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0 04:40:35

主要技术论文

主要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化肥;深施;增产;优点;技术

近年来生产实践已经证明,深施化肥是提高肥效、降低成本、增加产量的技术措施。笔者阐述了化肥深施的概念、主要形式、优点及其技术要点。

1化肥深施技术的主要形式

1.1深施底肥用施肥整地机或在铧式犁和水田耕整机上附加肥箱及排肥装置,使其在翻地的同时将化肥深施到土层中。

1.2播种同时深施肥利用配有施肥装置的机引播种机,同步完成施肥、播种、覆盖、镇压等作业,将化肥施在种子下方或侧下方,肥与种子之间有3~5cm厚度的土壤隔离层,避免化肥烧伤种子。

1.3深施追肥在农作物生长中期,使用机械、半机械化中耕施肥机或手工工具,把化肥深施到土壤中。

2化肥深施技术的优点

2.1提高化肥利用率化肥深施可减少化肥的损失和浪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同位素跟踪试验证明,碳酸氢铵、尿素深施地表以下6~10cm的土层中,比表面撒施氮的利用率可分别由27%和37%提高到58%和50%,深施比表施其利用率相对提高115%和35%。大面积应用化肥深施机械化技术后,氮素化肥平均利用率可由30%提高到40%以上。磷钾等肥深施还可以减少风蚀的损失,促进作物吸收和延长肥效,提高化肥利用率。

2.2增加作物产量化肥深施可促使根系发育,增强作物吸收养分、水分和抗旱能力,有利于植株生长,从而提高作物产量。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深施比地表撒施的小麦、玉米能增产225~675kg/hm2,棉花(皮棉)可增产75~120kg/hm2,大豆可增产225~375kg/hm2,平均增产幅度在5%~15%。

3化肥深施技术的实施要点

3.1底肥深施

3.1.1先撒肥后耕翻的深施方法。要尽可能缩短化肥暴露在地表的时间,尤其对碳酸氢铵等在空气中易挥发的化肥,要做到随撒肥随耕翻深埋入土,此种施肥方法可在犁前加装撒肥装置,也可使用专用撒肥机,肥带宽基本同后边犁耕幅相当即可。先撒肥后耕翻的作业要求:化肥撒施均匀,施量符合作物栽培的农艺要求,耕翻后化肥埋入土壤深度大于6cm,地表无可见的颗粒。

3.1.2边耕翻边施肥的方法。基本上可以做到耕翻施肥作业同步,避免化肥露天造成的挥发损失,一般可对现有耕翻犁进行改造,增加排肥装置,通常将排肥导管安装在犁铧后面,随着犁铧翻垡将化肥施于垡面上或犁沟底(根据当地农艺要求的底肥深浅调整),然后犁铧翻垡覆盖,达到深施肥的目的,许多地方习惯称此法为犁沟施肥。边耕翻边施底肥作业要求:施肥深度大于6cm,肥带宽度3~5cm,排肥均匀连续,无明显断条,施肥量满足作物栽培的农艺要求。

3.2种肥深施种肥须在播种的同时深施,可通过在播种机上安装肥箱和排肥装置来完成。对机具的要求是不仅能较严格地按农艺要求保证肥、种的播量、深度、株距和行距等,而且在种、肥间能形成一定厚度(一般在3cm以上)的土壤隔离层,既满足作物苗期生长对营养成分的需求,又避免肥种混合出现的烧种、烧苗现象。应用该项技术对田块土壤处理要求较高,应保证土壤耕深一致,无漏耕,做到土碎田平,土壤虚实得当。按施肥和种子的位置,有侧位深施和正位深施(俗称肥、种分层)两种形式。其技术要求如下:

3.2.1侧位深施种肥。肥施于种子的侧下方,小麦种肥一般在种子的侧、下方各2.5~4cm,玉米种肥施深一般在5.5cm,肥带宽度宜在3cm以上,肥条均匀连续,无明显断条和漏施。

3.2.2正位深施种肥。种肥施于种床正下方,肥层同种子之间土壤隔离层在3cm以上,并要种、肥深浅一致,肥条均匀连续,肥带宽度略大于播种宽度。要注意,在播种的同时将化肥一次施入土壤中,要根据肥料品种、施用量等,决定种与肥的距离;防止种、肥过近造成烧种烧苗。3.3追肥深施按农艺要求的追肥施量、深度和部位等使用追肥作业机具,一机完成开沟、排肥、覆土和镇压等多道工序的追肥作业,相对人工地表撒施和手工工具深追施,可显著地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和作业效率,追肥机具要有良好的行间通过性能,对作物后期生长无明显不利影响(如伤根、伤苗和倒伏等)。追肥深度(以作物植株同地面交点为基准)应为6~10cm。追肥部位应在作物株行两侧的10~20cm之间(视作物品种定),肥带宽度大于3cm,无明显断条,施肥后覆盖严密。

参考文献

[1]何立德,马汉平,郑文江.稻田化肥深施对产量的影响[J].北方水稻,2007(1):39-40.

[2]王平.玉米深施化肥的增产效应[J].农技服务,2007,24(7):48.

[3]陕建伟.化肥深施节肥增益[J].山西农业:致富科技版,2007(8):32-33.

[4]孙文志,郑振铎.化肥深施技术规程[J].农民致富之友,2007(9):21.

主要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字:DVB-H、H.264

使用便携式通讯工具比如手机,随时随地的收看电视以前是一个梦想,随着信源编码技术、信道传输和新一代基础通讯网络的建立,使便携式移动接收子系统也从单一的文字、图片形式的接收转向更丰富多彩的视音频形式接收。电视行业为了适应这种趋势,也对相关技术进行了标准的制定和技术研发。现在就相关技术做以下的论述。

要在手机上看电视,技术上需要处理好三个环节:信号源、传播途径和接收终端。信号源方面,需要有高压缩比的信源压缩编码标准;传播途径方面,有无线微波和网络传输。为了实现移动接收,需要抗干扰能力强的数字调制和信道处理技术。接收终端方面,必须开发高集成度、体积小、重量轻、耗电小的芯片,以及体积小、高容量的充电电池。

目前,该服务的实现主要有三条途径:

1.利用移动网络实现的方式

目前美国和我国移动运营商推出的手机电视业务主要是依靠现有的移动网络来实现的。中国移动的手机电视业务是基于其GPRS网络,中国联通则是依靠其CDMA网络。不管是GPRS手机还是CDMA手机,都需要在装有操作系统的手机终端(一般是PDA手机等高档产品)上安装相应的播放软件,而相应的电视节目源则由移动通信公司或者通过相应的服务提供商来组织和提供。

2.利用卫星网络实现的方式

利用手机来接收卫星播发的电视节目信号是一个非常新的想法。目前只有韩国在力推手机电视广播(DMB)。这种DMB接收机能提供高质量的图像,使用该接收机模块能使用户同时接收地面无线电视广播和卫星电视广播的信号。

3.手机中安装数字电视接收模块的方式

目前最被看好的手机电视技术方式是通过整合数字电视和移动电话的方式。这种方式需要在手机终端上安装微波数字电视接收模块,可以不通过移动通信网络的链路,直接获得数字电视信号。目前,手机数字电视标准只有欧洲的DVB-H和日本的单频段转播标准。

在国内,只有中央电视台和少数的几家移动公司相继推出了手机电视业务。以中央电视台为例,由于目前国内还没有DVB-H的数字广播网络,他们是通过2.5G或2.75G网络传输技术来播放“手机电视”节目的,即利用中国移动GPRS/EDGE网络或中国联通CDMA网络,通过WAP门户网站为用户提供在线直播或点播的流媒体音视频节目的服务。

以下讨论关于手机电视的传输标准和编码标准:

一、手机电视的传输标准——DVB-HDVB-H(早期为DVB-X)标准全称为DigitalVideoBroadcastingHandheld,它是DVB组织为通过地面数字广播网络向便携/手持终端提供多媒体业务所制定的传输标准。

DVB-H植基于DVB-T,是一种以IP封包(datagrams)来传送资料(主要为数字多媒体资料)的系统。该标准被认为是DVB-T标准的扩展应用,但是和DVB-T相比,DVB-H终端具有更低的功耗,移动接收和抗干扰性能更为优越,因此该标准适用于移动电话、手持计算机等小型便携设备通过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网络接收信号。事实上,由于DVB-H是一种支持多媒体业务的标准,除了电视业务外它还可以开展电子报纸、电子拍卖、旅游向导、游戏、视频点播和交互等多种综合性业务。总之,DVB-H标准就是依托目前DVB-T传输系统,通过增加一定的附加功能和改进技术使手机等便携设备能够稳定的接收广播电视信号。

为了减低小型手持式设备的功耗,DVB-H采用了一种叫做“时间切片”(time-slicing)的技术,把IP封包在切割成很短的时段(timeslots)内以数据突发DataBurst方式传送。接受器的前端电路(frontend)只有在所选定服务DataBurst的时段才会开启,在这个极短暂的时段之中,资料被高速地接收下来,并可以储存在设备具有的缓冲区内,此缓冲区可以储存下载的内容,也可以直接播放现场直播的资料文件。

1、DVB-H系统结构

DVB-H支持的是手机等小型移动终端设备,是手机数字电视传输的标准。DVB-H是建立在DVB数据广播和DVB-T传输之上的标准,更注重于协议的实现。系统前端由DVB-H封装机和DVB-H调制器构成,DVB-H封装机负责将IP数据封装成MPEG-2系统传输流,DVB-H调制器负责信道编码和调制;系统终端由DVB-H解调器和DVB-H终端构成,DVB-H解调器负责信道解调、解码,DVB-H终端负责相关业务显示、处理。

DVB-H传输系统还具有以下特殊要求:

(1)为延长电池的使用时间,终端周期地关掉一部分接收电路以节省功耗;

(2)能漫游,漫游时仍能非常顺利地接收DVB-H业务;

(3)传输系统能保证在各种移动速率下顺利接收DVB-H业务;

(4)系统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

(5)系统具有相当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传输带宽和信道带宽应用。

2、协议层次划分

DVB-H标准将实现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

(1)数据链路层——采用时间分片技术,用于降低平均功耗,便于进行平稳、无缝的业务交换;采用MPE(多协议封装)前向纠错技术,提高移动使用中的C/N门限和多普勒性能,增强抗脉冲干扰能力。

(2)物理层——与DVB-T相比,增加了4k传输模式和深度符号交织等内容。

其它技术特点包括:在传输参数信令(TransmissionParameterSignaling,TPS)比特中增加DVB-H信令,用于提高业务发展速度;蜂窝标识(在TPS中)用于支持移动接收时快速信号扫描和频率交换;增加4k模式以适应移动接收和单频蜂窝网,提高网络设计、规划的灵活性;2k和4k模式进行深度符号交织,进一步提高移动环境和冲击噪声环境下的鲁棒性。

3、关键新技术

(1)功耗:DVB-H要求射频接收和信道解调、解码部分的功耗小于100mW。

(2)网络设计

由于DVB-H终端在网络内移动时接收天线小巧且单一,必须优化设计单频网。为此,DVB-H增加了新的技术模块,主要包括:

①时间分片——基于时分复用的技术,节省接收终端功耗和便于网络交换;

②MPE-FEC——基于RS纠错编码技术,增加额外的前向纠错编码,提高系统的移动和抗脉冲干扰能力;

③4k模式——用于提高网络设计的灵活性;

④DVB-HTPS——为DVB-H专用的传输参数信令,用于提高系统同步和业务访问速度。

下面对时间分片、MPE-FEC、4k模式及DVB-HTPS进行详细的介绍:

①时间分片

时间分片技术是DVB-H中最为重要的新技术模块,采用突发方式传送数据,每个突发时间片传送一个业务,在业务传送时间片内该业务将单独占有全部数据带宽,并指出下一个相同业务时间片产生的时刻,这样手持终端能够在指定的时刻接收选定的业务,在业务空闲时间做节能处理,从而降低总的平均功耗。这期间前端放射机是一直工作的,在相同业务的两个时间片之间将会传送其他业务数据,DVB-H信号就是由许多这样的时间片组成的。从接收机的角度而言,接收到的业务数据并非如传统恒定速率的连续输入方式,数据以离散的方式间隔到达,称之为突发传送,如果解码终端要求数据速率较低但必须是恒定码率,接收机可以对接收到的突发数据先进行缓冲,然后生成速率不变的数据流。它不但能够有效降低手持终端的平均功耗,并且还是实现不同网络间平稳、无缝的业务交换基础。

a、时间分片与功耗

时间分片技术采用突发式传送数据,与传统数据流业务相比具有更高的瞬时速率。为了达到节省功耗的要求,突发带宽一般为固定带宽的10倍左右。例如一个恒定速率为350kbit/s的业务流,它意味着要求一个4Mbit/s左右的突发带宽。突发带宽在固定带宽两倍的情况下功耗就可以节省50%,因此如果带宽为10倍,可以节省90%。

b、时间分片与PSI/SI

DVB-H标准规定PSI/SI(节目特定信息ProgramSpecificInformation,PSI/业务信息ServiceInformation,SI)信息不进行时间分片处理,它们将被分配一个固定带宽进行传送,这主要是因为目前使用的PSI/SI信息并不支持时间分片传送,如果进行改动将难以和目前数据表兼容。PSI信息使用4个表来定义码流的结构:节目关联表(ProgramAssociationTable,PAT)、节目映射表(ProgramMapTable,PMT)、网络信息表(NetworkInformationTable,NIT)、条件访问表(ConditionalAccessTable,CAT)。

手持终端在DVB-H系统中需访问SI中的NIT(NetworkInformationTable,NIT网络信息表)、和中间代码INT表。NIT表的目的是提供有关物理网络的信息,其内容是固定的,当手持终端加入到一个新网络中时首先要接收该表,确定网络参数。当在不同的传输流之间切换时,手持终端需读取INT表,除非以后INT表发生了变更,则终端将不再接收INT表,INT表变更信息在PSI的PMT(ProgramMapTable,PMT节目映射表)表中进行标识。PMT表指出了组成节目业务(Service)的各个码流的PID号,并对各路码流进行描述。

由于DVB标准规定PSI信息必须每隔100ms重传一次,如果突发脉冲的业务传送时间比100ms时间长,则手持终端能在接收业务的同时访问所有PSI信息;如果业务传送时间小于100ms,手持终端需在业务接收完毕后继续保持一段工作时间,以确保完成所请求PSI表的接收。

c、时间分片与业务交换

采用时间分片技术使手持终端能在业务传送的空闲周期对相邻的蜂窝进行监视,扫描其他的频率信号、测试信号的强度,但并不中断本业务的接收。当用户进入新的网络时,根据监视结果在空闲周期切换到具有相同业务的不同传输流上,以实现较好的无缝隙业务交换。如果在前端对业务同步精确编排,能够使相同业务及时出现在相邻峰窝的不同时隙上,而用户不会察觉这种变化。

d、时间片和条件接收

DVB-H可采用两种方式实现条件接收,一种是基于IP的条件接收系统(IP-CAS,IP数据广播加密)。所有的CAS(条件接收系统)相关信息都在IP数据中,并可以支持时间分片技术,确保节省功耗。但DVB-H标准不须支持CAS和接收机间的双向传送,IP-CAS的只须支持广播环境。

另一种方式是采用DVB通用加扰算法的条件接受系统(DVB-CAS,电视加密系统),此时在DVB-H系统通中传送CAS信息将面临一些问题。由于DVB-CAS使用电子干扰ECM(ElectronicCounterMeasure)传送解扰密钥,因此ECM不能进行时间分片,另外DVB-CAS还使用管理信息EMM(EMM-EntitlementManagementMessage),用于传送授权管理信息,由于EMM的时间间隔是随机的,终端必须一直工作以确保不会丢失EMM,并且直接使用DVB-CAS将影响网络漫游业务。

为确保解扰工作的进行,接收机必须完成ECM接收,系统通过ECM重复率描述符标识ECM最小重复周期。如果手持终端在开始接收业务数据前至少完成了一个ECM最小周期接收,则至少能收到一个ECM,从而获取解扰密钥。通常解扰密钥的有效时间为10s,为此接收机必须确保在业务数据到达前10s完成解扰密钥接收。

EMM将采用时间片方式传送。首先将EMM封装为IP数据报形式,封装后EMM-IP数据的时间分片方式与其他的IP数据相同,并采用MPE-FEC以减少数据丢失。从接收终端的角度来看,载有EMM的IP数据是一个附加业务,它是必须被接收的,恢复出的EMM-IP数据将被传送到DVB-CAS特定的模块对EMM信息处理。

通过上述方式处理后,DVB-CAS不会对用户漫游造成任何影响。

②MPE-FEC

DVB-H标准在数据链路层为IP数据报增加了RS(Reed-Solomon)纠错编码,作为MPE的前向纠错编码,校验信息将在指定的FEC段中传送,我们称之为MPE-FEC。MPE-FEC的目标是提高移动信道中的C/N、多普勒性能以及抗脉冲干扰能力。

实验证明即使在非常糟糕的接收环境中,适当的使用MPE-FEC仍可以准确无误恢复出IP数据。MPE-FEC的数据开销分配非常灵活,在其它传输参数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校验开销提高到25%,则MPE-FEC能够使手持终端达到和使用天线分集接收时相同的C/N。实际上,我们可以通过选定一个高配置的传输参数提高传输码率来补偿MPE-FEC的开销,而它将提供比DVB-T(没有MPE-FEC)好得多的性能,例如在高速、单一天线的情况下,采用MPE-FEC的手持终端能够在DVB-T环境下接收8K/16-QAM甚至是8K/64-QAM信号,此外MPE-FEC提供非常好的抗脉冲干扰能力。

③4k模式和深度符号交织

DVB-H标准在DVB-T原有的2K(2048)和8K(8192)模式下增加了4K(4096)模式,通过协调移动接收性能和单频网规模进一步提高网络设计的灵活性。同时,为进一步提高移动时2K和4K模式的抗脉冲干性能,DVB-H标准特别引入了深度符号交织(in-depthinterleaving)技术。

在DVB-T系统中,2K模式比8K模式提供更好的移动接收性能,但是2K模式的符号周期和保护间隔非常短,使得2K模式仅仅适用于小型单频网。新增加的4K模式符号具有较长的周期和保护间隔,能够建造中型单频网,网络设计者能够更好地进行网络优化,提高频谱效率,虽然这种优化不如8K模式的效率高,但是4K模式比8K模式的符号周期短,能够更频繁的进行信道估计,提供一个比8K更好的移动性能。

总之,4K模式的性能介于2K和8K之间,为覆盖范围、频谱效率和移动接收性能的权衡提供了一个额外的选项。

DVB-H中3种模式关于单频网峰窝规模和移动接收性能的特点可总结如下:

a、8K模式适用于单个发射机和大、中、小型单频网,它的多普勒性能允许进行高速的移动接收。

b、4K模式适用于单个放射机和中、小型单频网,它的多普勒性能允许进行更高速的移动接收。

c、2K模式适用于单个放射机和小型单频网,它的多普勒性能允许进行超高速的移动接收。

在脉冲噪声干扰条件下,由于8K模式的符号周期较长,噪声功率被平均分配到8192个子载波上,因此比2K和4K具有更好的抗干扰性能。DVB-H标准为克服这一缺点,利用8K符号的交织器对2K和4K进行深度符号交织,使二者能够具有接近8K模式的抗脉冲干扰性能。

④DVB-H的传输参数信令TPS

DVB-H的TPS能够为系统提供一个鲁棒、易访问的信令机制,能使接收机更快地发现DVB-H业务。TPS是一个具有良好鲁棒性的信号,即使在低C/N的条件下,解调器仍能快速将其锁定。DVB-H系统使用两个新TPS比特标识时间片和可选的MPE-FEC是否存在,另外用DVB-T中已存在的一些共享比特表示4K模式、符号交织深度和峰窝标识。

DVB-H标准适用于移动通信和多媒体业务,为电视广播做准备,因此视频压缩技术至关重要。传统的视频压缩标准如MPEG-2显然不能满足DVB-H的要求,为此针对DVB-H考查了多种视频压缩格式,其中最为令人瞩目的是H.264。

二、手机电视的信源压缩编码标准—H.264

H.264是ITU-T视频编码专家组(VCEG)和ISO/IEC活动图像编码专家组(MPEG)的联合视频组(JVT)开发的一个新的数字视频编码标准,它既是ITU-T的H.264,又是ISO/IEC的MPEG-4的第10部分。在技术上,H.264标准中有多个亮点,如:统一的VLC符号编码;高精度、多模式的位移估计;基于4×4块的整数变换;分层的编码语法等。这些技术亮点使得它具备更好的压缩性能,同时也增强了对各种信道的适应能力,采用“网络友好”的结构和语法,有利于对误码和丢包的处理;应用范围较宽,以满足不同速率、不同解析度及不同传输(存储)场合的需求;这些使得H.264算法具有很高的编码效率,它的压缩率比MPEG-2高2~3倍,1Mb/s速率的图像效果接近MPEG-2中DVD的图像质量,同样,H.264码流结构的网络适应性也很强,这增强了它的差错恢复能力,能够很好地适应IP和无线网络应用。是目前手机电视中最为理想的信源压缩编码标准。

1、H.264的技术特点:

(1)H.264就改善图像质量有以下特点

H.2补偿中的块大小可变,最小的亮度补偿块可以小到4×4。

H.264采用了1/4采样精度的运动补偿,大大减少了内插处理的复杂度。

H.264中运动矢量不再限制在已编码参考图像的内部。

H.264中使用了高级图像选择技术,可以用已编过码且保留在缓冲区的图像进行预测。

???H.264消除了参考图像的顺序必须依赖显示图像顺序的这种相关性。

H.264消除了参考图像与图像表示方式的限制,使B帧图像在很多情况下也能作为参考帧预测图像。

H.264采用了加权预测,允许一定的加权补偿预测和偏移,在淡入淡出中可大大的提高编码效率。

H.264改变了在以前的标准中,预测编码图像的“跳过”区不能有运动的限制。对“跳过”区的运动采用推测方法。对双预测的B帧图像,采用高级运动预测方法,称为“直接”运动补偿,进一步改善编码效率。

