统医学交流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据古代中医史和世界医学史记载,唐朝之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就开始大量外传到中亚地区。差不多同一时期,包括中亚地区在内的伊斯兰地区用阿拉伯文汇集的阿拉伯医学也逐渐兴起,其内容融汇了大量中国医学理论和实践。[1]千年以后的今天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能够发扬中医药文化这历史地缘便是原因其一。

2.实际上从现实来看,中国与中亚国家间传统睦邻友好和合作关系持续深入发展,双方经贸、人文等各领域务实合作不断扩大,其中传统医学领域交流与合作迅速发展。中医药正逐渐被中亚人民广泛接受,尤其是中医针灸疗法和饮食疗法深受当地民众欢迎,同时由于地区饮食结构影响,三高、骨质增生等病症在民众当中比较普遍,而中国的传统中医治疗此类疾病见效好、疗效好且价格低廉,所以备受青睐。中亚地区对中医药文化认同也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四、让中医药文化的发扬搭好“便车”

(一)夯实基础、立足长远,做好中医药文化建设

1、中医药立足国学、走向科学,中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效法自然、和谐平衡、济世活人”的核心理念和思维方式,其文化内涵丰富,优秀成果在今天仍具现实价值和生命力;继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使其保持民族性、体现现代性,挖掘其深层次性是首要工作。

2、要加强中医药文化教育。不管是国人还是外国人要真正了解中医,须先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迄今为止,中国的孔子学院是传播中国文化,进行对外教育的强力典范,在传教外国学生汉语、琴棋书画、国术等文化的同时可增强中医药文化对外教育;国内中医药高校也应建立起中医药文化传播与发展研究中心,在中医药国学、心理学、哲学、伦理学方面可考虑学科专业化建设。

3、要做好中医药文化宣传。文化营销是很重要的,中医药对中亚地区是有吸引力的,所以得到了文化认同;传统文化难以传播的问题在于以何种喜闻乐见的手段却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舌尖上的中国》是个很成功的例子,赢得了众多海内外华人和外国人对中国美食文化的啧啧称赞。丝绸之路经济带本身又是一张“中国名片”,我们要利用好自身优势,在中亚打造宣传阵地,扩大中医药文化影响力,同时寻找欧洲大陆的突破口。

(二)积极发展面向中亚市场的中医药文化产业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要逐渐由以政府主导的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发展向以政府、民间、市场共同主导的方向过渡;加强与中亚国家、高等学府、民间医疗机构、医学协会等在产、学、研方面的合作,可开辟中亚道地药材培育和加工基地;可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医药文化研究交流机构;“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2]中亚地区传统医学发展也经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在加强中医药文化产业方面吸收其所长,努力提高对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2、2014年6月18日,陕西省西安市开通了“长安号”丝绸之路旅游专列,根据丝路沿线的旅游资源产品和游客的需求专门设计,同时随着丝绸之路的申遗成功,一下子点燃了丝路经济带上的旅游热点。未来还将计划将此旅游线路延伸到中亚,西亚地区,所以乘此便利,我们要把中医药文化旅游的牌打出去,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拥有的中医药文化的资源情况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同时做好相关配套设施与产业发展。

3、综上所述,随着实践的不断开展,关于中医药文化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联系研究会深入进行,并将为我国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马晓晨.中国中亚传统医学交流前景广阔【N】.新华国际,2013

中华传统医学文化篇7

结缘中医

彭金维和中医有着不得不说的缘分。小时候,家附近有个卫生院,当他看到诊脉就能治病时,引发了强烈的好奇心。于是他有时间的时候就到卫生院去看,用心去学。小学毕业的时候他就开始看中医药方面的书籍,且很少有看不懂的地方,引发了他更大的兴趣,只是当时条件有限,无法系统的进行学习,在后来,父亲有一个中医朋友,彭金维就常常去他那里看他诊脉治病,勤学勤练,慢慢的他就可以独立的为人抓药了。

