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产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8 21:04:37

住宅产业论文

住宅产业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新世纪的来临,人类社会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即新经济时代。它引发了整个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革,面对挑战,我国住宅产业如何发展才能提高行业的整体效益,文章从五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经营理念的现代化

众所周知,世界经济已经进入了一种与传统经济不同的可实现高增长、低通胀的经济运行状态,即“知识经济时代”或“新经济时代”,它的本质是以知识创新和信息传播来推动经济高速增长,依靠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来发展生产,而不是单纯地依靠增加产量来发展生产主要表现为产品质量、档次的提升。由于提高科技含量只是使产品提高了附加值,不增加产品的数量;信息则是无形的、非物质实体的,当然也不会造成物质形态的产品积压。因而就能成功避免产品积压问题,这在目前住宅市场空置房总量仍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新经济”给予我们住宅产业最主要的启示,就是要与时俱进地树立起新的理念、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理念就是追求“规模效益、知识效益,氰息效益”相统一。即不再单纯地追求规模经营、规模效益,而是把规模、知识、言息三个效益放在起.通盘筹划,综合考虑。一方面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另方面利用信息来捕捉商机,加强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选准市场细分日标,拓展营销,求得利润最大化。

日前,一些开发企业日益看中大盘开发,一些舆论也宣称地产开发进入大盘时代_这固然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因为大盘较易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有利于降低开发成本和开展营销,可以获得规模效益。从城市规划来看,也利于盘活老城区)、口,改善城市的功能布局。但是大盘开发受外部环境因素影响大,风险也大,容易造成大量空置。而城市里的许多零星地块也重待我们去开发利用,如出让用地的剩余小地块,规划里模糊的地块边缘的小地块,化整为零批出的小地块等这些地块有其本身的卖点、首先是地段较好.交通便捷,易与外界交流;其次,由于地块狭小,多以建高层为主,视野开阔;而且开发周期短,利于资金周转,风险也相对较小:开发商如果在提高产品的科技和信息含量上做足文章,开发出具有卜分鲜明的个性特色的现代化产品,做小盘也是可以取得好效益的。

二、产品品质的现代化

住宅产业发展进步的标志,要看住宅总体性能,及产品品质的现代化程度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来临,带动了整个社会文明以及生活观念的进步,引发了对住宅性能新的定义与要求。人们对住宅的质量要求不仅是工程质量,还有功能质量、环境质量、物业管理的服务质量、人文质量和文化氛围质量住宅不再仅能住,还有对居住舒适、方便、安全以及住宅智能化、对外信息联络等多方面的要求。目前,已经有一批具有新经济意识或信息产业背景的投资者进人了住宅产业,他们把重点放在了提高住宅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信息含量上,使产业发展增加了新的动力和活力。同时,资深业者也在迅速提高对新经济时代来临的敏感度,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这些成功的楼盘,除了更提高户型、朝向.环境、生活社区服务等方面的传统品质以外,而且又努力增加了新体系、新结构、新工艺方面的新品质,以及网络、宽带等智能化社区,“居家与办公融为一体”等充满信息时代的特征舰点.以提高商品的现代化水平,增加新的卖点。

三、住宅生产的现代化

如何能高效地开发出物美价廉、有特色卖点的房地产商品,抢占市场先机,争取好的效户益,成了当前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而要提高住宅开发的效率和质量,就必须推动住宅生产的现代化。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住宅生产中部品化和部品生产工业化水平还很低,住宅施工中科技进步贡献率远远低于资本投入贡献率。手工操作的生产方式,必然建设周期长,成本消耗高,经济效率低。我国住宅建设劳动生产率,人均竣工面积多年来在30平方米左右徘徊,发达国家一般在120-140平方米之间,我们仅占其1/5一1/6,而能源消耗却是发达国家的3-4倍,且建筑质量通病也大量存在。住宅产业要改变这种高投入、低效率的状况,就必须加快我国住宅部品化和部品生产工业化的进程。即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工程质量为目标,按现代化生产方式和高技术组合改造传统建筑施工体系,采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实行科学的施工组织和管理,推行标准化设计、工业化生产、装配化施工、规范化管理的社会化大生产,实现技术进步贡献与劳动生产率的双增长四、住宅流通的现代化从当前房地产业运行状况、产业结构来看,流通环节相对薄弱。一是开发商的销售理念陈旧落后,且缺乏诚信意识;二是销售方式仍以手工作坊式为主,个人开发个人出售,一家一个售房部,尚未形成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的营销网络;三是中介服务发展较慢.且缺乏规范。以致造成行业整体销售效率低、成本高等间题:

解决流通环节的通病,要在优化产业结构方面下功夫,即要实现住宅产业内各个行业和专业的优化配置和专业分工的细化,以实现流通环节的现代化,改变一个开发企业横跨生产、流通、消费整个产业链的状况。

分工细化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表现.也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针对目前住宅流通市场的低效率运作状态.应当加快培育社会化、专业化、规范化的销售网络,以降低销售成本,解决相关的市场间题;同时,下大力气培育规范的、发达的中介行业,如建立行业内统一的经纪和信息传播机构,重点培育一批信誉好、实力强的营销商等。

四、住宅消费的现代化

住宅消费环节的现代化,毛要是物业管理行业的现代化。物业管理行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现正成为一个独立的、极具发展潜力的行业。仅青岛市就有物业管理公司200余家,从业人员10000多人,管理的市区居民总户数达30多万户物业管理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国民经济尤其是城市管理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城市现代化程度越高,对物业管理的内在需求越强烈。而目前,大部分地区的物业管理处于一种低效率运作状态,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全行业的亏损。

住宅产业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钢结构住宅;优点;结构体系;应用前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建筑业也得到空前发展,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钢结构住宅作为绿色环保的新型建筑体系,随着钢产量的大幅度提高,以及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推出,钢结构住宅产业正健康快速发展。

1、钢结构住宅国内外的发展状况

在许多工业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钢结构建筑的发展和应用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美国钢结构住宅所占建筑总面积的比例从20世纪90年代的5%已经发展到现在的25%以上,日本及澳大利亚钢结构建筑占全部建筑的50%以上。

长期以来,我国因缺少钢材而对建筑钢结构的应用加以限制。1996年我国钢产量突破1亿吨,2002年达到1.9亿吨,2005年达到3.7亿吨,已经超过了美国、日本、俄罗斯、韩国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和。国家用钢政策从20世纪50~60年代的限制用钢,到70~80年代的节约用钢,到二十一世纪已调整为鼓励用钢,为我国建筑钢结构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条件。目前北京、天津、上海、山东莱芜、安徽马鞍山、广州、深圳等地开展中低层和高层钢结构试点工程,已经建成300~500万平方米住宅。

2、钢结构住宅的优点

钢结构住宅是目前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环保节能型住宅,突破了中国“秦砖汉瓦”式的传统建造模式,替代了传统的红砖及混凝土,完全使用工业化生产的建筑材料,集众多优点于一身,是二十一世纪人类居住环境的理想建筑。

2.1钢结构的重量轻、强度高,抗震性能好。钢结构材料的强度高,塑性和韧性好,结构延性好。用钢结构建造的住宅重量约为钢筋混凝土住宅的1/3~1/2。自重的减轻使得地震作用效果降低,一般自重减轻一半,相当于降低抗震设防烈度一度,地震作用可降低30%~40%。

2.2工业化程度高,易于实现住宅产业化。钢结构住宅的设计借助专业设计软件,大大缩短设计周期,并实现设计的标准化。所有构件工厂化加工制造,精度高,易保证质量。容易实现机械化装配,施工速度快,施工周期短,与传统住宅相比工期缩短40%以上。

2.3空间利用率高,能合理布置功能区间。由于钢材轻质高强的特点,便于形成大柱距、大开间的开放式住宅,而传统结构(如砖混结构、砼结构)由于材料性质限制了空间自由布置,如果跨度、开间过大,就会造成板厚、梁高、柱大,出现“肥梁胖柱”现象,不但影响美观,而且自重增大,增加造价。在空间使用率上,钢结构住宅使用的钢梁、钢柱的截面积比传统结构减小,所占净空面积也随之减小,使得房间使用面积增大,与传统结构相比可增加有效面积10%左右。

2.4绿色环保,节能省地。目前我国住宅体系多为砖混结构,大量使用硅酸盐水泥,在建筑物解体后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对环境造成极大破坏;砌体结构使用的实心粘土砖,浪费大量的土地资源。而钢结构住宅所用材料主要是环保型可回收材料,在建筑物拆除时,钢材可以100%回收利用。

2.5钢结构住宅保温隔热隔音效果突出,造型美观结构丰富。大多采用新型轻质墙体围护材料,不易霉变,不易虫蛀,在保温隔热隔音性能方面比传统住宅有明显优势。钢结构材料轻质高强,结构设计时可以创造出艺术性较强的建筑外形,以满足住户对不同建筑风格的要求。

3、钢结构住宅的结构体系

钢结构住宅结构体系主要由承重结构体系、支撑体系、围护结构体系和楼板结构体系组成。

3.1钢结构承重及支撑体系的组合型式有多种,应用于住宅的主要有钢框架结构体系、钢支撑框架体系、钢框架-抗剪桁架结构体系、交错桁架结构体系。钢框架体系结构简单、受力明确、平面布置灵活、结构刚度均匀、抗震性能好,属典型的柔性结构体系,其侧向刚度差;钢支撑框架结构体系通常用槽钢或角钢在墙体平面内布置垂直支撑体系,能够有效抵抗水平荷载,提高侧向刚度,减小层间位移。钢结构住宅承重体系构件一般采用热轧或高频焊接H型钢,热轧或焊接工字钢、方钢管、圆钢管或冷弯薄壁型钢。

3.2围护结构体系约占钢结构住宅总造价的30%,为减轻结构自重,满足建筑节能要求,围护墙体大多采用轻质材料。外墙可采用蒸压轻质加气混凝土板材(ALC板)、SRC复合保温墙板、钢丝网复合保温板、水泥刨花板等,内墙可采用轻钢龙骨石膏板,ALC轻质板、夹层复合板、稻草板等。