H.264采用帧内编码的直接空间预测,将编码图像边沿进行外推应用到当前帧内编码图像的预测。

H.264采用了循环去块效应滤波器,此消除基于块的视频编码在图像中存在块效应,改善视频的主观和客观质量。

(2)H.264就善预测方法来改善编码效率有以下特点:

①以前的标准变换的块都是8×8,H.264主要使用4×4块变换,使编码器表示信号局部适应性更好,更适合预测编码,减少“铃”效应。另外图像边界需要小块变换。

②H.264通常使用小块变换,但有些信号包含足够的相关性,要求以大块表示,这就是分级块变换。H.264有两种方式实现。低频色度信号可用8×8,;对帧内编码,可使用特别的编码类型,低频亮度信号可用16×16块。

③所有以前标准使用的变换要求32位运算,H.264C只使用16位运算的短字长变换。

④以前标准反变换和变换之间存在一定容限的误差,每个解码器输出视频信号都不相同,产生小的漂移,最终影响图像的质量,H.264实现了完全匹配。

⑤H.264使用两种熵编码方法,CAVLC(上下文自适应的可变长编码)和CABAC(上下文自适应二进制算术编码),两种都是基于上下文的熵编码技术。

(3)H.264具有强大的纠错功能和各种网络环境操作灵活性,主要特性如下:

①H.264的参数集结构设计了强大、有效的传输头部信息具有较强的抗误码特性,采用了很灵活、特殊的方式,分开处理关键信息,可以在各种环境下可靠传送。

②H.264中的每一个语法结构放置在称为NAL网络抽象层的单元中,改变了以前标准中都要采用强制性特定位流接口的情况,能适应不同网络中的视频传输,有较好的网络亲和性。

③在H.264可采用非常灵活的像条大小。

④H.264可以将图像划分为像条组,每个像条可以独立解码。灵活宏块排序(FMO)通过管理图像区之间的关系,具有很强的抗数据丢失能力。

⑤H.264支持任意的像条排序,每个像条几乎可以独立解码,所以像条可以按任意顺序发送和接收。在实时应用中,可以改善端到端的延时特性。

⑥为提高抗数据丢失的能力,H.264允许编码器发送图像区的冗余表示,当图像区的主表示丢失时仍可以正确解码。

⑦H.264可以根据每个像条语法元素的范畴,将像条语法划分为3部分,分开传送。

下面就H.264的几个重要特性进行详细介绍:

1、帧内预测

对I帧的编码是利用空间相关性而非时间相关性而实现的。以前的标准只利用了一个宏块内部的相关性,而忽视了宏块之间的相关性,所以编码后的数据量较大。为了进一步利用空间相关性,H.264引入了帧内预测以提高压缩效率。简单地说,帧内预测编码就是用周围邻近的象素值来预测当前的象素值,然后对预测误差进行编码。这种预测是基于块的,对于亮度分量,块的大小可以在16×16和4×4之间选择,16×16块有4种预测模式16×16、16×8、8×16和8×8,4×4块有9种预测模式;对于色度分量,预测是对整个8×8块进行的,有4种预测模式。除了DC预测外,其他每种预测模式对应不同方向上的预测。

2、帧间预测

(1)预测时所用块的大小可变

假设基于块的运动模型块内所有象素都做了相同的平移,在运动比较剧烈时或者在运动物体的边缘处,这一假设会与实际出入较大,导致较大的预测误差,这时减小块的大小可以使假设在小的块中依然成立。同时,小的块所造成的块效应相对也小,从而提高预测的效果。

H.264一共采用了7种方式对一个宏块进行分割,每种方式下块的大小和形状都不相同,这就使编码器可以根据图像的内容选择最好的预测模式以提高预测效果。与仅使用16×16块进行预测相比,使用不同大小和形状的块可以使码率降低15%以上。

(2)更精细的预测精度

在H.264中,亮度分量的运动矢量使用1/4象素精度。色度分量的运动矢量由亮度运动矢量导出,由于色度分量的分辨率是亮度分量的一半(对4∶2∶0),所以其运动矢量精度将为1/8。既一个单位的色度分量的运动矢量所代表的位移仅为色度分量取样点间距离的1/8。如此精细的预测精度,比整数精度可使码率降低20%以上。

(3)多参考帧

H.264支持多参考帧预测,即可以有多于一个(最多5个)在当前帧之前的解码帧作为参考帧,产生对当前帧的预测。这适用于视频序列中含有周期性运动的情况。这种技术,可以改善运动估计的性能,提高H.264解码器的错误恢复能力;但它也增加了缓存的容量,加大了编解码器的复杂性。与只使用一个参考帧相比,使用5个参考帧可以使码率降低5~10%。

(4)去块效应滤波器

它的作用是消除经反量化和反变换后重建图像中由于预测误差产生的块效应,即消除块边缘处的象素值跳变,从而改善图像的主观质量,并减小预测误差。H.264中的去块效应滤波器还可以根据图像内容做出判断,只对由于块效应产生的象素值跳变进行平滑,而对图像中物体边缘处的象素值不连续给予保留,以免造成边缘模糊。与以往的去块效应滤波器同的是,经过滤波后的图像将根据需要放在缓存中用于帧间预测,而不是仅仅在输出重建图像时用来改善主观质量。对于帧内预测,使用的是未经过滤波的重建图像。

3、整数变换

H.264对帧内或帧间预测的残差进行DCT编码。为了避免舍入误差造成的编码器和解码器之间不匹配的问题,H.264对DCT的定义做了修改,使得变换仅用整数加减法和移位操作即可实现,这样在不考虑量化影响的情况下,解码端的输出可以准确地恢复编码端的输入。当然,这样做的代价是压缩性能略微下降。此外,该变换是针对4×4块进行的,这也有助于减小块效应。

为了进一步利用图像的空间相关性,在对色度分量的预测残差和16×16帧内预测的预测残差进行上述整数DCT之后,H.264标准还将每个4×4变换系数块中的DC系数组成2×2或4×4大小的块,进一步做哈达玛(Hadamard)变换。

4、熵编码

对于Slice层以上的数据,H.264采用Exp-Golomb码,这是一种没有自适应能力的VLC。而对于Slice层(含)以下的数据,如果是残差,H.264有两种熵编码方式:基于上下文的自适应变长码(CAVLC)和基于上下文的自适应二进制算术编码(CABAC);如果不是残差,H.264采用Exp-Golomb码或CABAC编码,视编码器的设置而定。

(1)CAVLC

VLC的基本思想就是对出现频率高的符号使用较短的码字,而对出现频率低的符号采用较长的码字。这样可以使得平均码长最小。

在CAVLC中,H.264采用若干VLC码表,不同的码表对应不同的概率模型。编码器能够根据上下文,如周围块的非零系数或系数的绝对值大小,在这些码表中自动地选择,尽可能地与当前数据的概率模型匹配,从而实现上下文自适应的功能。

(2)CABAC

算术编码是一种高效的熵编码方案,其每个符号所对应的码长被认为是分数。由于对每一个符号的编码都与以前编码的结果有关,所以它考虑的是信源符号序列整体的概率特性,而不是单个符号的概率特性,从而能够更大程度地逼近信源的极限熵,降低码率。

H.264中的CABAC实现了绕开算术编码中无限精度小数的表示问题和对信源符号概率进行估计的问题。在CABAC中,每编码一个二进制符号,编码器就会自动调整对信源概率模型(用一个“状态”来表示)的估计,随后的二进制符号就在这个新的概率模型基础上进行编码。这样的编码器不需要信源统计特性的先验知识,而是在编码过程中自适应地估计。这使得CABAC有更大的灵活性,可以获得更好的编码性能—码率降低大约10%。

5、SPSlice

SPSlice的主要目的是用于不同码流的切换,也可用于码流的随机访问、快进/快退和错误恢复。这里指的不同码流,是指在不同比特率限制下对同一信源进行编码所产生的码流。设切换前传输码流中最后一帧为Al,切换后的目标码流第一帧为B2(假设是P帧),由于B2的参考帧不存在,直接切换显然会导致严重失真,而且这种失真会向后传递。简单的解决方法就是传输帧内编码的B2,但是一般I帧的数据量很大,这种方法会造成传输码率陡然增大。根据前面的假设,由于是对同一信源进行编码,尽管比特率不同,但切换前后的两帧必然有相当大的相关性,所以编码器可以将Al作为B2的参考帧,对B2进行帧间预测,预测误差就是SPSlice,然后通过传递SPSlice完成码流的切换。与常规P帧不同的是,生成SPSlice所进行的预测是在Al和B2的变换域中进行的。SPSlice要求切换后B2的图像和直接传送目标码流时一样。当然,如果切换的目标是毫不相关的另一码流,SPSlice就不适用了。

6、灵活的宏块排序

灵活的宏块排序(FMO),是指将一幅图像中的宏块分成几个组,分别独立编码,某一个组中的宏块不一定是在常规扫描顺序下前后连续,而可能是随机地分散在图像中各个不同的位置。这样,在传输时,如果发生错误,某个组中的某些宏块不能正确解码时,解码器仍然可以根据图像的空间相关性,依靠其周围正确译码的象素,对其进行恢复。

H.264的这些特点使得它的应用场合相当广泛,包括可视电话(固定或移动)、实时视频会议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及因特网视频传输、多媒体信息存储等。

三、小结

最终,DVB-H标准主要解决了基于DVB数据广播和地面电视标准融合后的两个问题:它采用的基于时分复用的策略,实现了节省功耗和业务的无缝交互;使用MPE-FEC技术,可提供鲁棒性更强的信号,使得在室内低速率移动和室外高速率移动的手持终端(特别是手机)能进行正常的业务访问。

H.264以其高效的编码性能可以适用于多种网络,同时也可满足多种应用的需求。可以应用在基于电缆、卫星、调制解调器、DST等信道的多种领域;也可应用于视频数据在光学或磁性设备上的存储和基于ISDN、以太网、DSL无线及移动网络的公话服务、视频流服务、彩信服务等方面。

主要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温室;番茄病害;发生特点;防治措施;江海

番茄是东海县日光温室蔬菜的主要栽植品种,由于种植年限较长,导致番茄病害种类多、危害重,病害发生呈现出新的规律,老病害逐年加重,新病害相继出现,多种病害不是同时发生,就是交替出现,使菜农防治愈来愈困难。该文针对以上特点,提出日光温室番茄病害的综合防治措施。

1灰霉病

1.1发生特点

番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以生长中后期发生危害重。主要危害叶片、花和果实,茎杆也能受害。叶、花、果实受害后,病部均可产生浓密的灰色或褐色霉层[1]。