人生最开心的事莫过于奉献,最幸福的事莫过于将一生都倾情于自己所钟爱的事业之上。彭金维,带着对中医的热爱,执着的坚守在这条道路上。

梦寻中医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作为一个中国人,发扬中医精华,造福于更多的病患,让中医走向世界的舞台,是彭金维一生执着追寻的人生价值。

实践成就未来。为了找寻自己的梦想,彭金维只身奔赴香港,在陌生的环境中,为了发扬中国的传统中医而忍受着精彩人生的残酷蜕变!在学习中医的时间里,他虚心虔诚,不言放弃,坚定执着,用五年的时间系统的完成了对中医理论、应用的学习。

2001年,彭金维果敢先行,开了自己的诊所“彭金维中医诊所”。数十年,他以传统中医学为主,结合针灸、耳穴、综合诊治疑难杂症,为许多患有疑难杂症的病人解除了病痛,对治疗子宫肌瘤、中风后遗症、面瘫、失眠等多种疾病都有自己独特的治疗功效,特别是保健食疗、保健美容更是成为当地的亮点。

传承中医

古罗马、古印度、古埃及都有过灿烂的文化,但是五千年来,到现在为止,唯一没有断层的文化是中华文化。中医学是一门祖国传统医学。传承国学,创新中医,是彭金维对自我的严格要求!

创新意味着发展。中医针灸能治疗子宫肌瘤,很多人都不敢相信。但彭金维做到了,他用传统的针灸和中药进行调理,他解释说“这是中医里的调畅气机气血疗效,化有形为无形,结果瘤就渐渐消失了”。现在,彭金维的天灸疗法也渐渐走向成熟,给患者带来更多的康复希望。

彭金维说:“天灸疗法是中医传统的外治疗法,借助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甚至起泡,以激发经络、调整气血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至于这样的疗法为何选择三伏三九天,彭金维解释:“中医理论讲究天人合一,气候可以帮助调节机体功能,再利用针灸、药物透过特异腧穴的皮肤,有效成分通过血液循环直达病体部位,发挥药理效应。更重要的是药物通过经络腧穴吸收、传输、利用的同时,经络腧穴对药物刺激做出较强反应,将药物作用放大,其疗效是经络腧穴与药物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天灸可以治疗小儿痉挛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肺部疾患,五更泄、虚寒胃痛、肾虚腰痛、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和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等多种疾病。”

“能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病痛”是彭金维一直坚持的原则,也是他毕生的理想所在。治病救人,发扬中医的医术精髓,弘扬中医的医德文化,把中医推向世界的前沿,焕发属于中国的独特魅力,是无数中国志士仁人的毕生愿望,彭金维,沿着自己的路,追随着梦想的召唤,在中医的征程中谱写着属于他的华彩乐章!

中华传统医学文化篇8

【关键词】中医药传统精神;医学人学本质;医学人文教育复归

医学的产生与发展是本地区先民们同疾病做斗争过程中而积累下来的经验反思与智慧总结,与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息息相关,其深层本质是人学。医学之人学质趣要求在医学教育中彰显本民族的精神特质与体现本地区的文化特色。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中医药精神的继承与弘扬是国内医学高等院校教育的题中之义与基本要求。但令人遗憾与深感忧虑的是,时下国内医学高等教育由于深受西方医学思维方式与科学主义之影响,体现在其课程设置、培养方案中表现出“重技轻德”、“崇业贬道”之倾向,中医药传统文化精神教育功效之微或根本不在教育者视域之内,这与医学的人学本质渐行渐远。本文旨在倡导,深刻理解医学之人学本质并按其要求适时规范课程设置,借鉴扬弃国际国外医学教育之经验方法,总结探索中医药精神传承之途径是当下医学高等院校思政工作者之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