3.3楼板结构由钢梁和楼面板组合而成。楼盖体系要保证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同时要尽量减轻楼板自重。楼板主要型式有压型钢板与现浇混凝土组合楼板,预制轻混凝土板。

4、钢结构住宅存在的技术问题

4.1防火问题

钢结构有很多优点,但也有其致命缺陷,即耐火性能很差,钢材的承载力和平衡稳定性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大幅降低。当温度达到400℃时,钢材的屈服强度降至室温下强度的一半,当温度达到600℃时,钢材基本丧失全部强度和刚度。解决该问题的方法有两种,一是使用耐火耐候钢,该种钢材是采用技术在钢材中添加合金元素(如Cu、Ni、Cr、Si、P等元素),使钢材的金相组织发生变化,从而改善钢材内在的耐火性和耐候性,这种钢材在600℃高温下,屈服强度下降不大于1/3;二是使用防火涂料、发泡防火漆和外包防火层等方法。对于外露的钢构件多采用10~40㎜厚的涂料,耐火极限可达1.5~3h;对于隐藏的钢构件,珍珠岩防火喷涂或防火板是经济有效的方法。

4.2防腐问题

钢结构的腐蚀与所处环境、温度、湿度直接有关。根据国内外试验资料,表面无防护的钢材在大气中第一年锈蚀速度约为第五年的两倍,室外钢材的锈蚀速度约为室内锈蚀速度的四倍,处于干燥环境的钢材,几乎不会锈蚀。因此,暴露钢构件一般外涂耐腐蚀涂料或油漆,或采取镀锌处理。

4.3标准规范问题

由于我国发展钢结构住宅仅仅只有十几年的历程,钢结构住宅技术体系还不够成熟,钢结构住宅标准规范零散而不系统,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工业化程度不高,还需进一步研究创新并规范化。

5、我国钢结构住宅的前景展望

目前,国内的建筑业生产效率较低,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而钢结构住宅属于高技术高效率的产业,加快对钢结构住宅的研究,将促进建筑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化,并将带动建材、冶金、机械尤其是钢铁企业的发展。

中国钢结构协会编制的《2009-2012年钢结构行业态势运行发展趋势预测报告》指出,“节能减排”继续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因而具有节能、环保、绿色优势的钢结构被市场看好。按照早先中国钢结构协会制定的《钢结构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建议书》显示,2010年钢结构产量将达到2600万吨。而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计算,2010年我国钢结构行业拟达3000万-4000万吨制造能力,说明我国钢结构行业存在着较大的发展空间。

6、结语

现在我国钢结构住宅的发展已进入加速阶段,有关产业政策、标准和规范相继出台,国内钢产量充足,为钢结构住宅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开发环境、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我们应不断提高研究开发能力,掌握国外先进技术,促进钢结构住宅产业化,相信我国钢结构住宅的发展前景是广阔的。

参考文献:

[1]李悦,吴玉生等,轻钢住宅体系的国内外发展与应用现状[J],建筑技术,2009(3)

[2]徐伟良,何余良,多高层钢结构住宅的建筑技术与工程应用[J],建筑技术,2009(7)

住宅产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住宅产业发展建筑经济

1我国住宅产业发展与现状

1.1住宅产业发展的历史沿革

建国以来,在国家经济体制和宏观经济政策影响下,我国住宅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一步步成长、成熟并走向健康发展的历程,基本可归纳为休眠期、复苏期、成长期、变革期和发展期。

1.住宅产业的休眠期(1949~1978年)。由于受到“先生产、后生活”的政策影响,城镇住宅建设总量只有近5亿护,人居居住面积仅为3.6m2,人民居住水平与建国初期相比未得到提高。这一时期,住宅产业基本处于“休眠”状态。

2.住宅产业的复苏期(1979~1990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给我国住宅产业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沉寂了30多年的住宅与房地产业开始复苏,进入了探索和改革发展时期。国家在发展住宅建设,改善人民居住条件,培育住宅与房地产市场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和城镇住房制度的改革为我国住宅与房地产业的振兴与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尤其是从1980年4月邓小平同志发表关于建筑业和住宅问题的谈话开始,全国开始了对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探索,住宅与房地产业进入到第一次快速发展阶段。住宅投资从1978年的39.21亿元增长到1990年的498.34亿元,累计投资3222.85亿元;城镇住宅竣工面积由3752万m2增长到17317万m2;城镇人均居住面积由3.6m2增长到6.7m2.这一时期,住宅建设的特点是: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逐步成为当时的主要建设模式。在规划理论上逐步形成居住区——居住小区——住宅组团的规划结构,并有较完善的公建配套,如:影剧院、百货商店、医院等。在住宅与房地产开发领域,一批新型的房屋开发公司开始诞生,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住宅生产领域开始工业化住宅生产方式的探索,装配式住宅、内浇外挂住宅、框架剪力墙住宅等新型建筑体系得到快速发展,预制构件厂、墙体材料厂、厨卫洁具厂、门窗厂、混凝土集中搅拌站等一批新兴产业应运而生。在住宅管理与服务领域,开始了专业化、现代化管理模式的探索,项目的策划、物业管理、住房金融、住宅及部品流通供配等新兴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发展,住宅产业在恢复中探索,在探索中发展,在发展中改革,在改革中完善,住宅建设已经步入了产业化发展轨道,成为国民经济振兴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行业,住宅产业的效应初见倪端。

3.住宅产业的成长期(1991~1995年)。1992年,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推动下,住宅与房地产业在有利的政治、经济环境下得以全面迅速发展。同时,外商投资为住宅与房地产业发展增添了新投资来源。城镇住宅建设投资由1991年的640.83亿元增长到1995年的3278.19亿元,平均年递增659.34亿元,1995年的住宅投资比1978~1990年13年累计投资3222.85亿元多55.34亿元;城镇住宅竣工面积由19240万m2增长到37489万m2人均居住面积由6.9m2增长到8.1m2.从1993年下半年开始,由于经济的过热增长,导致了通货膨胀等多方面问题,国家加强宏观经济调控的力度,出台了《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一系列法规措施,标志着我国住宅与房地产业进入了法制化的轨道。从1993年到1995年,我国住宅与房地产业经历了顶峰、受挫相持、理性回落和平稳发展的过程。这一时期,住宅建设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住宅建设提出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社会化大生产的方针,注重提高住宅的工程质量,提出住宅建设走规模效益的道路。住宅建设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进步和成长,住宅科技发展取得明显进步,1995年住宅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了25.4%.同时,全国开展了城市住宅小区建设试点工作,使我国住宅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从规划设计理念、施工技术及质量、四新成果的应用等方面,推动了全国住宅科技的发展,引导了住宅产业的健康发展,住宅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地位初步显现。

4.住宅产业的变革期(1996~2000年)。199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把住宅建设作为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围绕住房消费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个中心,我国住房分配制度改革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住房市场化进程加速,城镇住宅建设的运行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使城镇居民已经成为住房投资和消费的主体,住房二级市场的开放和住房市场体系的加速发展,市场机制在住房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在住房制度改革等政策引导下,城镇住宅建设持续快速发展,跨上一个新台阶。住宅建设经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等宏观经济环境的不利影响,经受了住房消费主体转变以及居民消费预期下降的考验。2000年住宅竣工面积54864万m2,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0.3m2,城镇住房短缺时代基本结束。住宅建设已逐步由数量增长转向数量和质量并举的发展阶段,住宅建设方式依靠积极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住宅产业现代化试点工作大纲》(建房[1996]181号)文件的出台拉开了我国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序幕,《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1999]72号)文件的出台,将我国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工作推向了高潮。“2000年小康型城乡住宅科技产业工程”的顺利实施和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初步构建了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总体框架,并取得了明显成效。2000年住宅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增长到31.4%.这一时期,住宅产业发生了重大变革,其特点是:在生产领域,以增量和质量发展为主要特征,组织大规模的住宅生产与供应,住宅的生产方式在逐步转变,住宅的质量稳步提升,居住条件和环境在逐步改善。在分配、流通领域,以城镇住房货币化分配为核心政策,构建住宅商品化、社会化的新体制,相应的市场政策陆续出台,交易日趋活跃消费领域,以物业管理为基本制度,提高住宅消费的市场化程度,较好地满足了群众日益提高的住房消费需求。这一系列变革,是一项产业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标志着我国住宅产业逐步走向持续健康发展阶段。

5.住宅产业的发展期。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和发展,住宅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的地位已经确立。我国住宅建设顺利完成了由计划经济型发展方式向市场导向型发展方式的转变的第一次重大转折,住宅产业已进入了持续、健康发展的新时期。新时期住宅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需求为中心,面向百姓,面向未来。面向百姓,就是面向现实的有效需求,面向广大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面向未来,就是面向需求特点的变化,面向需求的趋势。保持住宅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是坚持以需求为中心。需求决定着发展,发展适应需求,需求刺激发展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保护需求、培育需求和刺激需求的核心是住宅的质量和成本。提高住宅质量,降低住宅生产成本的根本出路是依靠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是新时期住宅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加快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不断提高住宅的综合质量,提高住宅生产的劳动生产率,降低住宅成本是新时期住宅产业发展的根本目标和任务。为引导和带动住宅产业现代化,我国开始实施“国家康居示范工程”,通过先进适用成套技术的集成和推广,全面提高住宅建设的质量,创建新世纪换代住宅的样板,加快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示范性带动和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实施。