1.2防治措施

1.2.1农业防治。一是清理病残体。收获时清除田间植株残体,并进行深耕,减少翌年初侵染源。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粘附在果实上的花瓣和柱头,切断灰霉病菌侵染的桥梁。在田外集中深埋,可有效减少田间再侵染源,减轻发病程度。二是看天气浇水,小水勤浇,避免大水漫灌和阴天前浇水。浇水一般在晴天上午进行,发病初期适当节水,防止结露。

1.2.2生态防治。即变温管理。早晨太阳刚出来时放风0.5h,排出湿气后闭棚升温。晴天上午当棚温升到33℃,再开始放顶风,31℃以上高温可减缓灰霉孢子的萌发速度,推迟产孢,降低产孢量。当棚温降至25℃时,继续放风,使下午棚温保持在20~25℃,棚温降至20℃时,关闭通风口以减缓夜间棚温下降,夜间保持15~17℃[2]。

1.2.3化学防治。一是定植前用药。一般在苗床上(移栽前7~10d)喷洒1次药预防,做到无病苗入棚。二是在蘸花的激素药液中加入防治灰霉病的药剂。在第一穗开花时配制成0.1%的药液,可加入腐霉利或速克灵或异菌脲或多霉威等等;然后在浇催果水前1d主动喷洒1次药。三是喷药预防。用达科宁500倍液、阿米西达1500倍液、适乐时1500倍液、达科宁500倍液交替喷施,每次间隔15d左右。四是治疗防治。发病初期可用万霉灵、适乐时、施佳乐、阿米西达交替喷施,间隔7d喷施1次,视病情连用2~3次。

2青枯病

2.1发生特点

多发生在作物生长中后期,侵害植株的维管束,使茎、根变褐腐烂,切断病茎,用手挤压,有乳浊黏液流出。

2.2防治措施

2.2.1农业防治。一是合理轮作。发病地要尽量避免连作,实施3年以上的轮作,可与瓜类作物进行轮作,但不可与其他茄科、大豆、花生等作物连作,以减少菌源积累,减轻发病程度[3]。二是实施健身栽培。作物生长中后期不宜进行深中耕,以减少伤口。选用抗病品种,适时播种,培育壮苗。施用腐熟的有机肥或草木灰或石灰粉,调节土壤酸碱度,改变微生物群落。作物生长中后期根外喷施硼肥,可促进维管束的健壮生长,增强植株抗病性。在多雨季节,应用覆盖顶膜避雨技术,减轻病害发生程度。三是及时拔除病株。当田间出现病株时,要立即拔除,于田外集中销毁,并在发病株及其周围撒施石灰粉消毒。

2.2.2化学防治。定植前可用青枯病拮抗菌浸苗根;在发病初期,用64%杀毒矾可湿性超微粉8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农用链霉素4000倍液喷雾,7~10d喷1次,连喷2~3次。

3病毒病

3.1发生特点

番茄病毒病常因多种病毒复合侵染而使症状表现复杂,大致有3种类型:①花叶型。叶片上黄、绿相间或深绿、浅绿相间,有时叶脉透明,严重时叶片皱缩;②畸形型。有蕨叶症状,呈扇形或卷叶形,叶脉间黄化,叶片边缘向上方弯卷,常伴随整个植株矮化、缩顶,有时丛生;③条斑型。可发生在叶、茎、果实上,为茶褐色的斑点或云纹。

3.2防治措施

病毒病是系统侵染性病害,一旦感染,全株发病,目前尚无好的治疗药剂。因此,对病毒病重在预防[4]。

3.2.1农业防治。一是选用抗耐病品种。一般来说,早熟品种较晚熟品种抗病,可选用强丰、苏粉1号、苏粉2号、早丰、西粉1号、西粉2号、苏抗5号、双抗1号等抗耐病品种。二是加强栽培管理。适时早播早定植,发挥避病作用。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施足基肥,定植后要合理肥料运筹,增施磷、钾肥,开花坐果期,可喷施0.1%~0.2%硫酸锌溶液,以增强植株抗病力。

3.2.2化学防治。一是种子消毒。将种子用清水预浸4~5h,再用0.1%高锰酸钾溶液,或10%磷酸三钠溶液浸泡20min,捞出用清水洗净后催芽播种。二是药剂防治。及时诱杀和防治蚜虫、粉虱等传毒媒介。早春大棚通风时,设网通风,防止传毒昆虫随风迁入传毒。大棚内出现蚜虫等害虫时,可用黄板诱杀,并及时用药防治。可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或48%毒死蜱乳油,或0.5%虫螨立克,或灭色安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天气干旱,蚜虫等害虫大量发生时要连续喷药2~3次,间隔5~7d,达到消灭害虫、控制和减轻病毒病发生的目的。在病毒病发病初期喷施病毒钝化制剂,可选用3.95%病毒必克或20%病毒A,或50%灭菌成,或宁南霉素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5~7d喷1次,连喷2~3次,喷雾时最好与含氮叶面肥混喷,能有效地促进植株转化,减少产量损失,提高品质。

4参考文献

[1]戴景诗.日光温室番茄病害发生特点及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8(23):151.

[2]周晓燕,冯小燕,朱训永,等.番茄主要病害的识别及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9(14):164.

[3]王晓波.大棚番茄主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J].四川农场,2008(3):28-29.

主要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1.1药用价值杜仲的干燥树皮入药是一种贵重药材。杜仲入药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100多年,《神农本草经》就记载了杜仲的药性,温、辛、无毒,有强筋骨、补肝肾的功效。同时与其他药合用还有安胎作用,复方用杜仲可治疗各期高血压,效果良好。随着现代药理学对杜仲的研究不断深入,发现其对免疫、内分泌、中枢神经、循环、泌尿等系统都有不同程度调节作用。杜仲胶又可作高级粘合剂,医药上作为补牙材料,对人齿无刺激。

1.2工业价值杜仲的叶、皮、果实均含有丰富的杜仲胶,杜仲胶目前可应用于生产三大用途的材料,一是热塑性材料,二是热弹性材料,三是橡胶弹性材料。杜仲胶新功能材料的开发还在进行,如将杜仲胶开发成用于骨科外固定或支撑的产品,杜仲胶高弹性材料用于轮胎的开发,制造海底电缆,以及各种耐酸、耐碱容器的里衬和输油胶管,同时也是用于航空工业及制作电工绝缘器材的极好材料。

1.3民用价值杜仲在民用方面也很广泛,首先杜仲木材材色洁白、坚硬、纹理细致匀称,无心材、边材之分,是用于家具、农具以及建筑材料制作的良好材料。此外,杜仲胶用于沥青改性剂可明显改善沥青的高、低温性能,解决了当前公路建设中亟需解决的开发低碳环保沥青改性剂的技术问题。杜仲还可开发成饲料添加剂,能够提高动物抗病能力,提高饲料转化率,改善肉质风味,是一种无毒、无公害的饲料添加剂。

2造林技术

2.1采种选择长势旺盛,树皮完整光滑,且无病害的20a生的壮年树采种。采种时选择果皮褐色有光泽,种粒饱满,白色胚乳成熟的优质种子留作育苗使用。采种时间多在霜降以后,农历10月份左右,此时树叶基本脱落,只需用竹竿敲击或摇动树枝即可。

2.2育苗

(1)种子处理。将采集好的种子于播种前45d左右(1月份)放于湿沙中。一般种子和湿沙的混合比例为1∶10,湿沙含水量以手握不流水为好,然后将混有种子的湿沙均匀的铺在阴凉通风的室内非水泥地面。厚度在(35±5)㎝,室温控制在5℃,每15d左右翻动1次以防种子霉变或失水。

(2)整地。选择土壤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到中性土地作为育苗用地。在入冬前对育苗地深翻,过冬后,播种前再浅犁1次,同时配合深翻浅犁施入足量的基肥保证土壤肥力促进苗木萌发和生长。此外,为防止病虫害应在深翻浅犁时同期进行土壤消毒工作。

(3)播种。经过低温湿沙储藏的种子,一般30d左右,种子便会吸水膨胀,待观察到翅果顶端缺口有白尖出现时表明胚根开始伸长,此时即可开始播种。播种方法一般采用宽幅条播,播幅20㎝,播沟距20㎝,播种量在5~10kg/667m2,播种后覆盖1~2㎝细土。

(4)苗期管理。幼苗出土后为保证出圃率必须加强管理。一是要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刚出土的幼苗嫩弱,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很低,因此应加强对病虫害的控制,尤其是立枯病和地下害虫。每7d定期喷波尔多液1次,虫害发生时用毒饵诱杀。二是要及时施肥增强土壤肥力。当幼苗出现2~4片真叶时即可第1次追肥,一般采用肥水喷洒的方法,具体为尿素1~1.5kg/667m2,兑水200kg/667m2,此后直到8月中旬,每月都要采用上述方法进行追肥,这是因为8月中旬后施肥可能使苗木徒长而遭受冻害。三是在苗木速生期加强中耕、除草和灌溉,注意在高温期避免松土以减少土壤中水分养分的蒸发。四是根据去弱留壮、去密留稀原则,开始间苗,使苗木间距保持在10㎝左右。出圃时,苗高80㎝、地径1㎝以上壮苗,产苗约2万株/667m2。

2.3造林

(1)造林地准备。杜仲造林地应选择在缓坡、山脚、山中下部以及山冲地带的土层深厚、土壤疏松、肥沃且排水良好的地区,要求土壤pH在5~7.5。阳光充足、土壤、水肥条件较好的“四旁”及田边地角也能满足杜仲的生长。对于荒山荒地造林,先要对造林地进行全面整地,清除原有植被并进行全垦,而后规划道路、防火带,再按株距定点挖穴。穴深30㎝、宽80㎝。同时要施肥,每穴施饼肥0.2㎏、火粪灰5㎏。

(2)造林注意事项。造林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造林密度的确定,根据作业方式和立地条件的差异,株行距如下:乔林作业2m×2m或2m×3m;矮林作业1.5m×2m或2m×2m;头木林作业2m×3m或3m×4m。二是造林时间的确定。温暖地区冬春均可造林,寒冷地区宜在春季栽植。三是栽植深度要稍深于苗圃原土壤,切忌过深。栽植按“一提二踩三填土”方式进行,防止创伤苗根和苗颈影响苗木成活。

2.4作业方式杜仲树应用广泛,在造林营林过程中为了最大限度的获得经济效益,不同的经营目的作业方式也不尽相同。常用的作业方式有乔林、矮林、头木林三种。

(1)乔林作业。这种作业方式主要是利于树木主干的生长,其主要经营目的在于获得干皮和种子,用作中药或育苗。对造林地区的土壤气候条件要求较高,一般在土壤肥沃、气候温暖的地区适合此种作业方式。要求造林密度较小,且要保证雌株占较大比例(85%左右),以便获得较多的种子。

(2)矮林作业。这种作业方式的目的在于获得较多的杜仲叶片,用于提取杜仲胶,利用杜仲萌芽力强的特性,人为地使其成灌木状。该方式对土壤气候条件要求较低适合大部分地区采用,适用于林地条件较差,气候寒冷地区。一般定植3a后在离地50㎝左右的位置冬季截干,截干后进行施肥、培土,间隔期2~3a,密度在330丛/667m2。