一、医学人学本质规约与当下医学人文教育之错位

医学集科学、技术于一体,兼具艺术与美学之特征,其深层内涵与本质规定是人学。从其达到预期功效而言,它不仅要敬畏与救治生命,而且要解读与体悟生命从而为人之全面发展提供广阔时空;从其体现的伦理意蕴而论,“医院和医生是成为生命伦理的骄子还是弃儿,就在于对医学人文精神的取舍存毁之间。”故而,医学不仅是医技单纯物理之展现,而且是人文关怀人理的深层蕴涵,这是所有医学的最终企求表征与最高价值归宿。从哲学维度而观,人究其本性是自然、社会、精神属性三位一体,以“病人为中心”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人性之医学观的具体体现,这也是其日益得到医学界乃至全社会普遍认可与广泛赞同的深层缘由。

“医学技术与医学美德构成了医学人道的一体两面”随着医学的纵深发展不断与时俱进。医学的科技尤其是人学本质内在地规约着医生不仅要医技高超,而且要医德高尚。世界医学伦理四大经典之一的《论大医精诚》的“精”字,是对医生医学知识广博精准,技艺精湛方面的要求;“诚”字是对医生道德品质至真至纯,仁爱无偏方面的规定。而历经时空筛选积淀为中医药传统文化的精髓,可概括为仁者爱人,赤诚救世的事业准则;一视同仁,不分贵贱的道德品质;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不贪财利,作风正派的伦理标准;精勤不倦,博极医源的学习精神五个方面。正是在此种意义上,同志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虽然医学仁德情怀在理论上历来倍受人们推崇与赞颂,但现实生活中却因医德失范与医学人文精神缺失引发医患冲突日益加剧,剖析其原因,国内医学生的教育理念与教学内容做为一个重要因素日渐浮出水面。受科学理性主义价值观与机械论还原主义之影响,现代医学教育秉承“人体像一台机器,疾病是这台机器的故障,医生的职责是修理这台机器”之理念,在医学生教育偏颇之现实表现主要有二:其一为在知识传授过程中重技轻德,其二为医学人文课程在整个医学生培养方案中设置偏斜失调。据调查显示:国内医学院校中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比例最高为9.3%,最低为4.6%,大多数院校在7%―8%,平均为7.45%。

二、国际医学组织人文教育规定与发达国家之范例

医学人文教育的复归基于人们反思医学高新科技的不可控后果与期待医学发展的惠民真谛。国际医学组织的相关政策与西方发达的范例作用是其现实回应。

国际医学组织的相关规定。1988年世界医学教育会议《爱丁堡宣言》宣称:医学教育旨在培养促进全民健康的医生,人们心中理想的医生应是专心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与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哥本哈根《本科医学教育的国际标准》“行为和社会科学以及医学伦理学课程”的高标准规定:三者在课程计划中所占的分量应当适合于医学科学的发展、日益变化的人口和文化背景以及社会的卫生保健需求。2002年国际医学教育研究所《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将医生敬业精神与伦理行为置于医疗实践的核心地位,超半数以上核心能力与医学人文素质密切相关。

西方发达国家医学人文教育的具体措施为:医学人文目标清晰;医学课程设置合理。Cooper J教授在美国医学院协会第105届年会上的“为21世纪培养医生”报告声称: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缺乏的医生,智力挑战能力在其职业生涯中经常发挥不畅乃至丧失。《医学教育未来方向》、《新世纪医学人才培养》、《美国和加拿大医学生教育掠影》标志着新时期美国医学教育改革的宗旨是以职业胜任力为核心的全面医学人格的塑造,其中心要义是“弘扬作为灵魂的医学职业精神,倡导的是人文医学的回归,是在向医学科学、向医学教育注入人文精神,使之体现出应有的人文理念、体现出一种真正的大爱。”“英国总医学委员会”曾先后三次出版权威性报告《明天的医生》,在医学知识、技能、医学伦理和职业态度等方面对医学人文标准都有明确的规定,旨在展现“一个日益丰满、更加有血有肉的未来医生形象。”此外,法、德、日在此方面目标也非常明确清晰。