1.2住宅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我国住宅建设进入到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住宅建设投资逐年增长,住宅消费市场日趋活跃,住宅产业从投资与消费两个方面有效地拉动了国民经济增长,已经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特别是“九五”期间,住宅建设保持快速、健康发展态势,住宅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1996年至2000年城乡住宅建设投资达到31615.95亿元(其中城镇21442.86亿元),比“八五”同期增长119.5%(124.8%)。2000年城乡住宅建设投资7594亿元(其中城镇5435亿元),占当年GDP的8.49%,占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3.28%.据国家统计局有关专家按市场法和成本法两种办法初步估算,城镇住宅与房地产业增加值约为5400亿元,占GDP的比重约6%左右。2000年GDP增长中,投资(9.3%)贡献41.94%,其中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增长占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额的30%,拉动GDP增长约1个百分点,诱发建筑业、制造业、采矿业等几十个相关产业产出增加共2700亿元左右,诱发系数达1.5.“九五”期间城镇住宅竣工面积23.8亿m2,平均每年建设住宅4.8亿m2.2001年城镇住宅竣工面积5.4亿m2,个人购买商品住宅的面积同比增长20.8%,所占比重达到93.9%,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7.9%.住宅产业已经成为新经济增长点和新消费热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有效地拉动国民经济增长。

1.3我国住宅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深化,住宅产业的宏观调控体系、市场体系在不断的完善。分析和研究我国住宅产业发展,应从基础抓起,重点集中于建立完善的住宅产业现代化体系。因此,从狭义住宅产业范畴研究我国住宅产业是当前发展住宅产业的基础。我国住宅产业现代化体系受体制和国情的影响,起步较晚,还处在探索阶段,与国外发展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从科技发展领域看,主要表现在:

1.住宅建设还未摆脱粗放型生产方式。住宅产业的缺陷暴露明显:主要表现概括为“二高二低”——物质消耗高、能源消耗高,生产率低、科技进步对住宅产业发展的贡献率低。能源消耗为发达国家的3~4倍,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5~1/6,科技进步对住宅产业发展的贡献率仅为31.4%,与发达国家的60%~80%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按照国际通行说法,科技进步对产业的贡献率超过50%才算是集约内涵型发展的产业。

2.住宅技术的发展仍以单项技术推广应用为主,技术上缺乏有效的集成和整合,尚未形成完整系列的建筑体系。尤其是国外已比较通用的钢结构住宅、木结构住宅、装配式住宅、混凝土砌块等新型建筑体系缺乏相应的配套技术及相关规范、标准,推行起来难度较大,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3.住宅部品的工业化水平还较低,尚未形成系列化、规模化生产体系。住宅部品的配套性、通用性差、生产规模小,特别是规范住宅部品生产的模数协调工作滞后,阻碍了住宅标准化、通用化住宅部品体系的形成。

从体制方面看,主要表现在:

1.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工作机制尚不健全。缺乏统筹全局、统一协调的领导决策机制和有效的工作机制。除部分省、市外,不少地方还没有建立开展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工作机制,缺乏具体的目标、步骤和措施。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工作主要局限在住宅小区的示范、试点项目上,未能形成引导住宅发展的产业链条以及与产业现代化相适应的成套技术体系。

2.缺乏有效的经济、技术政策作保障。不能有效地调动社会各界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积极性。对形成产业现代化的住宅建筑体系、部品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缺乏必要的优惠政策支持和调控手段,难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自我发展、自我创新、自我完善的市场化激励机制。

2住宅产业的发展特征

“十五”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我国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城镇化进程将加快,人民的居住水平和人居环境质量将有更大的提高,住宅建设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新世纪到来,住宅建设又迎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中国的住宅建设任重而道远。当前,要正确分析住宅建设的新形势,准确把握住宅发展的新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住宅建设仍处在总量增长发展阶段。尽管住宅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效,城镇居民人均建筑面积已超过了20m2,但总体上看,城镇居民的居住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与城镇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住房市场的潜在需求还很大,住房苦乐不均的问题还很普遍,尚有1.5亿m2危旧房屋面临改造、156万个家庭缺房、35万个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在8m2以下。因此,住宅建设有着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十五”期间,国民经济预计平均每年以7%的速度增长,城市化水平每年提高0.8~1%.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为住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十五”期间,全国城乡住宅累计竣工面积57亿护,其中城镇住宅竣工面积27亿低年均建设5.4亿m2,农村住宅竣工面积30亿护,年均竣工6亿m2.同时,随着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大量危旧房屋的改造,住宅的需求量巨大,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处于增量型发展阶段。

2.住宅建设已经进入以需求为导向的发展阶段。经过改革开放20年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市场对住房的需求已从生存型向舒适型发展,对住宅的居住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已经实现了重大突破,个人成为住房消费主体的同时也成了市场主体,由被动消费变为主动消费,住房的供求关系发生了历史性转变,市场对住宅的品质正在进行重新的认识和定位。现在人们越来越多地提到绿色住宅、生态住宅、健康住宅等新的概念,反映出市场对居住的概念正发生质的变化。实现住宅质量质的飞跃是保护需求、培育需求、刺激需求的基础,是新时期住宅建设的根本任务。

3.住宅建设方式正走向科技高度集中的集约型发展阶段。我国住宅建设方式受计划经济体制及生产力落后的影响,住宅建设的工业化程度低,施工仍以现场手工湿操作为主,生产效率低,仍属于劳动力密集型生产方式。建筑材料、设备及住宅部品的供应,没有形成技术先进、规模生产、系列化配套的社会化供应体系,这种状况导致住宅质量不高、设备通用性差、性能成本比不合理、建设资源浪费等。因此,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提高住宅产业的集约化程度,促进住宅建设整体水平提高。

4.住宅与房地产市场已进入法制化、规范化发展阶段。《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商品房合同示范文本》等法规的出台,为依法规范住宅与房地产场秩序提供了依据。今年人大政府报告提出,大力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是整顿和规范经济秩序的重要工作。今后一段时期,针对目前房地产市场出现的虚假广告、房屋面积缺斤短两、房屋质量低劣等现象,将进一步规范开发企业行为,维护房地产市场秩序做为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的工作重点。

3促进住宅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加快我国住宅产业发展的关键,一是要扩大住房的有效需求,完善住房消费市场。主要着力点在于引导和刺激居民直接支付的住房消费,增加居民的购买能力。继续深化改革居民住房消费的体制,建立优良的市场服务体系是重点。二是增加住宅的有效供给,完善住宅生产建设体系。主要着力点在于提高住宅的综合质量和降低住宅生产成本。加快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以科技为先导,提高住宅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加快住宅技术、材料和部品的更新换代,是坚持以需求为中心,保持住宅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1.国家康居示范工程作为产业化载体的实施,带动了和推动住宅产业现代化发展。示范工程以住宅小区为载体,以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为总目标,通过示范小区引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高住宅科技贡献率及住宅生产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推动住宅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示范工程不仅在住宅小区的开发理念、规划设计、环境设计等方面,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体现出当今住宅设计领域中的最新理念、最新设计手法和最新技术手段,而且在住宅的功能与性能、设备与设施的装备水平等方面有明显的进步和提高,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同时在住宅建设贯彻“节能、节水、节地”,“淘汰落后部品”等产业政策,在引导住宅建设技术发展等方面起着重要的导向和了范作明。主要体现在:一是住宅的规划设计突出强调住宅的均好性、多样性和协调性,从住宅的适用性能、安全性能、耐久性能、环境性能、经济性能五方面术提升住宅的功能质量作为设计的主要原则。二是大力推广和应用先进适用的住宅成套技术。这是示范工程的标志和核心,也是项目能否立项的关键。住宅产业化成套技术包括:建筑与结构技术、节能与新能源利用技术、厨卫技术、管线技术、环境及其保障技术、智能化技术及施工建造技术等7大技术体系。这些技术需要在示范工程中不断实践、不断改进,逐步地完善和更新,示范工程就是要成为系统技术的集成和载体,发挥其辐射和带动作用。三是积极推广应用优良住宅部品。住宅部品体系是构成成套技术体系的基础,是促进住宅更新换代的主要环节,要通过示范工程不断完善住宅部品的通用化、系列化体系,引导住宅部品标准化的发展。

2.积极开展住宅产品淘汰、推荐认定制度,完善住宅部品的通用化体系。建立完善的住宅部品体系是实现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关键,住宅部品体系是建立在通用化、系列化和集成化基础之上,必须有优良性能的部品做保障。因此淘汰落后产品,推荐认定适合产业发展需求,满足住宅适用性要求的优良部品,完善住宅部品的配套、集成是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当前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编制住宅部品淘汰产品及替代产品目录,引导住宅部品技术的健康发展。二是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住宅部品集成化、通用化工作,引导住宅部品工业化的发展。三是研究制定需要引进国外的技术、产品的有关技术评估、产品认定的相关办法和技术标准,提出有利于国内企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3.积极推行住宅性能认定制度。住宅性能认定是对住宅的适用、安全、耐久、环境、经济性能的综合评价,并对其分等定级。其评定的结果是对住宅规划设计、施工、部品质量的综合检验,也是对住宅产业化水平的检验,这种制度通过后评估的作用促使住宅开发、设计、施工、部品配套等各环节精心组织、精心管理,提高住宅的整体质量,从而推动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发展。实施这项制度的工作条件和时机已基本成熟,将要积极开展下去,对引导住宅技术进步、住宅部品发展,规范住宅市场行为,保证消费者利益具有积极的意义。

住宅产业论文范文第4篇

一、城市建设带来住宅产业的机遇

经济的发展使新世纪中国的住宅产业面临着一个巨大的变革,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安居乐业”和“衣食住行”都将住房和家庭当作人生的头等大事。因此,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与城市人口的增加,促使住宅产业快速增长,以住为核心的房地产业在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左右。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根据2000年11月1日进行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总人口12.9533亿,其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4.5594亿人,占总人口的36.09%,同l990年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了9.86个百分点,这表明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权大地促进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增长使中国的城市建设和城市规划得到很大发展,城市建设带动住宅产业方面的重要环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旧城改造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的城市建设基本处于停止阶段,城市建筑破旧,基础设施严重不足。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需求增加,旧城改造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课题,将危旧的房屋拆除,把城市里的工厂拆迁,异地重建,建设新的居民住宅区。以广州市海珠区工业大道为例,这个20世纪五十年代建设的工业区,由于厂房破旧,设备落后,其产品在市场上已不再具备竞争力。因此,广州市政府决定将工业大道沿线10多家工厂搬迁,将这一带改造为新的住宅区,同时也改变了受工业污染的城市环境。