(3)头木林作业。这种作业方式是根据矮林作业原理,截干时保留2m高度,在截面附近选育5个力枝,待主干增粗12㎝左右,力枝基径5~6㎝时(一般要10a左右),每年采剥1个力枝,并随即选育1个替换力枝,5a1个轮剥期。经过3个轮剥期,林龄达到25a时,主干可以增粗25~30㎝,伐去主干剥皮药用,再从伐桩进行萌芽更新。

2.5抚育

(1)幼林抚育。幼林时期的主要抚育措施是中耕除草。定植后的3~4a内,每年都要中耕除草2次。第1次中耕除草一般在4月上旬,第2次中耕除草应在5月末到6月上旬进行,这是由于杜仲高生长高峰期为4月,径生长高峰期在5~7月。结合中耕除草每年可追肥1次,一般施尿素15~25㎏/667m2。此外,在未郁闭的林分中,还可间种作物,以耕代抚,同时增加经济效益,间种作物以豆类、辣椒较适宜,避免间种高秆和藤蔓作物。

(2)成林抚育。此期抚育间伐为主。乔林作业在林龄10a时,进行第1次间伐,主要是伐掉生长发育不良的雄株,间伐强度以保证雌株比例85%为准。第2次间伐在林龄15~20a时进行,对象主要是雌株中结实稀少和干形发育不良的弯曲树木,以便主伐时获得质量优良的药用皮和木材。主伐时密度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控制在80~100株/667m2。头木林作业,一般只在8a左右进行1次间伐,目的是改善林木光照条件,以及除去过多的雄株,保持立木密度40~55株/667m2。间伐时间宜在春、夏季进行,以减少伐桩萌发新株。

2.6采伐更新根据经营目的和生长发育规律适时进行采伐更新对取得较好经济效益必不可少。首先是采伐更新时间的选择,乔林作业最早可以提前到25a进行主伐,也可推迟到40~50a;头木林作业在25a进行主伐;矮林作业每隔3a截干1次。然后不同的作业方式应用不同的更新方式,乔林、头木林作业应充分利用杜仲萌芽力强的特性,采用根桩萌芽更新,采伐宜在冬季进行,第2a春即可萌发新株;矮林作业应控制截干次数在7~8次,随后应重新整地,采用实生苗造林或换茬。

主要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安全网络技术

随着Internet的飞速发展,网络应用的扩大,网络安全风险也变的非常严重和复杂。原先由单机安全事故引起的故障通过网络传给其他系统和主机,可造成大范围的瘫痪,再加上安全机制的缺乏和防护意识不强,网络风险日益加重。

一、网络安全的威胁因素

归纳起来,针对网络安全的威胁主要有:

1.软件漏洞:每一个操作系统或网络软件的出现都不可能是无缺陷和漏洞的。这就使我们的计算机处于危险的境地,一旦连接入网,将成为众矢之的。

2.配置不当:安全配置不当造成安全漏洞,例如,防火墙软件的配置不正确,那么它根本不起作用。对特定的网络应用程序,当它启动时,就打开了一系列的安全缺口,许多与该软件捆绑在一起的应用软件也会被启用。除非用户禁止该程序或对其进行正确配置,否则,安全隐患始终存在。

3.安全意识不强:用户口令选择不慎,或将自己的帐号随意转借他人或与别人共享等都会对网络安全带来威胁。

4.病毒:目前数据安全的头号大敌是计算机病毒,它是编制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数据,影响计算机软件、硬件的正常运行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程序代码。计算机病毒具有传染性、寄生性、隐蔽性、触发性、破坏性等特点。因此,提高对病毒的防范刻不容缓。

5.黑客:对于计算机数据安全构成威胁的另一个方面是来自电脑黑客(backer)。电脑黑客利用系统中的安全漏洞非法进入他人计算机系统,其危害性非常大。从某种意义上讲,黑客对信息安全的危害甚至比一般的电脑病毒更为严重。

二、几种常用的网络安全技术

1.防火墙(FireWall)技术

防火墙技术是指网络之间通过预定义的安全策略,对内外网通信强制实施访问控制的安全应用措施。它对两个或多个网络之间传输的数据包按照一定的安全策略来实施检查,以决定网络之间的通信是否被允许,并监视网络运行状态。由于它简单实用且透明度高,可以在不修改原有网络应用系统的情况下,达到一定的安全要求,所以被广泛使用。据预测近5年世界防火墙需求的年增长率将达到174%。

目前,市场上防火墙产品很多,一些厂商还把防火墙技术并入其硬件产品中,即在其硬件产品中采取功能更加先进的安全防范机制。可以预见防火墙技术作为一种简单实用的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将得到进一步发展。然而,防火墙也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不可渗透。在过去的统计中曾遭受过黑客入侵的网络用户有三分之一是有防火墙保护的,也就是说要保证网络信息的安全还必须有其他一系列措施,例如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需要说明的是防火墙只能抵御来自外部网络的侵扰,而对企业内部网络的安全却无能为力。要保证企业内部网的安全,还需通过对内部网络的有效控制和管理来实现。

2.数据加密技术

数据加密技术就是对信息进行重新编码,从而隐藏信息内容,使非法用户无法获取信息、的真实内容的一种技术手段。数据加密技术是为提高信息系统及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防止秘密数据被外部破析所采用的主要手段之一。

数据加密技术按作用不同可分为数据存储、数据传输、数据完整性的鉴别以及密匙管理技术4种。数据存储加密技术是以防止在存储环节上的数据失密为目的,可分为密文存储和存取控制两种;数据传输加密技术的目的是对传输中的数据流加密,常用的有线路加密和端口加密两种方法;数据完整性鉴别技术的目的是对介入信息的传送、存取、处理人的身份和相关数据内容进行验证,达到保密的要求,系统通过对比验证对象输入的特征值是否符合预先设定的参数,实现对数据的安全保护。数据加密在许多场合集中表现为密匙的应用,密匙管理技术事实上是为了数据使用方便。密匙的管理技术包括密匙的产生、分配保存、更换与销毁等各环节上的保密措施。

数据加密技术主要是通过对网络数据的加密来保障网络的安全可靠性,能够有效地防止机密信息的泄漏。另外,它也广泛地被应用于信息鉴别、数字签名等技术中,用来防止电子欺骗,这对信息处理系统的安全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3.系统容灾技术

一个完整的网络安全体系,只有防范和检测措施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灾难容忍和系统恢复能力。因为任何一种网络安全设施都不可能做到万无一失,一旦发生漏防漏检事件,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此外,天灾人祸、不可抗力等所导致的事故也会对信息系统造成毁灭性的破坏。这就要求即使发生系统灾难,也能快速地恢复系统和数据,才能完整地保护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现阶段主要有基于数据备份和基于系统容错的系统容灾技术。数据备份是数据保护的最后屏障,不允许有任何闪失。但离线介质不能保证安全。数据容灾通过IP容灾技术来保证数据的安全。数据容灾使用两个存储器,在两者之间建立复制关系,一个放在本地,另一个放在异地。本地存储器供本地备份系统使用,异地容灾备份存储器实时复制本地备份存储器的关键数据。二者通过IP相连,构成完整的数据容灾系统,也能提供数据库容灾功能。

集群技术是一种系统级的系统容错技术,通过对系统的整体冗余和容错来解决系统任何部件失效而引起的系统死机和不可用问题。集群系统可以采用双机热备份、本地集群网络和异地集群网络等多种形式实现,分别提供不同的系统可用性和容灾性。其中异地集群网络的容灾性是最好的。存储、备份和容灾技术的充分结合,构成的数据存储系统,是数据技术发展的重要阶段。随着存储网络化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功能单一的存储器,将越来越让位于一体化的多功能网络存储器。

4.漏洞扫描技术

漏洞扫描是自动检测远端或本地主机安全的技术,它查询TCP/IP各种服务的端口,并记录目标主机的响应,收集关于某些特定项目的有用信息。这项技术的具体实现就是安全扫描程序。扫描程序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查出现存的安全脆弱点。扫描程序开发者利用可得到的攻击方法,并把它们集成到整个扫描中,扫描后以统计的格式输出,便于参考和分析。

5.物理安全

为保证信息网络系统的物理安全,还要防止系统信息在空间的扩散。通常是在物理上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来减少或干扰扩散出去的空间信号。为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在物理安全方面应采取如下措施:①产品保障方面:主要指产品采购、运输、安装等方面的安全措施。②运行安全方面:网络中的设备,特别是安全类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能够从生成厂家或供货单位得到迅速的技术支持服务。对一些关键设备和系统,应设置备份系统。③防电磁辐射方面:所有重要的设备都需安装防电磁辐射产品,如辐射干扰机。④保安方面:主要是防盗、防火等,还包括网络系统所有网络设备、计算机、安全设备的安全防护。

计算机网络安全是个综合性和复杂性的问题。面对网络安全行业的飞速发展以及整个社会越来越快的信息化进程,各种新技术将会不断出现和应用。网络安全孕育着无限的机遇和挑战,作为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和其拥有的重要战略意义,相信未来网络安全技术将会取得更加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军义.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M].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7.

[2]蔡立军.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主要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水稻;害虫;发生;防治;辽宁东港

东港市地处中朝边境、黄海北岸,水田面积5.3万hm2,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每年水稻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虫害,严重影响水稻产量的提高。现将水稻主要害虫的发生时期与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1稻水象甲

稻水象甲是一种检疫性害虫,为害水稻的主要是越冬代成虫,防治好越冬代成虫,既可减少越冬代幼虫危害,又可降低新一代成虫数量,从而减少下一年越冬代成虫基数。因此,做好越冬代成虫的防治是稻水象甲防治的关键。稻水象甲一般在4月末5月初出土,先为害越冬场所附近杂草,5月中旬玉米出苗后向玉米田转移为害玉米苗,5月下旬水稻插秧后开始向水稻秧本田转移为害水稻。水稻的最佳防治时间是插秧后7~10d,即5月末至6月上旬[1]。防治药剂:过去普遍应用象甲净、稻乐丰、克甲螟,还有的农民用甲基异柳磷、氯氰菊酯、呋喃丹颗粒剂等,这些药剂虽然对稻水象甲都具有较好的防效,但它们有的含有高毒的有机磷农药,有的是水田禁用的菊酯类药,水稻生产田要禁止施用。按照水田安全控害技术要求,对稻水象甲防治,可采用1%苦参碱1125mL/hm2,或20%三唑磷乳油1500~2250mL/hm2,或5%锐劲特悬浮剂750mL/hm2,或25%杀虫双水剂3000mL/hm2,或10%吡虫啉150~300g/hm2对水喷雾。其中,1%苦参碱适合养殖河蟹的稻田,对河蟹非常安全,对稻水象甲也有较好的防效。

2水稻潜叶蝇

水稻潜叶蝇是水稻苗期虫害。一般发生在5月下旬,过去防治水稻潜叶蝇的主要药剂是40%氧化乐果。现在按水稻安全控害技术要求,禁止使用氧化乐果。防治方法:插秧前苗床用5%锐劲特悬浮剂750mL/hm2,或20%吡虫啉150mL/hm2对水喷雾;受害稻田可用80%敌百虫晶体或可溶性粉剂1500~2250mL/hm2,或20%吡虫啉150mL/hm2对水450kg/hm2喷雾。