美国医学院校一般开设人文社科与医学交叉的课程且贯穿整个医学教育始终,教学内容注重现实问题,教学目标注重能力培养,师资知识结构合理,一般兼具人文社科与医学知识背景。法国政府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医学院校人文课程的开设并定期检查,以医学教育第一阶段第一学期为例,“人文社会科学课程62.5小时,约占第1学年课堂教学515总时数的12.34%,其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为10%。”其特色是政府保驾护航、增设护理见习教育、重视医学伦理教育、专题教学讲座等。

三、中华医药传统文化精神规范与传承提升之途径

医学人文教育的目的是培育医学人文精神与树立医学人文关怀观,这需从两方面进行努力,其一是中医药传统文化精神的挖掘与传承;其二是国外医学道德合理因素的吸收与借鉴。

中华医药传统文化精神的挖掘与传承。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同疾病做斗争过程的集体智慧结晶与实践经验总结,也是民族抗争精神的体现展示与对生命的体悟反思。随着西学东渐与科学主义与理性思维的霸权,中医的非科学性与存废之声曾喧嚣一时,但中医的实践功效经受住了疾病对其考验,随着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中医的文化特质再度被高度重视与重新挖掘,中医蕴含的民族精神与奉行的思维理念再度被传承与发扬。整体主义医学思维、辩证施治疗疾方法、博及医源未病诉求、仁德慎独伦理气质、生命贵重责任使命、大医精诚职业理想等皆为中华医药传统文化精神精华之所在,构成了中医药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之魂,它们潜藏于医学典籍之中或蕴含在古代医家个人的品格修行之内,需要现代医者深悟体味与总结挖掘,更需要当下医学教育与医学生努力传承并发扬光大。它也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与走向世界的一面旗帜。

国外医学道德合理因素的吸收与借鉴。国外医学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疾病诊疗方法与医学伦理思想,是西方医者智慧的凝结与品格的结晶,也是时下中西医展开对话语境的史学背景与现实基础。希波克拉底所倡导的医德品质与南丁格尔所体现的护理精神,被全世界所认可并被医界所称颂,而科学精神与人文品格并举,实验方法与理性分析并存,精确性追求与临终性照护并重,是值得医学教育合理吸收与全面借鉴的。

医学人文教育培育的必备条件。对中外医学人文精神与医学伦理品质进行挖掘提炼与传承发扬是医学人文教育的主要内容,若想达到既定目标与预期效果还需其它必备条件,其中开展医学人文科学研究和兼具人文与医学知识背景的可资利用的师资不可或缺。医学高等院校进行医学人文科研的基础条件包括数量与质量可观的网络资源与实体书籍与学术期刊,学历层次、年龄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匹配合理的师资队伍,学校主管部门重视与提供支持帮助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此外,课堂理论教学与临床实习体验相结合、课堂教学与专题讲座和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外教学相互补充、医学人文教学始终如一贯穿整个医学教育全部,是使医学生人文知识得以完备、人文素养得以提升、人文品格得以形成、人文情怀得以塑造、人文行为以实践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刘虹,张宗明.关于医学人文精神的追问[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23(2):28-31

[2]李振良,孟建伟.技术与美德之间:西方医学人道主义思想渊源[J].医学与哲学,2013.34(10A):1-4.1

[3]曹洪欣.人民日报建言: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N].人民日报,2015-3-25

[4]威廉・科克汉姆著,杨辉,张拓红译.医学社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4

[5]李芳,李义庭,刘芳.医学、医学教育的本质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J].医学与哲学,2009.30(10):66-68

[6]梅人朗.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本科生医学教育国际标准项目组的中期报告[J].复旦教育论坛,2001.22(4):1-8.16

[7]于双成,金祥雷,于雅琴.美国医学教育改革三次浪潮的文化背景及本质特征[J].医学与哲学,2011.32(12):11-14

[8]嵇艳.英国本科医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嬗变[J].医学与哲学,2013.34(8A):30-33

[9]陈建平.美国大学医学院人文社会科学教学及启示[J].医学教育,1999(3):24-25

[10]蒯强.法国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及其特色[J].复旦教育论坛,2004.2(1):93-95

上一篇:家长会情况分析汇报范文 下一篇: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