2.城市规模扩大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这是中国城市的现实状况。在房地产开发投资中,对于地段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一个城市相对成熟的居住区域。但是今天中国城市规模的变化是十分迅速的,拿中国西部最年轻的直辖市重庆来讲,在l982年的规划里原有城市的“母城”区域为110.6平方公里,划分成14个片区,对“生活居住区”的规划是增加20平方公里生活居住用地,平均每人达到28平方米,但l996年的城市规划中,在110.6平方公里“母城”的基础上,规划力“315平方公里”的主城,主城分成三个片区,12个组团。“母城”被“主城”取代,是名称上的,更体现了地域的变化。“社区”的概念取代了上一个规划中的“生活居住区”,在这个主城的范围内,大量的规划用地进行住宅杜区开发,同时像“安居工程”、“国家康居工程”等一系列住宅房推向市场,改变城市面貌和市民的居住环境。

3.道路交通的改善

城市建设的另一方面是交通道路的基础设施改善,北京市的三环路和四环路的开通为城市住宅区的开发提供了广阔空间,使上千万平方米的望京新城成为北京市新的住宅区,广州市的华南快速干道,使沿线的华南新城、华南碧桂园这些上千亩的楼盘成为城市居民选择住宅的热点,重庆市1982年规划的城市“母城”区内的道路只有248公里,但在1996年的规划中,主城的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在2012年将达到818公里。同时,作为两江环绕的重庆,规划跨江特大桥梁l6座,其中长江上9座,嘉陵江上7座。道路的改善和桥梁的贯通,将这个组团式的城市连接起来,使城市中心的辐射能力加强,使城市居民居住和活动的范围更加宽广和便利。道路贯通和桥梁建设完成的热点地区成为市民新的居住区域,如重庆长江大桥的建成使重庆南岸区南坪成为重庆新的居住区域,嘉陵江黄花园大桥的开通使江北五里店地区成为房地产投资热点,南岸滨江路的一期8公里工程完工,四千余亩的江景宝地将供市场开发高档住宅。二、户藉制度改革与城市化进程对住宅市场的影响

今年10月1日起,小国将以两万多个小城镇为重点,推行户籍制度改革,在小城镇拥有固定住所和合法收入的外来人口均可办、理小城镇户口。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而且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城乡差别较大,原有户籍制度的管理使绝大多数农民只能一辈子固守农村。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进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近10多年来,农民离开原籍外出,务工的人数逐年增加,大规模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据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l985—1990年的5年间,中国人口迁移总量达3413万人,在迁入人口中,迁入城市的有2088.4万人,迁入镇的有679.5万人,迁入农村的有616.1万人。

目前,居住在乡村的人口有8亿多人,占全国人口的64%左右,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更多居住在乡村的人迁移到城市或城镇是一个必然的规律,人口的迁移必定带来居住的需求。

根据《中国21世纪人口与发展》白皮书的目标,2010年全国人口总数控制在14亿以内,按世界各国的统计,2000年第三世界各国的城市化水平平均为45%,而我国在2000年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4.5594亿,占总人口的36%,如果中国在201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2000年第三世界各国城市化水平的标准,中国的城市人口将达到6.3亿,比现在的4.5594人多1.7406亿,如果按每人需住房面积20平方米计算,需要增加34.8亿平方米的住房面积。

宁波户籍制度改革实行“农村人口城市化,外来人口本地化”,新的户籍制度使宁波奉化城区规划面积从原来的22平方公里扩大到l05平方公里。

中国的户藉制度改革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而颁布的,早在这一政策颁布之前,全国的许多城市已经相应地出台政策对户籍进行改革,比如在鼓励房地产投资方面的购房入户等,像四川的乐山市,在今年初已实行对农村人口在城市有固定住所,固定收入即可入户的政策鼓励农村人口向城市迁入。

三、崇尚自然带来消费观念的改变

过去,的中国市民更多的愿意选择城市居住,但今天富裕起来的市民阶层已经悄然改变居住观念,他们更乐意于从拥挤不堪的城市到环境优雅、生态良好的乡村居住。

注重健康的生活环境和崇尚自然的消费观念,使城市郊区成了住宅投资的新区域,五天在城市生活工作,两天到郊外休闲居住的五加二的生活方式使住宅的产品功能呈现多样化。在广州市郊番禺地区,出现了占地面积6000亩的祈福新村以及多个占地面积在千亩以上的郊区住宅社区。

经济的发展使中国城市的居民收入得到增加,一部份人已经开始进行二次、三次置业,买房已从温饱型转变为小康型,人们更加注重品质。据统计,广州市天河、海珠、番禺等区的一些大型优质住宅,其购买者二次置业的比例普遍达到四成,有的更高至六成。崇尚自然的观念使住宅产业的开发拓宽了新的区域,去年“五一”节日期间,广州就有120万市民到郊区看楼,其购买热情亦可看出这一市场的前景。

住宅产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住宅;产业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住宅建设发展迅速,以住宅为主的房地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近年来全国城乡住宅每年竣工面积达到12-14亿平方米,每年全国城乡住宅投资额约2万亿元左右,有效地拉动了社会经济发展。但在全球资源空前紧张,环境保护迫在眉睫的大环境下,我国住宅产业仍处于前工业化阶段,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严重制约了住宅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住宅产业化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能省地型住宅的重要手段,也是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住宅建设和消费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1我国住宅产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快速增长的阶段,住宅产业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进入了持续、健康发展的新时期,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我国住宅产业仍处于前工业化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劳动生产率低、施工周期长;施工工艺落后、住宅部品的系列化产品不到20%;住宅产业化率仅为发达国家的1/5(我国为15%);建筑节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企业规模小,经营管理粗放等。

上述问题中最为紧迫的是我国的建筑能耗问题。住宅对资源的占用和消耗巨大,住宅建设耗用的钢材占全国用钢量的20%,水泥用量占全国总用量的17.6%,城市建成区用地的30%用于住宅建设,城市水资源的32%在住宅中消耗,住宅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20%左右。如果与当前国际先进水准看齐,在不降低文明生活水准的前提下,根据我国住宅的物耗水平,住宅建筑至少还有节能30%~50%、节水15%~20%的潜力。因此,住宅业及其相关产业能不能切实贯彻“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环保”(简称四节一环保)的要求,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关键环节。

2循环经济与住宅产业化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实现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最小的污染获取最大的发展效益。循环经济以“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为行为原则(简称3R原则),其中又以“减量化”为首要原则。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见图1。

图1循环经济运行模式

住宅产业化是指通过利用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住宅产业,实现以工业化的建造体系为基础,以建造体系和部品体系的标准化、通用化、模数化为依托,以节能、环保和资源的循环利用为特色,以科学的组织和现代化的管理为手段,通过将住宅生产全过程的开发、设计、施工、部品生产、管理和服务等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从而实现住宅的生产、供给、销售和服务一体化的生产组织形式。住宅产业化的内涵有四个方面:一是住宅建筑标准化;二是住宅建筑工业化;三是住宅生产经营一体化;四是协作服务社会化。包括住宅基础技术体系、成套的住宅建筑体系技术、住宅部品集成化体系、住宅质量保障体系、住宅性能评价体系五项目标体系。联合国提出的“住宅产业化”的6条标准是:生产的连续性,生产物的标准化,生产过程的集成化,工程建设管理的规范化,生产的机械化,技术生产科研的一体化。

3发展住宅产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3.1住宅建设任务繁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发展和住房消费的上升阶段。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将大大加快,城镇人口的比重也将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住宅的需求将是巨大的,住宅建设任务将十分繁重。根据有关部门预测,2020年我国总人口将达到14.7亿,我国城市化将以每年1~1.5%的速率发展,城市人口会达到849亿。城乡人均住宅将达到38M2(城镇住宅的人均建筑面积达到35M2,农村住宅的人均建筑面积达到40M2)。照此推算,从现在到2020年,累计需要新建住宅130亿M2。3.2住宅产业是循环经济的重要载体:

住宅产业是循环经济的重要载体。近年来,近年来全国城乡住宅每年竣工面积达到12~14亿平方米,每年全国城乡住宅投资额约2万亿元左右,且这样的势头还将持续相当一段时间。住宅建设对资源的占用和消耗是巨大的,住宅的使用对环境的负荷也是相当大的(相关数据见前文)。可我国现有资源不可能长期支撑粗放的住宅建设生产方式,如果按目前住宅建设的资源和材料消耗水平发展,势必对资源的利用产生影响,亦将成为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障碍。面对巨大的住宅建设任务和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只有通过住宅产业现代化的途径,彻底改变目前的住宅建设落后的现状,走资源节约的道路,处理好我国人居与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真正实现人类的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住宅产业是走资源循环型经济、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的载体。通过住宅建设的资源节约必定会对我国的经济与社会、人居与环境协调发展做出积极的影响和贡献。

3.3住宅产业化是发展住宅产业循环经济的根本途径:发达国家住宅产业化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产业化形成的初期阶段,重点是建立工业化生产体系;第二阶段是推进产业化的发展期,重点是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价格比;第三阶段是产业化发展的成熟期,重点是进一步降低住宅的物耗和对环境的负荷,发展资源循环型住宅。由此可见,利用住宅产业现代化的生产手段是实现住宅建设低消耗、低污染,达到资源节约目标的根本途径。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依靠住宅产业现代化,才能实现住宅建造达到资源节约,建立循环经济社会的总体要求。

4发展住宅产业循环经济的对策

4.1完善住宅产业发展政策,加强政府管理和扶持:首先应进一步明确住宅产业政策目标、发展规划、技术政策、经济政策、组织政策、市场政策等,建立必要的工作推进制度和激励机制;根据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战略要求,研究制定住宅产业资源节约与可持续发展规划与技术发展纲要。同时,加强政府管理与扶持,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特别是要建立基于市场的财税、信贷、保险等经济政策保障;建立基于市场为主的推进机制。