3二化螟

一般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害水稻。防治方法:可用5%锐劲特悬浮剂450~600mL/hm2,或20%三唑磷乳油1500~2250mL/hm2,或80%杀虫单可溶性粉剂525~600g/hm2,或25%杀虫双水剂3750mL/hm2对水喷雾,还可用18%杀虫双撒滴剂3000mL/hm2直接洒施[2]。

4稻飞虱

稻飞虱在东港市属于迁飞性害虫。对水稻的危害与气候条件和水稻品种有关,当南来气流频繁、台风多、迁入量大、危害重时,当地种植穗型紧凑的品种多,危害重。防治方法: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300g/hm2,或5%锐劲特悬浮剂450~600mL/hm2,或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300~450g/hm2对水450kg/hm2喷雾。

5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属于迁入性害虫。一般在7月末8月初随南来气流迁入东港市。如迁入量大,将对水稻造成严重危害。近2年,由于南方大发生,频繁防治使其产生抗药性,使迁入东港市的稻纵卷叶螟对药剂的抗性增强。因此,要认真搞好预测预报,抓住防治适期,科学用药,密切注意成虫迁入动态,发现迁入高峰及时预报。防治适期为成虫高峰出现后10d,此时幼虫在2龄以下,一次用药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防治方法:可用Bt乳剂3750mL/hm2,或20%灭幼脲一号悬浮剂300~450mL/hm2,或80%杀虫单可湿性粉剂525~600g/hm2,或18%、25%杀虫双水剂3000~3750mL/hm2,或20%三唑磷乳油1500~2250mL/hm2,或5%锐劲特悬浮剂450~750mL/hm2对水450kg/hm2喷雾,以上药剂交替使用。

6稻蝗

稻蝗对水稻的危害近年来有加重的趋势,一般靠近坝埂周围的水稻受害较重,往往引起人们的重视而疏于防治,造成水稻减产。稻蝗的防治适期为水稻苗期稻蝗集中于稻苗及杂草地带危害时。防治方法:可用5%锐劲特悬浮剂150~225mL/hm2,或40乐果乳油900mL/hm2,或80%敌敌畏乳油2250~3750mL/hm2对水450~600kg/hm2喷雾。

7水稻负泥虫

水稻负泥虫又名稻叶甲,主要为害水稻秧苗,幼虫和成虫沿叶脉食叶肉,造成许多白色纵痕或纵行对穿条纹,严重时,秧叶焦枯破裂。它的发生与气候、地貌等生态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冬春温暖,成虫出现早,如遇阴雨连绵,特别是夜晚下雨,更有利于发生和危害。防治方法:局部发生可采取人工防治,在幼虫期于早晨露水未干前用苕帚扫除此虫。药剂防治可用50%稻丰散乳油1500~2250mL/hm2对水喷雾[4]。

8参考文献

[1]金卫锋,陈风.水稻害虫发生期及防治技术[J].种业导刊,2009(3):38.

[2]韩永强,侯茂林,林炜,等.北方稻区水稻害虫发生与防治[J].植物保护,2008(3):12-17.

[3]钟决龙,南天竹.我国水稻主要虫害发生、防治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农药研究与应用,2008(6):1-4,19.

主要技术论文范文第7篇

作者:陈欣然 张晓琴 单位:中国水产科学院

从2005—2009年,生物技术类论文的发文数量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国内发文数量由2005年的58篇增长到2009年的123篇,5年间增长了112%。国际发文量由2005年的6篇增加到2009年的31篇,增加了417%,但近几年增速放缓。从国内国际发文量对比来看,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生物技术类文章大部分投往国内期刊,国内外的载文内容分析发文的学科分布国内生物技术类论文主要涉及7个学科研究领域:分别是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渔业生态环境、水产遗传育种、水产病害防治、水产养殖、水产加工与产物资源利用以及水产生物学基础研究,见图2a。对国内论文分析发现,水产生物技术在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水产遗传育种中的应用呈逐年增长态势。在水产病害防治和水产基础生物学研究领域内虽然也有较为频繁的应用,但该类论文各年数量变化不大。在渔业生态环境、水产养殖及水产品加工及产物利用方面的应用较少。其中,在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领域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种群遗传多样性评价、种质资源保护。在水产遗传育种中的应用主要是:标记筛选(如SSR、微卫星、单核苷酸多态SNP、AFLP标记等)、连锁图谱构建、染色体制备及核型/基因型分析、生殖细胞低温冷冻保存、亲本亲缘关系及遗传结构分析、家系及种质鉴定以及雌核发育。在水产病害防治中的应用主要是病原鉴定及检测、与病原相关基因的克隆、表达与序列分析;在水产基础生物学研究领域主要应用是基因克隆表达与序列分析、文库构建、物种分类鉴定以及细胞学等方面的研究。渔业生态环境方面的论文数量在2009年有较大涨幅,主要集中在环境胁迫及水体富营养化防治。国际论文相对国内论文数量较少,主要涉及遗传育种、水产病害防治、水产基础生物学、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4个研究方向,以及少量的水产加工与产物资源利用方面的文章,见图2b。仅水产遗传育种的论文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其他研究方向的发文量没有明显的变化。在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种群遗传多样性评价。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标记筛选(SSR,微卫星,单核苷酸多态SNP,AFLP标记等)、连锁图谱构建、亲本亲缘关系及遗传结构分析、家系及种质鉴定等;水产病害防治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免疫及病原相关基因的克隆、表达与序列分析;水产基础生物学研究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基因克隆、表达与序列分析。与国内论文相比较,国际生物技术论文在渔业资源与环境以及水产养殖方向还没有论文出现。在遗传育种领域中,雌核发育和胚胎冷冻保存方面的国际论文较少;在水产病害防治领域中,病原鉴定及检测方面的国际论文较少。在水产基础生物学研究领域,文库构建,物种分类鉴定以及细胞学等方面的研究较少。除此以外,国内国际论文的研究内容基本相同。关键词词频分析对国内论文关键词进行了词频分析,结果见表2。“微卫星”、“遗传多样性”这两个词的词频始终居于前列,与前面所得到的学科分布分析的结果一致。“冷冻保存”这个关键词仅2次出现,在最近2年均未出现。“克隆”、“杂交”在2005—2008年是高频词,但在2009年未出现。“AFLP”、“磁珠富集”在最近2年也未再出现。“序列分析”、“基因表达”、“分子标记”、“线粒体DNA”在这几年中均以高频词出现,说明这些研究技术/内容较为普遍而稳定,目前尚不会被取而代之。“大菱鲆”、“中国明对虾”、“奥利亚罗非鱼”、“牙鲆”、“剑尾鱼”、“栉孔扇贝”、“大口黑鲈”、“鲤”这些物种出现频次较高。往年均未出现过,但2009年新出现的高频关键词有“性状相关基因”、“系谱识别”、“核型”和“基因组”,这可能预示水产生物技术领域一些新的研究方向。“雌核发育”的词频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说明该研究方向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生物技术类论文的作者群特征研究核心作者群筛选根据发文数量和被引频次计算核心指标,将核心指标高低作为筛选核心作者的依据。从258位国内论文第一作者中筛选出核心指标排名前100名的国内核心作者,,从65位国际论文第一作者中筛选出15名国际核心作者见表4。高被引作者间的互引网络研究以被引频次超过3次的作者作为高被引作者,构建这些作者间的互引矩阵。应用UCINET社会网络分析软件分析高被引作者间的互引关系,图3是对互引矩阵初步分析得到的可视化结果。每个点代表1位作者,连线代表引用关系,箭头方向从引用者指向被引用者。连线粗细取决于引用次数,连线越粗,说明作者间互引的次数越多。密度指的是图中各个点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点与点之间的连线越多,则图的密度越大[9]。从图中可以看出,水产生物技术高被引作者间的互引呈现明显的离散状态,说明这些核心作者整体之间的引用并不频繁。密度大的网络往往意味着信息流通顺畅,反之,则说明网络成员之间信息交流不顺畅,不利于信息和知识的交流与传播。这些作者通过互引关系形成大小不等的团体,其中以刘萍等[10]为研究核心的群体特征最为明显,其成员均引用了他的文章,形成一个辐射状的子网络,其学术圈主要研究种群遗传多样性。另外两个值得关注的网络是庄平等[11]作者构成的子网络,以水产养殖研究为主;陈松林、田永胜、陈翠艳、黄晓荣构成的子网络,以研究生殖细胞的冷冻保存为主。此外,在处理原始引用矩阵时发现,引用次数最多的是作者自引。如马爱军自引次数为119次,孙效文及刘萍则分别是13次和11次。这种现象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水产生物技术论文的机构分布发文的机构分布从国内发文情况来看,黄海水产研究所发文量占国内总发文量的31%,居首位;黑龙江所居第2位,发文量占22%;第3名为珠江水产研究所,发文量占17%;其他依次为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南海水产研究所、长江水产研究所、东海水产研究所,见图5。从国际发文情况来看,黄海水产研究所的发文量仍居首位;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和南海水产研究所并列居第2位;珠江水产研究所和长江水产研究所并列居第3位。东海水产研究所、淡水渔业研究中心论文产出较少。被引论文的机构分布从图内论文的被引次数来看,被引论文32.3%来自于黄海水产研究所,10.8%来自于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其次为南海水产研究所(6.6%)和珠江水产研究所(5.1%)。引文数量与发文量的各研究所(中心)排序基本一致。

科技论文标志着重要的科技成果产出,论文质量的高低与研究成果的水平密不可分,其中论文数量的积累又是非常重要的指标,一定数量的中就包含了一定的质量,并可使文献计量学的发展成为可能[12]。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科技论文数量呈持续快速增长态势[13]。本研究结果显示:水产生物技术论文数量从2005—2009年在持续增长,但5年间国际论文数量虽有增长,总数量却仍明显低于国内论文数量,累积数量仅为国内的1/4。这说明中国近几年来虽然水产生物技术发展较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科技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仍需继续加强国际间科技交流与合作,提高自身实力产出更多的高质量科研成果。从论文产出的学科分布可以发现,水产生物技术与其他传统水产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正在不断扩展和深入,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1)在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领域中主要应用于近海渔业和淡水渔业资源调查与评估[14-19]。在文章数量方面,淡水渔业资源调查与海水渔业资源调查方面的文章数量比为2:1,且在国际期刊上主要发表的是海水渔业资源的文章,在国内期刊上淡水渔业资源调查的文章居多。可能海水资源调研与淡水相比较,在调查对象的数据获取上难度更高;(2)在遗传育种领域主要应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遗传育种,目前广泛开展的工作是重要性状的相关分子标记筛选,如生长性状[20]、抗病[21]、饲料转化率[22]、种质遗传标记筛选[23]以及不同种群的遗传结构研究[24-25]。王清印[7]曾指出,中国目前对多数养殖生物种群遗传结构与变异、特异性遗传标记等方面的研究仍十分欠缺,一些主要品种的遗传背景并不清楚,缺乏分子水平的鉴别方法和种群的遗传标记。本研究结果也暗示这项工作正在不断地深入开展,并将成为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3)在水产病害防治领域的应用主要在于病原的鉴定[26]以及病原相关基因[27]、抗病基因[28]的克隆、表达与序列分析。在应用层面针对特定病原基因,开发了快速病原诊断技术[29]。随着人类活动对渔业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日益凸显,生物技术在渔业生态环境领域的应用必将更加频繁,由此推测此类文章的数量今后将呈现增长态势。生物技术在水产养殖以及水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应用较少,其原因有待进一步分析。关键词词频变化反映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学术论文的关键词可以显示出研究成果的核心内容,同时可以揭示不同研究成果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科学研究的热点和发展趋势[30]。而高频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研究重点和研究热点[31]。本研究在关键词词频分析中发现,“序列分析”、“基因表达”、“分子标记”、“线粒体DNA”在这几年中均以高频词出现,说明这些研究技术或内容目前仍是研究热点。在水产种质方面,“大菱鲆”、“中国明对虾”、“奥利亚罗非鱼”、“牙鲆”、“剑尾鱼”、“栉孔扇贝”、“大口黑鲈”、“鲤”这些物种出现频次较高,说明它们仍是目前主要的研究对象。从关键词词频的变化同样可以判断出研究热点的转移与更替现象,如2009年新出现的高频关键词有“性状相关基因”、“系谱识别”、“核型”和“基因组”,这预示着水产生物技术领域一些新的研究方向。“雌核发育”的词频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说明该研究方向具有较大潜力。而关键词“冷冻保存”仅在2005年和2007年2次出现了高词频现象,在最近2年均未出现,说明相关研究遇到瓶颈或没有较大的突破。“克隆”、“杂交”在2005—2008年是高频词,但在2009年未出现,推测作为一种常规的技术,已不再作为高水平研究的主要内容体现。“AFLP”、“磁珠富集”在最近2年也未再出现,说明这项技术现在已经较少使用或也成为最常规的技术而不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体现。核心作者群特征及研究机构的论文及引文分布特征核心作者通常是指在某一学科数量较多,且所发文献被引用频次较高,对发展起较大作用的精英作者[32]。论文的数量固然很重要,而被引量则是测定核心著者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它反映了论文影响力大小,论文被引量越大,论文的质量就越高[33]。研究以发文量和被引频次2个指标构成的综合指数来评选核心作者。通过分析国内论文核心作者的发文及被引情况,按照篇数均被引次数的高低将这100名核心作者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发文数量少但被引次数高的作者,篇数均被引次数分别为116、89、86、50、44,。该类作者在该领域已经是学科带头人,在行业内已经有所建树并有较强的影响力,他们以前发表的文章在2005—2009年间仍有相当数量的引用,但该类作者现在很少以第一作者发表文章,今后可密切关注以他们为通信作者发表的文章;第二类为发文数量较多且被引次数也较高的作者,篇均被引次数分别为19、17.5、15、11.65,,说明这个群体正值科研产出的高峰期,其已经在业内有了一定的影响,且年富力强,是科研工作的主力;第三类为数量较多但篇均被引次数较少的作者,如季相山(5)、曹丽萍(3.33)、张殿昌(3.33)、高风英(2)、万文菊(1.33)、唐永凯(0.57),这些作者是刚刚从事科研工作的年轻人,已经有了一定的科研成果,但在业内的影响力尚待培养,这批后起之秀的成长值得关注。国际论文作者人数较少,其核心作者群没有呈现出国内论文核心作者这种明显的分布特征,其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生殖细胞及胚胎冷冻保存和遗传育种领域。从核心作者的互引网络来看,作者间通过互引形成2~20人的子群,其中2~3个人构成的子群占到所有子群数的82.4%,且这些子群间无任何关联,说明研究者之间关系较为松散。推测这些研究者各自从事不同的分支领域的研究,而这些分支领域间缺乏合作和借鉴。推测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水产生物技术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大量借鉴其他学科的成果,而在学科内部还没有形成较为密切的学术联系。水产生物技术与其他学科间的合作关系有待进一步分析。本研究将论文数量及被引次数作为机构论文产出力及影响力的评价指标[34],发现论文产出量及被引论文量在机构间的分布是不均衡的,这体现出中国水产科学院各所(中心)的优势学科不尽相同。从论文产出量上看,黄海水产研究所、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珠江水产研究所及南海水产研究所的国际、国内论文产出相对较多,说明这所(中心)在生物技术领域的科研产出能力较高;从被引论文量来看,黄海水产研究所、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珠江水产研究所及南海水产研究所相对较多,说明这些所(中心)在该研究领域的影响力较高。其中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生物技术类论文的影响力值得关注。

近年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生物技术领域的论文数量逐年递增,说明随着研究基础的不断夯实,水科院在该领域的研究实力在不断增强。但国际论文数量远远低于国内论文数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生物技术在渔业资源保护及利用领域、遗传育种领域以及水产病害防治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这些学科的交叉融合正在不断扩展和深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水产生物技术学科的研究热点目前集中在分子标记筛选、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以及遗传多样性评价上。基因组、功能基因、系谱识别、雌核发育等将作为新的研究热点出现;生物技术领域核心作者根据其发文和被引情况可分为3种类型,即发文量少但学术影响力高的作者,发文量及学术影响力均较高的作者以及发文量高,但学术影响力较低的年轻学者。作者间学术联系较为松散,还没有形成频繁而广泛的学术网络关系;同时,生物技术领域的论文产出能力和影响力在机构间分布不均衡。

主要技术论文范文第8篇

研究层次是指研究论文所属的领域。截止2013年底,陕工职院作者所属最多的五个领域见表2所示。其中有1508篇论文属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占论文总数的40.15%,说明陕工职院教师主要致力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的研究工作,也显示出该校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高职院校。同时有738篇论文属于社会科学基础研究领域,占论文总数的19.65%,说明该校在社会科学基础研究领域也有一定研究基础。

2合作机构统计与分析

合作发文机构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机构间的科研合作情况。科研合作对合作机构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作发展有很大帮助。2002-2013年间,与陕工职院作者科研合作比较密切的主要机构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由于陕工职院地处咸阳,该校作者与陕西科技大学、咸阳师范学院合作比较密切,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

3基金资助统计与分析

基金论文是指由各类基金项目资助产出的论文,是衡量论文学术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基金论文比是各类基金论文数占论文总数的比例。通过CNKI检索,陕工职院教师科研论文标注的主要基金项目详见表4。1999-2013年间该校作者共有144篇产出论文标注了15种基金项目的资助,基金论文比为3.83%,相对较低,这主要是因为高职院校较难获得高层次基金项目的支持。

4发文期刊统计与分析

期刊档次整体上反应了该期刊所的普遍水平。目前国内期刊主要划分为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而核心期刊也有不同的单位且不断的更新。表5列出了陕工职院教师数最多的21种期刊。可以看出,陕工职院教师在这21种期刊上发文共计1304篇,占发文总量的34.72%。这21种期刊中,有11种期刊出现(或曾经)在各种版本的核心期刊目录中,像价值工程、电子设计工程、电子测试、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热加工工艺、陕西科技大学学报、铸造技术、教育与职业、中国成人教育、工具技术、国外电子测量技术等;该校教师在这11种期刊上发文共计765篇,占该校教师发文总量的20.36%。

5论文关键词统计与分析

关键词是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达和反映论文主题的词或词组,一篇期刊论文标注的关键词数量在3-8个。关键词频次越高,说明相关主题论文数量越多。表6列出了1999-2013年,陕工职院教师发表的期刊论文标注频次最高的10个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能揭示近年来该校科研的热点和方向。可以看出,陕工职院教师所关键词排名前列的分别是高职院校、高职教育、高职、对策、教学改革,这说明陕工职院教师能够钻研教学改革、关心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热爱高职教育。

6结束语

本文利用CNKI数据库,统计和分析了陕工职院教师自1999年到2013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可以看出,该校科研实力稳步提高,除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领域外,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计算机应用、自动化技术、轻工业手工业、电力工业、机械工业、外国语言文学、企业经济等专业领域研究也较为活跃。该校教师发文期刊里核心期刊相对较多,说明论文整体水平较高。

主要技术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工程硕士论文;评价体系

如今,几乎每个单位都有信息中心,承担着本单位的信息化工作,这些部门急需大批具有网络技术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专业学位在培养面向应用领域的高层次人才方面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郑州大学是河南省第一个设立网络工程方向的工程硕士培养单位,至今已经招收了7届学生。在发展过程中,郑州大学在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都碰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制定一个合理的、适用于工程硕士培养的论文评价体系。

在论文写作阶段,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毕业论文评审标准方面缺乏相应的规范支持,一直以来都在沿用学术型研究生的评审机制,过于强调研究的深度、系统的理论分析和技术创新,忽视了工程硕士的专业特点,因为工程硕士偏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毕业课题主要是利用成熟的技术手段解决实际工作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并没有太多的创新点。如果沿用科学学位的论文撰写办法和评价体系,并不适用。因此,急需一套适用于工程硕士的论文评价体系。

一、国内外论文评价体系研究现状

从20世纪中期开始,国外就非常注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美国是世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最发达的国家,在硕士层次,专业性硕士学位种类众多,在毕业阶段申请学位的形式也多样,撰写学位论文并不是获取工程硕士学位的唯一途径。有些大学只是要求修满学分即可获得学位,有些大学是以提交技术报告或研究报告的形式来代替学位论文,涉及具体的论文评价标准,各学校也都不尽相同,这类信息大多由学校各自掌握,完全发表的文献较少。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都要求学生修满课程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后方可获取工程硕士学位,在学位论文的质量评价标准上尚未统一,大多数还在套用工学硕士的评价标准和模式。从某种层面来说,这已经偏离了工程硕士的培养方向。由于在论文评价方面,缺乏明确的标准和指导性文件,学生在选题、研究工作开展以及论文写作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

二、论文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

针对目前论文评价体系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郑州大学经过对国内部分大学的调研及对本单位培养经验的总结,制定了一套适合网络工程方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论文评价体系。该体系将课题类型分为产品研发型、工程设计型和应用研究型三类,针对每一类课题,明确提出了研究内容要求、论文撰写要求以及论文评价量化标准,并依此来指导学生的选题、论文工作及论文撰写。下面分别介绍这三种课题类型的详细情况。

1.产品研发型。这类课题是指实际工作中涉及的新产品,核心部件的软、硬件开发设计或者对现有产品的优化再研发。

在内容要求方面,应针对实际工作中涉及的新产品进行需求分析,明确目标,然后制订合理的设计方案,采用科学规范的先进技术手段和方法对产品进行性能分析和测试。研究要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在撰写要求方面,产品研发论文由摘要、正文、参考文献、致谢等组成。应以附件形式提供图纸、实物照片等必要的技术文件。正文字数一般不少于2.5万字,论文结构及内容要求如下。