4.2加大科技投入,夯实技术基础:加强对基础性、关键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的研究,为实行住宅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一是做好“三个体系”工作,即完善住宅建筑标准体系、建立资源节约型住宅成套技术体系、推进以住宅性能认定为主的质量控制体系。二是研究开发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新一代资源节约、环保生态型住宅加大对资源节约、环保生态型住宅及其成套技术研究开发的科技投入,尽快使其科技成果产业化,逐步提高住宅建造的可再生循环利用的水平。

4.3开展住宅产业生态系统建设:住宅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将整个产业链建立成为一个生态系统,使资源在一个循环的系统里充分共享,相关产业间协调运作,将一个产业的废弃物用做另一个产业的原材料,从而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进而形成“最优生产、最优消费和最少废弃”的循环系统。

参考文献

[1]董秀英,韩仰君,赵燕.对推进我国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思考[J].城市,2005(3)

[2]赵金怀.基于循环经济的住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3]张建利,谷岷.加快我国建筑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研究[J].建筑经济,2006(2)

[4]王宁.住宅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J].北方经济,2007年(3)

住宅产业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制约因素发展对策可行性分析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s national economy and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housing construction in our countr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eople's living conditions gradually improve, live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quality of the more and more is also high.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steel structure housing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housing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of foreign their inspiration to China,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striction of the steel structure housing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factors in China is analyzed, and the steel structure housing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process all kinds of problems existing in,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in China's steel structure housing industrialization analyses the feasibility of the steel structure housing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ialization.

Keywords: steel structure housing industrialization restricting factors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feasibility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TU3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文:

随着社会的进步,住宅产业化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目前国内大量住宅建设造成了资源浪费、环境恶化等后果,钢结构以其优良的性能在建筑业正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随着限制黏土砖政策的出台,砖混结构这种住宅的主要形式逐渐淡出,就要推出新的结构体系。建设部也多次倡导发展钢结构住宅,从而推动住宅产业化的升级。钢结构住宅体系具有强度高、抗震性好;便于实现标准化、部品化和工业化生产,有利于环保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等优点。然而,这种具有众多优点的“绿色建筑”,在我国这样一个钢铁大国却一直发展的不够理想,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成为制约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的瓶颈。

1.住宅产业化的概念和含义

住宅产业化最早于1968年从日本通产省提出,含义是采用工业化生产的方式生产住宅,提高住宅生产的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所谓住宅产业化,即让住宅纳入社会化大生产范畴,以住宅产品为最终产品,做到开发规模化、配套化,设计的多样化、标准化,施工的机械化、装配化,住宅部品的通用化、系列化,以及住宅管理专业化,生产和经营规范化。具体讲,住宅产业化是以住宅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手段,通过将住宅生产全过程的开发、设计、施工、部品生产,管理和服务等环节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从而实现住宅生产、供给、销售和服务一体化的生产组织形式。住宅产业化的主要标志为:一是住宅建筑设计标准化,其关键在于建筑体系的定型化和住宅商品的通用化和系列化。二是住宅建筑工业化,用大规模生产的方式生产住宅产品,应包括住宅商品生产的工厂化、住宅建造的机械化和组织管理的科学化。住宅建筑工业化是住宅建设技术与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工业化程度的高低体现了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水平,是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根本性标志。三是住宅生产经营社会化,以市场经济规律为纽带,以为用户提供优良的住宅商品和优良服务为目标,将住宅的设计、施工、商品的开发、生产、供应及住宅的维护管理、住房服务等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

2.国内外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现状

2.1国内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现状

现代轻钢结构房屋建筑体系诞生于20世纪初,在二战期间得到快速发展。其间多用于对施工速度要求很高的战地机库、军营等;40年代出现了门式刚架结构;60年代开始大量应用由彩色压型钢板及冷弯薄壁型钢檩条组成的轻质围护体系。目前轻钢结构已成为发达国家的主要建筑结构形式。近两年来,世界钢铁总量的增加和国际军需用钢量的下降,促使各国拓展钢结构使用范围,各国建筑用钢量在钢材总耗量中的比例明显提高,一般在30%左右,日本在50%左右。美国、瑞典、日本等国家钢结构用钢量已占钢材产量的30%以上,钢结构面积约占到总建筑面积40%以上。

钢结构建筑在我国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建国初期(50~60年代),为初盛时期;第二阶段是时期(60年代中后期~70年代),为低潮时期;第三阶段是改革开放以后(80年代至今),为发展时期。我国“十五”期间计划达到每年建筑钢结构用钢量将占全国钢材总产量的3%;到2015年将达到钢材总产量的6%。根据罗斯托的经济“起飞”阶段理论,结合中国住宅产业化发展的目标,将中国住宅产业化发展的过程概括为四个时期,即准备期、初步发展期、快速发展期和成熟期。我国现在处于初步发展期,在本阶段我们将系统深入地研究住宅产业化的技术并进行综合示范。此时住宅产业化的标准基本形成,部分新型建材技术引进项目基本完成,生产线投入使用并生产出产品,住宅产业化要求的规格化产品已经产生,部分地区和企业开始大规模进行住宅及部品的生产。

2.2国外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现状

美国住宅产业化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政府的支持与引导。政策上,对钢结构住宅给予科研投入、技术指导,扶持发展的政策;财政上,住宅借贷金融系统推出,开发商可以通过它低息贷款,兴建更多的钢结构住宅,中低收入者可以通过长期抵押贷款和贷款担保解决住宅问题,对钢结构住宅实行减税免税的优惠政策。第二,制定针对不同收入群体的住房政策。对高收入者由市场供应商品房;对中低收入者给予贷款担保和贴息优惠政策,并调控住宅的建筑标准和售价;对低收入者则提供标准较低的廉租房或公共住房。第三,在坚持构配件的标准化、模数化的基础上,注重住宅的个性化发展。第四,重点发展轻钢结构住宅。1965年轻钢结构在美国仅占建筑市场百分之十五,而1993年则上升到百分之六十,多层民用住宅,别墅都采用轻钢结构。

二战后,为解决房荒问题,西欧各国采用对住宅的构配件工厂化生产方式,形成了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的钢结构住宅构配件供应体制。20世纪80年代,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对居住要求的提高,住宅工业化开始向注重住宅节能环保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住宅由专用体系向通用体系转变。

日本建筑业工人不足,为提高生产效率,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优惠的住房政策,对住宅构配件采取标准化、工厂化、系列化生产。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开始推行住宅部品化,集成住宅,至2000年,日本钢结构出现了住宅部品的通用化。后日本企业针对住户的不同需求,先调查,再建造,量身定做,同时对企业自身的规模化产业化的结构进行调整,住宅产业化经历了从标准化、多样化、工业化到集成化、信息化的不断演变和完善。

2.3国外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2.3.1 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与引导作用

各国政府在实施产业化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了完善的住宅产业化政策,通过住宅银行信贷、抵押等方式扩大居民购买力,通过税收、法律等杠杆来规范和监督住宅市场体系的健康运行。

2.3.2增加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的科技含量

科技创新是实现住宅产业化的基础与关键。各国政府在实施产业化的过程中,鼓励技术创新,建立了技术体系与技术保证体系,鼓励使用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鼓励科研机构研究新产品、新部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大钢结构住宅的系列化、通用化研究,全面提高住宅节能环保,改善居民居住的生态环境。

2.3.3尽快建立钢结构住宅构件的通用体系

钢结构住宅通用体系是以构配件的标准化为基础,实现柱、梁、板等标准化单元通用互换,形成住宅零部件的市场供应体系。钢部件住宅产业化的最终目标是建立通用体系,要求把构配件生产与施工分割开来,以建筑标准化的构配件为中心组织专业化、社会化的大生产,形成各自独立但又相互协作的生产施工部门。各部门遵循全国统一制定的钢结构住宅标准化模数尺寸、公差及质量标准,所以生产的构配件可互相装配,并组合成形式多样的钢结构住宅。

3制约我国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的因素

3.1钢材价格昂贵,钢结构住宅价位较高

工程造价是最直观的经济指标,也是开发商在项目运作中最注重的方面。造价过高仍是阻碍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此,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推广应用钢结构住宅,但并没有落到实处,未给钢结构住宅开发企业带来相应的实惠,导致一些看好钢结构住宅的开发商也一直处于观望状态,同时,钢结构住宅较高的价位使大多消费者近期还难以接受,严重制约了钢结构住宅产业化进程的发展。

3.2钢结构耐火性差、耐腐蚀性差

耐火性差是钢结构住宅的又一大缺点。当温度升高时,钢材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的总趋势是降低的。当温度达600℃时,其承载力几乎完全丧失。由于钢结构耐火性能差,使火灾对钢结构建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钢结构的锈蚀直接危害到钢结构住宅的耐久性,生锈腐蚀会引起构件截面减小,承载力下降,尤其是因锈蚀产生的“锈坑”,将使钢结构脆性破坏的可能性增大。再者,在影响安全的同时,也将严重地影响钢结构的耐久性。为了防止锈蚀所采取的措施,使得钢结构的维护费用昂贵,也制约了钢结构住宅的发展。

3.3技术人才缺乏

钢结构住宅要求应用大量的新技术,我国现在还缺乏这方面的人才。由于我国目前的钢结构建筑技术应用还不够广泛,钢结构住宅处于初级阶段,各设计院所、建筑企业大多数技术人员习惯和熟悉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而钢结构设计人员较少,施工技术工人更是奇缺。

4.钢结构住宅产业化的发展对策

4.1提高钢结构住宅的性价比

住宅作为市场产品,必须具有良好的性价比。尤其在住宅市场上,并不是价格最便宜的房子就热销,消费者甚至愿意为更好的产品付出更高的价格。近几年,面对信息时代的到来,经济的飞速发展,房地产业的日益繁荣,消费者的购房心态大为改观,过去是为了栖身,现在是要享受。人们对居所的需求已不单单是停留在面积、套型、价位上,而是更多的关注空间氛围、人文环境以及综合配套设施、管理服务质量方面。所以开发钢结构住宅,也必须朝着高质量、高档次、高性价比方向发展,要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设计。钢结构住宅科技含量高,服务性、方便性及居住的舒适性也大幅度提高,自然会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4.2 防火与防腐是钢结构住宅发展的关键

国家应组织力量加强钢结构防火、防腐等发展钢结构住宅的关键技术。要在合理造价条件下,发展住宅防火技术,提高钢结构住宅安全性。研究及开发相关产品,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应根据钢结构所处环境设计与施工,按规程、规范要求处理。国家目前的技术政策已明确要加强钢结构防腐、防火措施的研究及相关产品的开发。

4.3加大钢结构住宅科技投入,进行科技攻关及人才培养

钢结构住宅是技术密集型产品,要推进其产业化,需要大量的设计、施工人员和技术工人,而我国由于多年实施节约用钢政策,致使钢结构住宅设计、施工人员较少,同时目前各高校开设钢结构住宅设计专业课程的也很少。因此,要推进钢结构住宅产业化,急需加快人才培养。这种人才培养应该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上至工程组织设计人员,下至现场安装工人,都需要进行专业的培训。目前我国传统住宅建筑施工有种认识的误区,即忽视了对于底层现场安装工人业务素质的要求,致使使用大量未经培训的农民工进行施工。这虽然节约了人工成本,但是对于工程质量影响很大。钢结构住宅施工专业要求高,未经培训的农民工是无法胜任的,因此如何对其进行适当的培训,发挥我国人力资源的优势是各级政府及相关企业部门应该着重考虑的。另外,加大宣传力度,制定合理的推广策略,提高思想认识,加强钢结构住宅的宣传,使更多的设计人员、开发商了解钢结构住宅相对于其他结构的优势,克服建筑设计院设计人员目前普遍存在的“恐钢症”和因循守旧的观念;改变传统的消费观念,使人们能从长远的经济效益来看待钢结构住宅与传统结构住宅也是必须的。

5.发展钢结构住宅产业结构化可行性报告

5.1必要性

现代建筑提倡安全舒适,保护环境,材料回收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入WTO后在住房建设与改革方面也要与世界接轨,从全球来讲钢结构住宅产业化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必要认清现状,缩小与西方国家差距,争取走在世界的前列。

中国是发展中的大国,近年来经济建设如火如荼,各项经济指标都较以前有很大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外投资者选择中国。中国在各方面都能影响到世界,从发展的可持续性考虑,在新的世纪里不仅要从比较成熟的科技方面赶超西方先进国家,同时要在正在发展的方面取得不菲的成就,以此来扩展其未来的发展空间,在基础建设方面理所当然不能落后而是奋起直追。

5.2可行性

我国有不少的钢铁企业,如宝钢、鞍钢、武钢等,不过目前的关键产品达不到使用要求,不能实现建筑用钢大部分国产化,但有成就世界钢铁企业的潜力。如果钢结构住宅成为住宅主旋律,必然促进钢铁企业深层次的改革,同时促进各种钢材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带动相关产业,提高其综合竞争力,参与国际竞争,良性循环,提升我国整体经济水平。

此外,我国有许多高校开设土木工程专业,《钢结构》为必修课。每年都为国家培养不少的建筑人才。高校的教授和专家也是宝贵的财富,还有众多的科研院所,他们可以对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如果钢结构住宅能在我国全面实施,对我国的建筑工业走向国际市场并占一席不无裨益。

结语:

目前我国的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已有了雏形,但不具规模,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实力较强,整体发展不平衡。钢结构住宅的推广和产业化可谓任重道远,它所包含的因素太多,要敢于承认差距,虚心学习借鉴在钢结构住宅方面有经验的国家,鼓励国内城市学习在钢结构住宅方面有经验的城市,勇于探索、实践,敢为人先,不断提高城市的现代化、生态化水平。

参考文献:

[1]闫宏英.钢结构住宅的研究现状与发展[J].科技致富向导,2009,11.

[2]杨勇,何婧.制约我国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的因素及对策[J].山西建筑, 2010.2.

[3]孙丽萍.大力推广应用轻钢结构住宅建筑[J].陕西建筑,2008,10.

[4]刘芳.崔凤臣 钢结构住宅的技术应用与发展前景[期刊论文]-才智 2011(2)

[5]李玮 钢结构住宅墙体的应用现状[期刊论文]-科技资讯 2010(14)

[6]丰清良 浅析高层建筑结构中隔震技术的运用[期刊论文]-中国科技博览 2010(36)

住宅产业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通过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的现状与国外特点的分析比较,指出国内住宅产业发展过程中可借鉴的国外经验。

l 国内住宅建设的现状

改革开放 25年来 ,我国住 宅建设 以前所未有的速度 在发展 ,取得 了巨大成就 ,并 日益成为推 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但是,我国住宅建设尤其产业发展上存在不少问题,住宅产业要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问 ,就必须要分析与 国外住宅产业化发展相 比的不足之处。

(1)投资主体分散,规模较小,应变能力及适应能力差,创新能力尤为薄弱 。1992年全 国开发商 只有4200家,到 20o3年增加到 3-4万多家 ,其中90%以上从事住宅开发 。在这个过程 中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这就是伴随着 发展商 的个 数极 大地膨胀 ,而发展商 的个体实 力并没有呈 相应增 加的趋势。

(2)住 宅产业现代化水平低,表现最突 出就是:规划设计 跟不上不断更新 的产业发展 ,标准规范跟不上规划设计的要求 ,技术创新与推广跟不上住宅建设的要求。住宅部品的生产跟不上住宅建筑体系集成的要求。科技含量低,体系研究和集成度滞后是住宅发展的重大障碍,据 1998年统计,我国住宅建设科技贡献率仅为 24.5%,甚至低于我国农业中科技 贡献率(30%)。

(3)市场体系不健全,必要 的配套改革滞后 ,市场的单一性赋予了更多的行政色彩。住宅产业的改革与发展落后于住房制度改革 。目前我 国住宅市场体系建设滞后 ,有关法律 、法规不完善。房屋在二级市场顺畅流通比较困难。住宅市场还存在严重 的住房质量不高,难以满足居民要求,房价过高,消费者难以承受,消费需求市场不足,市场启动困难等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否则在新经济条件下,住 宅产业发展步伐难 以为继 。

(4)企业之 间,产业 上下游 之间缺 少实质性 纽带,难以实现产业化、集约化发展。

2 国外住宅产业化的主要特点

(1)模数协调体系的标准化 ,二战后 ,欧美各 国首先认识到基础标准,特别是模数协调标准对住宅生产工业化的重要意义。20世纪 6o年代 ,联合 国在总结各国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关于建筑模数协调的建议。目前。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已颁布《模数协调》的系列标准 ,各国的模数协调标准正在逐步向国际化标准靠拢。住宅标准设计工作 目前存在着两种趋势:一是一些国家努力实现以标准化构配件组成建筑物的方法,即通用体系原则 ;另一个趋势是缩小定型单位,使标准化和多样化更好的统一起来。

(2)住宅部件的标准化 、系列化 、通用化 。这 是保证住宅最终产品功能与质量的基本条件之一,也是实现住宅产业化的重要标志。例如丹麦在标准化基础上实现部件的通用化,各厂家生产的通用部件都纳入《通用体系产品总目录》,设计人员可以从中选择适当产品进行住 宅设计。

(3)现场施工的技术服务体系。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商品混凝土占总量的 70%~80%。在模板工程方面 ,美国在 20世纪 7O年代就有 100多家模板工厂 ,从设计到制作逐步形成独立行业。此外 ,现场运 输 、现场清理、建筑物拆除等均可委托专业公司完 成 。

(4)可持续 化发展理论的引入 。在住宅全寿命的各个环节 (建设、使用、维修、改造、拆 除)掌握 “一个核心 ,三个原则”,“一个核心”是指保护地球环境 和节约各类 资源;“三个原则”是资源节 约 、合理利用和再利用 ,即节约使 用能源、水资源、建筑材料、土地资源等各类资源;水资源再利用和废弃物的再利用与再生利用;充分利用天然资源 (太 阳能 、风力、地热 )等 。

(5)住 宅产业发展的预测 工作的积极 开展。这类预测工作大致包括三个方面:住宅现状调查评价和住宅需 求预测 、住 宅经济能 力评 价和预测 、住 宅建设技术途径的评价和预测。

3 国外经验借鉴

3.1 提高住宅科技含量

北美非常重视住宅建设新技术。美国住宅多建于郊区,以低层木结构为主;住宅建筑市场发育完善,住宅用构件和部品的标准化 、系列化 ,及其专业化 、商品化 、社会化程度很 高 ,几乎达到了 100%,各种施工机械、设备、仪器等租赁业非常发达,商品化程度达到 40%。

总的来说,北美住宅技术实用 、高效 ,注重积极开发 ,推广实 用污水处理 和 回用技术 ,生活垃圾 处理技术 、太阳能和地热等 自然能源 的利用技术、小型箱式变压器技术等实用技术,体现健康住宅理念的4R理论,即检查(Review)标准程序和做法,减少(Reduce)产生的浪费 ,重复利用(Reuse)资源和材料,回收(Recycle)通常被废弃的材料。

美国政府尤其重视新技术的研究工作,国会每年拨付住宅和城市发展部 1000万美元专门研究新技术的开发和研究经费,委托美国国家建筑技术研究中心负责建筑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各种协会等社团组织,更是集中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推动美国住宅技术 的开发和应用。例如美国航天署正计划将太空船中心先进环境技术如水的循环、净化利用、太阳能电池等逐步开发成民用 品以推广到住宅产业中。

3.2 可持续化理论的引入

可持续发展理论,核心是“发展”,关键是“可持续”,其内涵是淘汰落后,着眼现实的技术物质条件,合理利用资源 ,不断优化和提高效率,遵循发展的螺旋 型上升和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坚持发展的阶段性 、创新性,保持发展的可持续性 ,注重环境 、生态保护 和优化以及人文历史的保护和延续。