绪论:阐述所研发产品的背景及必要性、国内外同类产品研发和应用的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研发工作的主要内容。

相关技术:对于产品研发中使用到的技术进行简单的介绍。

总体设计:对所研发的产品进行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确定性能技术指标,给出设计思路。

具体实现:依据总体设计,描述详细设计内容及实现过程,说明如何解决研发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测试:对所研发的产品进行测试,说明测试目的、测试环境、测试方法、测试过程、测试结果、结果分析及结论。

总结:系统地概括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展望所研发产品的应用及改进前景。

在论文评审标准方面的要求如表1所示。(见表1)

2.工程设计型。这类课题是指针对实际工作中的工程项目给出一个完整、合理、先进的设计方案。

在内容要求方面,应来源于工作中的实际需求,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和研究难度,给出项目的整体设计方案及主要设备的选型依据,要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实用性,设计方案要科学合理,符合相关行业标准和规范。

在撰写要求方面,工程设计论文由摘要、正文、参考文献、致谢等组成。设计报告作为正文主体,设计方案、设计图纸和设计说明作为必需的附件。正文字数一般不少于2.5万字,组成及具体要求如下。

绪论:阐述所开展的工程设计的背景及必要性,重点阐述设计对象的技术要求和关键问题所在,对设计对象的国内外现状应有清晰的描述与分析,并简述本工程设计的主要内容。

设计方案:描述项目需求、总体设计方案及设计细节,说明设计方案选择的主要解决方案或者软硬件产品。

选型分析:针对方案中的主要方案或者软硬件产品,对比分析市场上主要的技术和产品,分析其特点和优劣,说明选型依据。

实施情况:说明设计方案在实际工作中的实施情况及效果。

总结:概括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说明设计的新思路或新见解;论述设计方案的优缺点,提出下一步的改进思路。

在论文评审标准方面的要求如表2所示。(见表2)

3.应用研究型。这类课题是指针对网络工程领域的具体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应用性研究,研究工作需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在内容要求方面,应来源于自己工作单位或者导师承担的应用型研究项目。针对研究问题查阅文献资料,掌握国内外应用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对拟解决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仿真或试验研究。研究工作要具有创新性和一定的深度,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在撰写要求方面,应用研究论文由摘要、正文、参考文献、致谢等组成。正文字数一般不少于3万字,组成及具体要求如下。

绪论:阐述所开展的应用研究问题的背景及必要性,对应用研究问题的国内外现状有清晰的描述与分析,并简述应用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

相关工作:说明所研究问题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对研究中使用到的技术或者已有方案进行简要的说明。

解决方案:提出针对所研究问题的解决方案,并进行必要的理论分析。

实验与分析:对解决方案进行仿真或者实验研究,说明实验环境、实验方法、实验过程、结果分析、实验结论,并对方案的先进性、实用性、可靠性、局限性等进行分析。

总结:系统地概括应用研究所开展的主要工作及结论,并明确指出作者在研究中的新思路或新见解;简要描述成果的应用价值,并对未来改进研究进行展望或提出建议。

在论文评审标准方面的要求如表3所示。(见表3)

这三类论文的评分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种层次,其中,优秀为总分≥85,良好为84≥总分≥70,合格为69≥总分≥60,不合格为总分≤59。

三、论文评价体系应用效果

上述的论文评价体系,可以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阶段发挥以下作用:一是在论文选题阶段,依此来指导研究生进行选题;二是在论文写作阶段,通过撰写要求指导研究生的论文写作;三是在论文答辩阶段,通过评审标准来指导论文的评审工作。培养单位出台了相关管理细则,并应用于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中,经过网络工程方向2009级、2010级和2011级三届研究生的试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论文选题多样化。传统论文主要是基于理论创新的学术型论文,这对于工程硕士来说,不但难度太大而且不够实用。三种基本论文类型的确定,明确了网络工程方向工程硕士研究生的选题范围,研究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条件和个人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论文类型。

2.导师指导更有针对性。论文分类和指导细则出台后,导师会根据研究生的论文类型进行针对性地指导,一方面提高师生的沟通效率,另一方面也更加充分地发挥导师的专业水平,进而提升论文质量。

3.实用性更强。由于论文选题贴合实际,既解决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又实现了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

4.答辩通过率提高。通过应用新的论文评价体系,工程硕士的论文答辩通过率由原来的80%上升到95%,这主要是因为课题分类合理,选题更加贴近研究生的实际工作,保证了论文撰写质量和答辩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马永红.解读美国工程硕士教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4).

[2]尹敏.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05,(2).

[3]李杰.国外工程类硕士教育外部质量保障评估机制现状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C].2011.

[4]黄秋萍.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影响因素及解决途径[J].理工高教研究,2008,(4).

[5]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主要技术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中国学术期刊;渭南职业技术学院;科研论文;计量分析

基金项目: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6年度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编号:SZJY-1608)

中图分类号:G353.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2月14日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学校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还是w现在教学方面,就其科学研究功能而言,与本科院校之间的差距还很大。要提升高职院校的科学研究功能,就必须了解高职院校目前的科研现状。渭南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渭南职院)2005年4月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在原陕西省渭南中医学校、陕西省大荔师范学校、陕西省蒲城师范学校、陕西省渭南农业学校基础上合并组建而成。学院法定注册地址为陕西省渭南市高新区。本文对渭南职院升格高职以来,到2016年底之间的科研论文进行了统计与分析,旨在从科研论文产出方面了解渭南职院的科研现状。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为《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检索网址为http:///kns/brief/result.aspx?dbprefix=CJFQ,检索时间2017年2月8日。检索方式为“高级检索”,控制检索条件为:作者单位“渭南职业技术学院”模糊匹配方式,发表时间从“2005年”到“2016年”,来源类别“全部期刊”,共检索到文献1,543篇,然后利用CNKI提供的“分组浏览”和“文献分类目录”功能进行统计分析。

二、统计结果与分析

(一)年度发文量统计与分析。发文量是衡量一个单位学术成果的重要指标,不仅能体现单位的科研水平,同时也能说明单位的学术氛围。表1为渭南职院2005~2016年发文量统计。其中合并升格初期,由于科研实力薄弱等原因,年发文量较少,但一直呈现强劲的增长趋势;2009年首次突破100篇,2015年首次突破200篇;由于CNKI收录部分期刊论文存在滞后,2016年数据尚不准确。可以看出,自合并升格以来,渭南职院年度发文量呈现先增长、后在高位基本保持稳定的趋势,科研总量在稳步增加。

(二)研究层次统计与分析。研究层次是指研究论文所属的领域。截至2016年底,渭南职院作者发表研究论文最多的五个领域见表2。可以看出,渭南职院作者中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最多,说明渭南职院作者研究方向在自然科学领域较为集中。渭南职院目前开设临床医学、护理、中医学、中药、英语教育、学前教育、畜牧兽医、园林技术、会计、旅游管理、汽车运用与维修、建筑工程技术等高职专业,这些专业大都属于自然科学领域,因此从事自然科学领域研究的作者相对较多。

(三)学科分布统计与分析。一般情况下对论文的学科分布进行统计,所得数据能体现学校设置的各个学科(专业群)的学术水平及科研实力。截至2016年底,渭南职院作者发文量超过40篇的学科共有10个,具体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该校作者除在职业教育学科进行研究以外,在中医学、医学教育与医学边缘学科、中药学、畜牧与动物医学、园艺、临床医学等学科的研究也较为活跃。这与该校开设的主要专业吻合,也体现了该校的办学特色。渭南职院的建校基础包括原陕西省渭南中医学校、陕西省渭南农业学校,在中医、园艺等领域积累了坚实的研究基础。特别是在中医学学科186篇,占同期论文总数的12.05%,说明渭南职院在中医学方面科研积淀深厚。

(四)合作机构统计与分析。合作发文机构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机构间的科研合作情况。截至2016年底,与渭南职院作者科研合作比较密切的主要机构如表4所示。可以看出,渭南职院与渭南师范学院、渭南市中医医院作者科研合作比较密切,具有明显的地域倾向;同时渭南职院作者也积极与省内知名高校合作,取长补短,提高自身的科研实力。

(五)基金资助统计与分析。基金论文是指由各类研究基金项目资助产出的论文,是衡量论文学术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基金论文比是各类基金论文数占论文总数的比例。渭南职院作者科研论文标注的主要基金项目详见表5。截至2016年底,该校作者共有109篇产出论文标注了29种基金项目的资助,基金论文比为7.06%,相对较低,这主要是因为高职院校较难获得高层次基金项目的支持。

(六)论文作者统计与分析。作者发文数显示了作者在一定时间段的科研活跃度,是评价一个作者科研能力、甚至科研水平的主要衡量指标。表6列出了渭南职院累计数超过24篇(年均超过2篇)的6位作者。可以看出,该校的论文多产作者主要来自医学院、农学院。渭南职院医学院历史沿革为创办于1965年的原陕西省中医学校,渭南职院农学院是在原陕西省渭南农业学校的基础上设立的。渭南职院论文多产作者主要来自这两个单位,说明原陕西省中医学校、陕西省渭南农业学校在中医、农学领域拥有良好的科研积累,合并以后在渭南职院的科研工作中仍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七)发文期刊统计与分析。期刊档次整体上反映了该期刊所的普遍水平。表7列出了渭南职院作者数最多的10种期刊。可以看出,渭南职院作者比较集中的刊物具有明显的医药、农业特色。但是这10种期刊中核心期刊较少,这说明渭南职院作者的主要期刊影响力不高,大部分论文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八)论文关键词统计与分析。关键词是从一篇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达论文主题的词或词组。关键词频次越高,说明相关主题论文数量越多。表8列出了2005~2016年渭南职院作者标注频次最高的10个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能揭示近年来该校科研的热点和方向。

从渭南职院作者使用的高频关键词可以看出,渭南职院作者关心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热爱高职教育、关心学生,能够为高职教育发展出谋划策、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研究。在这10个关键词中,“小鼠”是唯一一个专业特色鲜明的关键词,使用频次11,说明渭南职院作者科研工作在“小鼠”方面有聚焦,也体现了渭南职院科研工作的医学特色。

三、结语

本文统计了渭南职院升格为高职院校以来到2016年底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统计显示,该校科研实力持续不断增强。在中医、园艺等领域积累了坚实的研究基础,该校作者的科研合作具有地域倾向,发表的基金论文较少,的主要期刊影响力不足,论文质量尚待提升。论文多产作者主要来自医学院和农学院,而这两个学院的基础则是渭南职院成立前的原陕西省中医学校、陕西省渭南农业学校。该校作者科研工作聚焦于“高职院校”等与自身关系密切的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杨聪,孙宾宾.基于数据库的西安石油大学科研论文计量分析[J].电子测试,2016.15.

[2]秦丽萍,桂云苗.基于CNKI的安徽工程大学学术文献计量分析[J].安徽工程大学学报,2013.28.3.

[3]杨聪,孙宾宾.地处郊县高职院校科研发展的SWOT分析[J].职业时空,2014.10.11.

上一篇:住宅产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主题文化论文范文