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来认识住宅建设,来讨论现阶段住宅建设的发展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正确把握对住宅建设发展的基本判断和趋势,加深对住宅产业现代化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以上海为例,新世纪上海住宅的可持续发展 ,最根本 的是 以科技进步为核心 ,以节地 、节能 、节材和环保 为 目标 ,提高住宅工程质量、功能质量 、环境质量,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 ,逐步完善住宅部件系列化开发 、集约化生产 、配套化供应的能力 ,有序构筑现代化的住宅生产体系,开发生态型 、环保 型 、智能型 的住宅小区 ,加快了住宅产业现代化的进程 。根据新世纪住宅发展 的特点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战略指导,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促进住宅健康、有序地发展。

3.2.1 住宅布局的全面规划,加强 土地市场的严格调控

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它在住宅建设中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明晰住宅布局,并相应确定土地利用规划。政府可以建立土地强制收购储备机制加以调控 ,从而控制整个城市的土地总量。例如:凡已征土地,按城市总体规划不宜建造住宅的,应通过经济和行政相结合的手段予以调整、回收;凡在规定期限内因建设单位原因无法开发的已征土地,政府可按测定的土地现值核发土地权益书,收 回土地使用权 。土地权益书作为有价证物可以随地价变动而升贬 ,可以转让 ,可用于银行抵押和偿债,亦可在政府出让土地时在市域内换回等值的土地 。除了旧区改造,产业结构调整中涉及的国有土地转性为住宅用地可采取有偿 调拨 的方式 外 ,政府应有计划地通过拍卖、招投标等形式 出让 商品住 宅用地 ,逐步形 成市 场化的土地供应机制,同时以此为主要手段,调控全社会住宅建设规模 ,形成住宅发展良性循环局面 。

3.2.2 坚持四高标准,全面提高住宅的整体质量

住宅可持续发展理论 的根本 在于使住 房这个特殊商品成为全社会的有效需求,并在最终消费中实现它的价值。市场化的住房供应机制,最大的特点是 消费者 的 自由选择 ,“以人为本”开发理念是最好试金石。据此 ,新世 纪的住宅必须 以“四高 ”为标准,即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 、高质量施工 、高水平管理,全面提高住宅的整体质量水平。

(1)首先,从新的高度来认识规划、设计的重要性,要把它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这主要包括以人为本 思想 的灌入 、规划 的因地 制宜 、社 区氛围 的着重营造以及设计的实用性和独特性。

(2)高质量地抓好施工环节。从改进施工工艺和控制建材、设备质量着手,建立住宅质量责任制度 ,全 面实行 以两书为主要标志 的质量承诺制度 。在有条件 的地方 ,通过试 点 ,逐步推 广菜单式全 装修住 宅。

(3)高水平地搞好住宅区的物业管理。物业管理的核心 内容应提倡最 常用 、最基本和最体贴 的服务 ,再在此基础上配以特色和等级 。

3.2.3 规范 、完善住宅金融

住宅金融是市民实现住宅消费的剂 ,是住宅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 。公积金制度要在市场化运作上有所突破。今后除在归集和政策性放贷上体现政府行为外 ,应打破封闭运作 的现状,适度调整法定归集的比例,同时采取各种办法拓宽资金来源。

3.3 住宅产业集团化发展

日本 的住宅产业化始 于 2O世 纪 60年代初期 。当时住宅需求急剧增加,而建筑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明显不足。为了使现场施工简化,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率,日本对住宅实行部品化、批量化生产。7O年代是 日本住宅产业 的成熟期 ,大企业联合组建集团进入住宅产业 。到 9o年代 ,采用产业化方式生产 的住宅已占竣工住宅总数的 25%-28%。日本是率先在工厂生产住宅 的国家 ,例如 :轻钢结构 的工业化住宅占工业化住宅 80%左右 ;70年代形成的盒子式 、单元式、大型壁板式住宅等工业化住宅形式,90年代,又开始采用产业化方式形成住 宅通用部件 ,其中 1418类部件已取得 “优 良住宅部品认证 ”。

住宅产业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住宅权是一项基本人权,这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我国解放后的数部宪法都对居住或住宅问题作了相关规定。现行宪法关于住宅权利保障的规定包括:国家人权保障职责、公民住宅权利和住宅保障的基本政策和原则。但是,我国宪法》关于住宅权利的规定并不完善,有待进一步改进。

一、住宅权与住宅法

住宅权是全体社会成员取得住宅和逐步改善住宅的一项基本人权。。

《宪法》第l3条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 法律 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该规范规定的是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它作为住宅法的渊源,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对住宅私有财产权的规定说明:国家保护通过自身的努力取得住宅财产权,这有利于激发人们创造财富、追求财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自力实现“住有所居”和不断改善住宅条件的权利,这正是住宅自力保障制度的核心,即:通过保护住宅财产权的取得和享有来保障住宅权的实现;二是对住宅的继承权的规定是住宅家庭保障制度的宪法依据,家庭成员有权基于继承权取得住宅财产,从而保障继承人的住宅权利。

《宪法》第l4条规定:“国家合理安排积累和消费,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在 发展 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1国家建立健全同 经济 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该规定作为住宅法的渊源,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国家有责任逐步改善全体社会成员的包括住宅条件在内的物质生活,这是国家对全体社会成员的住宅保障义务和责任的体现;二是国家应逐步建立健全包括住宅社会保障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三是住宅的改善和住宅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应该建立在发展生产、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础之上,既要让广大社会成员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也要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不能滞后,也不能超前,这是我国住宅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所以,这些规定不但确定了国家的住宅保障责任,包括不断改善全体社会成员的住宅条件和建立健全针对特定群体的住宅社会保障制度,而且还明确了履行改善住宅条件和建立健全住宅社会保障制度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它对我国当前正努力进行的住宅保障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宪法》第l5条规定:“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国家依法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宪法》这一规定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只有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也必将促进我国住宅产业的迅速发展。住宅产业的发展,将会促进建设更多更适宜的住宅以满足人们的住宅需求,特别是不断改善住宅条件的需求。另一方面,本着协调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之间关系、维护社会和谐的原则,针对住宅产业发展中过于追求经济利益而不能更好的满足人们的住宅保障的问题,我们应该通过加强相关立法,完善宏观调控,从而促进住宅产业的健康发展,满足人们的住宅需求。所以,上述宪法规定是我国发展和规范住宅产业、建立住宅自力保障制度的依据。

三、我国《宪法》在住宅权利保障上的不足与完善

我国有关住宅保障的宪法性规定也有不足之处,表现在:有关社会成员的住宅权仅仅是从“防守”的角度进行规定的,是“消极权利”的住宅权,而没有从更积极的角度进行规定。

在各国宪法传统上,住宅权规范往往从两个方面定:一是社会成员居住的自由和权利:二是社会成员的住宅不受侵犯的权利。两者一“攻”一“防”,共同构成完整的住宅权这一人权。德国1919年的《德意志宪法》率先在宪法中规定了居住自由权,该宪法第¨l条规定:“一切德国人民,在联邦内享居住和迁徙自由之权,无论何人,得随意居留或居住于联邦内各地,并有取得不动产及自由营生之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居住自由权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和尊重,开始成为国际人权法的重要内容。《世界人权宣言》、《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公民权利和 政治 权利国际公约》、《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及《消除对妇女一切形歧视公约》等国际条约都规定了居住的自由和权利。

住宅产业论文范文第9篇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住宅建设发展迅速,以住宅为主的房地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严重制约了住宅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住宅产业化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能省地型住宅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循环经济;住宅;产业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住宅建设发展迅速,以住宅为主的房地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近年来全国城乡住宅每年竣工面积达到12-14亿平方米,每年全国城乡住宅投资额约2万亿元左右,有效地拉动了社会经济发展。但在全球资源空前紧张,环境保护迫在眉睫的大环境下,我国住宅产业仍处于前工业化阶段,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严重制约了住宅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住宅产业化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能省地型住宅的重要手段,也是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住宅建设和消费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1我国住宅产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快速增长的阶段,住宅产业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进入了持续、健康发展的新时期,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我国住宅产业仍处于前工业化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劳动生产率低、施工周期长;施工工艺落后、住宅部品的系列化产品不到20%;住宅产业化率仅为发达国家的1/5(我国为15%);建筑节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企业规模小,经营管理粗放等。

上述问题中最为紧迫的是我国的建筑能耗问题。住宅对资源的占用和消耗巨大,住宅建设耗用的钢材占全国用钢量的20%,水泥用量占全国总用量的17.6%,城市建成区用地的30%用于住宅建设,城市水资源的32%在住宅中消耗,住宅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20%左右。如果与当前国际先进水准看齐,在不降低文明生活水准的前提下,根据我国住宅的物耗水平,住宅建筑至少还有节能30%~50%、节水15%~20%的潜力。因此,住宅业及其相关产业能不能切实贯彻“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环保”(简称四节一环保)的要求,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关键环节。

2循环经济与住宅产业化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实现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最小的污染获取最大的发展效益。循环经济以“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为行为原则(简称3R原则),其中又以“减量化”为首要原则。

住宅产业化是指通过利用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住宅产业,实现以工业化的建造体系为基础,以建造体系和部品体系的标准化、通用化、模数化为依托,以节能、环保和资源的循环利用为特色,以科学的组织和现代化的管理为手段,通过将住宅生产全过程的开发、设计、施工、部品生产、管理和服务等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从而实现住宅的生产、供给、销售和服务一体化的生产组织形式。住宅产业化的内涵有四个方面:一是住宅建筑标准化;二是住宅建筑工业化;三是住宅生产经营一体化;四是协作服务社会化。包括住宅基础技术体系、成套的住宅建筑体系技术、住宅部品集成化体系、住宅质量保障体系、住宅性能评价体系五项目标体系。联合国提出的“住宅产业化”的6条标准是:生产的连续性,生产物的标准化,生产过程的集成化,工程建设管理的规范化,生产的机械化,技术生产科研的一体化。

3发展住宅产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3.1住宅建设任务繁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发展和住房消费的上升阶段。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将大大加快,城镇人口的比重也将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住宅的需求将是巨大的,住宅建设任务将十分繁重。根据有关部门预测,2020年我国总人口将达到14.7亿,我国城市化将以每年1~1.5%的速率发展,城市人口会达到849亿。城乡人均住宅将达到38M2(城镇住宅的人均建筑面积达到35M2,农村住宅的人均建筑面积达到40M2)。照此推算,从现在到2020年,累计需要新建住宅130亿M2。

3.2住宅产业是循环经济的重要载体:

住宅产业是循环经济的重要载体。近年来,近年来全国城乡住宅每年竣工面积达到12~14亿平方米,每年全国城乡住宅投资额约2万亿元左右,且这样的势头还将持续相当一段时间。住宅建设对资源的占用和消耗是巨大的,住宅的使用对环境的负荷也是相当大的(相关数据见前文)。可我国现有资源不可能长期支撑粗放的住宅建设生产方式,如果按目前住宅建设的资源和材料消耗水平发展,势必对资源的利用产生影响,亦将成为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障碍。面对巨大的住宅建设任务和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只有通过住宅产业现代化的途径,彻底改变目前的住宅建设落后的现状,走资源节约的道路,处理好我国人居与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真正实现人类的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住宅产业是走资源循环型经济、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的载体。通过住宅建设的资源节约必定会对我国的经济与社会、人居与环境协调发展做出积极的影响和贡献。

3.3住宅产业化是发展住宅产业循环经济的根本途径:发达国家住宅产业化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产业化形成的初期阶段,重点是建立工业化生产体系;第二阶段是推进产业化的发展期,重点是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价格比;第三阶段是产业化发展的成熟期,重点是进一步降低住宅的物耗和对环境的负荷,发展资源循环型住宅。由此可见,利用住宅产业现代化的生产手段是实现住宅建设低消耗、低污染,达到资源节约目标的根本途径。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依靠住宅产业现代化,才能实现住宅建造达到资源节约,建立循环经济社会的总体要求。

4发展住宅产业循环经济的对策

4.1完善住宅产业发展政策,加强政府管理和扶持:首先应进一步明确住宅产业政策目标、发展规划、技术政策、经济政策、组织政策、市场政策等,建立必要的工作推进制度和激励机制;根据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战略要求,研究制定住宅产业资源节约与可持续发展规划与技术发展纲要。同时,加强政府管理与扶持,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特别是要建立基于市场的财税、信贷、保险等经济政策保障;建立基于市场为主的推进机制。

4.2加大科技投入,夯实技术基础:加强对基础性、关键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的研究,为实行住宅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一是做好“三个体系”工作,即完善住宅建筑标准体系、建立资源节约型住宅成套技术体系、推进以住宅性能认定为主的质量控制体系。二是研究开发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新一代资源节约、环保生态型住宅加大对资源节约、环保生态型住宅及其成套技术研究开发的科技投入,尽快使其科技成果产业化,逐步提高住宅建造的可再生循环利用的水平。

住宅产业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住宅;环保化;产业化

引言

在过往的住房建造中,由于没有形成标准产业化,造成许多不环保的现象。完全有碍于长远稳定发展。因此了解并且将住宅环保产业化是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十三五”规划公布了十个任务目标,其中包括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首入五年规划,而近来全面放开的二孩政策,将会影响到我国的人口政策的调整,这样看来,调整后的人口政策将会对将给房地产行业产生长期的影响。把生态文明建设和房地产建设结合起来思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此来看,重庆市的环保型住宅产业化的发展必须得到推进,尤其住宅的环保化特别值得关注和发展。

一、环保型住宅产业化的意义

国家发改委环境与资源保护司副司长李静曾说,环保型住宅的发展对我国未来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有着深远意义。国务院曾提出了推广节能建筑的目标和措施,我国住房总面积达数百亿,而住宅的单位消耗资源量却是发达国家的数倍,我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使得各种资源材料的耗费巨大,而其中不乏可循环利用的资源,每年产生的工业废弃物成亿吨计算,这些工业废弃物若能被循环使用,不单单是减少对环境生态的破坏还能减少非常多的污染排放。

随着经济的持续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相应的也变得较高。由于住房作为特殊商品,因此对住宅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住宅的环保性尤为突出。而观察以往的生产和发展模式,并不是长久发展之计,不单土地资源有限,对于环境来说也将受到极大的考验。因此国家已经开始采取措施为改善这一情况。通过督促开发商使用环保可循环材料,在房屋的空间构建上也提出需要到达节能省地等,一系列措施旨在使得我国住宅环保成为一种产业化。

二、重庆市环保型住宅产业化发展现存问题

1.技术材料问题。住房环保在技术和产品难以供给。目前,我国的一些节能低耗的材料使用范围不广。相应的技术水平也由于需求量受限而停滞不前。因此重庆市在住房建筑上多使用传统方式,技术陈旧切材料不环保。重庆市在住房建筑上的产品质量和技术跟不上环境的发展,则影响了环保型住房产业化得脚步。

2.标准制度问题。环保型住房产业化缺少执行标准和规章。在重庆,住房建筑在环保方面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可以执行,所以住宅建筑中存在很多的浪费。目前,重庆市现有规章制度范围模糊,条则不清,对建筑节能只有总的要求和使用的局限范围,难以辐射所有建筑类型做到真的节能环保。

3.机构设置问题。相关机构设置不健全。一些政府官员未能真正认识到住房节能环保的重要性,重庆市在住房建筑方面并未设立相应的监督人员,也未能将这样理念宣传到位,未能使得广大群众真正意思到住宅环保化得必要性。如此一来,阻碍了节能与环境治理措施的有效推行。

三、重庆市住宅环保产业化的发展建议

1.将建筑材料选用标准化。在建筑上所使用的大量材料必须符合3R概念(即Reusable可重复使用、Restorable可再生使用、Recycling可循环使用)。使用的材料无害于人体,也需对环境友好。如限制使用实心粘土砖,采用可再生塑钢、一级可在循序使用的材料等。只有尽量的使用环保且可再生的资源才能给够做到真正的住宅环保化,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2.将节能节水设备标准化。由于重庆日照充足,住房的建筑设计完全可以充分利用阳光照明和采暖,杜绝因为设计不合理而出现的资源浪费。例如外国先进城市就有整个住宅社区的大部分能源是来自充分利用地表热的热泵和光能转化为电能而提供的。而水资源的利用上,可以通过一些特殊的设计能够收集雨水,日后可重新用于植被灌溉。流量低与无水堆肥式厕所及节水龙头应被统一配置。此种种技术与配置被纳入建筑标准化是十分有必要的

3.空间利用标准化。迄今为止,重庆由于山多地陡的独特地貌,因此在空间的开发上依然是被动的,缺乏综合性的规划,导致局部区域空间的利用率低,空间资源浪费严重。因此将规划标准制定出来非常有必要,由政府统一规划和监督,在居住区环境设计、建设、管理等诸多方面,不单单要体现高效环保,也要在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在空间规划上考虑到老人及残疾人。不但将环保概念停在表面,也融入生活。

4.建筑时间标准化。将建筑过程统一标准化,建筑层数确定一般都存在一个合理完工时间,应该在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监督帮助下,尽量让其在合理时间内完工。有助于建筑方将精力和资金集中使用,缩短建筑周期,节约资源减少排放,利于环保。

5.对环保型住宅产业化大力宣传。在住宅环保化上的宣传也应该做到全面覆盖重庆市。让追求住宅环保成为基本需要后,才能使得住宅环保变成产业化。发展住宅环保成为产业化即为推广节能省地环保型的住宅,不仅仅是对传统建造方式的改进,更是对传统生产和消费观念和既定模式的严重冲击,全面的宣传也使得人民与政府齐心协力推进生态环境的发展,使得住宅环保化成为重庆市的特色。

6.针对环保型住宅产业化成立专业小组。由于重庆市住房建筑的逐年增加,重庆市环保局可以就如何贯彻落实住房环保的产业化,成立相应的技术顾问小组,就先重庆市住房环保遇到的技术问题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针对重庆的特点提出方案。使得开发商遇到类似的问题能够有部门可以找,不会使得解决问题停留在理想层面。

四、总结

有效推进住宅环保产业化,有利于住宅产品的品质和生产效能的上升,减少能源的消耗,改善人居环境,使得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

发展住宅环保成为产业化即为推广成熟环保型的住宅,不仅仅是对以往的建造方式的改进,更会对传统生产和消费观念和既定模式产生巨大影响。尤其大力发展城市化建设,对绿色环保环境的需要强烈增加,而在住宅建造方面对相关环保问题上,并未有切实有效的法律法规,健康环保材料的升级和结构与空间的优化亟待解决。在建设环保化上还需广为宣传。重庆市政府已经开展专题调研,同时学习借鉴其他先进城市的经验,学习交流“十二五”规划实施、“十三五”规划编制、行动计划制定、多规合一等方面的经验与做法,旨在发展重庆市环保型住宅产业化,既使得住房发展向人群健康和生态环境风险防控扩展,又使得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想在重庆市推行将环保型住宅产业化,还面临严峻的挑战。(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1] 李静.发展节能省地环保型住宅建设环境资源节约型社会[J].住宅产业.2007

[2] 唐燕秋,刘德绍,李剑,蒋洪强.关于环境规划在“多规合一”中定位的思考.环境保护[J].2015

[3] 滨州市房地产开发管理办公室.滨州市:推进新建住宅全装修工作.促进住宅产业化的实现.住宅产业.2012

[4] 谢伟.绿色住宅DD专向“三个适宜”的城市发展目标-.经济技术协作信息[J].2007

[5] 宫远山,邹莹,沈阳市住宅产业化发展研究,城市住宅,2014

上一篇:资本成本论文范文 下一篇:主要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